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9W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案(多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一

一、教案背景

1、學科:數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預習教材第2~3頁,瞭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初步意義。

(2)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頁自主練習題。

二、教學課題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數”是代數的基礎知識,為以後學習方程打好堅實的基礎。

1、結合“黃河掠影”圖片説明,培養學生據圖獲取簡單知識的能力。

2、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學會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作用和優越性。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信息窗呈現的是黃河三角洲的美麗畫面和文字説明。主要呈現的信息是黃河三角洲面積和平均每年新增陸地面積。擬引導學生通過研究黃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學習。

四、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黃河三角洲》的相關圖片材料作參考。通過研究教材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相關的圖片資料,課堂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 、2、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含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 、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學觀察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課前先蒐集一些有關黃河三角洲的資料或圖片,在課堂上上交流,。然後通過課件,資料或圖片介紹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讀懂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學習新知識。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師:哪位同學能説説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語課本,學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車牌號裏有字母。

生3:電腦鍵盤上。

2、師:是的`,字母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同樣,數學中也經常用到用字母來表示數量

關係,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用字母表示數。(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3、同學們去過黃河三角洲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去領略一下那裏的迤邐風光。

【展開新課】

(一)通過觀察,你看到了什麼?從圖上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積已達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黃河三角洲。

(二)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兩年造地約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黃河三角洲的面積達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樣解決兩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造地時間(年)造地面積(平方千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1:造地面積和造地時間有關係。

生2:我發現求幾年的造地面積,就用25乘幾。

生3:我發現在求造地面積時,只有一個因數在變化,那就是造地時間。

八、總結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在上述基礎上的延伸,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圖形的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

1.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

本單元內容的教學,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並在操作的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如“圖形的旋轉”活動(教材第54頁),教材中展示的兩幅美麗的圖案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而得到的。教學中,可以準備四張畫着同一圖案的紙,然後逐張圍繞某一點進行旋轉,旋轉90°後,貼上一張紙,再旋轉90°,再貼上一張紙,直至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在旋轉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觀察並思考:圖案發生了哪些變化,是繞着哪一點旋轉的。

本單元的很多練習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課前可以請學生準備一些小的學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有操作的機會。練習中的一些問題也通過學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2.在圖形的變換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個圖形經過變換後,可以得出新的圖形,但得到同樣的新圖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紙上試一試,然後全班來説一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活動中去,從中發現學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並給予鼓勵與肯定,為學生互相學習與交流提供條件。

3.在欣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設計製作美麗的圖案

本單元的數學欣賞內容是任意一個簡單的圖形,當它圍繞一點進行旋轉,並把每次旋轉後的圖形沿輪廓畫下來,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欣賞了正方形旋轉的過程,並進行了製作。本單元把這一內容進一步擴展,可以是任意的簡單圖形。在教學中,先請學生欣賞,然後,每個學生用硬紙剪一個任意的簡單圖形,接着進行變換製作。對學生製作的圖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師就應肯定。對一些設計特別優秀的學生,也可以讓他們當場再演示一遍,以帶動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它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

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

1、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繞固定點順時針旋轉90°並説出旋轉過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每桌一個學具袋(基本圖形、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這是一隻小朋友很喜歡玩的風車。

請兩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運動的?

誰來説説,在風車的運動中,你看出了什麼?

(解決旋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

出示鐘面

在數學裏,我把向這個方向旋轉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

手勢,比劃。

小結:在剛才的運動方式中,我們可以説,

風車繞中心點順時針方向旋轉;

或者風車繞中心點逆時針方向旋轉。

會説了嗎?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是簡單的圖形通過平移、旋轉得到的。

你想知道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的嗎?(想知道嗎?)

那我們今天就進一步研究“圖形的旋轉”。(板書課題)

那麼我們選一副簡單的圖案,由易到難研究它是通過怎樣的簡單圖形,怎樣旋轉而成的,請仔細觀察。

課件展示

為了便於研究,老師還專門做了一個這樣模型把它粘貼在黑板上。

討論:

小組內相互説一説,剛才,你看到了什麼?

(形狀、大小都不變)

師:從圖形A到圖形B是如何變換的?

是如何旋轉的。(繞點O順時針方向。)

旋轉了多少度?

你是怎樣判斷它旋轉了90°的呢?

(有什麼方法,想一想,互相説一説)

結合圖例,圖中畫出對應邊,標出旋轉角。測量。

這個度數叫做旋轉度數

小結出,圖B可以看作圖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90°

誰能完整地再説一遍。

強調三要素。

師:從圖形B到圖形C是如何變換的?

圖形A到圖形C呢?

同學們,我們可以説圖形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180°得到圖形C;還有其他的説法嗎?(配合手勢)

逆時針方向

看到這副圖,你還能像這樣説些什麼嗎?

師小結,只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度數三者都確定了,旋轉以後的位置才能確定。

三、鞏固練習:

1.轉一轉。(動手操作)

説一説這些三角形是以哪個點為中心旋轉的

四、欣賞,昇華。

感受旋轉的美,數學的美。

由什麼簡單圖形旋轉而成的?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對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

2、能與同學交流估計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

2、能與同學交流估計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估計體育場看台的座位數

出示體育場的掛圖,讓學生先估一估這個體育場有多少個看台,並説説估計的依據。接着討論如何估計一個看台的座位。在討論時,提倡學生用多種方法去估計,如可以分成幾部分或每排取一個整數值等。

最後出示一個看台的具體數據,讓學生對具體的數據進行估計。

二、估計一張報紙的一個版面的字數

學生可以將報紙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數的基礎上再得到整個版面的字數;也可以數一數某一行的字數與總的行數,然後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數。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估計方法,然後進行交流。

三、旅遊中的估計

1、出示圖一,讓學生説説圖上從北京到廣州經過哪些城市;也可以提問“如果從北京到廣州需要30時,那麼從北京到鄭州需要幾時?”

2、第二、三幅圖也以估計為重點。所以應多鼓勵學生説一説估算的方法,對於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説的合理,都應給以肯定。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傾聽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內容:P46~48

課時:2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讀信息,提問題。

演示CAI—1,呈現下列幾組數據: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突破60億大關。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較快速度增長,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佈很不均勻,我國與美國的面積差不多,而美國的人口僅有2.76億,我國人口卻是美國人口的4.6倍。

3、俄羅斯比我國人口少得多,面積卻是我國的1.8倍,我國陸地國土面積是960萬千米2。

讀了這幾組數據,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問題,建立小數乘法豎式計算模型。

1、板書出學生提出的問題並解決。重點研究乘法問題。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鐘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豎式計算,你怎樣列豎式?(請幾個學生板書。)

3、討論:如何列豎式,每一個乘數的數位怎樣對齊?

4、師演示豎式計算。

5、學生嘗試計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集體評議。

7、總結:談談你這節課還有什麼問題?也可談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分佈的有關信息,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説都比較生疏,但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有關信息,提醒學生特別要關注用紅色印刷的內容。然後鼓勵學生討論"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麼意思,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根據有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能用小數乘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學會用豎式計算數目比較大的小數乘法。培養學生估算的習慣。

課時2

教學目標:1、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豎式計算。

2、結合具體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結合事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養成節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呈現問題:

問題1:P47的第1題

1、實物投影練一練的第一題。要求:

(1) 讀出“世界人口統計圖”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獨立解決(2)、(3)兩題,集體訂證。注意學生能否準確從圖片中獲取所需的數據信息。

(3) 集體討論第(4)如何列式。特別注意計數單位:60億,2.6人。

問題2、P48的第5題。

1、生讀題,瞭解題意。

2、師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並板書:

20xx年人均國民收入:(1)中國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國的5.4倍

(3)發達國家是中國的28.3倍

3、從(1)、(2)兩個相關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麼?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國民收入是多少?

4、誰能完整地把這個問題説完整。(提名回答)

5、那麼從(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麼問題?生自由回答。集體評議。

問題3、P48的第7題。

1、生自由小聲讀題。瞭解問題。

2、集體討論怎樣解決,板書出相應的算式,獨立計算。

一、探索小數乘法的特徵。

乘法的積一定比乘數在嗎?

1、P47的第3題,學生先在書中填一填,然後彙報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集體觀察、思考並討論:

(1) 第一列算式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2) 0.3乘什麼數時比0.3大,什麼時候比0.3小,什麼時候等於0.3。

(3) 從這題中你發現了什麼?

(4) 用你發現的規律驗證第2列是否正確。

課後練習:P47、48的第2、4題。

教學反思: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豎式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大量確定積的位數的練習,學生進步很快。但是這樣的題還是有個別同學出錯。如:0.3×1.2○0.3 0.3×1.2○0.3 1.8×1○1.8還要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運算定律》 篇四

教學目標:

1、會運用乘法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探究和理解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定標、激趣導入

主題圖引入(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二、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自學互動

適時點撥活動一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

學習任務

1、針對上面的問題1列出算式,有幾種列法。

2、為什麼列的式子不同,它們的計算結果是怎樣的。

3、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4、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能試着用字母表示嗎?

5、乘法結合律有什麼作用。

6、根據前面的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你們能試着自己學習乘法中的另一個規律嗎?

7、1這組算式發現了什麼?

2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

3用語言表述規律,並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動一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

學習任務

1、小組討論乘法的結合律、結合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2、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記定律的方法。

3、分別説説是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運算定律的。

4、討論為什麼要學習運算定律。

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四、鞏固應用

在什麼時候使用乘法結合律。使用這個運算定律的結果是什麼。使用它們的優點是什麼。

怎樣用乘法的結合律計算2532125

五、測評訓練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麼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裏填上合適的數。

3067 = 30(□□)

125840 =(□□)□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運算定律》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

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準備:

活頁練習題

教學類型:

隨堂課

教學過程:

一、加法交換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講故事

(同學們想聽故事嗎?老師今天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老人養了一羣猴子,這一天,老人對猴子説:“現在糧食不多了,要省着點吃。以後每天早上吃3個餅,晚上吃4個餅,怎麼樣?”猴子一聽,怎麼早上吃的比晚上還要少,不幹,抗議!老人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馬上改口説:“那麼早上4個餅,晚上3個餅,好不好?”猴子一聽早上多了一個餅,自己佔便宜了,這才開心的答應了。

2、適設問

猴子佔到便宜了嗎?為什麼?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麼沒變,只是什麼變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餅個數沒有變,只不過是早晚吃的個數換了換。)

4、活板書

早上吃3個餅,板書3,晚上吃4個餅,板書4,一共吃了3+4個餅,也就是7個餅。早上吃4個餅,晚上吃3個餅,一共吃4+3個餅也是7個餅,所以3+4=4+3。(猴子佔到便宜了嗎?)

5、細觀察

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你發現什麼?(數不變,符號不變,和不變,位置交換)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兩數相加,交換位置,和都不變呢?這只是我們的猜想,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呢?我們可以像這樣舉例子。

(二)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1、舉實例

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自備本上寫一個。

誰先來?4+5=5+4你怎麼知道相等的?左邊,4+5=9,右邊5+4=9,所以兩邊相等。所以下面請你這樣説:左邊4+5=9,右邊5+4=9,所以4+5=5+4。誰再來説?1+6=6+1。這些都是幾位數相加的例子?還有別的例子嗎?12+11=11+12,這個例子和上面的有什麼不同?還有別的嗎?100+22=22+100,這個例子又有什麼不同。還有嗎?我們就不説了,用……表示。

評價: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數加一位數的例子,還想到一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等等,這樣各種類型的例子越多,驗證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結

這時,我們通過驗證就可以來下結論了,誰能説一説?

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3、想簡寫

用語言文字敍説比較麻煩,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圖形、字母等把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呢?在自備本上試着寫一寫。教師巡視,讓部分學生上台展示創意,並讓學生解釋説明。

4、得結論

看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就是簡單!在數學上,我們統一用字母a、b來表示兩個加數,可以寫作a+b=b+a這就是加法交換律,請大家讀一讀。

其實一年級你們就接觸過加法交換律,看!數的分成,對嗎?二年級也學過,筆算加法並交換加數位置來驗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換律?

二、加法結合律

過渡:剛剛,我們研究了兩個數相加,發現了交換律,告訴你哦,數學家們研究了三個數相加,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呢,你們想知道嗎?

1、出示定律

請你們自己讀一讀,你能理解嗎?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2、分析定律

我們一起來分析。“三個數相加”,懂嗎?誰來舉一個三個數相加的例子。簡單點的。4+6+8。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什麼意思?也就是先算幾加幾?再加幾?為了強調先算什麼,老師在4+6外面加上括號。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也就是先算?再加幾?我們只要怎麼辦?在6+8外面加上括號就行了。和不變嗎?我們要計算。左邊先算4+6=10再加8等於18,右邊先算6+8=14,再4加14等於18,所以(4+6)+8=4+(6+8)

3、觀察發現

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你發現什麼?特別是什麼沒變?位置沒變。

4、自由驗證

那麼是不是三個數相加,位置不變,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或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和都不變呢?這雖然是數學家驗證的結論,但我們學習數學要抱着懷疑的學習態度去學,別人説的就一定對嗎?只有自己驗證了,你才能説這個結論是對還是錯。

你該怎麼樣驗證呢?舉例子。

就近五人一組合作交流每人舉一個例子其中一個人記錄。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變。

5、彙報交流

誰先説?左邊……右邊……所以……。這是幾位數相加的?還有別的嗎?這個例子和前面的有什麼不同?還有不同的例子嗎?還有嗎?我們用……表示

6、事例驗證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看,我們班男同學34人,女同學21人,後邊還有聽課的老師12人,問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樣算呢?我們可以先算男同學的人數和女同學的人數,再加老師的人數,也可以先算男同學的人數和老師人數,再加上女同學人數,還可以先算老師人數和女同學人數再加上男同學人數。雖然運算順序變了,但是都是求總共人數,所以和不變。

7、得出結論

現在我們可以肯定的説,數學家的結論正確嗎?請你讀一讀,看看大家這次讀得懂嗎?如果用a、b、c來表示這三個數,結合律怎麼表示呢?誰來表示一下?

8、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發現的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我們書中的小朋友也發現了找出來讀一讀,看看和我們總結的一樣嗎?我們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統稱“加法運算定律”你們都掌握了嗎?下邊我就來考考你們。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分別運用了什麼運算律?(以手勢進行判斷,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換律,拳頭代表加法結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導學生髮現第4小題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填空練習。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結:看來運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計算變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來是100的兩個數放到一起先加,這可真是個好辦法。

3.那麼這兩題要怎麼算更簡便!

25+32+45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數學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這樣一個算式你行嗎?

1+2+3+4+-------+99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什麼?分別説一説。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實驗、推算、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培養學生數感,並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受到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億的大小,並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學生準備:計算器、作業紙、數學書;

教師準備: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捲尺、第三張表格圖及下面的算式、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藉助時間體驗一億有多大。

師:這是作業本,老師數一數1、2、3、4、5、6、7、8……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作業本,你估計要多長時間?(學生估計3小時、5小時、24小時……,師板書)

師:同學們估計得怎麼樣呢?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議一議:怎樣能夠得到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呢?

小組討論。(數100本、50本、20本……作業本的時間,再推算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

實驗: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數本子,數50本,老師記時。

數50本作業本大概是40~50秒,學生得出數100本作業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時間,從中取一箇中間值大概90秒。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推算一下數一億本作業本所需要的時間。

(課件出示下表)本數時間(秒)90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上表。

師:通過推算我們知道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是90000000秒,這段時間長不長?這麼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採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把9千萬秒換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換算成分,再換算成時,最後換算成年)出示書上的算式: ( )÷60=( )分 ( )÷60=( )時 ( )÷24≈( )天 ( )÷365≈( )年(學計算,並保留整數。)

師:看了這個結果你有什麼想法?(學生交流)

小結:

數一億本作業本,有的同學估計要……,而實際結果卻將近要3年的時間。在這三年裏,我們有沒有去掉吃飯時間,有沒有去掉睡覺時間,也就是説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數下去要3年哪,同學們,看了這個漫長的時間,你有什麼感受?(一億實在是太大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太長了……)

三、再次經歷估計

驗證的過程,藉助長度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課間老師經常發現同學們喜歡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會有多長呢?(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必回答)

師:憑空想象有一定的難度,同學們你們都去過頭道羊岔吧,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不長,老師告訴你,這條公路全長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有沒有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那麼長呢?估計一下,大概有多少個這樣的長度?(學生估計2個、4個、3000個……師板書)

小組討論:怎樣能得到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呢?(測量5個、10個、10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推算出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實驗,測量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各組組長上來,每三個人一組負責測量,注意方法正確。

其他同學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靜。

(實驗收集數據。實驗時注意,從第一個同學的手指尖量到第10個同學的手指尖,並推算出十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12米。)

師:剛才我們測量出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們就可以進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師生一起推算)

人數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長度(米)12120再算一算,這個長度有幾個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

出示算式,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120000000÷1000=120000 (個)回過頭來比較學生估計的數據與實際數據,再次感受一億的大小。

四、總結方法,指導學法。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什麼方法知道了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計再推算,最後比較,瞭解了一億有多大。)

師:你們會用這樣的方法再次體驗一億的大小嗎?五、拓展研究大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藉助重量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觀察一下你們的桌面,看一看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的研究來了解、感受一億的大小?(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學生説説怎樣用上面學到的方法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學生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組合作推算出一億粒大米的重量,並用千克作單位,與剛才的估計進行比較,進一。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運算定律》 篇七

教材分析:

(1)知識體系:

(2)本冊教材有關運算定律的知識相對集中,有利於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但是難點集中,教學中要適當進行分割、補充。真正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簡析

1.有關運算定律的知識相對集中,有利於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2.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運算定律,便於學生理解和應用。

3.重視簡便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策略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

2.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促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例1,例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3.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引入談話。

在我們班裏,有多少同學會騎車?你最遠騎到什麼地方?

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不,這裏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多媒體演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

2. 獲得信息。

問: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同桌交流,然後全班彙報。)

問題是什麼?

3. 解決問題。

問: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自己列式並口答。)

二、探索規律

1. 加法交換律。

(1)解決例1的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問:兩個算式都表示什麼?得數怎樣?○裏填什麼符號? 40+56○56+40,

(2)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

(3)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麼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4)反饋交流。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揭示定律。

問: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麼嗎?

②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③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同桌輕聲交流)

④交流反饋,然後看書: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

⑤根據加法交換律對口令。

師: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課本第18頁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結合律。

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 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後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演示,你們發現什麼?(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麼要先算104+96呢?(後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麼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説説你發現了什麼祕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瞭然?

②這裏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練習鞏固

1. 指出下面哪幾道題運用了加法運算定律,分別運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1) 驗算:(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2)用“湊十法”7+9=6+(1+9)(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3)教材練習五

四、小結

1. 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 這些運算定律是

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運算定律》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動,學生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初步學習體會提出猜想的方法及類比,説理,舉例論證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

2、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自主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夠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參與推導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回顧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學們,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回顧學過的運算定律。找出共同點?和或積同。

乘法交換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結合律的字母公式( )…….

(設計意圖:四個公式板書在黑板,以便與乘法分配律對比)

(2)利用學過的長方形周長內容得出兩種不同解題方法。剛才的計算中你發現這兩道題有什麼關係嗎?2×( 37+63) 2×37 + 2×63

教師讓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的異同點,並指名説一説自己找出的規律。

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個算式的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兩道題其實可以互相轉化,可以用一個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將學生的知識遷移到本節課新授內容,在課的開始,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我們下面就一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在其它的題裏也是否成立?請看大屏幕。)

我班同學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樹3棵,共植樹?棵(植樹節3.12)

(1)全班同學獨立完成。

(2)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説給大家聽聽。(生回答,師板書)

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誰來説説看?(生回答,師板書)

板書:(27+25)×3 27×3+25×3

評講: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麼?誰能説給大家聽聽?

(3)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異同點,並指名學生説一説自己想法,思路。

生:這兩個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是的,雖然他們的格式不同,但他們的得數相同,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符號把這兩個算式聯繫起來。

生:等於號

師:對,用等於號相連,表示這兩個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讀一讀,認識這兩種方法的結果是一樣的,師:再和前面的一組式子一起觀察,

(讓學生通過讀,感悟到左邊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右邊的兩個數的積加上兩個數的積)

2、舉例驗證,進一步感受

認真觀察屏幕上的這個等式,你還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驗證嗎?(板書:舉例)

(1)驗證方法:要求每人出兩組算式,數字隨意舉例,進行計算,驗證你舉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後拿到小組內交流(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回報:誰來説一説自己舉的例子。

(3)同學們,請看一看這三個同學舉的例子,每組的結果都是相同的,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接起來。(板書)

(4)輕聲讀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多個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規律)

3、歸納總結,概括規律。

(1)現在誰能説一説這些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總結)(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

(2)從剛才的舉例過程中,你能發現乘法運算中的規律嗎?

學生回報。

(出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學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書: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你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a+b)×c=a×c+b×c 齊聲讀兩遍。

(4)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

與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想對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較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運算難點的理解)

三、加強應用、深化理解

1、根據運算定律,在( )填上適當的數。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數嗎?)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練習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斷下面算式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列各題。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試做

師小結:通過前兩道題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為了使計算簡便,我們既可以從左邊算式得到右邊算式,又可以從右邊算式得到左邊算式。但遇到實際計算時,要因題而異。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師:説明乘法分配律,不僅僅只適用於兩個數的和,也可以三個數的和,四個數的和可以嗎?説明也可以是:幾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書)

5、找朋友

師:如果一個同學説出乘法分配律的左邊部分,那你就説出它的右邊部分,如果他説出的是右邊部分,你就對出左邊部分。看誰反應快。

6、24×8—4×8=(24—4)×8嗎?

師:説明乘法分配律,不僅僅只適用於兩個數的和,也可以是兩個數的差,三個數的差可以嗎?説明也可以是:幾個數的和(或差)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或相減)。(設計意圖:拓展書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8+4)×25 34×72+34×28

(設計意圖:概念只有在具體的練習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學必須當堂採用講練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總結:

1,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什麼叫做乘法分配律?(設計意圖:不能讓總結性提問只是走了過場,通過這個環節切實起到梳理知識,提高學生總結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減號,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據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寫完整嗎?同學們課後交流一下,下節數學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教師激發學生好勝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許多變化,題裏辨別出用乘法分配律簡算的題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寫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九

一、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P17——P18

二、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並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難點:由具體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頁情境圖。

師:在我們班裏,有多少同學會騎自行車?你最遠騎到什麼地方?

師生交流後,課件出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你看,這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2、獲取信息。

師:從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

3、師小結信息,引出課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二)探索發現

第一環節 探索加法交換律

1、課件繼續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學生口頭列式,教師板書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號把這兩道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40+56=56+40

你還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

學生獨自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並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出的等式,互相檢驗寫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觀察寫出的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全班交流。從這些算式可以發現: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可以用符號來表示:△+☆=☆+△;

可以用文字來表示:甲數十乙數=乙數十甲數。

3、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又可以怎樣來表示發現的這個規律呢?

a+b=b+a

教師指出: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4、初步應用:在( )裏填上合適的數。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環節 探索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教材第18頁例2情境圖。

師:從例2的情境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師生交流後提出問題: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樣列式?

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彙報。

彙報預設: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騎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騎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這兩道算式寫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裏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組討論。先比較每組的兩個算式,再比較這三組算式,在小組裏説説你有什麼發現。

集體交流,使學生明確:三個算式加數沒變,加數的位置也沒變,運算的順序變了,它們的和不變。也就是: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可以怎樣用字母來表示這個規律呢?

(a+b)+c=a+(b+c)

教師指出: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初步應用。

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鞏固發散

1、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填寫,組織彙報時,讓學生説説是根據什麼運算律填寫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換律,哪些符合加法結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交流後總結: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知道了如何用符號和字母來表示發現的規律。

(五)板書設計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六、教學後記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十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使學生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知道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並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3.聯繫生活實際並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欣賞數學美。

4.使學生在探索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圖形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説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説明

1.本單元的內容及作用。

學生通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單元內容的設計是在上述內容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和理解。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及圖形的拼組。內容結構及具體例題安排如下表: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繫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本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為使兒童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認識新問題,建構他們自己新的知識與經驗,教材的編寫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教材根據學生已懂得了角的分類,能區分鋭角、鈍角、直角、平角與周角這一基礎,設計了“給三角形分類”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瞭解和把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又如,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的設計,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讓學生聯繫生活思考:“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讓學生親自做一個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不僅是認識幾何形體特徵的需要,而且有助於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對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價值。

(2)重視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的特徵、性質,對於國小生來説,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基於這樣的考慮,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加強了數學問題情景、操作探索活動的設計。例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部分內容,創設了“我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種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發現。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學內容的呈現不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給學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圖形的性質打下了基礎。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理念與意圖,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獲得。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現,形成結論。

(4)加強對圖形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本單元增加了“圖形的拼組”,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與區別,從而瞭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教學建議

1.準確把握本冊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目標。

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間感。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圖形及其關係的願望不斷提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認識圖形,進行探索。因此,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因此,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如落實“瞭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2.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學習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的、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3.促進教學中的數學交流。

數學在信息社會應用廣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數學能夠用非常簡明的方式、經濟有效地、精確地表達和交流思想。交流可以幫助學生在他們的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建立聯繫。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不盡相同。教師要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釋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4.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可以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也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時,要注意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一些農村學校由於條件所限,不能配備豐富多彩的`教學具,教師必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積極發動學生製作。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5.本單元可安排6課時進行教學。

(三)具體內容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三角形的特性

(第80~82頁)

本節包括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三角形的穩定性、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等內容。

1.情境圖。

編寫意圖

這是一幅建築工地場景圖,圖上樓房建築框架上、腳手架上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並説一説“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興趣,而且引起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教學建議

教學時,可以先出示情境圖,也可以先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情境圖,教師可根據個人的需要靈活處理。為讓學生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徵,瞭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準備。

2.例1。

編寫意圖

(1)例1是有關三角形定義的教學。教材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這樣有利於學生藉助直接經驗,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圖形聯繫起來。

(2)出示三角形的定義後,教材在已學的垂直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實際上是一組互相垂直的線段,這兩個概念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要用到。

(3)最後,為了便於表述,教材説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教學建議

(1)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恰當把握教學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在第一學段學生已初步認識過。這裏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三角形的特徵,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

(2)教學三角形的定義時,可讓學生在紙卡上畫出三角形,思考所畫的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並嘗試標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然後在小組內展示,觀察並找出這些三角形的共同點,使學生明確三角形的特徵。接着讓學生嘗試概括三角形的含義,再與課本上的定義比較,着重理解“圍成”。之後可出示一組含正、反例的圖形讓學生辨析,建立正確的三角形概念。

(3)教學三角形的底和高時,可讓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選擇畫好的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然後指出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所畫的底和高。最後請學生思考、操作“你還能在三角形內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但要注意的是在鈍角三角形兩條短邊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學生比較難理解,在國小階段不作要求。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也可以由實例入手,讓學生量出三角形房頂或斜拉索橋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進行教學。

(4)最後説明為了表達方便,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三角形,並説明如何表示。

3.例2。

編寫意圖

穩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對它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對這一內容的設計思路是“情境、問題—實驗、解釋—特性應用”。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圖上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組織學生用課前製作的三角形進行實驗,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後請學生列舉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2)穩定性的實驗也可以這樣設計:先出示一個長方形畫框,拉動使其變形,請學生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怎樣才能把畫框固定?”然後請學生用課前製作的三角形進行實驗,發現特性。最後列舉生活實例,並進行應用——把畫框固定。

4.例3。

編寫意圖

(1)教學三角形邊的關係——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教材首先呈現了情境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思考。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規律。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哪條路最近呢?”“這是什麼原因?”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由於學生還未正式學習三角形邊的關係,因此在交流原因時,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看法,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教師不要作過多的評論,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接着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探究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第(2)、(3)組紙條為什麼擺不成三角形?”然後請學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形成結論。最後用自己的發現解釋引入中的問題“為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

(3)引入時,也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人和街道創設類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選擇班上某個同學或老師上學(上班)的路線圖,或同學們到電影院看電影的路線圖等,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在研究自己周圍的人和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角形的分類

(第83~84頁)

1.例4。

編寫意圖

(1)三角形的分類,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按角分,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第二層次,按邊分,認識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2)一般來説,進行分類的基本原則是不重複、不遺漏。對三角形按角進行分類即符合上述原則。教材中用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三角形整個集合與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之間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三角形按邊分類,可以分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裏又包含等邊三角形。但按邊分類難一些,為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教材不強調分成了幾類,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教材在學生按邊分類的活動中,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分別給出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通過讓學生量一量它們的各個角,來認識它們的角的特徵。最後讓學生找一找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前剪好的三角形分類。教師不要給出分類的標準,要讓小組商量按什麼分,然後進行操作。

(2)小組彙報時,抓住其中按角分的情況要求其他小組也試一試。交流、彙報時,首先讓各小組談談把哪些三角形分為一類,為什麼。再請學生給三類三角形命名。然後引導學生比較這三類三角形的三個角,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再指出什麼叫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使學生明確: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鋭角,另外一個角是鋭角、直角、鈍角中的一個。最後用集合圖表示出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

(3)按邊分類,在學生分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兩類後,再引導學生對等腰三角形進一步分類,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並告訴學生這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在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後,可讓學生觀察猜測這兩種三角形角的特徵,然後測量驗證,再列舉這兩種特殊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4)“做一做”在點子圖上畫三角形,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一種是讓學生任意畫,然後説説是什麼三角形;另一種是讓學生畫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這需要學生考慮所圍圖形的特性,是一個探究與構思的過程,難度要大些。

三角形的內角和

(第85~89頁)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1.例5及“做一做”。

編寫意圖

(1)教材先通過讓學生度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內角度數,並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和,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它們的內角和是180°。在此基礎上,教材再提出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2)實驗的方法是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引導學生拼成一個平角來加以驗證,並概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3)“做一做”應用這一結論解決問題,使學生知道,在一個三角形中,已知兩個角的度數,可以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求第三個角的度數。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安排猜角遊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索的願望。如,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大概是多少度。然後小組合作畫出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每個三角形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也可以讓學生先量出三角形每個內角的度數,報出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請教師猜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結果老師總是能猜出來。以此激起學生的疑問,然後請學生算一算每個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使學生初步感知它們的和大約是180°,是不是準確呢?再引導學生用實驗來驗證,進而概括出結論。

(2)最後讓引導學生應用“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完成“做一做”。

(3)教學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應使學生先理解“內角”“內角和”的含義;二是為了使所得的結論具有普遍性,要分別對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進行操作實驗。

2.關於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第5題,有的螞蟻可以從兩個洞口進入。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進直角三角形的洞,又可以進等腰三角形的洞,這一點要注意引導學生髮現。

第7題,猜一猜的遊戲可在小組內進行,猜的內容不應侷限於教材上的一種,可先準備好多個三角形,由1人報出1個三角形的某個特徵,其他同學猜測。

第13題,這類操作有利於培養空間觀念,剪的方法或步驟也不一定相同,可由學生自行探索,再組織交流,只要學生的方法可行,就應給予肯定。

第12、16*題,都是通過把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時應指導學生進行分割(轉化),其中長方形、正方形還可以通過90°×4=360°的方法來驗證。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擴展:五邊形、八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引導學生探究規律。

第17*題,學生一般會通過有順序地數的辦法得出結果。有的也可能將數出的每個圖的三角形個數的規律轉化為數列的規律。

三角形的個數

引導學生髮現每增加一條線就增加2,3,4…個三角形(見上圖第二行數列)。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有規律地數三角形個數時發現(見上圖第三行數列):

三角形個數=單個三角形個數+兩個單個三角形組成的三角形個數+三個單個三角形組成的三角形個數+…

如,第四個圖形,單個三角形的個數是4,其三角形的總個數為4+3+2+1=10(個)。

圖形的拼組

(第90~94頁)

本小節安排了兩個例題,例6讓學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例7讓學生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併為圖形面積的學習打基礎。

1.例6。

編寫意圖

(1)安排了一個用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四邊形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

(2)在此基礎上,教材提出想一想: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嗎?使學生通過動手拼擺,瞭解到可以拼成,並且拼成的四邊形可以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由此為後面學習習近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

教學建議

(1)具體活動時,不一定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讓學生自主拼,看用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並説一説是怎麼拼擺的。

(2)自主拼擺後,可提出:是不是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回答這一問題。在彙報結果時,讓學生説一説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哪些四邊形,使學生明確拼成的四邊形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等。還可以讓學生看一看它們都是由什麼樣的三角形拼成的,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2.例7及“做一做”。

編寫意圖

(1)安排了用三角形拼出美麗圖案的活動,進一步感受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係,同時享受創作的快樂,感受數學美。

(2)作為範例,教材呈現了幾種用三角形拼出的實物圖:美麗的孔雀、健壯的馬、卡通式的船、可愛的房子。

(3)“做一做”要求用七巧板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

教學建議

(1)本例所用的三角形,可以鼓勵學生課前用色紙剪出。各種三角形多準備一些。

(2)本例可以設計成“我是圖案設計大師”等活動。可以讓學生共同設計,設計後展示交流,互相欣賞。展示作品時,可先讓大家猜一猜拼出的是什麼,看像不像,並説一説作品中包含哪些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和其他圖形之間的關係。書上的圖案可讓學生欣賞一下,如學生有興趣也可以照着拼一拼,並説一説每個圖案中包含哪些圖形。

(3)“做一做”中要用到七巧板,如果學生沒有可以讓他們用三角形拼制,從中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係,同時初步感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圖形。

3.關於練習十五中一些習題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第3題,在點子圖上畫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種都要求畫出兩個不同的。如果學生畫出的兩個三角形共用一條邊(如下)也是可以的。

第4題,可以讓學生利用“三角形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直接判斷哪三根小棒可以擺出一個三角形。能擺出的三角形一共有四種:2 ,5,6;2,6,6;5,6,6;6,6,6。學生能擺幾種就擺幾種,不必舉全。但要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第7題,問用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拼指定的圖形,至少需要幾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拼一拼。如果有學生直接在所要拼成的圖形中畫線,看其中含有幾個規定的三角形,對於這種逆思考教師要給予表揚。

教科書第93頁思考題,指導用正方形紙剪等邊三角形。其過程見下圖:

折到第③步時,要注意提醒學生將AB邊向上折起,B點要與摺痕相交(交點C),這樣沿BC、CA剪就能得到一個等邊三角形,為什麼呢?原因是AC是由AB翻折過去得到的,所以AC=AB。而AC與BC,又可通過將剪好的三角形沿摺痕對摺完全重合,説明AC=BC。這一原因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討論探究。

4.生活中的數學。

編寫意圖

(1)本單元之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數學”介紹平面圖形密鋪的知識。

(2)密鋪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家庭、商場、街道用地磚鋪的地板、走廊,廁所裏鋪的牆壁等,密鋪成的圖案絢麗、美觀,裝扮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教材因版面所限僅提供了一些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鋪起來的圖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密鋪並感受密鋪創造的美。並在最後展現了自然界中的密鋪現象,即小蜜蜂用六邊形密鋪成的蜂窩,讓學生在感受自然界奧祕的同時驚歎於小蜜蜂的獨運匠心。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在學生知道密鋪的概念後,教師還可以展示更多的密鋪圖案,讓學生欣賞,談談感受並説説每種圖案是由哪些平面圖形拼成的,使學生初步感知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邊形可以用來密鋪。同時也可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密鋪圖案,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要注意這裏介紹密鋪,主要是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對於密鋪的概念只要學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對於什麼樣的平面圖形可以用來密鋪不要讓學生研究。

(四)參考教案

課題一: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0、81頁,練習十四第1、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師生分別準備木條(或硬紙條)釘成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情境導入

1.展示課本第80頁情境圖:我們的城市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

瞧,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會展中心,不久的將來就會落成,成為我們城市新的標誌性建築。你在建築框架上、吊車上發現三角形了嗎?請你描出幾個三角形。

2.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上的三角形:電視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鐵橋上的三角形、交通標誌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導入課題:三角形在生活中有這麼廣泛的運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請你畫出一個三角形。邊畫邊想: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組織交流: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反饋,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引導:大家對三角形的特徵達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

(1)有三條邊的圖形叫三角形或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3)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叫三角形;

(4)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5)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請學生對照上面的説法,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討論:哪種説法更準確?

閲讀課本:課本是怎樣概括三角形的定義的?你認為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最重要?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練習紙:三角形屋頂的房子和斜拉橋。

你能測量出三角形房頂和斜拉橋的高度嗎?

學生在練習紙上操作。反饋:你是怎麼測量的?

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頁上的三角形。提問:這是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嗎?在這個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

學生操作,然後評議交流。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問題。

出示教材第81頁插圖:圖中哪兒有三角形?生產、生活中為什麼要把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麼特性?

2.實驗解疑。

下面,請大家都來做一個實驗。

學生拿出預先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學具,分小組實驗:拉一拉學具,有什麼發現?

實驗結果: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請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1、2、3題。

五、總結評價,質疑問難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進一步的認識?還有什麼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課題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2頁。

教學目標:

1.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知道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學習的興趣。

學具:不同長度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課本82頁例3情境圖。

(1)這是小明同學上學的路線。請大家仔細觀察,他可以怎樣走?

(2)在這幾條路線中哪條最近?為什麼?

2.大家都認為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

請大家看,連接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麼圖形?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麼圖形?那麼走中間這條路,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質上是三角形的另兩條邊的和,根據剛才大家的判斷,走三角形的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係呢?

我們來做個實驗。

二、實驗探究

1.實驗1: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

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請大家隨意拿三根來擺三角形,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動手操作,發現隨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擺成三角形。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擺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尋找原因,深入思考。

2.實驗2:進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麼情況下襬不成三角形。

(1)每個小組用以下四組小棒來擺三角形,並作好記錄。

(2)觀察上表結果,説一説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情況有幾種?為什麼?

(3)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麼規律?

(4)師生歸納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三、應用深化

1.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三條邊的一個規律,你能用它來解釋小明家到學校哪條路最近的原因嗎?

2. 請學生獨立完成86頁練習十四的第4題: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組小棒下面畫“√”。(單位:釐米)

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後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關係來檢驗。)

你能用下圖中的三條線段組成三角形嗎?有什麼辦法?

3.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 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麼?

(2)用長度為1 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麼?

(3)要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範圍是。

四、反思回顧

在這節課裏,你有什麼收穫?學會了什麼知識?是怎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