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蘭亭集序》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29W

《蘭亭集序》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 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文言字、詞、句教學,讀懂文章內容,並能成誦。

2、品味文中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瞭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涵的積極情緒。

2、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涵的積極情緒。

3、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後面的生命感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後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憾事。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唐代馮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長在,歷代文人吟誦品評,不能釋懷,今天,我們就繼續來欣賞這篇傳世佳作。 (板書課題:蘭亭集序 王羲之)

二、檢查預習

1、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作者、作品。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教輔),讀懂文章內容,翻譯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嘗試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內在原因。

4、文言知識積累(見幻燈片)

三、研習課文

1、教師配樂範背課文 學生找出感情變化的詞語,把握作者感情變化線索。

明確:樂 ——痛——悲

2、回顧第一、二段:“信可樂也”,作者參加蘭亭修禊事,樂因何而生? 學生回答後明確: 時令宜人--樂,高朋滿座--樂,環境幽美--樂,活動高雅--樂,天氣晴朗--樂。總而言之,能“遊目騁懷”“暢敍幽情”“信可樂也”。 (板書“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3、讀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參加蘭亭雅集如此快樂,但他筆鋒一轉,呼出“痛哉”,痛由何而來?“痛”什麼?

討論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夫人之相與放浪形骸之外”。“夫”字為抒發感慨的標誌。作者從人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入手,以此為切入點,引出第二層的感慨:“雖趣舍萬殊豈不痛哉!”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態度——“晤言一室之內”與“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體驗——“欣於所遇快然自足”與“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第四句講了兩種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4、化為陳跡”與“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討論後明確: 這種“痛”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作者從不同處世形態的共性——“情”“懷“出發,抒發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雖然兩種人有不同的人生態度,但是,在此時此地,他們的生命體驗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書:痛

人生短暫,世事無常) 學生再讀第三段。 朗讀指導:探索人生哲理,發感慨,用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讀,“豈不痛哉”降調讀出慨歎,重讀“痛”。

5、讀第四段: 思考:本段中的“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為什麼“悲”?“悲”什麼?

討論提示:

①作者在發出“悲夫”感歎之前,作者寫了幾個時期的人?他們思考死生,有着怎樣的表現?

②他們的表現有相同之處嗎?

③他們“悲”什麼呢?能否從板書中看出些什麼? 明確:顯然,時代雖不同,感悟卻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恆的,人生卻是短暫的;這種生命的體驗讓人無奈而惆悵。這是跨越千古之悲。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④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悲痛年年總相似,那麼面對着無盡的悲痛,王羲之能選擇做些什麼呢? -------“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告訴後人,我們曾經為死生而悲痛過,也許你們會和我們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寫作意圖,目的在於警醒後世讀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極的思想情緒,而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學生再讀第四段。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奏與批判。“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悲”,後面的句子和緩低沉的讀出。 (板書:悲 由己悲人千古同悲)

6、作者的情緒為何會由樂轉為悲痛?

【明確】第一節寫行修禊事,是為了祈福消災。人生最大的福莫過於健康而快樂地活着,最大的災莫過於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東西包括生命本身,隨着時間的流逝總要歸於消亡,於是便產生了濃濃的惆悵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

7、【討論】“悲”=消極?

【明確】作者在慨歎“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的哲學觀點,於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實生活的流連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為生命有盡頭,所以我們才要珍惜生命;正因為人生無奈,所以我們才要創造價值。所以,我們可以悲歎生命,因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劇性才會讓我們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作者什麼感情。

【明確】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裏就是哪裏。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四、一詞多譯

一)次

1、列坐其次 旁邊 水邊

2、餘船以次俱進 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次一等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駐紮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次當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二)臨

1、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2、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面對,引申為“閲讀”。

3、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4、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三)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樣。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四)修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高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學習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修建

五)致

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

4、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招致

六)期

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至 、及 ,註定

2、君與家君期日中 約定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時間期限

4、期(jī )年之後 周、滿

五、總結全文

1、有人説《蘭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讀懂,但是今天我想 對大家説,我們在20歲前就應該思考快樂,思考痛苦,思考生命與永恆!你是怎樣思考的。

2、結合歷史人物來談談對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經感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終成為了亂世梟雄。

李白曾經感歎:“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但他成為了一代詩仙。

蘇軾曾經感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他終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歎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歎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們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謂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裏”。

六、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中的第二、第三題。

2、思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積極情感。

3、以文中三個關鍵詞為紐帶,背誦全文。

七、板書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樂——時、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暫、人生易老

悲——亙古不變的規律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相關文學知識。

2、翻譯課文、歸納整理文言基礎知識,積累重點虛詞“之”的用法。

3、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重點】

1、翻譯課文,積累重點文言知識。

2、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課時安排】1課時

【知識鏈接】

1、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2、《蘭亭集序》由來

古人每年三月九年級,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遊,稱為修禊。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九年級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1人來到這裏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羣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1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羲之將37首詩彙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並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介紹見課本註釋①

4、序

“序”也寫做“敍”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説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屬於説明文或議論文;以敍事為主、夾敍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蘭亭集序》意思是蘭亭會詩集的序,屬書序,還有一種叫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章。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學習過程】

一、疏通課文,積累字詞

1、將課文註釋中的注音搬到課文相關字詞上面,然後熟讀課文。

2、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把重點字詞和解釋標註在課本上。

3、歸納整理重點文言知識(小組合作)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詞類活用

(4)特殊句式

4、解釋下列句中的之字

之: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以之興懷暮春之初

乃夜馳之沛公軍夫晉,何厭之有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頃之未發

二、整體感知文本,用課文中的話填空。

課文第1、2段記敍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首先介紹了盛會的時間、地點、事件,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記敍了到會的人物場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紹了盛會所在地的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________________、天氣:____________________,最後表明作者閒適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在第1、2段的基礎上進行議論,交待了這場“詩會”中詩的由來。先指出人與人相處短暫,接着闡述儘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隨事遷”的感慨相同,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後引出對死生的觀點,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交待詩會所作成集的目的。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抒發看古人之詩的感受及受到的啟示,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交待將詩成集之目的,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文本內容(小組合作)

通過感知課文,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並結合文本分析作者生髮這些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結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生死觀是什麼?

四、拓展訓練(D級)

有人説:“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説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示,你將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請寫一寫。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掌握本文重點實、虛詞的意義;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擬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疏通文意,掌握重點文言詞句。

一、導入

毛筆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王羲之的書畫作品——《蘭亭集序》摹本,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領略“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魅力。(引導回想“墨池”的典故,其書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為議論文的名人素材讓學生積累下來)結合註釋與課件瞭解作者及藝術成就。

結合註釋瞭解文章背景,瞭解《蘭亭集序》文采書藝雙絕的價值。

學習本文,讓我們跟隨王羲之的筆墨去探幽訪勝,追尋文明的足跡,感受文人雅士的詩意人生。

二、研習文本

【一讀知美韻】

朗讀全文,整體感知音韻美。(通過播放課文朗誦音頻或老師配樂示範朗誦,讓學生注意字音、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簡潔雅緻的語言特色。)

聽完錄音後,教師相機作相應的誦讀指導,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

重點字音:癸丑(guǐ)會稽(kuài jī)修禊事也(xì)流觴(shāng)

感慨系之(xì)彭殤(shāng)趣舍萬殊(qū)

怏然(yàng)若合一契(qì)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二讀通文意】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學生6人一大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讀一句解釋一句的重點詞,其餘同學可以提出疑難點。

第一段:

1、狀語後置倒裝句: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2、畢、鹹:全都。修竹: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以為:把……作為。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多,此處為“盛大” “熱鬧”之意。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為“飲酒”。名詞作動詞)詠,指“作詩”。

足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盛:繁多所以,用來……。(引導學生聯想到所學“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極,窮盡。娛,樂趣。信,誠,確實。

第二段:

1、相與:相處相交俯仰:喻時間很短

2、或取諸懷抱或:有的人懷抱:胸懷抱負

3、因寄所託因:依,隨着。

4、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進取”舍:退止殊:不同

5、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達,此為得到的意思。

6、向之所欣:向:過去,以前

7、以之興懷以:介詞,因

8、況修短隨化化,自然(聯想《歸去來兮辭》中“聊乘化以歸盡”中“化”也是此義。)

9、終期於盡:期,期限

第三段:

1、臨文嗟悼臨,面對着不能喻之於懷:喻。曉,懂得。(聯想到成語“家喻户曉”)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齊:活用作動詞,看做一樣,看做等同。

3、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如同,好像

4、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雖,儘管所以:……的原因(聯想到“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中“所以”同義。)致:到達,最後到達的結果。(聯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達)

5、“所”字短語如“所遇” “所之” “所欣”

(聯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所”放在動詞前面構成名詞性詞組

(此環節讓學生確定重點詞,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並用聯想法來加深或拓展某個重點詞的意思。)

三、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本文重點字詞義作歸納總結提問(課件)

1、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況修短隨化

2、列坐其次

3、絲竹管絃之盛

俯察品類之盛

4、所以遊目騁懷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5、足以極視聽之娛

6、夫人之相與

7、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8、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9、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10、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11、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14、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16、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導”後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以為:把……作為。

17、信可樂也實在

18、因寄所託:因,依,隨着

19、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達,此為得到。感慨系之隨着附着

20、向之所欣:向:過去,以前

21、以之興懷以:介詞,因

22、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動詞前面構成名詞性詞組,指代人或物

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2)梳理本歸納文中文言知識。

(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誦讀,品味文章簡潔雅緻的語言,

2、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一、研習文本

【三讀理思路,悟感情】

1、整體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請生回答。

點撥: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樂,緣何而痛而悲吧。

2、a、自由大聲朗讀第一段思考:作者依據什麼説這次聚會“信可樂也”?

b、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大意:第一段敍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語言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c、再找同學朗讀,讀出“樂”的感情

d、根據清晰的思路背誦

3、a、輕聲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為何而“痛”?

點撥: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便“怏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大發感慨,感到痛惜,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b、請同學朗讀,讀出感情的變化,讀出人生短促、無常的無奈及痛惜。

C、理清思路背誦。

4、a、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為什麼感到“悲”?

點撥: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的慨歎,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b、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四讀撫昔追今】

a、問題研討:

文章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明確:王羲之對生命的悲歎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慨歎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生命的永恆。

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

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歎,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和造福地方百姓的業績。

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悲歎,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成就和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他的書法藝術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後人留下什麼呢?讓我們思索着前進。

(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人生中生命、時間、價值的思考,完成情感目標的引導,學會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學生會想到: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4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5、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 ——————西塞羅

6、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魯迅

b、再齊誦讀一遍課文後兩段,深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無常,生命短促"的痛惜之情,並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作業:

(1)背誦全文

(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積累更多素材。(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附: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一)蘭亭盛會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樂

(二)會後感慨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痛悲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能借助註釋掃清文字障礙並積累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子;能就本課的文言知識提出質疑,通過質疑解疑理解課文。

2、能力目標:

能就本課提出問題並在積極參與討論中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和老師的引導能體會作者“積極追求,有所作為”的樂觀情感。

【教學重點】

質疑解疑討論過程。

【教學難點】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學設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網資源加大教學容量一課時完成。

2、佈置學生課外蒐集有關王羲之的信息幫助理解課文。

3、本文在字面上雖然難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發的人生感慨較虛,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故課堂上主要採用質疑、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必要時老師講解。

4、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工具】

電教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與王羲之有關的信息。)

二、朗讀

1、配樂範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讀音、節奏、語氣。

2、配樂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語氣。

3、學生大聲自由朗讀。

三、學生質疑

(可能比較“散”)

學生質疑。

學生解疑,學生不能解決的疑惑老師引導解決。

四、老師質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

(分別用六個字概括)

明確:第一段:記敍蘭亭盛會。

第二段:抒發人生感慨。

第三段:點明作序目的。

2、翻譯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説説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麼?簡要説明理由。

明確:“痛”歡樂易逝,時光易逝。“悲”後之視今,猶不能喻之於懷。

五、討論

1、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説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説明編集的目的,試一一指出並説説作者行文的巧妙之處。

明確:

“修禊事也”“羣賢畢至”“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些內容都是根據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用説,重要的是,作者善於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這與寫什麼文體就要像什麼文體,並借一種文體抒發感情或表達觀點的大學聯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歡《蘭亭集序》中哪些語句?簡要説説原因。

六、堂上練習

1、解釋下列多義詞: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 )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 )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 )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 )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夫人之相與”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飢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戰,勇氣也

D、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3、下列各組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亦足以暢敍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C、或因寄所託/不如因善遇之

D、雖無絲竹管絃之盛/雖趣取萬殊

4、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少長鹹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類之盛(品行的種類)

D、曾不知老之將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詞與“信可樂也”的“信”意義相同的是( )

A、欲信大義於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題詩

蘭亭集序教案 篇五

8 蘭亭集序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閲讀的方法。

2、瞭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教學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摹本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3、研習1、2自然段,探究樂在何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後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麼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麼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書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衞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羣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書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書法圓轉凝重,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被後代尊為“書聖”。

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

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東牀

晉代的大士族郗鑑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

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 門生回去後對郗鑑回報説:“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説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牀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 郗鑑聽了,説:“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後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因為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東牀”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鵝池

《晉書•王羲之傳》記下了這樣一件事: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惜彌日。”

王羲之為之感動,邊派人去集市買來幾把扇子,取出隨身帶的筆墨在扇上揮毫,一一題款落印。然後對老婆婆説:“老人家,你為我斬殺了心愛的大白鵝,我很是過意不去,請把這幾把扇子拿到市上,賣上幾串錢,算是我對你的補償吧。”

(3)以書換鵝

王羲之聽説山陰有一位道士養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並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

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後來道士説:“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鵝送給你。”

王羲之聽了,非常高興,説:“這有什麼困難,你為何不早説?”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後才歡歡喜喜地趕着這羣鵝回家。

三、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四、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説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説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閲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五、整體感知

1、放錄音,辨識字詞

癸guǐ醜        修禊xì            流觴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遊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嗟悼 jiēdào

會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萬殊        悟言一室之內

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敍事、寫景,先敍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六、研習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瀏覽課文,然後合上課本,憑記憶按提示查找內容要點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人物:“羣賢……少長……”             環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2、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學生明確: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3、課堂練習: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奼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着眼於水清流急,迴環相映之態;寫晴天,寫煦風,彷彿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悦,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遊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4、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雅之情調。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5、學生討論、交流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為“五樂”,你能找出來並加以總結説明嗎?

(作者依據什麼説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羣賢畢至,少長鹹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悦之情並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敍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敍,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七、當堂訓練

嘗試着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八、課堂小結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天氣晴朗,春風和煦,不可不謂之“良時”;會稽山陰,清幽蘭亭,茂林修竹,山環水繞,不可不謂之“美景”;時賢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謂之“賢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不可不謂之“雅事”;仰觀俯察,遊目騁懷,不可不謂之“樂心”:這實在是人生之樂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美談佳話。千年以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些文人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

九、預習作業

1、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略)。

二、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於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稍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慨歎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三、研習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展脈絡。

問題(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麼?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着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着,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着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 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四、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歎,那麼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後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閲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説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於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裏是哪裏,生死無常。於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作內容消沉,逃避現實、出世入仙的情調很濃,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他在書法上的執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誠所謂“消極其表,執著其裏”,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小結:孟子説:“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

期年之後(周,期年:一週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閲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遊目騁懷(使……遊,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裏抱着

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人”,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會於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後置句)

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句)

亦將有感於斯文(介詞結構後置句)

晤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七、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敍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八、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九、相關資料:《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説新語》中樑代劉孝標註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於是就此引發了一場《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1) 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並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説,並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後進一步考證説,《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並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十、課文及翻譯

1、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2、參考譯文

永和九年,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裏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環形水渠裏來,讓酒杯漂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吹來心情舒暢。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盡視和聽的樂趣,實在快樂啊!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抱負志趣,(與朋友)在一室之內面對面交談;有的人隨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各人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一時很自得,快樂而滿足,竟不覺得衰老將要到來;等到他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就隨着產生了。從前感興趣的事,轉眼之間,已成為陳跡了,還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歸於盡。古人説:“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這怎麼不叫人悲痛萬分呢?

每當我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着(他們的)文章而嗟歎感傷,心裏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思想情致卻是一樣的。後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命這件大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