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1W

高中物理教案多篇

高中物理的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與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相關的物理學史。

2.知道電磁感應、感應電流的定義。

(二)過程與方法

領悟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觀察實驗、分析論證、歸納總結等要素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會科學家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學家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激勵自己。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與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相關的物理學史。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艱難歷程。培養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

教學難點

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艱難歷程。培養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手段

計算機、投影儀、錄像片

教學過程

一、奧斯特夢圓“電生磁”------電流的磁效應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

(1)是什麼信念激勵奧斯特尋找電與磁的聯繫的?在這之前,科學研究領域存在怎樣的歷史背景?

(2)奧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風順的嗎?奧斯特面對失敗是怎樣做的?

(3)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過程是怎樣的?用學過的知識如何解釋?

(4)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有何意義?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活動:結合思考題,認真閲讀教材,分成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法拉第心繫“磁生電”------電磁感應現象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

(1)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引發了怎樣的哲學思考?法拉第持怎樣的觀點?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風順的嗎?法拉第面對失敗是怎樣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實驗都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4)法拉第經歷了多次失敗後,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他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具體的過程是怎樣的?之後他又做了大量的實驗都取得了成功,他認為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5)從法拉第探索電磁感應現象的歷程中,你學到了什麼?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活動:結合思考題,認真閲讀教材,分成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的足跡

1、科學家的啟迪 教材P4

2、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 教材

四、實例探究

【例1】發電的基本原理是電磁感應。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是(C)

A.安培 B.赫茲 C.法拉第 D.麥克斯韋

【例2】發現電流磁效應現象的科學家是__奧斯特__,發現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規律的科學家是_安培_,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是_法拉第_,發現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規律的的科學家是_庫侖_。

【例3】下列現象中屬於電磁感應現象的是(B)

A.磁場對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B.變化的磁場使閉合電路中產生電流

C.插在通電螺線管中的軟鐵棒被磁化D.電流周圍產生磁場

五、學生的思考:

1、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實驗與現象來説明(證實)磁現象與電現象有聯繫

2、如何讓磁生成電?

高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情況,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通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對比,提高歸納總結、對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難點】純電阻、非純電阻電路的區分,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複習導入:提問焦耳定律討論的是電路中怎樣的能量轉化情況?學生回答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的情況。

進一步提問:實際中有些電路除含有電阻外還含有其他負載,如電動機,那電動機的能量轉化情況又是如何呢?進而引入新課——《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二)新課講授

1.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提問:結合生活經驗,電動機是將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成機械能了嗎?

學生回答:電動機除了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以外,還有一部分電能轉化成了內能。

小組討論:當電動機接上電源後,會帶動風扇轉動,這裏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間的關係又如何?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運動規律及特點。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會推導,能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v-t圖象的意義,會根據圖象分析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研究v-t圖象,尋找規律,發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並發現規律,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

2、體驗同一物理規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養科學價值觀。

3、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的物理意義。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

1、學會用v-t圖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並會運用。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描繪運動物體的v-t圖象,本節課我們就從v-t圖象入手,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規律。

新課教學

一、勻變速直線運動

師: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v-t圖象(課件展示),它們分別表示物體在做什麼運動?

生1:①中物體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變化,説明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生2:②中物體的速度隨時間不斷增大,説明物體在做假速直線運動。

師:仔細觀察②中物體速度增加的有規律嗎?

生:是均勻增加。如果取相等的時間間隔,速度的變化量是相同的。

師:很好。請同學們自己畫圖操作,試一試。

學生自己畫圖,動手操作

教師用課件投影,進一步加以闡述。

師:我們發現每過一個相等的時間間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無論△t選在什麼區間,對應的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的變化量△t之比△v/△t都是一樣的,即物體的加速度保持不變。

投影出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

沿着一條直線運動,且加速度保持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uniformvariablerectilinearmotion)。

勻變速直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就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生:我知道了,在剛才圖1中③的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表示的就是物體在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師:你所的對!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三條直線的交點表示什麼?

生1:是相遇!

生2:不是相遇,交點的橫、縱座標都相等,應該表示在同一時刻,三者的速度相等。

師:是的,在v-t圖象中,交點僅表示他們的速度相等,並不表示相遇,同學們不要把v-t圖象與x-t圖象相混淆。

教師接着引導學生思考教材第39頁“説一説”

這條圖線表示物體的速度怎樣變化?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總是相等的嗎?物體在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嗎?

生:速度增加,但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越來越大,説明△v/△t逐漸增大,即加速度增大,加速度不是恆量,那物體的運動就不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了。

師:沒錯。在不同的瞬時,物體的加速度不同,那我們怎麼找某一點的瞬時加速度呢?

學生紛紛討論。

生:是做切線嗎?

師:非常好。我們可以做曲線上某點的切線,這一點的切線的斜率就表示物體在這一時刻的瞬時加速度。

二、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師:除了圖像外,我們還可以用公式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從運動開始(這時t=0)到時刻t,時間的變化量△t=t-0,速度的變化量△v=v-v0,因為加速度a=△v/△t是一個恆量,所以a=△v/△t=v-v0/t-0

解出速度v,得到v=v0+at

這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

師:想一想,at在數值上等於什麼?

生:a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再乘以t就是0—t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

生:at再加上vo就是t時刻的速度了。

師:我們還可以從圖象上進一步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例題1

(投影)汽車以40km/h的速度行駛,現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後速度能達到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已知量、待求量,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

學生自主解題

師:投影出示規範步驟

解:初速度vo=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時間t=10s,10s後的速度為

v=v0+at

=11m/s+0.6m/s2×10s

=17m/s

=62km/h

例題2

(投影)汽車以36km/h的速度勻速行駛,若汽車以0.6m/s2的加速度剎車,則10s和20s後的速度減為多少?

教師指導學生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題,代入數據,計算結果。

教師巡視查看學生自己做的情況,投影出示典型的樣例並加以點評。

有的同學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16m/sv20=22m/s

師:這種做對嗎?

生:汽車在剎車,使減速運動,所以加速度應代負值,即a=﹣0.6m/s2。

有的同學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4m/sv20=﹣2m/s

師:這樣做對嗎?

生:對,我也是這樣做的

師:v20=—2m/s中負號表示什麼?

生:負號表示運動方向與正方向相反。

師:請同學們聯繫實際想一想,汽車剎車後會再朝反方向運動嗎?

生:哦,汽車剎車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停下來。

師:那這道題到底該怎麼做呢?

生:先計算出汽車經多長時間停下來。

教師出示規範解題的樣例。

解:設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時間t=10s,由速度公式v=vo+at,可知剎車至停止所需時間t=v﹣v0/a=0﹣10/﹣0.6=16.7s。

故剎車10s後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剎車20s時汽車早已停止運動,故v20=0

師:通過這道題,我們大家知道了汽車遇到緊急情況時,雖然踩了剎車,但汽車不會馬上停下來,還會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因此,汽車在運行時,要被限定速度,超過這一速度,就可能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結合實際想一想:當發生交通事故時,是如何判斷司機是否超速行駛的?

生:汽車剎車時會留下痕跡,可以通過測量痕跡的長度,計算出司機剎車時的速度。以此來判斷司機是否超速行駛。

師:好極了。

小結

本節重點從圖象和公式兩個方面研究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理解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質點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變,但不能説a與△v成正比、與△t成反比,決定於△v和△t的比值。

高中物理的優秀教案 篇四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波的疊加原理,知道什麼是波的干涉條件、干涉現象和干涉圖樣;

(1)知道什麼是波的衍射現象,知道波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2)知道干涉現象、波的衍射現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波的疊加原理、波的干涉條件、干涉現象和干涉圖樣、波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教學難點:波的干涉圖樣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

教學教具:長繩、發波水槽(電動雙振子)、音叉

(一)引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物理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波遇到狹縫、小孔或較小的障礙物時會產生一種特有得現象,這就是波的衍射。

(二)進行新課

波在向前傳播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波線彎曲,偏離原來的直線方向而繞到障礙物的背後繼續轉播,這種現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1. 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哪些現象是波的衍射現象?(在水塘裏,微風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頭、蘆葦的細小的障礙物,會繞過它們繼續傳播。)

實驗:下面我們用水波槽和小擋板來做,請大家認真觀察。

現象:水波繞過小擋板繼續傳播。將小擋板換成長擋板,

重新做實驗:

現象:水波不能繞到長擋板的背後傳播。這個現象説明發生衍生的條件與障礙物的大小有關。

(2)衍射現象的條件

演示:在水波槽裏放兩快小擋板,當中留一狹縫,觀察波源發出的水波通過窄縫後怎樣傳播。

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長不變,該變窄縫的寬度(由窄到寬),觀察波的傳播情況有什麼變化。觀察到的現象:在窄縫的寬度跟波長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水波繞到擋板後面繼續傳播。(參見課本圖10-26甲)

在窄縫的寬度比波長大得多的情況下,波在擋板後面的傳播就如同光線沿直線傳播一樣,在擋板後面留下了“陰影區”。(參見課本圖10-26乙)

第二、保持窄縫的寬度不變,改變水波的波長(由小到大),將實驗現象用投影儀投影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在窄縫不變的情況下,波長越長,衍射現象越明顯。

將課本圖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們是做衍射實驗時拍下的照片。甲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3/10,乙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5/10,丙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7/10。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窄縫寬度跟波長相差不多時,有明顯的衍射現象。

窄縫寬度比波長大得多時,衍射現象越不明顯。窄縫寬度與波長相比非常大時,水波將直線傳播,觀察不到衍射現象。

結論:只有縫、孔的寬度或障礙物的尺寸跟波長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長更小時,才能觀察到明顯的衍射現象。一切波都能發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現象。

2、波的疊加

我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將兩塊石子投到水面上的兩個不同地方,會激起兩列圓形水波。它們相遇時會互相穿過,各自保持圓形波繼續前進,與一列水波單獨傳播時的情形完全一樣,這兩列水波互不干擾。

3、波的干涉

一般地説,振動頻率、振動方向都不相同的幾列波在介質中疊加時,情形是很複雜的。我們只討論一種最簡單的但卻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兩個振動方向、振動頻率都相同的波源所發出的波的疊加。

演示:在發波水槽實驗裝置中,振動着的金屬薄片AB,使兩個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動,由於小球S1、S2與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觸,構成兩個波源,水面就產生兩列振動方向相同、頻率也相同的波,這樣的兩列波相遇時產生的現象如課本圖10-29所示。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我們可以用波的疊加原理來解釋。

課本圖10-30所示的是產生上述現象的示意圖。S1和S2表示兩列波的波源,它們所產生的波分別用兩組同心圓表示,實線圓弧表示波峯中央,虛線圓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時刻,如果介質中某點正處在這兩列波的波峯中央相遇處[課本圖10-30所示中的a點],則該點(a點)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和。經過半個週期,兩列波各前進了半個波長的距離,a點就處在這兩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該點(a點)的位移就是負向最大值。再經過半個週期,a點又處在兩列波的波峯中央相遇處。這樣,a點的振幅就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a點的振動總是最強的。這些振動最強的點都分佈在課本圖10-30中畫出的粗實線上。

某一時刻,介質中另一點如果正處在一列波的波峯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課本圖10-30中的b點],該點位移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差。經過半個週期,該點就處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峯中央相遇處,再經過半個週期,該點又處在一列波的波峯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這樣,該點振動的振幅就等於兩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該點的振動總是最弱的。如果兩列波的振幅相等,這一點的振幅就等於零。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區域水面呈現平靜的原因。這些振動最弱的點都分佈在課本圖10-30中畫出的粗虛線上。可以看出,振動最強的區域和振動最弱的區域是相互間隔開的。

頻率相同的波,疊加時形成某些區域的振動始終加強,另一些區域的振動始終減弱,並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這種現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圖樣叫做干涉圖樣。

只有兩個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的波源發出的波,疊加時才會獲得穩定的干涉圖樣,這樣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們發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僅水波,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干涉現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徵之一。

演示:敲擊音叉使其發聲,然後轉動音叉,就可以聽到聲音忽強忽弱。這就是聲波的干涉現象。

(1)做波的干涉:頻率相同的波,疊加時形成某些區域的振動始終加強,另一些區域的振動始終減弱,並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這種現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圖樣叫做干涉圖樣。

(2)特點:干涉現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現象。

(3)產生條件:兩列波的頻率必須相同。

高中物理教案 篇五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瞭解曲線運動的特點,速度方向在該點切線方向上且時刻在變,因此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2)瞭解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可將曲線運動的條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方向,可根據力的效果將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瞭解合運動、分運動,掌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5)由分運動的性質及特點綜合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有關教學軟件,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總結概括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曲線運動的條件,以及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處理複雜運動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並激發學生興趣。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運動,假設水不流動,可以想象出船的分運動;又假設船發動機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隻隨水流而動的另一分運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物理學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

1、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曲線運動為什麼是變速運動,理解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定則;

2、已知兩個分運動的性質特點,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學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每個分運動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個分運動所受的外力)進行合成,最終還是用合運動的初速度與合外力的方向關係來判斷。

1、乒乓球、小鐵球、細繩。

2、斜槽、條形磁鐵、鐵球、投影儀、計算機軟盤、彩電。

機械運動可以劃分為平動和轉動,而平動又可以劃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所以曲線運動屬於平動形式,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仍然可以看成一個質點,曲線運動比直線運動更為普遍。例如,車輛拐彎;月球繞地球約27天轉一圈;地球繞太陽約一年轉一週;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約2.2億年轉一週。

因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連續發生變化,我們很難直觀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設想如果某時刻的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物體將沿該時刻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然後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想象幾種現象。

(1)讓學生回答,繩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圓周運動,當繩斷後小球將沿什麼方向運動?(沿切線方向飛出)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繩斷後小球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由於慣性,從即刻起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沿切線飛出。

(2)教材內容:砂輪磨刀使火星沿切線飛出,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熾熱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變,由於慣性以分離時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又如,讓撐開的帶有雨滴的雨傘旋轉,雨滴沿傘邊切線方向飛出(與上例同理)。

(3)在想象與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得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在某時刻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上。並引導學生注意到:曲線運動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時變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變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變,速度就一定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變化一定產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並且方向相同。隨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與速度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將做什麼樣的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2)繩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變的圓周運動,繩子的拉力T起什麼作用?(改變速度方向)

(3)演示實驗(用投影儀或計算機軟件):讓小鐵球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沿直線OO′運動。然後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條形磁鐵,使小球再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偏離原方向做曲線運動。又例如讓小球從桌面上滾下,離開桌面後做曲線運動。

(4)觀察實驗後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變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變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時改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導學生得出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物體的運動往往是複雜的,對於複雜的運動,常常可以把它們看成幾個簡單的運動組成的,通過研究簡單的運動達到研究複雜運動的目的。

①把注滿水的乒乓球用細繩繫住另一端固定在B釘上,乒乓球靜止在A點,畫出線段BB′且使AB≈BB′(如圖5),用光滑棒在B點附近從左向右沿BB′方向勻速推動吊繩,提示學生觀察乒乓球實際運動的軌跡是沿AB′方向,幫助學生分析這是因為乒乓球同時參與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結果,而這兩個分運動的速度都等於棒的推動速度。小球沿豎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運動都是分運動;沿AB′方向的是合運動。分析表明合運動的位移與分運動位移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②船渡河問題:可以看做由兩個運動組成。假如河水不流動而船在靜水中沿AB方向行駛,經一段時間從A運動到B(如圖6),假如船的`發動機沒有開動,而河水流動,那麼船經過相同的一段時間將從A運動到A′,如果船在流動的河水中開動同時參與上述兩個運動,經相同時間從A點運動到B′點,從A到B′的運動就是上述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

注意:船頭指向為發動機產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運動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頭的指向。這裏的分運動、合運動都是相對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對速度概念,避免使問題複雜化。

①用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合成。反之由合運動求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分解。

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矢量運算法則,即平行四邊形法則。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兩個分位移s 1 s 2的矢量和;又例如飛機斜向上起飛時,在水平方向及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別為v 1 =vcosθ,v 2 =vsinθ,其中,v是飛機的起飛速度。如圖7所示。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提問學生為什麼?(v合為恆量)

②提出問題:船渡河時如果在AB方向的分運動是勻加速運動,水仍然勻速流動,船的合運動軌跡還是直線嗎?學生思考後回答並提示學生用曲線運動的條件來判斷,然後引導學生綜合概括出判斷方法:首先將兩個分運動的初始運動量及外力進行合成,然後用合運動的初速度及合運動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關係進行判斷。合成結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與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線上,船一定做曲線運動。如鞏固知識讓學生再思考回答:兩個不在同直線上初速度都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什麼運動?

(勻加速直線運動)

(1)通過此例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獨立性及等時性的問題,即每一個分運動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合運動與每一個分運動所用時間相同。

(2)關於速度的説明,在應用船速這個概念時,應注意區別船速v船及船的合運動速度v合。前者是發動機產生的分速度,後者是合速度,由於不引入相對速度概念,使上述兩種速度容易相混。

(3)問題的提出:河寬H,船速為v船,水流速度為v水,船速v船與河岸的夾角為θ,如圖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時間,並討論θ=?時渡河時間最短。

②怎樣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靜水中的分運動討論渡河時間比較方便,根據運動的獨立性,渡河時間

分析②當v船>v水時,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於河寬H,根向與河岸的夾角。

1、曲線運動的條件是F合與v不在同一直線上,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曲線的切線方向。

2、複雜運動可以分解成簡單的運動分別來研究,由分運動求合運動叫運動的合成,反之叫運動的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

3、用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可以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合運動軌跡。

最後一例題可作為思考題先留給學生。在學生思考後講解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