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美術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八年級美術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手段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特徵。

2、方法與過程:(l)通過分析、評述,從不同畫種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把握美術作品形象與現實生活形象的區別和聯繫。(2)通過師生互相討論研究,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提高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引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學會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教學重點:

瞭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繫,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繫。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説明

一、組織教學

穩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

二、導入新課

1、教師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

2、老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畫種的再現性美術作品並出示課題。

3、請學生談談感受。

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並發表意見。

三、知識要點講解

1、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美術形象並不等同於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

2、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要形神兼備。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要真實生動地表現外部特徵,還要表現對象的精神、性格和氣質。

3、再現性美術作品強調“情”的感受和“美”的體現。任何藝術作品都要以情動人,再現性美術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師講述並板書:

1、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2、形神兼備

3、“情”的感受“美”的體現

欣賞並談感受,使學生主動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特徵,並在一開始就通過討論營造出一種氛圍。

四、分析和討論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特徵及藝術效果

1、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蔣兆和的《流民圖》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流民圖》是中國畫,是以線條、墨色來再現形體、質感,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該作品創作於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了畫家創作這幅中國畫長卷。《開國大典》是油畫,以豐富的色彩層次,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為羣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

2、通過課件展示中國花鳥畫和油畫靜物,讓學生來談體會。

學生可以就課件上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共同探討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特徵。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

五、學生討論研究

要求學生把握再現性美術作品和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繫及再現性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繫。

通過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理解。

六、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和討論,同學們瞭解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的提煉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思想感情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而成。

説一説自己的觀點。

談一談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應具備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關係,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七、課後拓展

請同學們蒐集美術作品圖片,注意區別哪些屬於再現性的美術作品,並與同學交流和評述,在教室裏開闢作品專欄進行展示。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研究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和區別及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欣賞、理解和討論提高學生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

教學目標:

1、在瞭解欣賞卡通畫時感受卡通畫這一繪畫方式在表現形象時特殊的藝術感染力。

2、初步學會能用簡單的語言從美術的角度評價卡通畫。

3、學會用大膽、誇張、抽象的卡通畫的特殊表現手法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卡通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放假都看了很多好電視吧?你們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

生:略

師:這些都是動畫片。你們知道嗎,動畫片和漫畫就是卡通。英文中卡通是cartoon讀音象卡通,所以我們中國翻譯成卡通。我們今天就是要學第一課:出示課題:《中外卡通故事形象》(邊放以前的國產動畫片)在以前還沒有電腦時,要完成一部動畫片要畫出成千上萬的畫,把很多個連續動作的畫連續播放才能完成一個簡單的動作,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動畫片。

二、欣賞卡通

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圖片)教師講解教科書左邊的幾個動物明星:

(1)《三個和尚》:三個和尚體態個異,高矮胖瘦對比十分強烈,而且樣子滑稽可笑,從他們的眼神中不難發現小和尚心裏正想事呢。用筆非常簡潔,人物內心刻畫栩栩如生。

(2)《大鬧天空》孫悟空,家喻户曉誰都喜歡,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觀眾。作品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個性鮮明,造型傳神。

(3)《米老鼠和唐老鴨》滑稽、誇張的形象、人物幽默風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節都是那麼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歡笑聲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動畫片段)師:注意這些人物(包括動物)形象的動作、神態、特徵、性格。播放完師:説説你最喜歡的人物,為什麼?

先叫幾個學生回答再讓全班同學集體評價幾幅(教師注意啟發引導從不同角度評價,主要從美術的角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中外卡通故事形象

教學目標:

1、在瞭解欣賞卡通畫時感受卡通畫這一繪畫方式在表現形象時特殊的藝術感染力。

2、初步學會能用簡單的語言從美術的角度評價卡通畫。

3、學會用大膽、誇張、抽象的卡通畫的特殊表現手法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卡通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欣賞卡通

1、(出示教材中的卡通圖片)教師講解教科書左邊的幾個動物明星:

(1)《三個和尚》:三個和尚體態個異,高矮胖瘦對比十分強烈,而且樣子滑稽可笑,從他們的眼神中不難發現小和尚心裏正想事呢。用筆非常簡潔,人物內心刻畫栩栩如生。

(2)《大鬧天空》孫悟空,家喻户曉誰都喜歡,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觀眾。作品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個性鮮明,造型傳神。

(3)《米老鼠和唐老鴨》滑稽、誇張的形象、人物幽默風趣、故事精彩跌宕,所有情節都是那麼有趣和出人意料,在歡笑聲中濡染真善美。

2、(播放動畫片段)師:注意這些人物(包括動物)形象的動作、神態、特徵、性格。播放完師:説説你最喜歡的人物,為什麼?

先叫幾個學生回答再讓全班同學集體評價幾幅(教師注意啟發引導從不同角度評價,主要從美術的角度)

三、學生動手

玩你説我畫的遊戲:一位同學描繪一下想表現的人物形象的一些特徵。另一位同學把其描繪的形象畫出來。(教師引導用誇張特徵的方法來表現人物)比如:豬八戒的特點是耳朵大,肚子又大又圓等,你就要把這些地方畫的誇張點。還可以畫上象徵性的佩物——耙子。

同學們用自己的筆來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卡通畫(教師巡視指導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趣味水墨(一)

教學目標:

1.體驗墨點的。藝術趣味,學習用中國畫的方式和各種不同的墨點來表現心中的構想。

2.培養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創作以“墨點”為主要造型元素的國畫作品。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過程:

一、尋找墨點:

課件演示:展現米羅、沙孟海、吳冠中的作品,引導學生探尋畫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的運用,並引出“墨點”。取師引語:假設:這是三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誰能説説他們是誰的作品?作品中用了哪些造型符號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呢?→引出墨點教學實況1:上課班級是一個小縣城的中心國小,學生關於美術的知識面不是很廣,但仍有小部分學生了解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的作品,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發現了這幅作品的一個共同點,即作品中充滿了一個獨特的視覺符號:點,並表現出對這一造型符號的新奇感。

二、感受墨點:

課件展示墨點教師引語:“同學看到這墨點你有什麼獨特的感受?與線、色塊等相比,它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教學實況2:對單一黑點的感受學生們更多地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如象鋁球象一個太陽等、教師適時引導了學生生活中任何東西當離我們越來越遠時,都會成為一個黑點、並最終消失。在藝術的感悟中,老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墨點的抽象性、概括性、多義性等,這一點很重要。

三、探索墨點:

1.教師現場示範畫一個墨點,簡單解説畫法(如調墨、用水、運筆等)要點後,鼓勵學生在自己的小宣紙上用較短的時間畫出一個或幾個與老師不一樣的墨點。

2.展示(用實物投影儀)與交流: “説説你畫了一個怎樣的墨點、它有什麼獨特之處,是怎樣畫出來的?” 教學實況

3:國畫教學並不是定全擯棄示範,相反示範是很重要的,在這個環節,老師作了簡單的示範,強調出了墨點表現最基本的注意點、引導學生在表現墨點時關注用筆、用墨、用水與最終墨點效果的關係,並激發起學生對墨點的探索的強烈慾望。在學生的墨點探索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們都能充滿興趣地變化出各種與老師不一樣的墨點,在展示與交流活動中也都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個教學步驟為學生進行墨點的主題創作活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4、欣賞一些不同的墨點,進一步感受墨點表現的豐富性。(如形狀、濃淡、乾濕、疏密等不同的變化)教師引言:“同學們感受一下這些墨點(課件欣賞),它們與我們自己剛才畫的墨點有什麼不同?又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5、為了進一步地開闊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關於墨點的視覺表象,老師按排了這個教學的步驟,重要的是對這個教學的步驟作了簡化的處理,僅僅作為對學生

自我探索墨點的完善與補充,我認為這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觀念。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趣味水墨(一)

教學目標:

1.體驗墨點的藝術趣味,學習用中國畫的方式和各種不同的墨點來表現心中的構想。

2.培養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創作以“墨點”為主要造型元素的國畫作品。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想象墨點:

1. 單個墨點的聯想:“看到這樣一個個墨點,你有怎樣的想象?可以小組討論,並想象一個畫面。

2.組構墨點的聯想:看到這樣一組墨點,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3.學習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活動,你對墨點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學實況

4:這個步驟的二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拓展學生的藝術想象,教師作了教學的深入,組織了學生的小組討論和彙報,尤其對於組構的墨點學生們表現出了更濃厚的興趣,構想出了許多構思新穎奇特、充滿趣味的畫面。

三、欣賞墨點(課件演示)

欣賞以墨點為主要造型方式進行表現的作品,體會藝術家與其它小朋友們是怎樣用墨點來表現自己的構想的?

四、表現墨點:

請小朋友自由創作一幅以墨點為主要造型元素的國畫作品,看誰的作品表現出墨點的趣味和新意,給人以獨特的美感。教學實況7:學生的創作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相互間可以交流和借鑑,課堂裏播放着輕鬆的音樂。在創作中有的學生主題表現得不夠明確,把許多對墨點的構想安排在同一個畫面裏,這時老師加以了提醒,使學生按一個主題性構想進行構圖和藝術的表現。有的學生不太能感受到自己的這種表現形式所具有的一種現代藝術味與美感,而只是好奇地加以把玩,老師也要用貼切的話加以點拔和鼓勵。有的學生畫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構思,如日全食、火警、池塘與蝌蚪等,老師加以了留意,並在評價活動中對這些作品加以了。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趣味水墨(二)

教學目的:學習傳統筆墨技法知識,及在造型中表現的藝術情趣,提高對民族繪畫的認識並培養作畫的基本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工具,集中學生注意力。

二、講授新課:

(一)導入:

現在生宣紙上,用大筆以濃淡不同,相互重疊滲化的點線面筆墨,信手錶現幾種不同的造型。以無聲的語言,加上筆隨意轉的舉動 ,把學生引入微妙的遐想和情思,趁機提問,“老師用什麼工具材料畫出來的?你們畫過這種畫嗎?有什麼體會?”

(二)用筆用墨技法及藝術情趣

1、用筆法(結合欣賞、演示與學生嘗試)

①筆鋒運用練習:中鋒、側鋒

②筆觸練習:點、線、面

2、用墨法:(結合欣賞、演示與練習)

①墨色:濃、淡、幹、濕

②墨法:筆、墨、色、水相互交融的趣味

教師當堂演示用筆蘸墨、蘸色、色墨混合效果的試驗以及在造型中的具體應用,樹幹、樹枝及不同用筆形成的點線效果,採用隨堂講練結合的辦法。

墨法主要包括: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

潑墨法:一般以大面積的濃淡墨色,採用寫意手法,勢如潑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紙後,接着以水筆暈開找出形象再加點景;破墨法:應用廣泛,但不論濃破淡還是淡破濃,均應把握趁濕接畫;積墨法:主要是依據形象由淺到深層層積點,但要幹後再接畫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點。

三、作業要求:

1、墨色的濃淡與水分把握的關係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

第一點作隨堂練習,第二點是學生做練習的重點,並可作為本課的主要任務。當堂作業的練習,要提醒學生注意水分與濃淡掌握的情況,檢查試筆紙和襯紙的運用的情況。

四、教學小結:

1、表揚筆墨效果,水分把握較好的學生,並展示習作,要求多在實踐中體會。

2、佈置下節課的學具準備。

當堂作業的練習,要提醒學生注意水分與濃淡掌握的情況,檢查試筆紙和襯紙的運用的情況。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綜合運用本單位學習的有關家居佈置知識,設計製作一個佈局合理、使用美觀、富有個性的學生居室模型。在設計過程中,認識造型、色彩、情調等設計因素在設計中所起的作用。

2、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設計自己的居室,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設計,提高審美品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居室的審美情趣。包括品味、個性、居室佈置的各種因素。

難點:紙模型的製作。包括時間(課時可能不夠)、比例(家居與房間的比例)造型(各種家居的製作)。

課前準備

工具:刻刀、尺子、膠水。

材料:廢鞋盒、各色硬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教科書中居室佈置的分析。書上的幾件學生房間模型與實例,有它的優點也存在不足,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從家居造型、色彩搭配、空間利用、房間裝飾幾方面談實用、品味、性格以及製作技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為製作模型做鋪墊。

二、學生設計製作

製作時注意幾點:

1.模型一般有地面和兩面或者三面牆組成,像裝修的樣板間。製作材料可用鞋盒代替。

2.傢俱與房間應有一定的尺度感,傢俱大了,房間就顯小,傢俱小了,房間就顯大。傢俱之間也要注意比例,如寫字枱和椅子的大小比例。

3.顏色最好用紙的本色,如上色應先畫圖案再製作。如果模型做成後再着色,模型就會變形,所以應先塗色後製作。

三、展示交流,合作定位。

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談自己的想法。模型有多種佈置形式,如挪動傢俱位置、變化房間裝飾等方法,讓學生進行嘗試、討論。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四、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以及收穫。居室中各種物品擺放。合理利用空間。

五、拓展延伸。

設計自己未來理想的居室。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書籍的結構和書籍設計的概念與不同形式,學會欣賞書籍設計的作品。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對各種裝幀設計獨特的書籍圖片或實物進行分析,按照書籍設計形式和方法進行分類。通過查閲資料和欣賞,發現“世界最美的書”美在哪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欣賞和資料的收集,學生產生對書籍設計的興趣,逐漸形成愛賞書的藝術情感、愛讀書的學習態度和愛藏書的文化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展示介紹古今中外的書籍設計。

2、教學難點:瞭解書的設計概念,發展,種類,結構。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當你逛書店時,什麼書是你多看一眼甚至想買下的衝動?

學生回答

出版界抓住了人們的普遍心理,讀者買書,一看名字二看封面三看內容看來書籍價值不管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裝幀設計上,那麼什麼是書籍的裝幀設計呢?我們今天使用的書籍是通過專門的歷史變遷成為這個樣子呢?那麼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的古蹟設計。

(二)新課講授

1、書籍設計概念:舊稱“書籍裝幀設計”,廣義的書籍設計是指從書的外觀到內芯的一系列設計,以創造出書籍的整體視覺形象。狹義的是指書籍的開本、封面、護封和裝訂形式等屬於書籍外觀形象的設計,有時僅指封面設計。

2、中國古籍設計:

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是紙質書籍的出現成為了可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傳播。中國古代的勞動者施展智慧與技藝,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書籍設計形態。

簡冊裝:

在竹片或是木片上書寫文字,並用皮條或繩索連綴起來,稱作“簡冊”,可向左向右捲起存放。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簡冊了。

葉子:

將一張張紙摞疊起來,上下夾以木板或厚紙,再以繩子捆紮,稱為“葉子”,後演變成冊頁的形式。

樊夾裝:

隋唐時期,受一種狹長的印度梵文貝葉經中間打孔穿繩的形式影響,古人發明了“梵夾裝”。卷軸裝:

亦稱“卷子裝”。通行於東漢至唐代。它是紙本書最早的形制,直接承襲了帛書的形制,單面書寫。優點:克服了縑貴而簡重的不便。缺點:紙缺乏帛的堅韌,來回卷舒不便檢索文字,且易斷裂。

經摺裝:

卷軸制度演變到冊頁制度的過渡方式之一。凡經摺裝的書本,也稱“折本”。因奏摺也用這種方式,後又稱“摺子本”。

旋風裝:

旋風裝與經摺裝是同一時代同在卷軸裝的基礎上,由於不同的文化需求產生的不同的裝幀形式。

蝴蝶裝:

簡稱“蝶裝”。宋代雕版印書盛行以後形成的一種裝幀形式,風靡於宋元,流行大約400年包背裝:

把印好的書頁白麪朝裏,圖文朝外對摺,然後配頁後,將書頁折亦稱“裹背裝”、“裹後背”。大約起自南宋,盛行於明,尤其是政府官書。

線裝:

明代中葉線裝流行,清代最為盛行,沿用至今。

2、國外的書籍設計

國外的文字記錄,經歷了使用紙莎草紙、羊皮紙等初始階段。13世紀左右,中國造紙傳入歐洲,以及後來金屬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成為書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紀末,威廉·莫里斯的設計理念影響深遠,使歐洲迎來了20世紀書籍設計的新高潮。

四、課堂小結:

書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產物。

一本書的價值不但體現在書籍的內容上,而且還體現在書籍的設計上面。今天我們對書籍設計有了瞭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實踐。下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手工書的製作。

五、課後拓展:

書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一本書的價值不但體現在書籍的內容上,而且還體現在書籍的設計上面。今天我們對書籍設計有了瞭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實踐。下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手工書的製作

人教版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欣賞與評價,使學生掌握美術欣賞的學習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圖像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從而瞭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瞭解唐代人物畫概況。

二、教學重點:欣賞、討論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尤其是細節的描寫。

三、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唐代仕女畫中的人物造型與其他時期人物畫造型的比較,以及和西方古典繪畫中的任務比較,在感性的理解學習中,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的情操和認識唐代仕女畫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及藝術和歷史文獻價值。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資料、教科書等。

五、學具準備:收集來的資料、教科書等。

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多媒體播放《武則天》影視片段。

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劇中人物的體型、服飾、動態等。引出問題:

1、劇中講述的是什麼朝代的故事?

2、劇中婦女的體型是胖還是瘦?她們穿戴的服飾有何特色?

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我們來看看唐代的畫家是如何體現他們當代的生活片段的。請同學們看屏幕。(板書課題)

學習新內容播放課件的《搗練圖》全圖。

(一)這是典型的中國古代仕女畫,

問題:什麼是仕女畫?

它以中國傳統的長卷形式,表現了唐代宮廷婦女用木杵搗練、熨燙和縫紉的勞動場面。問題:

1、什麼是搗練?

1、什麼是熨燙?

3、這幅畫的作者是誰?

4、據傳這幅畫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那趙佶是誰呢?

引導學生通過教科書或其它途徑查找作者張萱及周昉、趙佶的生平及藝術特點。可在課前安排學生通過上網或有關書籍收集更多資料。

學生解答“仕女畫”。

學生解答“搗練”、“熨燙”。

學生查找資料,認識張萱、周昉、趙佶及相關背景。

(二)共同探討,解讀《搗練圖》。

1、這幅作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搗練、織修、熨燙三個場面,請問:畫中共有多少個人物?

2、畫家十分注重構圖的技巧,着重刻畫人物的動作姿態,尤其注重細節描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把這些細節找出來。(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主要細節有:搗練部分四個婦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邊那位婦女傳神的挽袖動態;熨燙部分左側婦女扯練時微微着力的後仰;中間熨燙婦女專注的神態;幾個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熱而回頭等動作。這些細節的刻畫非常真實、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對稱的構圖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豐頰肥體)及其衣着的設色,與同時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繪畫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時期的典型風格。

請同學們比較教科書中那三幅同時期的女性形象的畫作。

學生髮言後,教師歸納。

學生分組討論,找出細節描寫,派代表描述。

學生對比相同時期和不同時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飾,暢所欲言。

思考與討論:唐代人物畫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教師再播放一組西方古代人物畫作品,提出問題:

《搗練圖》與你瞭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畫相比有什麼不同?

同學們對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認識?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如學生可能問:為什麼唐代仕女畫中的婦女都是“豐頰肥體”的?(教師啟示學生從唐人和今人的審美標準進行比較。)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或發表個人觀點。教師歸納。

評價與小結這幅畫着重刻畫人物的動作姿態,注重細節描寫。體現了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獨特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畫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它對於瞭解唐代宮廷婦女的勞動生活,特別是她們的服飾,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結課,佈置作業,課下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寫一篇關於唐代人物畫與不同朝代人物畫以及與西方古典人物畫比較的小論文,要求:

1、要有自己的觀點。

2、條理清楚,語句通順。

3、字數不少於500字。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欣賞與評價,使學生掌握美術欣賞的學習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圖像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從而瞭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瞭解唐代人物畫概況。

第一課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指導思想

通過教材突出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從文化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認識美術作品折射出的時代文化特徵無不印刻着歷史的烙印。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美術欣賞習慣以及發現各種關係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選擇了一些中外美術作品,包括繪畫、服裝、工藝、建築以及攝影等,引導學生領會美術在人類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中,是如何反映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作的。

教材精心策劃了四個不同的“思考與討論”活動,為開展教學和學生自學提供了很好的引導。此外,還提供了一些名家關於美術與文化關係的理解。

(三)、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賞和比較,讓學生理解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化的關係。並對“美術作品以它獨特的方式承載、展示人類文化”這一觀點有初步的理解

和認識。

2、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欣賞美術作品,認識美術也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從珍惜人類豐富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培養自己對美術的愛好與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理解“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是重點,美術作品與特定時代文化的聯繫是難點。

(五)、學習材料

教材主要基於圖例和文字的學習,如果時間與條件許可,可利用電腦軟件或互聯網對一些作品進行橫向補充。如中國古代繪畫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等。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好,師生之間可以在一種互動的環境下學習。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美術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飾、環境等方面的特徵,由此引導學生聯繫特定的時代文化,從而達到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深刻領會和認識。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採用比較的方法,選取恰當的點進行比較,找到它們之間的差別。從中發現時代文化的演變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別。教材以中國女性着裝為例,可以從服裝的樣式、道具、環境等,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就某一個方面加以比較和引導,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誘導,對學生的回答也要及時的進行修正和補充。

(二)關於思考與討論

1、銀狐顯然不是傳統的中原樣式,而是當時遼金遊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駱駝載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個是胡人,後兩位是漢人。

《簪花仕女圖》表現的人物服飾華美、儀態雍容高貴。不難看出,唐代是一個工藝發達、經濟繁榮、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繁盛的時代。

2、晚清時期的女裝:中式、布料、纏足,整體形象給人以貞淑、純樸、賢德的感受。反映出當時的女性受到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強烈約束和影響。

民國時期的女裝:西式、皮毛質,顯得時尚而大氣,給人的感覺當時的女性已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從家庭走上了社會。

現代女性的服裝:更加追求自然與和諧,短褲、質料多樣化、運動鞋、貝雷冒、披肩長髮、現代自行車、現代建築與環境,反映出現代中國女性已經日趨開放,精神面貌充滿活力,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

3、教堂和道觀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靈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4、老北京街道狹窄,民居和店面建築普遍低矮、簡陋,廣告稀少、混亂,交通多依靠步行,少量人力車;現在的北京街道平坦、寬敞,建築宏偉,店面整潔,廣告豐富、有序,交通便利發達,各種現代化車輛穿梭而行。通過比較,反映了北京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國際性大都市。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請同學們欣賞課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並積極思考。(15分鐘)

《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畫(法國);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巖畫(挪威);

《狩獵》(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巖畫(非洲)。

在仔細觀察和欣賞這幾幅作品後,你能感覺到什麼嗎?

講解:

大約是在1-2萬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類用紅泥、木炭或動物的鮮血等最簡陋的繪畫工具材料,在巖壁或洞窟壁上創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巖畫。這些作品所描繪的各種動物形象,如牛、鹿、馬等,或是人們集體狩獵的場面,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農業還未形成之前,人們主要是依靠漁獵手段來獲取食物的生存狀態。

大約在200-3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人類。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裏,人們過着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也沒有國家,大家共同參加勞動,平均分配勞動成果。

那時的生產方式十分落後,生產力極其低下。最初的生產方式就是狩獵,以後逐漸發展到種植和養殖。這幾幅作品所描繪的就是當時人們集體狩獵的場面,它告訴我們,原始人類狩獵的工具極為簡陋,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來獲取足夠的獵物並戰勝自然,以維持人類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們從原始巖畫中簡單質樸的繪畫手法和簡約誇張的動物及人物形象,使我們從一定的側面大致瞭解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早期人類的生產方式。

因此,我們在接觸一件美術作品時,不僅要從審美的角度加以欣賞,而且要善於發掘其所藴涵的時代文化及其意義。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社會生活和科技手段的產物。又是人們審美需要和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的產物。所以,它除了能帶給我們一定的美感和某種實用價值之外,還可以通過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們提出許多信息,我們便可籍此來了解一個地域、一個時期社會的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徵。(利用作品和問題將學生迅速導入課題情景,讓學生初步認識美術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載功能。通過學習加深對課題的認識。)

2、接下來請同學們接着欣賞《簪花仕女圖》並思考下面的問題。(15分鐘)設問:

(1)從作品各個仕女的姿態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現了怎樣的生活內容嗎?

(2)從她們華美的服飾和精美的首飾中,你又能感受到當時的紡織和工藝水平如何嗎?

(3)從她們的面龐、體態,你能感覺到當時人們對女性的審美觀嗎?

讓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進行歸納:

作品描繪的是五個宮廷貴婦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閒步遊樂的場景。全卷分為四段:採花、觀花、漫步和戲犬。

(1)雖然整個畫面流露着高雅華貴、安逸祥和的氣氛,但她們優雅的體態和奢華的服飾依然掩飾不了人物空虛的內心世界。她們從容閒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們感受到封建社會中這些上流社會的宮廷貴婦人們,儘管錦衣玉食、物質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卻十分空虛寂寞,顯得百無聊賴。

(2)她們身披薄紗、薄如蟬翼,衣着華美豔麗、高貴典雅。她們高髻凌風,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

從畫面描繪的輕紗薄翼般的華美衣裙和精美首飾,反映出唐代的紡織技術和工藝水平已經相當高超。

(3)她們體態豐腴柔美、臉龐圓潤,濃黛蛾翅眉,薄紗下豐滿的前胸和圓潤的肩膀,這種濃麗豐肥的理想化的“羅綺人物”表現了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和心態。那時崇尚女性美的標準就是豐腴,而當代更提倡健美。

另外,畫面上的人物、動物被描繪的栩栩如生、細緻入微,可見唐代畫家不僅已經擁有比較完備的繪畫工具材料,而且在繪畫技巧上也已經十分嫻熟。

3、思考與討論:(10分鐘)

(1)《舞馬銜杯紋銀壺》是傳統的中原樣式嗎?

(2)《三彩駱駝載舞俑》中的人物都是哪裏的人?

教師講解:

(1)銀壺不是中原樣式,而是遼金遊牧民族的皮囊式壺形盛水器具。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

《舞馬銜杯紋銀壺》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8.5釐米,口徑2.3釐米,銀質。陝西省博物館收藏。銀壺形似皮囊,壺口位於扁圓形壺身的上部一角,口上覆有蓮瓣形壺蓋,蓋頂繫有銀鏈與弓形提樑相連。銀壺腹部兩側均有舞馬銜杯紋飾。此壺紋飾、提樑均作鎏金處理。

皮囊式壺形多見於遼金,見於唐代還是首次。

(2)駱駝引頸直立,神情悠閒。背上墊有菱格紋圓氈,駝架上有樂舞俑五人;前三人為胡人(中國古代對西北方各民族的泛稱),後兩位為漢人。胡人所彈奏的樂器是一種波斯式的四弦曲項琵琶。此陶塑表現了不同民族的藝人在一起表演的情景,頗為新穎。反映了唐代少數民族的交通方式以及與漢族的社會交往活動頻繁。陶塑結構完整,工藝精美。人物形象和動作都很生動。

《三彩駱駝載舞俑》1957年陝西西安鮮于庭海墓出土。通高66.5釐米,陶質三彩釉,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第二課時)

4、思考與討論(10分鐘)

請同學們接着觀察第6面的三幅照片,這些照片是不同時期中國女性着裝的真實寫照。你能看出三種服飾有什麼區別嗎(從款式、質料、道具、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你能從服飾的衍變看出時代的變化嗎?

5、思考與討論(10分鐘)

仔細觀察第6、7面中兩幅不同時期北京街景的照片,你能從照片中的建築、店面設計、商業廣告以及兩張照片的攝影水平上分析一下兩個不同時代北京的發展與變遷嗎?6、思考與討論(10分鐘)

請同學們再接着觀看第7面的兩幅建築照片,你知道教堂和道觀分別是作什麼用的嗎?它們的外觀有什麼區別?你能從這兩種不同建築風格中看到兩個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嗎?(這三個部分可以讓學生獨立地進行分析和表述,可以讓他們舉手自由發言,教師口頭啟發誘導並作適當補充。)

佈置作業:

1、在上面的三個思考與討論中,自選一個寫出你的認識。

2、自學第7面的“名家論述”。

(四)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1、引導觀察。

2、將觀察結果向社會背景引伸和聯繫。

(五)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學生可能會對特定的歷史不熟悉,可以簡要的向學生適當提供。

三、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方法:學生自我評價

(二)教學評價點

1、對學習活動參與程度。

2、對本課主要觀點的認同程度。

3、引伸能力。(能否從其它美術作品中發現它們與特定文化的關係。)

三、板書設計:

第一課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1、請同學們欣賞課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並積極思考。(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