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精選9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相關的範文。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精選9篇)

篇1:《歸園田居 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這首詩,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過反覆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藴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法、點撥法、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主題。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 1)、從何而歸?

( 2)、為何而歸?

( 3)、歸向何處?

(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①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歸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②晨興:早起。理:治理。荒穢:雜草叢生。

③帶月:頂着月亮。荷鋤:扛着鋤頭。

④道狹:道窄。

⑤沾:沾濕。

⑥但使:只要讓。願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願。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

豆田裏長滿了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着鋤頭回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沾濕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瞭解農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民的認識?

七、寫作特色:

1、選材的獨特性:農村生活;

2、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3、詩話的農村生活。

八、拓展討論:

身處農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喜歡農村生活,並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九、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雪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在農村走向城鎮化的今天,在人們都不遺餘力衝向城市的時代,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面前,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無奈。 “麥場、鳴蟬、草帽、鋤頭、耕牛、小路……”多麼讓人留戀的場面呀,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鬱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十、討論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篇2:《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歸園田居》這首歌曲是那種田園鄉謠風格的,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會靜靜地流淌在聽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們所要追求的迴歸自然、尋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們知道,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做官多年後,毅然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私諡)。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蔭後檐yìn曖曖ài 墟xū吠fèi桑顛diān樊籠fán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2、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閲、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 “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説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板書設計

篇3:《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轉載》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歸園田居》這首歌曲是那種田園鄉謠風格的,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會靜靜地流淌在聽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們所要追求的迴歸自然、尋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們知道,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做官多年後,毅然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私諡)。又自稱作“五 柳 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後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2、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篇4:《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採用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藝術境界。下面是課文的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閲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會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敍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悦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篇5:《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一、導入 :

我們國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 《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於他辭官歸隱之後,反映他清閒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悦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笫烙瀉艽蟮撓跋臁?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

1、教師範讀

2、學生朗讀,並參看註釋,瞭解大意。

思考:① 這首詩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②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③ 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哪些事和景物的具體描寫表達出來的?

3、提問並訂正;

師明確:本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1—6句,寫作者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第二層7—18句,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層19—20句,回答人們的疑問,收束全文。

4、研習第一層:

⑴ 釋“韻”與“誤”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各比喻什麼?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A.“塵網”、“樊籠”,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用這種比喻,表示詩人已經看透了官場的污穢黑暗,表達了對官場極大嫌棄。“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意在説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脱束縛,迴歸農村的心志。

B.這裏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脱官場束縛,迴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書設計

誤落塵網——厭惡官場

戀舊林

嚮往迴歸自然

思故淵

5、研習第二層

⑴ 釋“守拙”

拙(zhuō)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裏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嚮往歸真返樸。

⑵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餘畝”到“雞鳴桑樹顛”八句,按什麼順序來寫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

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曖曖”和“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可以互換嗎?為什麼?

明確:“曖曖”、“依依”均為寫遠景之用語,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辯。但不可互換,因為“曖曖

是寫遠處村莊的總體輪廓,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築物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上,它是靜止的;而“依依”寫的是炊煙,“炊煙”一是在高處,二是它是飄動的,比村莊的可見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儘管炊煙在遠處,但仍依稀可辯。總之,“曖曖”着眼於“模糊”,“靜止”,“依依”着眼於“可見”,“漂動”。兩者都不可互換。

C.“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沒寫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這裏生活的情景嗎?

明確:雖沒有寫人,但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生活在這裏的人必定和平安寧,生

活古樸,怡然自得。

D.“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麼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

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噁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餘閒”,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書設計

見:農田、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炊煙

聞:狗吠深巷,雞鳴桑顛 田園生活的情趣

感:無塵雜 有餘閒

5、簡析第三層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作者何以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

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書:

揭示熱愛田園之因——久在樊籠。

四、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

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藴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拓展閲讀:課文賞析

詩的開篇説,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麼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裏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脱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曖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閒。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户庭”對應,既指空閒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閒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迴應了詩的開頭。這裏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的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篇6:《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塵網 羈鳥 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裏)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麼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 草屋

簡樸幽雅

榆柳 桃李

遠人村

安詳悠閒

墟里煙 (動靜結合)

(以動襯靜)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聞

雞鳴 桑樹

無塵雜

閒適自在 感

有餘閒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七、作業

1、課外探究: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提示:

⑴ 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⑵ 徹底悔悟。

⑶ 也許是一種託詞。

2、比較閲讀《歸園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⑴ 進取與隱退的對立。

⑵ 文學有着廣闊的'胸懷,只要是美的,都有價值。

【板書設計】

篇7:《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教材章節:語文教科書第五單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

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説説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國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一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 yun 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文章、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 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為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裏?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思考作者: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

①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呢?即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② 為何歸來?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那麼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淵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嗎?(沒有)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③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④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篇8:《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閲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會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敍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悦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篇9:《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教學目標:

1、學會在詩意的想象中詩意的朗讀詩歌。

2、學習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

3、體味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詩意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觸摸詩人隱藏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後的詩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2分鐘)

教師導入:“假如同學們高中苦讀三年,大學苦讀四年,畢業後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當農民,平平淡淡,你會怎麼選擇?(幾乎所有學生都會選擇做官)是啊,做官的話,且不説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單是物質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農民要高出很多。我們上學不就是不想再當農民,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嗎?古代貧寒人家的學子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條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後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種,有為報效祖國而為官,有為滿足私利爭做官,前者官難做,但人品高尚;後者官好做,但遭人唾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實際十三年)的仕途以後歸隱了,這是為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尋找答案。

自由回答 適當引導 檢查預習

二、鑑賞步驟

(一)知人論世(3分鐘)

活動一:造句:陶淵明是 人?(從思想、性格、朝代、愛好等方面來介紹)並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適當補充:

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後又先後在桓玄、劉裕、劉敬宣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士余天,辭官歸田,時年41歲。直至他63歲時去世,再沒有出任。據此可發現,是出任還是退隱,青壯年時期的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多次反覆。他之所以三出謀求官職,一是因為家境不好,負擔重;二是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他天性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世雜務上費心思,加上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一心爭權奪利,剷除異已,無心致力於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勞累的官場生活中倍感不適與厭倦,強烈渴望閒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從彭澤縣令任上的辭官,是他與仕途徹底決裂的開始。辭賦《歸去來兮》和詩歌《歸園田居》正是創作於轉折時期。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風格平淡自然,語言質樸清新。(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公佈答案)適當補充

(二)誦讀感知(5分鐘)

活動二:

1、指名學生朗讀、點評(以肯定為主)

(指導:字準句清,音正腔圓,把握節奏,語調得體。)

2、聽錄音,感受名家配樂誦讀

3、齊讀詩歌

(三)眉目傳情(3分鐘)

活動三: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好似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能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歸園田居”的意思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歸”,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情境復原(25分鐘)

活動四: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從詩中分別找到這四個問題的答案。

1、從何而歸?(2分鐘)

誤落塵網中,久在樊籠裏。 塵網、樊籠:喻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悔恨。

誤落塵網:足見詩人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厭惡。

“三十年”實為“十三年”(29歲-41歲)實際誇大了數字,説明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還能明顯表達詩人這種厭惡情感的詩句有哪些?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羈鳥、池魚”:喻自己。

它們均失去最適合自己的生長環境,被束縛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場失去自由。鳥在空中飛,魚在水中游,最易喚起人們對於自由的`嚮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兩個詞讓人感受到詩人在官場中的種種束縛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機的形象。本性難變,鳥要回到山林中,魚要回到江河中,詩人要回到田園中。

2、為何而歸?(8分鐘)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韻:氣質,本性。

丘山:田園

為何要出仕?

明確:①養家餬口;②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大濟蒼生。而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於追名逐利,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這樣看來,“少無適俗韻”也許是陶淵明歸隱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最關鍵的原因。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的信息。(提示:點題的是哪句?)

“守拙歸園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歸園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的不良影響而迷失本心。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前八句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在出入、進退選擇上的一段經歷: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官場) 思歸(歸隱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