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英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46K

英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英語教學論文 篇一

一、重視學期初的英語教育

在學期初,學生對國中英語課程、教師都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因此,廣大英語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堂準備,仔細研究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能夠對英語學習產生期待,並及時根據課堂反饋調整教學進度,為學生留下生動、活潑的學科印象。

二、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

國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具有獨特的年齡優勢,特別是敏感的辨音能力、極強的模仿能力、發達的發音能力等,使很多學生能夠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在英語課上,教給學生一些日常的英語口語,鼓勵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與國小階段相比,國中生在注意力、自控力上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鑑於年齡特點,英語課堂仍然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內容,使課堂教學做到多樣化,如,可以創設豐富的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有效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利用視頻、圖片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鼓勵式的教學方式

作為一門外語,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差錯,這時廣大教師要用耐心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而過多的責備不僅會打消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學生的進步,英語教師要特別提出表揚和鼓勵,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運用鼓勵式的教學方式逐漸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和興趣,並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愉快的學習。

五、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和學生是雙邊平等的關係,而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往往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一味強調以老師為主的教學關係,這樣會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隔閡,無法及時進行溝通。平等的師生關係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學校、老師、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的轉換之後,對新事物具有敏感、快速的接納能力,廣大英語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深入到學生的學習關係中去,在課堂上做老師,在課下做朋友,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主動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關係並消除隔閡,使學生從喜歡英語老師變成喜歡英語這門課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六、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與性格差異,以往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學生的具體需求,因此,廣大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調整教學方式。例如,對於內向型的學生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多給予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而對於外向型的學生要充分發揮他們善於“説”的特點,以“説”帶“寫”,激發並保持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因此,摸清每一名學生的性格特點對於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促進意義。

總之,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根本動力,七年級的學生隨着課業壓力的增加,往往會迫於應試的壓力而忽略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這樣不僅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還使英語教學活動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七年級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英語教學論文 篇二

關鍵詞:英語教學論文發表

1 引言

完美的教學設計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前提,為了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在授課前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策劃。

如果能以系統分析教學模式原則做指導,將系統分析模式完全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語言輸入到鞏固再到輸出,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筆者將以系統分析模式為理論框架,論證系統分析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可行性,從而鞏固英語教學效果。

2 系統分析模式理論的定義及組成

系統分析模式是教學設計中一種很有效的英語教學模式,是在借鑑了工程管理科學的某些原理的基礎形成的。將教學過程看作一個輸入到產出的系統過程,“輸入”是學生,“產出”是受過教育的人。這一模式強調以系統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系統的輸入--產出過程及系統的組成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組合,藉此獲得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1]。是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對教學過程的系統分析基礎上,綜合考慮教學系統的各種構成要素,為教學系統“產出”的最優化尋求最佳的設計方案。關注的是教師安排教學的能力:輸入能力、操練能力、輸出能力。

輸入是教師通過大量照片、音像、精美的佈局等多模態引入新的語言知識的過程;操練是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對輸入的語言片段進行鞏固練習的過程;輸出是語言交際的最終模態,學生達到一定的語言能力即可進行語言交際。

3 系統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過程。

3.1 印象深刻的輸入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應用語言學家hen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輸入假説”論[2]。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的初始階段,主要側重於給學生大量的信息輸入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聽能力。只有預先進行各種和大量的語言輸入,而後才能將這種語言儲備轉化為語言能力,進行語言輸出。輸入並不等同於利用錄音或音像進行簡單的聽力訓練,而是檢驗教師是否具有提供給學生印象深刻的輸入的能力,也需要教師調整適合學生此階段的教學方法。

3.1.1 自然教學法[3]

自然教學法是由Stephen hen 和Tracy el 提出來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由簡到繁,逐漸提高;學習第一語言對於幼兒來説,既是生存的需要,又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第二語言習得也可模仿母語形成的特徵,在英語學習中,用習得的方式比學習的效果好得多。

因此,教師在輸入過程中應儘量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學生已知的知識設計和完成便於他們理解的教學輸入。在學習新詞彙、引進新知識的時候,教師應給於學生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輸入。

3.1.2 背誦輸入法

美國語言學家hen的“輸入假説”中指出,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語言習得是通過大量的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最佳語言輸入應具備如下4 個必要條件:(1)可理解的;(2)密切相關的;(3)不以語法為綱的;(4)大量的。其中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條件。而背誦輸入恰是這種可理解性輸入最本質的表現形式。採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教學輸入,有利於口語輸出的產生,因為複用輸出能力(説,寫)是在理解輸入的基礎上產生的。

3.1.3 將英語教學與情境相結合

美國教育學家er與by提出了情境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習者提供自然的語言情境。教師設計恰當的語言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夠自然地學習和使用語言,加深對語言的的掌握。我國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語言環境。要解決這一問題,英語教師就應儘量為學生創造“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境和機會。

3.2 高效有趣的操練

操練是語言練習和知識鞏固的階段。

英語學習過程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在完成輸入階段的學習後,應進行合理的語言操練。

教學內容可以擴展為討論、辯論等具有創造性的語言形式。此外,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儘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來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訓練,學生可豐富語言知識,形成自身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操練要考慮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學生只有在心理無障礙時,才能將大量的輸入信息轉化為自然的語言輸出。信心和動力是影響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學生的自信心強、情緒穩定,才能熱情的參與課堂活動。自信心強的學生能夠比較自如的使用外語,保持較高的積極性,不怕犯錯。為了避免情感因素的負面影響,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3.3 完美的輸出

語言輸出是系統分析中的產出模式,學生通過信息交流、自由討論等語言輸出,口語、聽力及思維能力將得到同步提高。

當學生進入高級階段後,教學重心應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上,這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隨之改變。

3.3.1“分層輸出”教學模式[3]

語言輸出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將教學內容合理的裁拼整合,分層輸出,從補全對話和模仿例句的半輸出到脱離課本進行角色扮演的完全輸出,才能真正將語言儲備完全轉化為語言能力。

3.3.2 合作學習

作為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是20 世紀70 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s 首先倡導實施的,基本特徵是在教學中強調人際合作與互動。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各異,焦慮、消極、恐懼、自卑這些性格必定對外語學習,特別是對口語提高帶來消極影響。而小組合作學習為此提供瞭解決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把班級分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集體,共同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並作好記錄,最後以小組為單位,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口語活動,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 系統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反饋和適當評價,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

成就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在學習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願望達到時產生的滿足感。[4]如果由於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感受,並會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或工作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再次去獲得成功。可見,培養成就感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因此,在教師根據系統分析模式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要通過一定的激勵手段,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成就感,學習動機從低層向高層轉變,要讓成就感貫穿於系統分析的每個步驟。

二語習得是一個語言形成的過程。每個教學環節,從輸入到操練再到最後產出都要兼顧到學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參考Olshtain 和Cohen 撰寫的言語行為課程的設計方法:診斷性評估、模仿對話、情境評估、角色扮演、反饋與討論等。

在輸入的步驟中應該適當調整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增加輸入的可理解性,可以運用診斷性評估,通過可接受性評分,提高學生對言語行為的認識與理解。

操練過程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模仿對話可呈現給學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言語行為對話。情景評估可以通過場景分析、分組討論、言語行為程度與意義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有影響的語義慣用語句的選擇意識。讓學生習得的語言應用於實際生活,增加學習語言知識的成就感。

完美的輸出使語言信息轉變為語言能力,良好的評價照顧到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讓學生不怕出錯,大膽地進行語言交際。

5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是英語課堂中的實踐主體。在二語習得中,根據系統分析模式理論設計的教學過程,都應遵循這一原則,在學生智力水平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系統地運用語言功能調動學生積極地學習英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英語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英語教學論文 篇三

一高職英語教育的特殊性

1.培養目標的獨特性

高職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性和複合型的人才,而普通高校則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視學習的廣度。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基地,其英語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技能,其特殊性在於重實際效益與結果。

2.設置課程的獨特性

高職院校設置的課程往往重視實用性,目的是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與能力,因此設置的課程較少。相應的,老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也相對較少,學生遇到問題時只能通過其他渠道與老師溝通,所以這種課程設置的特殊性在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3.學生本身的獨特性

高職院校招收的多為初高中畢業生,而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差異性非常明顯,所以教師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並區分學生的不同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的教學。

二高職英語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

就讀高職的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沒有紮實的基礎,有些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也沒有堅持的品質與毅力,從而導致學習上有很多困難。如果老師不能因材施教,只跟着進度和計劃行事,便會使對英語學習沒多大興趣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徹底失去信心,從而選擇放棄。

2.學校的專業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綜合素質不高

從整體上看,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師師資力量有限,流動性較大。一些剛進入教師隊伍的新手一時無法適應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又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學習,影響教學質量。另外,一些外聘教師對高職英語教學認識不足,缺乏融入感,很難適應特定的環境。

3.教學模式單一,缺乏特色

傳統的滿堂灌模式單一、無聊,缺乏師生互動過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也調動不起來,這種低效的方式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英語教學的任務是注重培養英語交際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而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卻扭曲了培養目標,培養出的完全是考試型人才,而非實用型人才。

三高職英語教育的應對策略

1.教學方法多樣化

面對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低和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採取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在考慮整體進度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潛能。教師可通過測試的方式給孩子分班、分組,同時為他們制訂個性化的授課方案並進行分層教學。

2.打造高素質的教師團隊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行為舉止。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分享有效的教學策略、接受培訓和繼續教育等。針對專業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老舊等問題,高職院校必須量體裁衣,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技能,改善學生被動的處境,增加就業率。

3.特點突出,理念更新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就要具備相當強的責任感。首先教師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其未來的發展,為學生的就業問題做謀劃。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充分認識到高職高專教育的特殊性,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觀念,為學生量身打造一份適合自身發展的計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育仍存在很多弊端亟待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措施中,最根本的策略是師生應共同努力改變現狀,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應用型人才,從而增加就業率。

英語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外語教學的主旨是使學生能夠對非母語的語言運用自如。在目前傳統教育的環境下,互動式的英語教學方式,如轉換教師角色的教學,多種形式輔助教學,以新帶舊的行進式教學,培養學生英語式的思維習慣,學生小組式的學習方式,師生聯繫的把握等方式是值得嘗試和探討的。

關鍵詞:互動式英語教學;快樂教學;主動狀態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習慣於老師講,學生聽。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講當然是必要的,不足可能是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講的策略尤為重要。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在課上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接受新的語法和詞彙,這時教師是主動地講授,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容易產生所謂的“啞巴英語”。即考試成績很高,而實際運用卻很差的情況,就像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嘗試互動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讓他們動起來,使學生始終保持英語學習中的主動狀態,即主動觀察、主動思維、主動回答。簡要以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我們不妨以主動的傳授者變為陪練者,(當然這要求面授學生的數量不能過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在課上練習的機會,有開口説英語的機會,儘量為學生創造利用英語的環境,使學生逐步形成不怕出錯的習慣,在糾錯中成長。這樣,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與同學在角色演練(role play)中互動,與教師在課堂問答中互動。

二、用多種形式輔助教學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c.e埃克斯利説過:“教英語的最好的策略就是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那種策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採取各種形式及多媒體的手段,利用聲像、音響的效果。例如,看英文電影、學唱英文歌曲的方式穿插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講授英語在實際情境中的靈活運用。在學生感興趣的氛圍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知識儲備。有效地實現互動。

三、以新帶舊的行進式教學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論述,學生學過的東西,20分鐘後就會忘記40%,當天就會忘記70%,第二天就會忘記75%。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個先慢後快的遺忘規律。在教學中,我們要安排學生對學習過的單詞、詞組及固定用法及時地複習鞏固,以減少遺忘。在不斷的重複與強記中,學生掌握的詞彙量增加了。能夠有效地組織運用了,自然就會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四、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英文的思維習慣

我們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形成了考試導向的學習習慣。由此,在學習英語的歷程中,尤其是在口語的表達中,每時每刻都是在翻譯,即想好中文要説的內容,再逐字地翻譯成英文。如果遇到不會説的英文單詞或詞組,就完全地卡殼了。由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刻給學生灌輸用英文思維的習慣,根據教師個人的風格及特長,運用多種方式,課堂演練、任務導向,使得學生積極地開口表達,想到哪裏就説到哪裏,而不必擔心是否會説錯。

五、把握師生聯繫是實現互動的關鍵

建立平等的師生聯繫,對學生一視同仁,是實現互動的前提。教師能夠走下講台,到學生中間去,熟悉每個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特點,因人施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為每個學生創造一對一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被重視,進而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我們讓“課堂熱身”真正地“熱”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温暖(warm),將會有效地實現英語教學的互動。

六、學生小組式的學習方式

將學生劃分為相對固定的小組來組織教學,在完成任務的歷程中,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交際始終處於一種互動的狀態,使得平時沉默或害羞的同學都能夠積極活躍地參與,起到了相互推動、優勢互補,同時也體現了教學中的人性化。

學習語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們藉助語言可以表達自己,可以與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交流,可以瞭解更加廣闊的世界。而興趣是語言學習中最關鍵的要素,互動式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將學習外語轉化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參考文獻:

黃家紅,論如何推動外語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交際”[J],畢節學院學報:綜合版。20xx(03)。

張歡,吳榮輝,淮豔梅,英語教學歷程中互動因素的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