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及教案 篇一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一般學習目的不明確,有偏科現象,缺乏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發揮。

由這些年的情況得知,科目多,特別是語數外佔據時間較多,學生在課外基本沒有花時間在歷史科目上;識記量太大,要學好不太容易。況且如今的學生學習心裏疲勞,相當多的學生厭學、不學,像歷史這樣的邊緣學科、需要大量記憶學習,很難保證大部分學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近代史部分。教科書由主題和課組成。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7個主題,共二十二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學習與探究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二)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掌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繫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掌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理想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國古代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學目標

瞭解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指導地位的確定,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通過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到其指導地位確立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問題和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認識鄧小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激發學生對總設計師的敬愛之情;認識到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師:這首歌唱的是誰?為什麼要歌唱他?

學生: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學生試答)

教師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10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設計意圖:在《9改革開放》一課的知識基礎上由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二) 教師引領,自學探究: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一、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塊

教師:本課我們將通過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撥開迷霧,領航改革路;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教師: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哪些貢獻?為何贏得“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讚譽?

學生:閲讀課文歸納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

1、提出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就提出改革開放。因而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

2、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論上出現了什麼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開放就好比打開一扇窗户,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是會飛進來的。開窗的目的是為了室內更有生機,而不是為了接納蒼蠅。”

——鄧小平

材料二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必須要裝紗窗!”

——習仲勛

思考 “蒼蠅蚊子”指的是什麼?改革開放的這扇“窗户”能不能關上?“紗窗”指的是什麼?

學生:“蒼蠅蚊子”指的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教師: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實質就是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必將危害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教師:改革開放的這扇“窗户”不能關,就要有紗窗。那麼要保證我國的建設不偏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堅持什麼?

學生:鄧小平強調“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開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設計意圖:補充材料,更好地體會到中國當時面臨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國情出發,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黨的十二大(1982年)上,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什麼思想?

展示: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的講話

學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謂“特色”,就是指“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指出了走怎樣的建設道路的問題,

4、黨的十三大,基本路線、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教師:為了更好地解決這條道路“具體該怎麼走,需要注意什麼”等問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成功召開,會議有哪些主要內容?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即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戰略部署。

展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戰略示意圖。

教師:為什麼説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學生:根據説學知識回答。

教師: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所以説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設計意圖:從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理解被稱為設計師的原因。)

過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擾,使得改革開放步伐放慢。鄧小平又是怎樣撥開迷霧,引航我國改革開放之路的。請同學們速讀本課第二部分第一段。

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二撥開迷霧,引航改革路

1、南方講話:

展示:

材料一 關廣梅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書中説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為她贏得了租賃企業家和女改革家的稱號,也讓她成為了‘社’‘資’問題的焦點。”

材料二 “租賃坐收漁利,帶有剝削性質。”“她一個人租賃8個店,在本市形成了一個商業壟斷集團,把市場的商品和物價都壟斷住了。”“她乾的是社會主義嗎?”——《中國經濟週刊》

材料三:“我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過去微利、虧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是社會主義,現在有了利潤的企業反而是資本主義,真是怪事!”---關廣梅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再現歷史情境,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師:從材料看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遇到什麼問題?

學生:姓“社”姓“資”問題。

教師:關廣梅説:“我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過去微利、虧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是社會主義,現在有了利潤的企業反而是資本主義,真是怪事!” 請結合課本,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來消除關廣梅等人的顧慮。

學生:“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句話堅定了人民改革開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國的基本國策。“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發展才是硬道理”。

教師: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否消除了關廣梅等人的顧慮?有何深遠影響?

學生:消除了顧慮。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師: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南方講話後鄧小平理論體系逐漸形成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手段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意義。)

2、十四大、十五大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師:在課本44頁,我們曾學過黨的十四大的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與南方講話一起,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十四大上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應該走這樣的建設道路” 。)

展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八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9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600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兩番”的任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政府網

教師:黨的“十四大”以後的改革成果,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性。那麼以後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樣的決定?(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必須走這樣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識梳理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發展過程。

教師:遠見卓識的鄧小平、立足國情、開拓創新,終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教師:思考:從探索中曲折前進到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什麼?

學生: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任來 aik83nian

過渡:歷史創造了偉人,偉人影響和改變了歷史。踩着偉人的足跡,我們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遠,讓我們進入第三篇章。

三、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1、展示“兩次歷史性飛躍”

教師: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國曆的第一次飛躍。

鄧小平則傳承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我國曆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不斷髮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

(昇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

歷史還將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

3、展示:《走向復興》MTV情感教育

課後習題

測驗題目一:

1、原蘇聯某總理在評價中國改革開 放的成就時説:“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正沿着一條正確的道路穩步前進。”這條正確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種貼近現實生活的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它是能夠為老百姓帶來福祉的現實馬克思主義。”“現實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開創者是( )

A.毛澤東 B.鄧小平C.江澤民 D.胡錦濤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歌曲中的這位“老人”指的是( )

A.孫中山 B.毛澤東 C.鄧小平D.江澤民

4、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 )

A.毛澤東思想 B.馬克思主義理論 C.空想社會主義 D.鄧小平理論

5、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A.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三

【第1課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探索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

運用史料指導學生閲讀插圖、資料、自由閲讀卡,從中獲取與本課相關的史實

邏輯思維訓練學生從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時空座標中,掌握系統有序的歷史知識網絡,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思想意識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髒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

愛國情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鴉片戰爭“落後捱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中國從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虎門銷煙和南京條約)。

教學難點

分析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重大變化,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七年級學習情況,聯繫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並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閲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閲讀本目以及第6頁“自由閲讀卡•從-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3、面對着鴉片的危害,林則徐採取了怎樣的措施?收到什麼效果?

(嚴厲禁煙)(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燬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燬它們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温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閲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

(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髒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麼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説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説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説過:“英國用大炮-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

(中國戰敗,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麼危害?

(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税,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於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5、小表演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雙方代表的對話(可自由發揮)。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進行“接龍複習”。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頁“練一練”。

3、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無能,農民起義軍的反抗鬥爭等史實

記住圓明園被燒燬,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佔的恥辱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

探索分析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為自己鬥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識圖教案第9頁:沙俄侵佔中國北方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後是息息相關的,要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

思想意識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第1課知識,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

(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税,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

(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説、議。

學生閲讀7~8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1頁“自由閲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

(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那哪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

(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閲讀教材8~9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平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説出大致位置和麪積)

2、學生完成歷史填充圖冊上填圖題目,加深-對中國侵佔領土的時間、地理位置、面積的記憶。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閲讀教材9~10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説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説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

(“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x疆》。

【第3課收復新疆】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阿古柏侵佔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蹟

掌握x疆行省設置於1884年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重要性

聯繫歸納聯繫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有效管轄突厥、乾隆年間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設置,證明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許-或侵略

識圖根據教材第13頁認識伊犁、喀什噶爾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堅決捍衞她

思想意識要充分肯定那些抗擊外侮、保衞國家的歷史人物,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x疆。

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x疆

學生閲讀教材12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線。

(“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説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

(英、俄)

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

(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着x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

(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裏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x疆

學生閲讀12~15頁本目課文、“自由閲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説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x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後,怎樣處理伊犁問題?

(沒有直接與-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鬥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説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鬥爭策略。對於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於較強的-,就儘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於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x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鬥爭必須有武力作後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x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繫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麼樣的兩面性?

(對外反侵略,值得讚揚;對內-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2頁“動腦筋”:為什麼説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x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x疆行省等。)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頁“練一練”:在x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與探究”。

3、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蹟並對他作出評價。

(對於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於較強的-儘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於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讚頌。但是,他對於太平天國的-,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甲午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蹟

掌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口頭表達讓學生介紹鄧世昌、徐驤、劉永福等人在保衞國家和民族利益鬥爭中的事蹟,提高複述能力

比較分析

綜合説明從《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變化,説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歷史趨勢

討論探索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及其歷史教訓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甲午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併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鬥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他們是光榮的民族英雄

思想意識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鬆弛落後,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蹟並對他作出評價。

(儘管他對於太平天國的-,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復x疆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卻值得讚頌:他對於較弱的阿古柏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於較強的-則儘量避免直接交戰,通過外交談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

2、起初在收復x疆問題上,同左宗棠意見對立的代表人物是誰?

(李鴻章)

教師講授:李鴻章重“海防”輕“塞防”的主要企圖是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但是在列強瘋狂侵略中國的形勢下,李鴻章越是保守越是捱打,最終把“老本”都輸光了。

請同學們閲讀《甲午中日戰爭》,看看李鴻章怎麼把“老本”輸光?中國又遭到哪些重創?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湧現出哪些與李鴻章態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要求學生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閲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後,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海大戰

1、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實現征服朝鮮、入侵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2、請2~3位學生同時扮演鄧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評判優劣。(教師作“畫外音旁白”,學生配合表演適當的動作或對話)

師: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日本艦襲擊,鄧世昌動員致遠艦官兵保衞旗艦。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衝鋒情景)……

師:致遠艦中彈過多,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用光了,鄧世昌動員將士決死一戰。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師:致遠艦被敵人用魚雷擊沉後,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同沉大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動作,也可自擬語言表白殉國決心)……

師:鄧世昌的愛犬死死銜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鄧世昌怎麼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將義犬按入水中的樣子,接着沉入碧波……)

《馬關條約》

1、鄧世昌等將士死得轟轟烈烈,因為他們用生命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黃海一戰,中日雙方各有損傷,實力對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是,後來日軍卻連戰連勝,相繼佔領了哪些地方?

(遼東半島、旅順、威海衞等)

2、清政府在這一戰中又遭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協,一個是為了“保船避戰”,另一個是為了要過“萬壽大典”。清政府自身的-導致了戰場上的全面潰敗。)

3、戰後雙方簽訂了什麼條約?簽訂於哪一年?雙方的代表分別是誰?

(《馬關條約》,1895年,[中]李鴻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説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導學生製表填表)

項目內容分析影響

《南京

條約》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等五口通商,協定關税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加重中國的貧弱,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瓦解了中國的封建經濟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

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闢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灣人民怎樣譴責-的清政府?

(有人寫對聯“台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的-嘴臉。)

6、台灣人民又是怎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

(徐驤領導台灣義軍同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彰化、嘉義等地重創日軍。後因-細出賣,台灣終於全部淪陷。但是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爭取回歸祖國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並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盪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於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於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於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後,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後,勇於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着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麼樣的著作並不瞭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麼?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繫起來考慮,這對於國中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的原因。然後,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後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於《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閲讀書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宣傳“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後,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後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後捱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制度的腐朽,於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

難點: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複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了哪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麼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後捱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後,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後,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燬了大量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閲讀書中相關內容後,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麼進步性?產生了什麼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指導學生閲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於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後變為先進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科舉制度的弊端在於脱離社會實際,培養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爭以後,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佈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五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課程標準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之所以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國現代史內容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確立這樣一種認識。)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和掌握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這一時期,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

2、瞭解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確立的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調查,收集和整理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讓學生培養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2、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3、激發學生對鄧小平的敬愛之情,並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在 中國的新發展;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

2、製作教學課件;

學生:

1、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

2、收集鄧小平的事蹟;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啟發引導,課堂討論活動。

學生學法:小組合作,學會收集,整理和研習資料。

六、教學過程:

説説看:你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誰嗎?

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實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後——四項基本原則

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三大——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鄧小平為中國改革開放作貢獻的事蹟。

二、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這一學習主題的內容標準有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兩方面內容。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我國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和國家的高度統一。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結果。進入歷史新時期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成為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創造性構想,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和澳門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指引下,必將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4、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炮子謠》(節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裏。

我所畏者鴉片煙,-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裏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後,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於-的武器炮和火箭。那麼,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麼?鴉片進入中國後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板書]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後回答下列問題: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闢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製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於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後,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自己消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生聯繫很少。自然經濟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後沒有市場。細究起來,當時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的主要原因還有兩點:一是清廷對外政策上的嚴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佈禁止南洋貿易,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夷人不許進內,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規定廣州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體恤地處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辦法是設立“行商”。所謂“行商”,就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人。由於清朝體面的大吏們不能直接與未開化的夷人接觸,所以採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間接管理辦法以免有傷國體。二是當時外國商品初入中國時只是貴族人家的奢侈擺設,平常百姓很少有人買,甚至見都少見。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入賈府,到寶玉的屋內,看到大鐘擺心裏還奇怪為什麼把個大稱砣掛起來,站在西洋鏡前,還不知道那滿頭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鏡雲:人老不知羞,花兒插滿頭。因此,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確實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的人廣泛接受。而中國的茶葉、大黃、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中國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國上層紳士淑女、下層平民百姓的家中。當時在英國飲茶竟成為一種時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銀錢來到中國購進茶葉。所以19世紀上半期(特別是20年代前),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於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於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學生回答]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鴉片還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是由紅-的青果汁液,經過割取、曬乾,凝縮而成的軟膏。紅-本是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於止痛、鎮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英鴉片商走私鴉片的利潤高得驚人。在當時,每箱(約100斤)印度鴉片成本在20盧比,而走私到中國出賣,竟可獲利100倍以上,達到2000至3000盧比的高價。在暴利的驅動下,他們所信仰的-教應有的仁愛精神和作為人應有的良知被泯滅,越來越多的鴉片被輸入中國。在1767年以前,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煙土不超過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輸入達40000多箱。1835年東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對華貿易的專利權不存在了。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都可以有權對華貿易,這些工業革命的暴發户們爭先恐後地瞄準對華鴉片貿易,瘋狂地向中國運送鴉片,瘋狂地從中國人口袋裏撈取銀元,而他們送來的鴉片又在瘋狂地吞食中國人。僅僅東印度公司解散的當年,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已達2萬多箱。到1839年鴉片戰爭前夕,已高達4萬多箱。英政府僅僅印度鴉片税一項税收就達422萬多元。據有關資料統計,鴉片戰爭前,英商向中國輸入鴉片達42萬多箱,給他們帶走了三四億銀元的財富。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投影顯示]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麼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着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裏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不計億萬千。”

答案三:《炮子謠》裏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耗錢毀體。這從“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二句可以看得出來。

……

[教師歸納]下面我們來把鴉片的危害歸納一下:

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這是指銅錢兑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一兩到1500文抵一兩。清政府規定要以白銀納税,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先把糧食賣成銅錢,再把銅錢折成白銀交税,原來100斤稻穀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一兩白銀的税。現在納一兩白銀的税卻需賣150斤稻穀)。三是腐蝕了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四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於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五是民風日下。全國各地煙館林立,吸食人數竟達200萬。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軍官將領,庶民百姓,甚至連婦女、僧尼也沾染惡習,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師提問]針對鴉片輸入帶來的種種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應呢?

[學生回答]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個小問題——林則徐虎門銷煙。

[板書]3.林則徐虎門銷煙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瞭解林則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績,試着評價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掌握。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漢口、長沙等地捉拿煙販,設禁煙局,收繳煙土、煙槍,配製戒煙藥丸,限定吸煙人定期戒絕。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則徐到廣州後,-外商交出鴉片二百多萬斤。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全部銷燬。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有人説,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説法對不對?

[學生回答]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教師講述]從嘉慶皇帝開始明令禁止鴉片進口,當時多出於維護道德民風的原因,那時的朝臣們誰也不願意被人當作傷風敗俗的辯護者而被指控,後來發現屢禁不止,煙害已成為一個嚴重的財政問題時,以大臣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出場提出新論,主張鴉片貿易合法化,並照章納税,允許內地種植-,以國產鴉片來抵制外來鴉片,從而阻止白銀外流。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立即予以反對,從生產力、商業、國防等方面歷數鴉片危害,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用“銀荒兵弱”來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終於於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中國近代最徹底的一場禁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林則徐於3月10日到達廣州後,立即召見行商,責成行商敦促洋商們交出鴉片,有趣的是英國的商人們關心的是中國政府會以什麼樣的價格收去鴉片。林則徐嚴厲警告鴉片商迅速無條件地交出鴉片,鴉片商們合夥湊出一千多箱想矇混過關,哪知林則徐義正詞嚴:“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則徐下令封倉圍館,一面不準停泊在黃埔的洋商貨船上下卸貨物,停止貿易,一面將商館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鎖起來,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鴉片。當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明白解決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繳煙,3月27日,義律以駐華商務總監的身份向英商發出了繳煙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繳鴉片二萬多箱。

林則徐收繳鴉片後命人在虎門鎮口村碼頭旁挖掘了兩個長寬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準備銷煙。5月31日,萬事俱備,林則徐搭設祭壇,莊嚴地舉行祭告海神儀式,宣讀祭海神文,請海神眾水族暫行避開,以免鴉片入海傷及海神諸水族。6月22日,銷煙開始,兵勇們先將池內倒入了水,然後撒鹽成滷,將箱內的鴉片投入池內,浸泡半日後,再將燒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內鴉片遇到石灰傾刻便像開鍋一樣滾沸起來,兵丁們再用木耙在池內來回翻攪,使池內鴉片全部燒化。這樣一直燒到6月25日,才將2萬多箱鴉片處理乾淨。

虎門銷煙是從嘉慶皇帝頒佈禁煙令以來最為徹底、規模的一次真正的禁煙,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現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蝕的堅決性,洗刷了百餘年來中國人民的恥辱。

(講完之後,向學生播放電影《林則徐》中虎門銷煙片斷,增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教師過渡]當虎門海灘煙雲滾滾時,一絲戰雲也隱隱浮起,義律將中國禁煙情況報告給英外相巴麥尊,稱中國政府強行收繳英王臣民的鴉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財產。提議英國出兵中國,並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英國政府接受,緊接着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板書]二、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本目內容。要求:1.閲讀完之後,能簡述戰爭的經過;2.正確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3.瞭解《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先請同學們簡述一下鴉片戰爭的經過。

[板書]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學生簡述]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積極防禦,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繼續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後將林則徐撤職查辦。1841年初,英軍佔香港島。清同英作戰,1842年失敗。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清廷-派人向英軍求和。

[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南京條約》的詳細內容。

[板書]2.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講解]同學們,關於《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點,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把它歸納出來。

[學生歸納]《南京條約》的內容可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議税八字。

[教師分析]確實是這樣,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條款。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關於香港問題,我們應清楚,它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香港島是《南京條約》割出去的。九龍半島是在《北京條約》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國政府才把這三個部分連同附近的島嶼全收了回來。(教師講香港島被割時,應結合下面地圖講解,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師過渡]既然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從領土、關税、貿易方面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那麼,這勢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最後一個問題。

[板書]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上最後一句話: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名義上、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列強控制和壓迫。是喪失了部分的主權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它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一定資本主義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剝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我們再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就會明白:《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結合《南京條約》內容,經過討論後得出結論)

[佈置作業]

4、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危害?

參考答案:割香港島,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協定關税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1課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林則徐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七

《鋼鐵長城》

教學目標

1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的成功研製和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建制;國產飛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和戰略導彈的威懾力量;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建立的歷史及其發展壯大的趨勢

2、有效利用課本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海、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資料,體驗國威軍威;鋼鐵長城形成的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3、祖國民族日益強大與軍力增長的相互作用,標誌着新中國國際地位正在不斷提高起來,成為炎黃子孫振奮精神、繼續圖強的強大動力;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樹立起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現代化海軍、空軍的建立和發展

教學難點 人民海軍的建立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閲讀66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導彈與炮彈有什麼聯繫和區別?(聯繫:都要經過發射操作。區別:導彈與炮彈相比,科技含量高許多,威力也大了許多。)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從“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隊的建立,再到導彈部隊的形成,這説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鋼鐵長城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瞭解到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和軍事知識呢?請大家閲讀課文。(安排學生先閲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人民海軍和空軍的建立

1 人民海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華東軍區海軍→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

·教師強調:1949年4月,蔣介石集團土崩瓦解時,有一部分國民黨海軍宣佈起義,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投誠。於是第一支人民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2 20世紀50——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我國自行研製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等,陸續裝備到海軍部隊,還多次遠洋航行,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和出訪外國的任務。)

3 20世紀90 年代以後,又有哪些提高?(不斷補充新型艦艇,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中國人民海軍》出訪路線圖,受人民軍隊的軍威。

4 根據67頁“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回答:為什麼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衞祖國的海疆?(舊中國製度落後,國力很弱,海防鬆弛,無力抵抗外國的侵略,曾先後敗於法國和日本等。新中國製度先進,能夠有效地集中國力投入國防建設,建成了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教師小結、過渡: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不但在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空軍和導彈部隊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國的空軍怎樣建立和發展起來?(A.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後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能夠裝備自制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等。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提升了提升了現代化裝備水平。)

導彈部隊的發展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導彈射程示意圖”和《導彈小知識》,結合課本70頁“自由閲讀卡·百萬大裁軍”,瞭解“科技強軍”的涵義:在新時代裏,軍隊強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麼時候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1957年)

2 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核反擊)

·教師組織學生提前瞭解課本85——86頁有關我國研製原子彈和導彈,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情況,指出: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向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樹立起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課後習題

1 完成課本69頁“練一練”:應選A(50年代)。

2 完成《歷史填圖冊》19頁各題。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八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程標準]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

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 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 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 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 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 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 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後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樹立了嶄新的國際形象。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①)

補充完整本課導言中的小故事(由學生講)

(導入②)

日內瓦會議錄相

(導入③)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説一説]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① 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② 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 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 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説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於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説: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 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後果?

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 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 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 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 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② 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 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 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麼情況?

⑤ 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 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採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並且現在仍然受着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裏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瞭解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① 你知道什麼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説明)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內容]

(1)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2)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課文及所附圖表,探討課中思考題,讓學生感知開國大典的動人場面,加深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理解。

(2)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走訪經歷過新中國成立時代的老人,使學生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名言的深刻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的偉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偉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養學生熱愛新中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2)使學生認識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擺脱了帝國主義和西藏農奴主勢力的控制和掠奪,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成果。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難點:西藏和平解放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導學、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同學們能概括一下建國前夕解放戰爭的形勢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4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被-。到9月,全國大陸基本解放。中國人民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導入新課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會議的召開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會議是在什麼背景下召開的?出席會議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這體現了會議的什麼特點?

學生閲讀課文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然後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後,教師進行講評和點撥。

2、會議的主要內容

學生閲讀課文,瞭解會議的幾項主要內容:(1)討論通過了《共同綱領》;(2)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主席和副主席;(3)決定了共和國的首都、紀年法、國歌和國旗;(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問題一:《共同綱領》有哪些主要內容?為什麼説它起着臨時憲法的作用?

問題二:你能説説國旗的寓意有哪些嗎?

教師適當補充一引起資料,供學生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參考。

3、會議的意義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何重要意義?

引導學生結合會議召開的背景和會議的主要內容分析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後,教師講解:人民政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全國人大召開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職權,由它制定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政協會議還確定了新中國的首都、國歌、國旗和紀年法。所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準備。

二、開國大典

問題一:看了開國大典的幾幅插圖,聯想到毛澤東在-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你有何感想?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

學生閲讀課文,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片段,然後展開討論。教師適應提示和點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問: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義?

學生閲讀課文和相關歷史資料,然後分組展開討論。學生充分討論後,教師結合重點難點分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

[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

問題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什麼背景下召開的?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什麼?主要內容有哪些?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

問題三:西藏是怎樣實現和平解放的?其意義是什麼?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第2課時]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原因及興中會成立的時間與地點;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華興會、光復會的建立;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的時間與地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同盟會的性質;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通過孫中山等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通過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成了時代主流,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人為振興祖國,站到了時代的前列。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繼承和發揚這些先進人物的愛國傳統、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前仆後繼、不屈不撓鬥爭的歷史,又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史。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這種鬥爭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的光輝一頁。這場以武裝起義為特徵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同中國近代以前的歷次革命鬥爭和探索救國道路相比,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經驗教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寶貴財富,激勵着中國人民繼續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19世紀末、20世紀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體可以分為興起(1894年~1901年)、發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敗(1912年~1913年)四個階段。本節課所述事件主要發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發展的階段。

重點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在於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威脅,像一個可怕的陰影,籠罩在人們的心頭。同舊式的舉人秀才不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懂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有敏鋭的感受,有比較強烈的愛國心。當時不僅國內學堂紛紛成立,而且,出國留學成為一種風氣。掀起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潮,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説,作為革命鬥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對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明確宣佈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其中,建立中華民國和平均地權的提出,是同盟會和它的領袖孫中山的偉大貢獻。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歷來主張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復明朝或者建立漢族帝國為口號。1894年興中會所提出的綱領中有建立合眾政府一條,但不如同盟會所提的明確。同盟會成立以後,建立民國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來,建立漢帝國的話從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義在於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説明它既不同於舊式的會黨或祕密結社,也不同於成立前的各省區的革命團體。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難點分析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係

二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教法建議:

關於“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學生略做準備,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述這三位宣傳家的事蹟,同時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和同學的講述具體歸納出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內容,培養概括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關於“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組織來源等基本信息,同時更需要明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歷史意義。教師應就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展開講解,使學生明確同盟會與過去的一系列革命團體不同而成為革命政黨。

關於“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係”這是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的地方,作為國中學生,教師要注意不要講的過於艱深,只要明確二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能夠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主義正確對應,稍作了解即可。

教學設計思想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用配套課件實行以講為主的多媒體綜合教學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教學難點:同盟會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是什麼?中外反動勢力對人民的鎮壓與搜刮,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他們逐漸地認識到要擺脱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必須_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一場偉大的推回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開始了。它是怎樣開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孫中山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展示孫中山像、介紹生平)他從27歲開始由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從此開始走上_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道路。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在那裏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把“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要求會員為_清政府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鬥爭。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後,立即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孫中山派陸皓東在廣州組織革命機關,準備發動起義。但是起義還未發動被廣東官方發覺。陸皓東等人被捕遇害。孫中山倖免於難,但清政府命令通輯孫中山。孫中山並沒有因此次起義失敗而氣餒。他斷髮改裝流亡國外,考察日、美、英各國社會情況,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關係,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興工業比較發達,日本的東京是中國留學生的聚居地,成為革命宣傳的中心。

(展示有關圖片)革命知識分子通過這些刊物發表文章,翻譯書籍,大力鼓吹革命,抨擊清政府,宣傳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作了思想準備。(看教材中有關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的圖象、生平及他們宣傳革命思想的內容並讓學生思考:“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國。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保皇派諸流把光緒皇帝説成是前所未有的“聖明君主”,要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針鋒相對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提出革命是除舊佈新的良藥,合眾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這篇文章是當時傳誦的名作。文章在《蘇報》上發表。

3、鄒容的《革命軍》

鄒容19歲時寫成《革命軍》一書,這本書雖只有兩萬字,但充滿熱情,書中高唱革命的讚歌,主張用革命來_清朝的統治,求得中國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魯迅曾説:“倘説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閲讀課本中《猛回頭》摘錄,思考作者在這裏宣傳的是什麼思想?)作者在這裏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質。在書中宣傳要驅逐外國侵略者,恢復民族主權,_清政府。這兩部書出版後,成為革命派極為重要的宣傳品。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許多革命分子將它祕密翻印成千上萬冊,廣為流傳。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家鄉也曾受過陳天華小冊子的影響。隨着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種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組織紛紛建立,並終於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這個時期成立的革命團體與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成員以知識分子為主,不同於興中會的以華僑為主體;(2)成立於國內(長沙、上海、武漢等地),不同於興中會成立在國外。這些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標誌着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這些革命團體猶如革命的火種在各地點燃,為以後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為革命成燎原之勢準備了條件。

1、華興會、光復會

(展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的表格,由學生介紹華興會、光復會的大致情況)問:這些革命團體的共同奮鬥目標是什麼?學(_滿清統治,恢復中華。)這就為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成立奠定了基礎。(展示有關圖片)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

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8月東京

為推動革命運動更有力地向前發展,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於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展示有關圖片)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展示)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4、同盟會的性質

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問:為什麼説中國同盟會是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看課本有關內容)①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②有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還選舉產生了議事部、司法部、執行部,建立了領導機構。同盟會總部設於東京,下有國內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華僑中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國內支部下按省設立分會,並且推定分會負責人。③中國同盟會創辦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機關刊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民主革命進人一個新的階段。

5、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展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小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滿面瘡瘦、遍體鱗傷,疾根在於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從而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孫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前列,章炳磷、鄒容、陳天華宣傳倡導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同盟會闡發的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板書設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鄒容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華興會、光復會

2、同盟會的成立(1905)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同盟會的性質

5、“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