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4W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多篇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聯繫講述法、圖表法、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着較為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説是否有保障?為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閲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説,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説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閲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閲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閲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説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説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説明了什麼呢?

他們為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温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説明了什麼?

請大家閲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閲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説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説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篇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儘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台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為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評一評】

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為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悦)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説。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閲讀課文而後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聖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説)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説?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説

2)教育:

(指導學生閲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複習所學知識,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麼書?(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閲讀老子插圖及説明文字,瞭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説記錄在《道德經》裏。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

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道家

莊子

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之後,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説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麼?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説。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温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篇4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税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羣眾辛勤勞動

8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鬥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説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侷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是使中國免於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義和團反帝鬥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鬥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着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鋭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羣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鬆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係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於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鬆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繫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後教師指出,緊接着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鋭,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後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麼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麼?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鬥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採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後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後,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係。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鬥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着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後,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鬥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麼義和團運動為什麼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後):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後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麼還要"扶清"呢?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