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數學精品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33K

高中數學精品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是不等式這一章的核心,對於不等式的證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應用問題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過本章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對後面不等式的證明及前面函數的一些最值值域進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現實問題進行數學實驗猜想,構造數學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並通過在學習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定義基礎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幾何解釋;與此同時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學會應用。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基於對教材,教學大綱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相應制定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更為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因此,結合本節課內容與實驗,設計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對於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置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設計,模型轉化,類比猜想實現定理的發現,體驗知識與規律的形成過程;通過模型對比,多個角度,多種方法求解,拓寬學生的思路,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與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生活問題數學化,並注重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習慣,有利於數學生活化,大眾化;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領略獲取新知的喜悦。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學難點: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以及定理髮現探索過程的構建及應用;

教學關鍵:學生對於實驗的實踐及函數模型的構建。

教學模式:探究式合作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希望能夠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現在經歷課改的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接受學習的框框內,他們更需要充滿活力與創造發現的課堂。課堂實驗可能存在問題:對EXEL軟件不夠熟練。對於模型構造思路不夠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於傳統的講授課,基於數學實驗的教學實踐課,教師的教應有瞻前性,應該在實驗課前讓學生對於軟件的應用有充分的準備,並進行分組討論得到數學模型。依據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問題教學法”確定本堂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生活中發現問題,實驗中分析問題,設計中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論證後延拓問題”五環節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更好地使學生經歷實驗的發生,發展和“再創造”的全過程,主動地吸收新知識的精髓。

四、學法指導

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已經是一個多維度多中心的整體。教師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而教學設計與實驗則是課堂的載體,它將調度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參與中儘量獲取知識與能力上的探討,共鳴與思維能力的昇華與內化。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多訓練,多實踐。”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通過這樣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才會學習數學中體驗發現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合作,並學以致用,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實驗內容與實驗程序:

問題:元旦晚會我們學校即將舉行遊園活動,每個班級有一條20米長的紅絲帶在燈光球場圍成一矩形的場地活動,請問大家應該怎麼圍才能使我們班級的場地面積最大

1問題提煉:(用數學語言表達)

2實驗步驟:

A請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整數長度為邊,按照製圖方法繪製5個矩形,並比較面積

B把上面的矩形按照邊長與面積的不同列表歸納

長度(m)

寬度(m)

面積()

C根據以上表格數據,請用exel軟件作出柱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1)在邊長變化過程中,面積的大小變化情況與趨勢

(2)由這種趨勢請同學們自己猜想總結一個結論。

3實驗的感言與進一步構造數學模型的思考。

六、教學流程

1,生活問題創設情景:通過生活問題設置情景並構建實驗

2,構建模型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構建函數及不等式解決問題並發現均值不等式

3,定理總結結論表述:用數學語言表達均值不等式並用文字語言總結陳述

4,定理論證課堂練習:用幾何與代數方法分別論證結論並進行課堂練習

5,學習感言教學小結:由學生髮表學習感言,老師總結本堂課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實驗猜想――構建模型――發現規律――論證再運用;學習方法:協作探討,自主實驗,猜想證明,發現應用。

七、教學反饋評價

本節課利用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是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新試點,是學生進行數學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一重要手段與途徑。

本節課通過生活問題的合作交流探討,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新的改變;在實驗的構造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造性得到鍛鍊與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驗與體現,學生學會了合作與分享;通過對數學模型的構建,學生更加體會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與發現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一個突出點在於從書本某一個知識作為切入點構造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利用,再編改。使得學生在課堂,課外自主學習與接受知識的方法途徑更加多樣,參與課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過自己探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是傳統教學所沒辦法達到的。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會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否是等差數列:

(2)賬務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3)會應用等差數列通項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定義的理解和通項公式的推導、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能力,體驗從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提高熟悉猜想和歸納的能力,滲透函數與方程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用於發現的求知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①理解等差數列“等差”的特點及通項公式的含義;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情分析】

我所教學的學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學生(平行班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弱,學習數學的興趣還不是很濃,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從具體的生活實例出發,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設計思路】

1、教法

①啟發引導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

②分組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③講練結合法:可以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學法

引導學生首先從三個現實問題(數數問題、水庫水位問題、儲蓄問題)概括出數組特點並抽象出等差數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數列概念的特點,推導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對各種能力的同學引導認識多元的推導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從0開始,將5的倍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到的數列是什麼?

2、水庫管理人員為了保證優質魚類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用定期放水清庫的辦法清理水庫中的雜魚。如果一個水庫的水位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麼從開始放水算起,到可以進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庫每天的水位(單位:m)組成一個什麼數列?

3、我國現行儲蓄制度規定銀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為單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計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單利計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錢,年利率是0.72%,那麼按照單利,5年內各年末的本利和(單位:元)組成一個什麼數列?

教師:以上三個問題中的數藴涵着三列數。

學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設置意圖:從實例引入,實質是給出了等差數列的現實背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等差數列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數學模型。通過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二、觀察歸納,形成定義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數列有什麼共同特點?

思考2根據上數列的共同特點,你能給出等差數列的一般定義嗎?

思考3你能將上述的文字語言轉換成數學符號語言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列數具有的共同特徵,然後讓學生抓住數列的特徵,歸納得出等差數列概念。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前數和後數的差符合一定規律;這些數都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

教師引導歸納出:等差數列的定義;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符號角度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一定數量感性材料的觀察、分析,提煉出感性材料的本質屬性;使學生體會到等差數列的規律和共同特點;一開始抓住:“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為同一常數”,落實對等差數列概念的準確表達。)

三、舉一反三,鞏固定義

1、判定下列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師出示題目,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並強調求公差應注意的問題。

注意:公差d是每一項(第2項起)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防止把被減數與減數弄顛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為0.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等差數列“等差”特徵的理解和應用).

2、思考4:設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3n+1,該數列是等差數列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強化等差數列的證明定義法)

四、利用定義,導出通項

1、已知等差數列:8,5,2,…,求第200項?

2、已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項an呢?

教師出示問題,放手讓學生探究,然後選擇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評價、引導,總結推導方法,體會歸納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項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嘗試處理數列問題的常用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培養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學生在分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教師要逐一點評,並及時肯定、讚揚學生善於動腦、勇於創新的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培養學生運算能力)

五、應用通項,解決問題

1、判斷100是不是等差數列2,9,16,…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2、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數列3,7,11,…的第4項和第10項

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操練,教師巡視學生答題情況。

學生:教師叫學生代表總結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教師補充: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學生從中體會公式與方程之間的聯繫。初步認識“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數列問題。)

六、反饋練習:教材13頁練習1

七、歸納總結:

1、一個定義:

等差數列的定義及定義表達式

2、一個公式:

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3、二個應用:

定義和通項公式的應用

教師:讓學生思考整理,找幾個代表發言,最後教師給出補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聯想本節課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繫,使學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認識和掌握基本概念 ,並靈活運用基本概念。)

設計反思】

本設計從生活中的數列模型導入,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列的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觀察,歸納出等差數列定義,然後由定義導出通項公式,強化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教學採用啟發方法,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為途徑,以相互補充展開教學,總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流程圖的選擇結構這種基本邏輯結構.

2.能識別和理解簡單的框圖的功能.

3.能運用三種基本邏輯結構設計流程圖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方法:

1.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求解問題的過程,加深對流程圖的感知.

2.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圖的畫法和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情境:

某鐵路客運部門規定甲、乙兩地之間旅客托運行李的費用為

其中(單位:)為行李的重量.

試給出計算費用(單位:元)的一個算法,並畫出流程圖.

二、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解算法為:

輸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麼,

否則;

輸出行李的重量和運費.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圖表示為:

教師邊講解邊畫出第10頁圖1-2-6.

在上述計費過程中,第二步進行了判斷.

三、建構數學

1.選擇結構的概念:

先根據條件作出判斷,再決定執行哪一種

操作的結構稱為選擇結構.

虛線框內是一個選擇結構,它包含一個判斷框,當條件成立(或稱條件為“真”)時執行,否則執行.

2.説明:(1)有些問題需要按給定的條件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並按判斷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操作,這類問題的實現就要用到選擇結構的設計;

(2)選擇結構也稱為分支結構或選取結構,它要先根據指定的條件進行判斷,再由判斷的結果決定執行兩條分支路徑中的某一條;

(3)在上圖的選擇結構中,只能執行和之一,不可能既執行,又執行,但或兩個框中可以有一個是空的,即不執行任何操作;

(4)流程圖圖框的形狀要規範,判斷框必須畫成菱形,它有一個進入點和兩個退出點.

3.思考:教材第7頁圖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進行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