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精品多篇)

原文 篇一

永和(1)九年,歲在癸gui(三聲)醜,暮春(2)之初,會於會(kuài)稽(3)山陰之蘭亭,修禊(xì)(4)事也。羣賢(5)畢至(6),少長(zhǎng)(7)鹹(8)集。此地有崇山峻嶺(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帶(12)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雖無絲竹管絃之盛(15),一觴一詠(16),亦足以暢敍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氣清,惠風(19)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0),所以(21)遊目騁(22)懷,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或取諸(26)懷抱,晤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作者簡介 篇二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句式 篇三

古漢語句式:

a) 判斷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裝句: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賓短語:於+賓語 狀語後置);不能喻之於懷(狀語後置);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 ,狀語後置);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定語後置);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c)省略句:引(之)以為流觴曲水

ⅰ【詞類活用】

①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少,年齡輕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均是形容詞作名詞。賢,賢德之人,形容詞作名詞。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名詞作動詞,等同,把……看作一樣。

③齊彭殤為妄作。“齊”字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ⅱ 【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賢,賢德之人 少,年輕的人,長,年長的人。 況修短隨化 ,壽命長 壽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詞作動詞 ①映帶左右 環繞 ②一觴一詠 喝酒

4、數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等同,把……看作一樣。

5、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以遊目騁懷, 使……縱展 使……奔馳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使(懷)興,即:使感歎產生,

6、動詞活用為名詞 ,足以極視聽之娛, 耳目

【一詞多義】

(一)臨

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面對,引申為“閲讀”。

2、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3、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4、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樣。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 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邊 水邊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駐紮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次一等

4、餘船以次俱進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次當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四)致

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

4、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高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學習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修建

6、修守戰之具 整治

(六)期

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至 、及 ,註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時間期限

4、期(jī )年之後 周、滿

5、、君與家君期日中 約定

(七)之

(1) 動詞,往,到達。例:所之既倦。

(2) 代詞,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興懷。

(3) 結助,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夫人之相與。

(4) 結助,定語標誌。例:極視聽之娛。

(5) 音節助詞,襯足四個音節。例:暮春之初。

註釋 篇四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上已節,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蘭亭集會,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後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

3、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4、修禊(xì):這次聚會是為了舉行禊禮。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羣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5、羣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6、畢至:全到。

7、少長: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少長:形容詞做名詞。

8、鹹:都。

9、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12、映帶:映襯、圍繞。

13、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15、絲竹管絃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

16、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

17、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18、是日也:這一天。

19、惠風:和風

20、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1、所以:用來。

22、騁:奔馳。

23、極:窮盡。

24、信:實在。

2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想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

26、取諸:從……中取得。

27、悟言:坦誠交談。《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説,對面交談。

28、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着。寄,寄託。所託,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29、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通“取”。舍,捨棄。萬殊,千差萬別。

30、靜躁:安靜與躁動。

31、快然:感到高興和滿足。

32、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3、所之既倦:(對於)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之,往、到達。

34、情隨事遷: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隨着產生。系,附着。

36、向:過去、以前。

37、陳跡:舊跡。

38、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生、引起。

39、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 語出《莊子·德充符》。判斷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43、臨文嗟悼:讀古人文章時歎息哀傷。臨,面對。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説。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

46、列敍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47、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48、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雖,縱使。

49、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50、後之覽者:後世的讀者。

51、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關於文體特點 篇五

説 序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説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説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閲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一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種什麼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説的序,是一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敍”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後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於這一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説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敍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並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於前,整部書則序於後,直到樑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後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後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敍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説:“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説,“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後”。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於唐代,時稱“題某後”或“讀某”,如李翱的《題燕太子丹後》、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為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於“序跋”之序,但它並沒有緊緊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讚歎的。

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係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敍交遊、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敍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為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一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説,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干系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蘭亭集序賞析 篇六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曆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裏,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飲酒一杯,詠詩一首,也足以令人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

這一天,清明爽朗,和風習習。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藉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時把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暢談;有時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自由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捨愛好各不相同,恬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等到(對於)所喜愛或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隨着產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成為舊跡,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説:“死生是一件大事。”怎麼能不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歎悲傷的,不能明白於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抄錄他們做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由緣,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於這次聚會的詩文。

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初為祕書郎,庾亮請為徵西參軍,累遷長史,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徵為吏部尚書,不就,授護國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晚年稱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釣為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有詩文集十卷。清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誠東晉君臣之良藥”;贊其“蘭亭詠詩,韻勝金谷”。於此可見王羲之文學成就。又以擅長書法名世,草隸尤精,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遊龍,論者評為古今之冠。他所創作和書寫的《蘭亭集序》,既是書苑珍品,也是文壇傑作,千百年來向為人所盛讚和傳頌。

【賞析】

浙江紹興西南渚山上的蘭亭,周圍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於蘭亭,飲酒賦詩,各抒懷抱。羲之除賦詩二首外,事後併為詩集寫了這篇序。序文生動而形象地記敍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抒發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玄學盛行、崇尚清談的東晉,王羲之能反對“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説新語·言語》),可謂獨標一幟。本文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辭琢句的駢文已逐漸風行,這篇序文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闢蹊徑,敍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一致。

寫作背景 篇七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九年級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概括分析 篇八

1、內容結構

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敍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

第一自然段裏作者無論模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地步,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奼紫嫣紅,而此文中,作者卻緊鎖濃香豔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悦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筆勢之從容沉穩,可見文字格調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體現。

第二自然段分為兩層。第一層敍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時,儘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對所遇事物產生厭倦時,感情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無端的感慨就產生了。第二層,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發表感慨議論論。人們對於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為歷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端,何況對於隨着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裏的“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後文就自然聯繫起來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進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緊接上段結尾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於第三自然段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説生死大事,提到生死這件大事是令人悲傷的。第二步,作者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為人生變化而興歎生悲,這和今人為人生的變化興歎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開解。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人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臨今人之文而感歎,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後一步作者點出寫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滅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觸。隨着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這與上文的樂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蘭亭集序》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這篇傑作時,要麼指責它情調消極,要麼泛泛而論,未能揭示它內藴的精神。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人自身的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從這一角度去解讀,能使我們更趨近於文本的內在精神。

(一)澄懷者眼裏的自然。本文開頭以簡淨雅潔,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蘭亭宴集之時優美的環境和融和的天氣,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反覆吟詠,讀者的心胸也會變得靈秀爽快。

這裏的自然是經過王羲之心靈漱滌過的自然,是澄懷者眼裏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潔脱俗的情懷、美好自由的心靈去領悟客觀世界,自然在他的眼裏就有了活潑的生機和靈性。

(二)深情者眼裏的自然。《蘭亭集序》主旨在於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即所謂“暢敍幽情”。深情的人對事物往往別有一種敏鋭、深刻的感受,對人生更有一份特別的熱愛執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並揭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恃,其次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第三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他的這種認識、關注,使人們對探尋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保持敏感和熱情,使人們對生命的優長和侷限擁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揚長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因此這種喟歎不能認為是消極的。

蘭亭集序賞析 篇九

【原文】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7]。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8];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9]。雖趣舍萬殊[10],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11]。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14],齊彭殤為妄作[1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註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2]會(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3]修禊(xì細):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羣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4]羣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的名流。[5]少長:指王凝之等九位與會的本家子弟。[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7]俯仰一世:很快地過了一生。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8]晤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9]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捨”。[11]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2]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13]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15]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翻譯】

晉穆帝永和九年,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進行修禊活動。眾多的賢能之士都來參加,年輕的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地方有高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瀉的湍流,波光輝映縈繞在亭子左右。把水引來作為飄流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邊,雖然沒有音樂伴奏而稍顯冷清,可是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內心的感情。這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拂拂,温暖舒暢。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因而放眼縱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

人們互相交往,轉瞬間度過一生。有的人襟懷坦蕩,在家裏與朋友傾心交談;有的人把情趣寄託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禮法拘束而縱情遊樂。雖然人們對生活的取捨千差萬別,性情也有沉靜和急躁的差異,但當他們遇到歡欣的事情,心裏感到暫時的得志,就喜悦滿足,竟沒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會很快來臨。等到他們對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經厭倦,心情也隨着而起變化,感慨就跟着發生了。從前所感到歡欣的,頃刻之間已成為往事,對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觸。更何況人的壽命長短,隨着各種原因而有變化,但終有窮盡的一天。古人説:“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這豈不很可悲哀嗎!

我每次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歎的總象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着這些文章而歎息悲傷,心裏卻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一向認為把死和生當作一回事是錯誤的,把長壽和短命等量齊觀也是荒謬的。後世人看現代人,正如現代人看古代人一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這次蘭亭集會者的名字,抄錄下他們吟詠的詩篇。即使時代會不同,世事會變化,但人們抒發情懷的原因,其基本點是一致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些詩文產生一番感慨。

【賞析】

《蘭亭集序》記敍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敍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敍事、寫景,先敍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裏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裏正是與會者暢敍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閒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盪。他説: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併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歎。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蘭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着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説前一段是敍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歎中,流露着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着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説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説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説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後人以啟迪、思考。

古今異義 篇十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後;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裏; ② 胸前; ③ 心裏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藉,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7、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