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W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完整版)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篇一

一、學情分析

目前班級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難度的增加,加上現在根據課改的精神對教學目標進行的調整,本學科更加註重考察學生理解,運用能力,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個別優秀的學生來説是如魚得水,但對我們這樣中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説,並非福音。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未雨綢繆,因此,我們在繼續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課改的學習與研究。

二、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四個現代文單元的專題分別是以戰爭、普通人與平民、建築園林與名勝古蹟、科學,其中前兩個單元以記敍類文章為主,後兩個單元以説明類文章為主。本冊教材要求學生了解兩種文體:記敍文和説明文;同時相應地瞭解兩種表達方式:記敍與説明。另外,從八年級上冊開始,文言文和本站分編。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本冊文言課文的編排方式跟前兩冊顯然不同;前兩冊是分散在各個單元裏,每單元一篇;本冊則是單獨組元,每單元五篇,共有兩個單元,課文篇數幾乎增加了一倍。這個變化表明:過去一年裏的文言文(含古代詩歌)教學只是“入門”的準備,而本冊則是“入門”的正式啟動。

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本冊教材中寫作、口語交際訓練有三種呈現方式:

1、整合於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2、設置在課文後面的“研討與練習”中,是由課文生髮出來的;

3、以補白的形式出現。為保證課程基本目標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寫作記敍文和説明文的練習。

語法修辭知識要點:本冊教材“附錄”部分安排的語法知識是虛詞,教師可加以適當講解。學生需要掌握的修辭是對偶(又叫對仗),瞭解一點對偶知識,有助於學生學習古詩和分辨詞類。

三、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各單元的“單元説明”中都依據這三個方面設計了單元教學目標。本冊教材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

1、要注意把握敍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默讀的質量和速度。

2、熟讀這些課文,要從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3、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4、要注意説明的順序和方法;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5、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莢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6、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瞭解借景抒情的寫法,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優輔差,力爭整體提高。

8、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9、利用競賽,學科活動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辦手抄文學報,鍛鍊能力,提高興趣。

10、開展網絡輔助教學。對家庭有條件的同學鼓勵和指導他們利用語文教育網多學習一些課外閲讀,優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敍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看PPT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享交流——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2、字詞正音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 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詣太守yì

3、朗讀感知

範讀課文,清楚、流暢。

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4、瞭解文章

文章是的敍事線索是什麼?

明確: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第一節:發現桃花源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2、桃花林裏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祕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裏,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明確:有山有水,人傑地靈。或,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推斷:A、有人。B、那麼,這裏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進入桃花源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2、這裏的人生活的好嗎?何以見得?

3、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嗎?

第三節:訪問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説明什麼?

明確:大驚——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

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2、桃花源人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

3、討論: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何“皆歎惋”?

明確:A.陶淵明所處時代。B.作者寄託的美好理想社會。

4、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確:怕世人找到,破壞他們安寧的生活。

第四、五節: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1、漁人離開桃花源怎麼做的?

2、他為何沒有答應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確: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3、結果如何?作者為何這樣寫?

明確:遂迷,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祕色彩。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討

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麗與神奇。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閲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

3、寫一寫或者畫一畫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三

《最後一次講演》

【教學目標】

1、概括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感情。

2、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3、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鬥爭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鬥爭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先為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播放視頻)

同學們對剛才視頻中所演繹的歷史事件有了解嗎?誰能説一説?(請學生説一説,師補充)

同學們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想要奪取勝利的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大肆暗殺愛國人士,李公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號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髮表了演講,結果在當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慘遭殺害。於是這篇演講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珍貴的最後一次演講。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閲讀課前導讀部分。(板書標題、作者)

從導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本文與以往所學文章有所不同,這是一篇演講詞,那什麼是演講詞呢?演講詞,又叫講演詞、演説詞,它常在各種大型羣眾集會或較為隆重的場合使用,而且講話人所講的都是些較為重大的問題或者某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論述。演講詞具有宣傳、鼓動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及讀者,使他們信服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自己給下列字注音,然後請同學讀一讀。

卑劣(liè) 污衊(miè) 卑鄙(bǐ)

蠻橫(hèng) 賦予(yǔ) 挑撥離間(jiàn)

三。讀課文,析內容

(一)活動一:傾聽愛國心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思考:

1、聞一多先生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請學生先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重音、停頓、語速和語氣等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反覆朗讀,然後展示讀給大家聽。

參考:聞一多先生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_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2、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依據是什麼?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參考:

(1)“他們這樣瘋狂地來製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製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3)“歷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

(二)活動二:品析愛國情

1、從聞一多的演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公樸、昆明人民和國民黨_分別是怎樣的感情?

同桌二人討論,積極回答。

參考:高度讚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的鬥爭精神,對李先生的被殺表現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國民黨特務的罪惡行徑,面對面地揭露_的虛偽本質。愛憎情感強烈。

2、由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愛憎分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義浩然等等。

(三)活動三:合作探究

聞一多先生強烈愛憎情感和堅決的鬥爭決心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句子談一談。

提示:從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氣語調、人稱等角度思考。

參考:1.運用口語。句子略。

2、運用近義詞、反義詞等詞語。句子略。

3、運用感歎句、反問句等句式。句子略。

4、運用反覆、對比的修辭方法。句子略

5、運用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句子略。

6、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句子略。

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鬥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動四:我説我心

聞一多先生的遺願,上一代青年人已經完成,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但在當今形勢下,仍然出現了日本侵犯我國的領土——釣魚島的事件,身為炎黃子孫,你能像聞一多先生一樣仗義執言嗎?

小組交流,學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總結

聞一多先生雖已經不在,但他的精神卻鼓舞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裏我們送給聞一多先生一段話,以此表達對聞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團火,照明瞭黑暗;引領着國人,危難裏挺直胸膛。

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燬了自己!遺燼裏爆出個新中國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時間的腳印》

教學目標

1、明確説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説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説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説明的層次。

2、掌握説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麼,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 龜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麼,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瞭物質時刻都在運動着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麼?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並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複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卧着,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説明什麼?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並閲讀22到29自然段,然後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説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着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説,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瞭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教師朗讀最後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後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繫、逐層進行説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説明語言

1、説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説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説明。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説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説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並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説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説,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説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並簡要説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瞭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 篇五

一、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體會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藴含深情的特點。

2、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手法。

3、審美鑑賞與創造

學會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

瞭解中國傳統節日,培養尊重、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寫,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對於舊曆新年的複雜情感。

2、引導學生感受新年濃濃的節日氣氛,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過引導學生講述過新年的事情,渲染節日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引入過年的情景之中。

2、討論點撥法。對於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矛盾情感,老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及作者自身情況探討。

3、品讀鑑賞法。學生通過多次默讀和自由朗讀體會文中情感,感受節日氣氛。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過春節的有關圖片或視頻)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不會陌生,這是什麼時候的景象?

(學生一般都知道是春節的景象)

師:大家説説你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你過春節時心情怎樣?

(兩三個學生談談)

師:確實,説到過節,大家都很興奮,都很激動。我們中國,過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在過去人們是怎樣過節的,他們的心情會和我們一樣嗎?今天,就讓我們跟着林語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紀30年代他“慶祝舊曆元旦”的氛圍吧!(打出題目《慶祝舊曆元旦》)

二、整體感知

請大家默讀課文,思考:1、文中的“舊曆元旦”究竟是什麼節日?

2、“舊曆元旦”有哪些習俗?

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讀書,老師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生讀後基本上能回答:“舊曆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文章寫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營業,閒逛,賭錢,打鑼,放鞭炮,拜客,看戲”“紅色春聯貼滿在每家門上”“街頭屋前,到處是爆竹聲,充塞着硫磺味”“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這些景象和我們現在的春節景象基本一樣。

三、素養提升

1、再讀課文,思考全文可分為幾部分?

(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具體是幾層不是很重要,但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脈絡。分兩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總的寫過舊曆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對舊曆新年的態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

(或者:第一部分:(1-5段):總的寫過舊曆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

2、精讀重點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後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勾出表明順序的標誌性詞語!

一月初、一星期後、二月一號、二號、到二月三號、早餐後、中飯時、下午三時、五時、五時半、六時

(2)在第5段中作者説“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嗎?作者過新年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詞句!

我並不要舊曆新年----這是我屈服的開始----兒時情景不自禁地出現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4)怎樣理解作者過新年時的矛盾糾結的情感?

這一點對於學生應該是一個難點。可以分兩步引導學生理解:

A.結合林語堂《紀元旦》一文理解。學生閲讀《紀元旦》一文,看看當時作者寫此文時的情感。

學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內心煩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嗎?試比較兩文,看看兩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內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見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較本文和《紀元旦》,看看課文與《紀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讀後不難發現,課文中多次提到“科學”“理智”“守舊”等詞句,如“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曆新年,但陰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廢除掉。”“我是個極端摩登的人。沒有人可以説我守舊。我不懂遵守舊曆,而且還喜歡倡行十三個月的年曆,每月只有四個星期或二十八天。換句話説,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就是這點科學的驕傲,使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裝着慶祝,一點沒有真感情。”“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曆,我也答應照辦。”“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

由此可想,作者寫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圖,那他究竟要表現什麼呢?那就要看看林語堂所處的時代吧!也許會幫助我們理解。

B.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師問:課文寫於那一年?(提示學生在《紀元旦》一文中找到寫作的時間!)

寫於廿四年(民國二十四),即1935年,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呢?

老師介紹時代背景: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劇,國民黨政府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日益加強,在亡國滅種的外患內憂催化下,中國知識界先進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識被喚醒了(林語堂就是其中一員)。在五四運動後,即20世紀30-40年代又發生了一個“新啟蒙運動”。新啟蒙運動倡導自由、理性,主張科學的邏輯思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國舊有的文化,但是新啟蒙運動者則是力求辯證對待中西方文化,他們認為,一種新的文化的出現,是綜合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產生出來的。新啟蒙運動是一場民族的科學的民主主義文化運動,運動中對中西方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區別對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辯證的繼承,並結合符合中國特色的外來文化,促進了新的文化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應該只是譭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西洋文化,當然更不應該是鼓手中國文化,而拒絕西洋文化;而應該是各種現有文化的一種辯證的或有機的綜合。(部分摘選自《20世紀30年代新啟蒙運動淺論》)

課文其實就可見到當時時代的印記:“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曆新年”“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曆”。

瞭解了時代背景,那同學們覺得本文要表明什麼思想呢?

(學生探討發言)

老師總結歸納:陽春佳節的意味,迫着人喜躍,科學的理智無法鎮服心靈深底的盪漾,是應該做理智的動物呢,還是應該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糾結,但最終理智抵制不住節日的濃厚氣氛,被周圍人們的歡愉所感染而不自覺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見,我們的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進新時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舊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們的思想情感,尊重傳統文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處於新啟蒙運動中的作者所要倡導的吧!

(5)拓展延伸

傳統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裏?它為何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值得我們去傳承?你能否通過本文的閲讀找到人們喜愛春節的些許原因?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通過作者對人們過舊曆元旦的描述,探討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學生交流後,可歸納出幾點:A.熱鬧喜慶;B.寄予人們美好的祝福與願望;C.是生命復歸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傳統文化所藴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影響、制約着今天的中國人。因此,傳統文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裏,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的觀念也越來越強,比如,每年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國家要放假,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都表明我們國家及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的尊重。

3、體會本文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作者運用有何特點?

表達方式:用了記敍、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抒情等表達方式。(舉文中語句説明!)

特色:記敍:既有概括敍述又有細緻描寫;

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發多和記敍描寫相結合。舉具體語句分析!如:

A.五時炒年糕吃,滿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我不準備過新年”我下了決心説,“晚上我要出去看電影。”

B.“誰給她穿的新衣服?”我責問,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

C.六時發現蠟燭台上點起一對大紅蠟燭,燭光閃閃,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

D.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E.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四。總結:

我們通過作者對過舊曆元旦的習俗及自己過舊曆元旦過程中的矛盾複雜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看到了中國傳統習俗及傳統文化的魅力,懂得了應該尊重並傳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篇六

一、教學目標、任務和教學要求。

1、基礎知識方面的目標:

讓學生了解消息、通訊、抒情詩等文學體裁,能夠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具體意思,瞭解短語及短語的類型。繼續積累生詞,能夠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對於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下定義等説明方法繼續學習。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

根據上下文,體會語句中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寫了幾件事,哪件事寫的詳,哪件事寫的略。事件之間有何聯繫。學會欣賞詩歌,體會詩歌中豐富多彩想象,優美的意境,真摯的感情。繼續提高自己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寫作能力,這一冊繼續練習寫記敍文,能夠寫出一篇富於真情實感,語言生動,語句優美,且富有一定寫作技巧的完整的記敍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過本冊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學會欣賞美,體會事物中藴含着的哲理,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並且通過投影儀,微機、錄像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創新意識。

從課堂到課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上,在聽好課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大膽發言,這對於聽好課具有積極作用。實踐證明,“插嘴”似乎使課堂秩序顯得亂,但卻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活躍了課堂,另外,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外,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搞摘抄札記,多背誦精美的片斷,有條件的時候讓他們觀看幻燈片,錄像和多媒體。

5、學習方法指導。

學會預習,具體任務要明確,對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記下來;初步自讀提示部分的基本內容;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的做一做,不會的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課堂上分學習小組討論自學,教師重在講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問。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四、五兩班的語文教學,這些學生來源於不同的八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存在很大的差異,經過半學年來的指導和訓練差距逐漸縮小。平日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輔導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增強了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他們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使語文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觀察和了解,這四班五班兩個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發展不平衡,一部分優生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他們不僅寫作水平高,而且朗讀能力也很高是班級中學習語文帶頭人,如王藝林、邢子娜、韓冰、黃文章、張小輝、鍾敬梅、閆晴晴、王迪、鍾振華、孟子傑、王曉芹、王文燕、楊曉龍等。

但是後進生的比例也不少,約佔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如黃敬龍、宿祥星、莊雪梅、於發成、楚金龍、宿愛順、代仁友、馬政鵬、鍾友民、毛民英、黃元富、寇永祥等這些學生中有的連國小中鞏固訓練的漢語拼音都沒有掌握,不能正確給漢字注音,如:於發成、楚金龍、宿愛順、代仁友等;有的同學書寫極差,有的寫連筆,有的連基本筆畫都寫不好,結構安排不緊湊,如毛民英、黃元富等。

還有的同學日記內容不真實,把國小中的一些命題作文又搬上來了,不是圍繞一箇中心來組織材料,而是記“流水帳”,沒有主次,詳略不當,缺少個人的一些想法、見解,文章不生動,語句不通順。可見,抓好學生的寫作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十分艱鉅的任務。

還有“兩本”的利用也不夠好,生活積累運用不經常,即使運用也是應付,根本達不到練筆的目的,閲讀積累的運用也是如此,積累的內容沒有經過精選,只是隨便記一些沒有利用價值的東西,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級四、五班語文。

學生來源於原七年級的六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各種能力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新學期開始要耐心的教育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他們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儘快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2、學生的學習態度分析

通過近幾天的學習來看,大多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學習認真刻苦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從課堂上來看,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課堂上大膽發言,課堂氣氛欠活躍,這是一種不正之風,今後要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弱點。

由於受學習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的時間觀念不強,表現為課下只顧玩耍,老師佈置的作業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造成“作業堆成山”局面,最後乾脆不交作業了,這樣長期下去會出現厭學的兆頭。在作業的書寫方面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保證作業及時上交。

個別學生書寫潦草,對學習缺少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鼓勵措施,多一份幫助,少一份挖苦,多一分鼓勵,少一分批評,加強養成教育,教育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揚起知識的風帆,努力把學習搞好。

3、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語文的基礎性比較強,知識點比較零碎,考試以課外閲讀能力為主,因而許多同學反映學好書本知識,成績反而不會提高。大部分同學不會學語文,機械記憶知識,學習上不講究方法,死記硬背,對所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強。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數同學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套路。課外閲讀能力強,語文素養高,今後教學中要好學生帶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拓展課外知識面,豐富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構成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板塊六個單元。這是從以往教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且現今教材大都採用了這種模式。五個板塊分別是閲讀、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六個單元是指根據文章的內容或體裁把入選課文分為六個單元。

本冊教材六個單元共有30篇課文,根據內容和體裁分為:一單元,關於戰爭題材的文章;二單元,以“愛”為主題的文章。兩個單元都是記敍性文體,分別反映的是戰爭生活和平民生活,目的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培養學生的愛心;三單元,事物説明文;四單元,事理説明文。

兩個單元都是説明性文體,重點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五單元,文言文單元(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六單元,關於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單元。這兩個文言文單元,記敍、描寫、説明、議論的內容都有,通過學習,陶冶學生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本冊教材共有精讀課文16篇,略讀課文14篇。

(二)編寫的具體特點

(1)教材在編排上呈現出來的特點是各單元以專題組元,但同時也兼顧文體。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在閲讀方面規定的目標有:“在閲讀中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沒有明確提出對文體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體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古人説“文無體不立”,學生不瞭解一點文體的知識,就等於沒有掌握閲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一個把手。因此,從教學的角度,八年級的學生應該瞭解記敍文、説明文及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與要求,並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本冊教材要求學生了解兩種文體:記敍文和説明文;同時相應地瞭解兩種表達方式:記敍與説明。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在閲讀記敍、説明類文章中認識記敍文和説明文的特點與要求,也要着眼於學生能夠理解、運用,而不能僅僅提供學生一些死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一句話,我們不是為文體而文體,而是意在幫助學生閲讀和寫作。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使所選文章豐富多樣,以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閲讀興趣,也為了便於進行比較閲讀,編者有意在記敍文單元中選入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樣一篇帶有論説性質的書信,在説明文單元中選入《橋之美》《説“屏”》這樣帶有一定説明性,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説明文的小品文。

因為“記敍文”和“説明文”只是教學上使用的概念,所以編者在選編課文的時候,突破了舊有的束縛,大量選入文學作品。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把文學作品作為記敍類作品的典範來對待,正是對課程標準的順應與尊重。

當然,作家並不一定在道德素質上高於普通人,但是他們的作品為人們接受和喜愛,總是表現了對真善美的肯定與追求,給讀者以思想與情感上的薰陶和感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掘作品的內涵,體味其中深長的意藴,而不只是讓學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

比如《老王》一文,人物很簡單,主要就是“我”和老王,敍述的事情也不復雜,主要寫在特殊時期“我”和老王互相關照(老王更多關照“我”)。事情很瑣細,但我們在被那種質樸無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的同時,也產生了多方面的思考:為什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質,並且始終不泯滅?怎樣才能讓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就能受到一次情感上的洗禮。

(2)從八年級上冊開始,文言文和本站分編。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七年級教材出於和國小銜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考慮,文言文分量較輕,只佔百分之二十;但是,要培養學生比較紮實的文言文功底,培養文言語感,必須集中學習文言文。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的學生在文言文閲讀方面規定的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對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有一定的閲讀量,即古人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目前對於文言文教學,大家的共識是減少煩瑣的講解;注重朗讀、背誦;注意字詞的遷移運用;培養文言語感。而要使這種新的教學觀念見成效,學生就必須接觸較多的文言詩文。

當然,學習文言詩文,意在瞭解和吸收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對詩文中所含的應該被揚棄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記》表現出的對烏托邦式美好社會的讚美和嚮往,《陋室銘》和《愛蓮説》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現出的文人孤芳自賞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應該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

本冊教材中為課程標準推薦篇目的詩文有:《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説》《三峽》《記承天寺夜遊》《使至塞上》《遊山西村》等。

(三)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與各單元學習重點

1)教材具體內容分析

下面我按照閲讀、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這五個板塊來具體説明。

基本篇目。基本篇目由閲讀提示、文本、研討與練習、讀一讀,寫一寫這幾個部分組成。有的篇目後面還附有相關的語文知識短文。如《阿長與》一文後,就有《關注記敍文中的議論與抒情》的語文知識的介紹;還有説明文單元中也有關於説明文文體知識的介紹。我的看法是,對知識短文,應該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與以前的教材相比,説明文已經從過去的第四冊提前到了新教材的八年級上冊(第三冊)。閲讀的量由以前的三個單元

15篇課文減少到兩個單元10篇課文,並在單元設置上,把説明文單元安置在兩個記敍文單元和兩個文言文單元中間。與以前教材第四冊前三個單元都是説明文相比,更為合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另一點變化是,本冊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將文言文收編在兩個單元中,後面的教材也相應地編排了兩個單獨的文言文單元。根據以往經驗,最好是將兩個文言文單元提前分開進行教學,使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識記、背誦。

閲讀提示。一般都給學生概括出本文的背景、故事的情節、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價值取向等,給學生預習提供了指引和幫助。“提示”注重了人文性的特點,語言簡潔生動,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一個好材料。

研討與練習。課後的練習題目在數量上與以往教材相比減少了,但是信息量與科學性提高了很多,注意到了題目難度的層遞性與可操作性。一般來説有文體知識的相關介紹、課文的重難點解析和開放的習作訓練,兼顧到學生的聽、説、讀、寫各種能力,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如《新聞兩則》中,第一題就是相關的新聞體裁知識的介紹;《阿長與》第三題就是課文相關重難點的分析;《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最後一題就是開放性題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談體會。

讀一讀,寫一寫部分,是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部分,落實到文本的字、詞、句的掌握上,因為誰都知道語文重在積累。教師究竟採用什麼方式實施,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來區別對待。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在每個單元的後面,安排與單元相適應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這種模式貫穿整個新教材的始終。但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單元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本冊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

第一、三、五單元的是相對大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活動來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思考調查橋的歷史,領略蓮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單元的是相對小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寫作為主,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為輔,通過練筆來感悟“愛”的世界,走上辯論台,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

其中《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活動內容豐富,信息來源多,牽涉的問題也比較複雜,對學生查找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寫作研究報告的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以及辯證思維的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學時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佈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爭取使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得到全面鍛鍊,嚐到“綜合性學習”的甜頭。

本冊的“綜合性學習”有三種呈現方式:

1、整合於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2、設置在課文後面的“研討與練習”中,是由課文生髮出來的;

3、以補白的形式出現。為保證課程基本目標的完成,編者特地安排了寫作記敍文和説明文的練習。

如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讓世界充滿愛》,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敍文;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讓學生就一座橋“寫一篇介紹性的文字”,或者就“家鄉城市裏某座立交橋寫一篇‘司機指南’式的短文”,這些都是對説明類文章的寫作訓練。

在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中,除了較多的寫“心得與體會”的寫作練習外,也有寫作記敍類和説明類文章的訓練,如《阿長與<山海經〉》《蘇州園林》課後的寫作練習等。出現在補白裏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則是對本冊寫作和口語交際教材的補充。如寫作部分,補充了關於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寫作知識和要求,而課後的練習中也有這些方面的練習。

如《蠟燭》一課的練習中要求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寫下來;《老王》一課的練習中要求改寫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這一部分等。口語交際訓練安排在課後及綜合性學習裏,而關於口語交際的要求和指導則在補白裏。

課外古詩詞背誦

課外古詩詞背誦也是貫穿整個新教材始終的一個板塊,每冊教材都有十首古詩詞供學生學習、背誦。在背誦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詩詞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薰陶感染作用。

名著導讀

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一樣,都是新教材的亮點,是最能體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冊教材推薦三部名著,總計近20部。包括:《愛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魯濱孫飄流記》《昆蟲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遊記》《海底兩萬裏》《名人傳》《水滸》《傅雷家書》《培根隨筆》等。

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課程目標中要求:“學會制定自己的閲讀計劃,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

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閲讀名著,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條件的限制應該是我們面臨的直接困難。現在許多出版社已經出版了相應的名著學生讀本,我們可以為學生推薦,允許一部分學生先“富”起來。另外,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們給學生講名著的有關內容和主題,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從而進行自主閲讀。

2)各單元學習重點

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各單元的“單元説明”中都依據這三個方面設計了單元教學重點。本冊教材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設計的學習重點如下。

(1)一、二兩個單元要注意把握敍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默讀的質量和速度。熟讀這些課文,要從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2)三、四兩個單元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要注意説明的順序和方法;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3)五、六兩個單元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本豐富的內涵和精彩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瞭解借景抒情的寫法,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這些學習重點簡明,針對性強。如第一、二單元的課文主要是記敍類文章,第一單元就記敍文的特點提出要求,即要求學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對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至於隨後提出對默讀的要求,則是由於《蘆花蕩》《蠟燭》等文章篇幅較長,教學中要經常使用默讀這一手段。

第二單元換了一個角度,讓學生在對記敍文有了初步的認識後,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記敍類文章,把握記敍、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另外,仍需揣摩記敍文的語言。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單元雖然都以記敍文為主,但學習重點上有遞進,有循環,各有側重,形成一個小整體。第三、四兩個以説明文為主的單元也同樣如此。第五、六單元指點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

四、教研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在聯繫,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閲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措施

1、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把握常規教學,提高各個環節的質量,注意教改難點的挖掘和講授。

2、全面貫徹教學常規,努力提高各教學環節的質量,訂好計劃,上好課,認真批發作業。

3、作業佈置適中,搞好課外輔導,利用自習課,課外活動的時間,搞好優生優培,差生轉化工作。

4、搞好教研教改,定期參加教研活動,積極參加説、講、評一體化活動。

5、精心進行單元策劃,定出單元知識的處理方法,設計好單元過關測試題,並作評析,總結,及時反饋、糾正。

6、充分利用圖書櫥,加強學生課外讀書量,並且加強學生的練筆活動,大作文8篇,並設生活、材料積累本。

7、作文命題,結合單元學習精心命題,力求扣住教材,全面訓練。

8、平日上課注重電教手段的運用,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充分使用錄音機,投影儀,多媒體教室,以調動學生學生語文的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七

《中國石拱橋》

一、複習導入

1、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來説明的?

2、課文主要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中國石拱橋的?

明確:邏輯順序

二、賞析探究

1、作者把中國石拱橋介紹得清楚明白,是因為用到了一些説明方法,接下來分小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説明方法,並説説其作用。

明確(參考):(1)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通過確鑿的數據,準確地説明了橋的規模,突出了趙州橋“雄偉”的特點。)

(2)打比方: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形象地説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上的基本特徵。)

(3)引用:創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突出了趙州橋構造的奇特。)

(4)舉例子: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用具體例子作證,顯得真實可信,有説服力。)

(5)下定義: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使讀者具體直觀地認識到聯拱石橋的形態特徵。)

2、品味課文語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為什麼?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的比較早。

(2)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3)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4)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明確:這些加粗的詞不可以去掉,因為它們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然後再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能體現説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語句,進一步理解説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三、感悟抒情

學了本文,你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嗎?你讀了這篇課文有什麼感受呢?

明確:本文體現了作者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讚美和敬佩,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讚揚,(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領會本文的中心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整體感知課文,歸納中心意思。

3、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行動描寫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增進子女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動描寫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同學們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經常聽到有同學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確實,父愛和母愛是一樣偉大的,只是父愛可能比母愛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同樣能體會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説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閲讀、學習。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2、學生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二、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敍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

三、。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背影”。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想背影)

這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説,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為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2)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四、小結

父愛是深沉的,偉大的。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父愛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父親,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洶湧的大海,具有寬闊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湧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點題 家境:禍不單行

父子 描寫背影: 送別前:細心關照 父親疼愛兒子

情深 (細緻刻劃) 買橘子:周到入微 兒子憐愛父親

再現背影:思念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篇九

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各單元的“單元説明”中都依據這三個方面設計了單元教學目標。本冊教材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

要注意把握敍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默讀的質量和速度。

熟讀這些課文,要從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要注意説明的順序和方法;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莢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瞭解借景抒情的寫法,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優輔差,力爭整體提高。

8)。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0)。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11)。利用競賽,學科活動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辦手抄文學報,鍛鍊能力,提高興趣。

12)。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説等,鍛鍊表達能力。

13)。組織3-4次辯論,培養思維及口頭表達和語文知識的運用。

14)。組織採訪和調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寫一篇小論文。

1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17)。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18)。開展網絡輔助教學。對家庭有條件的同學鼓勵和指導他們利用語文教育網多學習一些課外閲讀,優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十

《小石潭記》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

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以反覆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遊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遊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遊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遊記以遊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遊覽的過程中,隨着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麼先是快樂的後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着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説“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悦耳”。請大家讀課文,試着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葱,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淨。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悽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悽”。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淒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麼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麼?“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並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淒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鬱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麼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悽”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後任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於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於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悽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閲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遊記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