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6W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一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情況;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瞭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簡述民國以來剪髮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過程與方法:

採用情景創設,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運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社會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同時這些變化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

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最近央視拍了一部歷史劇《社會生活的變化》,該劇一經播出,觀眾反響熱烈,收視率一路飆升,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在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三個方面的變化,劇情是圍繞着祖孫三代人的經歷展開的,瞭解劇中人物。

人物介紹:

張人駿(1847-1927),1868年考中進士,歷任漕運總督、山西巡撫、兩江總督等。

張制夷(1866-1940),張人駿之子,商人,從事玉石買賣。

張啟燊(1892-1967),張人駿之孫,畢業於兩江師範大學(現南京大學),後留校做老師。

新授:

(一)尋找變化、初步認知

在瞭解了人物之後,我們一起熟悉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看書,找找當時社會上出現了的新事物、新變化,用筆把關鍵詞圈出來。

學生自學教材,對課本做一個整體感知,找出近代中國出現的十二個新事物,新變化,並用筆圈出。

(二)感受變化、記錄變化

1、交通通訊

(1)1868年秋,張人駿要去京城趕考,千里迢迢,他該如何前去呢?馬車、轎子、木船、騎驢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蘇州的家人平安到達,又該怎麼辦呢?寫信、信鴿。

(3)1908年,張制夷從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沒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選擇呢?火車、輪船。

看視頻:找找視頻當中説到的中國的兩條奇怪的鐵路,找找鐵路的名稱、奇怪之處。

看劇照:找出四種新式交通工具、一種傳統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報平安呢?電報、電話。

小結一:記錄變化:近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近代通訊工具——電報、電話。

2、文化生活

(5)1905年,張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想起父親當年的遺憾:未能把京城風景帶回,與家人一起欣賞。他會有什麼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新鮮事——活動照相,看京劇大師在畫上表演。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定軍山》。

(7)1912年1月2日, 70多歲的他辭官在家,依然關心國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總統上任的事,他該怎麼辦?報紙。

(8)看完報紙,他隨手又拿起了一本書,這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出版的書籍,這個機構是什麼?商務印書館。

小結二:記錄變化:文化生活——照片、電影、報紙、出版機構

3、社會習俗

(9)那天,老爺子以前官場上的朋友,現南京市長來拜訪他。在交談之際,老爺子那激進的孫子張啟燊回來了,老爺子一見他,氣就不打一處來。這個孫子是怎麼惹惱了老爺子?

看視頻,結合時代背景,猜猜孫子會做什麼事情惹惱了老爺子。剪髮、易服。

(10)老爺子氣的不僅是小孫子的打扮,更氣的是孫子帶回的女朋友與他心目中的人選相去甚遠,這是為什麼呢?服裝:剪髮、易服、不裹小腳。沒有禮貌:稱市長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禮。

小結三:記錄變化:剪髮辮、易服、廢纏足、改禮節。

(三)探究變化、分析原因

(11)歷經這麼多的變化老爺子感歎道:這輩子經歷的種種變化其實挺好。你知道問“好”在哪裏麼?

交通通訊方便快捷;生活豐富多彩,人民民主平等。

(12)電視劇的最後老爺子陷入了沉思:為什麼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①伴隨列強入侵,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②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推動。

(13)那一年,老爺子帶着兒孫回安徽老家祭祖。遇到了很多困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呢?這又説明了什麼呢? 農村沒有新式交通工具、習俗未改變等。城鄉差別大。

(四)暢談變化、延伸拓展

從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三方面談談現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通過討論學生感受到變化是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進步,也學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

(五)遊戲:大家來找茬

通過歷史情景劇,找錯誤,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熟練運用。

情景: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電報,説要從昆明做直達火車到上海來看探親。於是小明一家去火車站接外公,隨後用數碼相機照了張全家福,留下了紀念性的一刻。下午,全家一起去電影院看了《定軍山》,媽媽對男主角雄渾的聲音大加讚賞。晚飯過後,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報紙《揚子晚報》與外公一起閲讀,但報紙上很多字小明不識,外公讓小明查藝文印書館出的字典。這時隔壁鄰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厲害,開門一看,原來是王阿姨要給女兒纏足,女兒不肯,王阿姨還威脅她,如果不纏足,以後就嫁不出去了。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掌握南昌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經過、結果,意義。秋收起義時間、地點、領導人、經過、結果。

2、瞭解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及原因。

過程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毛澤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情感態度 發揚老一輩先烈們勇於探索、艱苦奮鬥、英勇卓絕、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教學難點 毛澤東為什麼要領導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八一軍歌》

2、伴隨着嘹亮的軍歌,和着激昂的旋律,讓我們走入今天的學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學習新課

1、展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材料二:國民黨迫害革命者數據統計

材料一和材料二説明了什麼?如果你是當時的共產黨人你會怎樣解決所面臨的困難局面?

2、毛澤東所説:“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擦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一)南昌起義

1、請大家閲讀課本內容找出:南昌起義的時間、領導者、部隊名稱、經過、結果、餘部的去向、意義。

補充:南昌起義剩餘部隊: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武裝匯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到湘南。

3、南昌起義軍佔領了南昌城,為什麼要南下廣東?

4、南提示:以前對國民黨的態度,建軍節的由來,北伐。

(二)八七會議

閲讀課本找出八七會議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意義: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補充:大革命(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1927年—1937年)

(三)秋收起義

1、八七會議決定秋收起義,閲讀課本找出秋收起義的時間、領導人、部隊名稱、經過、結果、意義。

補充:(起義經過:從修水、銅鼓、安源分三路進攻長沙,先攻佔了一些縣城,後損失嚴重,決定放棄城市進軍農村。)

2、材料:秋收起義後原計劃要去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着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鋭,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

—毛澤東在文家市對起義軍的講話

補充:放棄城市改道農村,此事稱為文家市決策。

思考:(1)毛澤東為什麼要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

(2)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率領的部隊有什麼不同?

(3)南昌起義軍南下和秋收起義的計劃進攻目標有什麼共同點?兩次起義失敗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3、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提示:放棄城市進軍農村。

(四)三灣改編

在向井岡山進軍的過程中,有些人害怕吃苦,害怕以後艱苦的環境,想逃避,紀律渙散於是在三灣開會。找出三灣改編的內容、意義。(提示:由部隊的班、連、營各級推導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材料一: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勢險要。井岡山的自然資源及農產品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64%,擁有植物3800多種。

材料二:井岡山反動力量薄弱,還有較好的羣眾基礎和黨的組織基礎,並且有一定數量的農民自衞軍。

—中國近代史料

問題:為什麼要把第一個根據地建立在井岡山?

2、井岡山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

材料一: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由於紅軍人多糧少,加上敵人的封鎖,生活十分困難,經常要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寧岡挑糧。當時朱德已經四十多歲了,又是軍長,卻堅持和戰士們一樣去挑糧,留下了“朱德的扁擔”的佳話。

材料二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

——紅軍歌謠

材料一反映了紅軍隊伍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材料二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紅軍戰士怎樣的生活條件?反映了紅軍什麼樣的精神 ?

從以上材料你認為我們應該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的哪些精神品質?

(六)井岡山會師

閲讀課本找出井岡山會師的時間、部隊、改編部隊的名稱、軍長、黨代表。

三、昇華新課

1、展示:《農村革命根據地地圖》由此來看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2、我們知道俄國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看:

材料一: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從城市到農村,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俄國的革命道路在中國沒能行通 。

材料二:為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總結經驗和教訓,領導軍隊從進攻中心城市受挫到進軍井岡山成功開闢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

材料一中“俄國的革命道路在中國沒能行通”的史實和原因是什麼?

材料二中“毛澤東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麼道路 ?

課後小結

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成為城市向農村轉變革命道路探索的開始;革命搖籃井岡山是中國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也是井岡山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後成燎原之勢,出現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課後習題

假如你是隨軍記者,請寫一篇簡要的文章,向大家介紹中國軍隊的成長曆程。

要求:從誕生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既可。(如有條件可以繼續查閲後期情況。)

提示:軍隊的誕生、起義、名稱的變化、革命的歷程。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三

《北伐戰爭》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瞭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過程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説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 認識到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實現合作,進而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是國民革命的高潮。它是中國人民正義的革命運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展示孫中山圖片,提問: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偉人?

2、孫中山被國民黨尊稱為“國父”,他是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後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但鬥爭都失敗了。能不能説一説孫中山一次次失敗的原因都有什麼?

3、對,孫中山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並一一改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此有關的新課《北伐戰爭》。

二、學習新課

1、五四運動讓孫中山目睹了人民羣眾力量的不斷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讓他看到了無產階級的進步性,於是孫中山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1924年改組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中國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誰能説説這個時期的革命任務應該是什麼?為什麼?

2、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鬥爭的過程中,一再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所以他希望組建一支能挽救中國的革命軍。軍隊需要指揮人才,而培養軍事人才效果最好的地方應該是軍校。

3、請大家看書,誰能介紹介紹這所學校?

4、你認為軍人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什麼?

課件展示:黃埔軍校圖片

好,我們來看看黃埔軍校門上的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説明學員的學習目標不是功名利祿,“貪生畏死勿入斯門”要求學員不怕犧牲,那學員正確的理想應該是什麼呢?來看橫批,請大家齊讀。軍校要培養的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革命者,孫中山希望通過黃埔軍校來創建革命軍,挽救民族危亡。

5、大批的軍事人才從黃埔軍校走出去,以他們為根本組建了革命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在廣東國民政府的領導下,高唱着《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

6、展示《國民革命軍軍歌》“打到列強,打到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

提問:①為什麼打列強?②為什麼打軍閥?③打哪些軍閥?④奮鬥的結果如何?我們來逐一解決。

由②看出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接下來,我們一起解決④看奮鬥的結果。

7、小小軍事家——我為北伐出謀劃策:面對當時形式,請以課本51頁地圖為沙盤圖,制定北伐軍的作戰計劃。

北伐戰爭前形勢的三個特點:A、敵眾我寡: 北伐軍10萬人,軍閥75萬。B、三派軍閥力量分散。C、三派軍閥指揮不統一,各自為政。

8、北伐過程中,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在課本51頁地圖上找到粵漢鐵路上的訂泗橋、賀勝橋。吳佩孚親自在在此佈置重兵把守,可以説這兒成為其用身家性命設的一個賭注,要想攻取的難度可想而知。

北伐軍尤其是葉挺第四軍獨立團,奮勇衝鋒,擊潰敵軍,連克訂泗橋、賀勝橋,敵軍敗退武昌。第四軍由此獲得“鐵軍”稱號。

9、閲讀課本51頁小字,你認為共產黨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能否舉幾個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例子?中學生該怎麼做?

4、你認為軍人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什麼?

課件展示:黃埔軍校圖片

好,我們來看看黃埔軍校門上的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説明學員的學習目標不是功名利祿,“貪生畏死勿入斯門”要求學員不怕犧牲,那學員正確的理想應該是什麼呢?來看橫批,請大家齊讀。軍校要培養的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革命者,孫中山希望通過黃埔軍校來創建革命軍,挽救民族危亡。

5、大批的軍事人才從黃埔軍校走出去,以他們為根本組建了革命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在廣東國民政府的領導下,高唱着《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

6、展示《國民革命軍軍歌》“打到列強,打到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

提問:①為什麼打列強?②為什麼打軍閥?③打哪些軍閥?④奮鬥的結果如何?我們來逐一解決。

由②看出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接下來,我們一起解決④看奮鬥的結果。

7、小小軍事家——我為北伐出謀劃策:面對當時形式,請以課本51頁地圖為沙盤圖,制定北伐軍的作戰計劃。

形勢的三個特點:A、敵眾我寡: 北伐軍10萬人,軍閥75萬。B、三派軍閥力量分散。C、三派軍閥指揮不統一,各自為政。

8、北伐過程中,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在課本51頁地圖上找到粵漢鐵路上的訂泗橋、賀勝橋。吳佩孚親自在在此佈置重兵把守,可以説這兒成為其用身家性命設的一個賭注,要想攻取的難度可想而知。

北伐軍尤其是葉挺第四軍獨立團,奮勇衝鋒,擊潰敵軍,連克訂泗橋、賀勝橋,敵軍敗退武昌。第四軍由此獲得“鐵軍”稱號。

9、閲讀課本51頁小字,你認為共產黨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能否舉幾個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例子?中學生該怎麼做?

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髮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發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設計課後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説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着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 這一時期人們的衣着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 “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飢。城鎮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 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後,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過渡:人們常説,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裏,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裏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説説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 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後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説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展,隨之帶來了什麼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瞭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 ?為什麼?

提問3:對於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羣體”應該怎麼幫助?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後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C 政府提倡節約糧食

D 經濟發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

A 服裝爭奇鬥豔

B 時裝表演成為風景線

C 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辦法中屬於

“鐵飯碗”的是( )

A 持證上崗

B 畢業分配

C 就業培訓

D 公開招聘

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教案 篇五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閲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着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羣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閲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教案 篇六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説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説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説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敍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閲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 篇七

一、指導思想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配合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貫徹好教育教學方針和教育局的“抓常規、重落實”的精神,我依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瞭如下的教學計劃。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八年級8、9、10三個班的歷史課,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大多數學生課堂上缺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不注意知識點的整合,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不利條件,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改善。

三、教材內容分析

《歷史》八年級下冊,內容主要包括了中國現代歷史部分,歷史時空跨度大、歷史問題高度概括、具有歷史現實感和社會實踐性、滲透了較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設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等七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鉅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展過程。

七個單元共21課內容,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導入、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新課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四、教學任務和目標:

1、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力求向學生傳授中國現代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讓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瞭解現代中國基本國情,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探索史、發展史、外交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2、繼續傳授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學會歸納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眾多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揭示歷史規律,開啟聯想和想象,自主探究,從學會到會學。

3、通過中國現代愛國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社會主義國情教育,領袖人物的開拓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具有創新和開拓才能,掌握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本領。

五、具體措施

1、本學期繼續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素質、思想、培養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教育任務,使學生掌握中國現代時期的的歷史。

2、重點學習前五個單元的內容,為會考打好基礎。第六單元和第七單元不是會考內容,讓學生了解即可。

3、認真鑽研課標、教材、教參;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每一個導學案,上好每一堂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搞課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7、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和學會學習和做人。

六、教學資源的開發:

利用學校圖書室、網絡及其它媒體開發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影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對歷史資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