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9W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為一部經典,在寫作技巧上自有其成功之處,結構緊湊,文筆流暢,多運用象徵手法,小説隨着尼克的敍述展開,既有旁觀者超然物外的姿態對現實諷刺批判,又能深入到小説人物之間,感受他們的悲歡。僅僅是文字和技巧方面的成就,就已讓人愛不釋手。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請您閲讀。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1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剛剛完成。美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一躍超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大強國,出現經濟空前繁盛的景象,全國各地一派欣欣向榮,小汽車、電燈、電話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覺得不會再打仗了,是時候盡情享樂了,年輕的一代更是覺得進入了一個歡樂絢麗的新時代,他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道德標準,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整日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經濟的繁榮代價是社會的世風日下。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故事通過主人公尼克的視角講述了蓋茨比的故事,為了愛追求金錢,以金錢博取愛,最終死於他人槍下。小説通過蓋茨比追求愛情夢想的破滅,表現了年青一代“美國夢”的破滅這一主題。

蓋茨比就是一個追逐美國夢的年輕人,早期美國夢意味着: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而在一戰結束後美國夢卻在悄悄變味,其背後的動力成了對財富的渴求。蓋茨比為了能得到心愛的姑娘不惜鋌而走險販賣私酒以此獲得鉅額財富,從此開始整日笙歌豔舞,沒日沒夜的在心愛的姑娘黛西附近宴請賓客只為引起黛西的注意,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周幽王為博妃子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台的事。由此可見,在當時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國,拜金主義與攀比之風空前繁盛着:社會各階層的人不擇手段賺錢,有錢人花錢如流水、窮人貸款消費盲目攀比。於是經濟越發呈現繁榮的景象,殊不知這虛假的繁榮最終導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最終引發二戰。

女主人公黛西也是人性墮落的代表。黛西身為交際花每日晚上都有軍人來自己家中參加宴會,而黛西跟隨蓋茨比的原因則是因為蓋茨比欺騙她説他很有錢,隨後蓋茨比離開之後黛西便立馬開始尋找新的歸宿,有錢有勢的湯姆成了他的丈夫,而帶到多年之後蓋茨比腰纏滿貫的回來的時候,黛西又決定跟隨蓋茨比,後來黛西撞死了人,湯姆獻計利用蓋茨比對黛西的愛嫁禍於蓋茨比,黛西又從了湯姆。黛西如一棵牆頭草一般左右搖擺着,哪一方對自己有便跟隨哪一方。這也反映了當時美國女性拜金的普遍心態,用美貌博得男人的愛,用金錢衡量包括愛的一切事物,生活不加檢點、奢靡腐敗,以玩樂作為活着的目標,將男性視為自己的錢包,也就是説,她們追逐愛情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金錢。

湯姆則是花心男人與不擇手段的典型代表,湯姆在與黛西結婚後不久便找到了一個情,,兩人祕密交往數年,等到蓋茨比回來要帶走黛西的時候卻又緊緊抓住黛西不放,這可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佔有慾與面子而已。但故事最後黛西竟然陰差陽錯撞死了湯姆的情,,湯姆立馬裝作完全不認識情,的樣子,還幫助黛西出謀劃策嫁禍蓋茨比,最終蓋茨比被殺死,而這兩人馬上遠走高飛消失不見,連蓋茨比的葬禮都未參加。湯姆成為那個時期上流社會男性的典型代表,用錢來處理一切事物,在外面花天酒地,四處尋找情,,並帶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心態,在自私心膨脹到極點的時候可以幹出殺人一類的事,人性竟至於墮落到如此地步!

故事中很多其他的小配角也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湯姆情,的丈夫代表着美國的無產階級窮人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任富人擺佈;蓋茨比的父親則在兒子死後,為兒子擁有如此大的房子與如此多的財產而驕傲,似乎忘了兒子已經死去這一事件:沃爾夫山姆在蓋茨比生前只想着蓋茨比的錢,在蓋茨比死後裝聾作啞,讓人感到當時美國社會的冷漠與自私。

敍述者尼克則是一個旁觀者,他不是這人格墮落中的一員,他以他的視角講述了這發生在美國最繁華的東部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尼克看清了東部的鬼影重重,世態炎涼,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菲茨傑拉德在憑藉其另一本小説《人間天堂》出名時還不滿24歲,菲茨傑拉德一夜之間成為了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個星期後,他與澤爾達在紐約結了婚。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年輕,迷人,擁有金錢和名望,是一對令人豔羨的金童玉女。他們活躍於紐約的社交界,縱情地享受愛情、年輕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歡樂,過着夜夜笙歌、觥籌交錯的生活,後來又長年在歐洲居住。但由於講究排場,揮霍無度,他們的生活漸漸捉襟見肘。澤爾達因精神病多次發作被送進精神病院,菲茨傑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惡習。1940年12月21日,菲茨傑拉德因為心臟病突發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

這真的是莫大的諷刺。

菲茨傑拉德曾經這樣形容歐美的三個國家:法國是一片土地,英國是一個民族,而美國是一顆赤子之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懷抱着一顆赤子之心來到美國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美國夢,但到了最後無非是追逐更多的金錢罷了,在這經濟繁榮卻充滿功利的社會中慢慢迷失自我。所以,黯然神傷的故事總是發生在最為絢麗的時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2

大晚上的開始看《了不起的蓋茨比》,在被子裏滾來滾去,精神亢奮熱血沸騰,整個過程唏噓不已。凌晨4點看完,居然完全沒有睡意。剛看完80萬字的《美國的悲劇》,來這麼一個10萬字出頭的中篇,世界立刻柳暗花明。菲茨傑拉德比德萊塞高明太多。都是1925年寫的小説,寫作技巧上又相差了何止一個世紀。巫寧坤先生譯得很酣暢。最近有個叫李繼宏的人,跳出來説巫老的譯本糟糕透頂,沒有一句譯得對的。看了看他例舉重譯的幾個片段,實在很牽強,遠不如巫先生譯的精彩。書名譯得就很好,要是直譯成“偉大的蓋茨比”,遠不如“了不起”琅琅上口。

小説很難複述,三言兩語地説不清楚。在紐約沿海有兩個長的像雞蛋一樣的小島——東卵和西卵——隔海相對。故事的敍述者尼克,是個事業剛起步的債券生意人,住在西卵,與神祕的大富豪蓋茨比為鄰,尼克去拜訪住在東卵的表妹黛西和她的丈夫湯姆,認識了有作弊醜聞的女高爾夫球手喬丹。黛西是個富家女,生活極盡奢華卻並不幸福。湯姆愛打馬球,從中部運了一整支馬球隊的馬匹到紐約,包養了加油站老闆娘威爾遜太太,當着尼克的面,毫無隱瞞地和情人風流快活。到此小説寫了四分之一,蓋茨比這個一號主角對於讀者仍然很陌生。他擁有一座白色宮殿一樣的豪宅,每個週末通宵達旦地宴請社會名流。沒人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物,怎麼發的財。尼克收到請帖赴宴,發現蓋茨比居然是個和自己年齡相當的小夥子。蓋茨比絲毫沒有富豪的架子,誠惶誠恐地和尼克交往,漸漸地説出了事情的原委。原來蓋茨比是黛西的初戀情人,兩人轟轟烈烈地戀愛過。黛西嫁作他人婦後,蓋茨比仍不死心,原本是窮小子的他為了發跡,退役後做起了私酒生意,終於賺了大錢,在西卵置宅,以便能每天看見心上人隔海相望的家。在尼克的安排下,兩人相見了,舊情復燃。尼克與喬丹也開始了有一搭沒一搭的戀愛。終於有一天,黛西與妒意橫生的湯姆鬧翻,慌亂中開着蓋茨比的車,陰錯陽差地撞死了與丈夫吵架後逃跑的威爾遜太太,肇事逃跑。湯姆以為蓋茨搶走了自己的老婆,又撞死了自己的情人,懷恨在心,對精神崩潰的威爾遜慌稱其死去的太太是蓋茨比的情人。最後蓋茨比死在了威爾遜的槍下,在自家游泳池裏水牀上。

小説的結尾是蓋茨比的葬禮,他愛了一生併為之莫名死去的女人黛西,那些他曾經慷慨宴請過的客人,一個都沒有來。小説中的精彩,倒不是故事本身。菲茨傑拉德把黛西寫成一個説起話來像唱歌一般高低起伏的女人,前一分鐘萎靡,後一分鐘瘋癲,作態,又有點神經衰弱。在所有人都以為她會和蓋茨比離開的時候,卻以最冷酷的方式拋棄了他。1974年根據小説改編的同名電影,是大導演科波拉寫的本子。勉勉強強才把片子看完。小説里尼克和蓋茨比第一次相識,充滿了喜劇效果,也最讓人難忘。電影裏的這段被徹頭徹尾地改寫了,完全簡單化,甚至教父化。尼克在黑手黨一般僕人的帶領下,穿過大半個豪宅,見到了臨窗而站的英俊的蓋茨比。小説原來要塑造的喜劇感,被大刀闊斧得一掃而光。當大明星瑞德福德演的蓋茨比,為了表示自己的發跡,把一件件襯衫扔得滿房間到處都是,黛西哭訴着,這些襯衫這麼美,我看了很傷心,因為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這麼美的襯衫。我簡直以為自己在看一出令人尷尬的無厘頭鬧劇。小説中的同一段,一點喜感也沒有,蓋茨比的瘋狂和黛西的空虛,讓人哀從心底起。

當初寫劇本的時候,科波拉想把喬丹改寫成同性戀。儘管只是個女配角,戲分很少,我還是很高興這樣的想法沒有被付之於行動。這是個挺重要的角色,小説中這個從頭到尾都有點莫名其妙的女人,以冷淡地方式表達着自己的神經質,她最後和尼克分了手,因為車禍發生的當天,尼克心情沮喪無心逗留,忽略了她的感受。原來大導演不一定能寫出好劇本。總覺得《了不起的蓋茨比》能拍出很好看的電影。也許現在沒有,以後會有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3

蓋茨比的愛情內涵是什麼呢?是什麼讓黛西對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是金錢,金錢把她裝點成了高貴的公主,讓她遠離與貧窮相連的卑微、暗淡、缺乏保障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是蓋茨比在青少年時代十分熟悉的,他是農民的孩子,差不多是從“陰溝裏來的”。和黛西這樣的“公主”在一起使蓋茨比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這表明了他的潛力,他的資本,他要好好的開掘自己,成為一個有錢人,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雖然他和黛西認識時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下級軍官,而且軍服也隨時會被脱掉,前途沒有什麼保證,但是和一個富家小姐相愛的事實,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向前衝的動力,那個“理念”中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不是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它有了一點現實的支撐。但是,黛西愛他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深,他過於自信了,在沒有了解一個人之前就為她瘋狂。或許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因為愛是非理性的。

小説對黛西的聲音作了多次描寫,那聲音抑揚頓挫,“彷彿每句話都是永遠不會重新演奏的彝族音符。”那聲音叮噹做響,嫵媚動人,歡快明媚。為她傾倒的男人都覺得這聲音難以忘懷。“她的臉龐由於而美麗,臉上有明媚的神采,有兩隻明媚的眼睛,有一張明媚而熱情的嘴”。黛西是一朵光彩奪目的花,永遠開在金碧輝煌的王宮裏。她生氣勃勃,光鮮亮麗,高居於人生的痛苦之上,悠閒、庸懶地擺弄她的手指。這就是她,是小説對她的感性描述,作者沒有多她,對小説裏的任何一個人做傳統的心理分析。除了這樣感性的描寫外,我們對人物的瞭解只能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這種客觀化,外在化的描寫使讀者不易從整體上對人物有一個清晰、完整的把握。在人物的語言和行為背後存在着怎樣的心理動機讀者只能去猜測,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精神特徵,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模糊的。現實逼迫着他們趕快作出一個決定,即使還沒想清楚,實際上他們也想不清楚,因為理性和道德已經崩潰,驅使他們行動的是混亂的慾望——對金錢、虛榮、惟我獨尊的慾望。黛西畢竟是愛過蓋茨比的,但是經過一翻鬥爭後,他還是嫁給了湯姆。愛情的力量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大,那樣長久。人不可能過久的持續在一種不切實際的熱情裏。黛西不過是愛感情上成熟地比蓋茨比早,因為有太多的男人向她獻殷勤,她對男女之間的激情過於瞭解了,她以男人的本來面目看男人,包括蓋茨比。而蓋茨比用自己的想象“不斷地給黛西添枝加葉”。

他幻想中的黛西與黛西本人的距離就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想和現實有距離,不是現實的錯,我們不能責怪現實太冷酷、太醜陋,我們不能責怪它沒有我們想象的好。所以,我們也不能責怪黛西遠不如蓋茨比的夢想。黛西另嫁他人,和蓋茨比再度相逢,再度重温舊夢,和丈夫共同策劃蓋茨比的死亡。她最終的損人利己,最終的背叛,所有這一切,都是必然的。“他們(她和她的丈夫)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雜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己的金錢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麼使他們留在一起的東西之中,讓別人呢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他們是有錢人,有錢而殘忍的人,毀滅別人,保全自己,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儘管他們的兩人世界並不和諧,兩個人都有過“小小的胡鬧”,但是他們是同屬一個陣營的夥伴,如果有第三者威脅他們的共同安全時,在片刻的討論後,自然是聯起手來,一致對外。明哲保身,趨利弊害,人之本性也。

沒有一個人應該受到責怪。人們在慾望的枝頭搖搖欲墜,昏昏欲睡。

“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夢,一種化學的發瘋形式”。

我不知道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是因為他敢於為了一個女人徹底發瘋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4

看完蓋茨比的遭遇,不禁為他感到唏噓不已。當他還是一個窮小子時,卻不合時宜的遇上了一個上流社會女子黛西,並把她作為一個理想的追求對象,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真情變為了俗物,甚至當蓋茨比撞死了黛西后來的丈夫的情婦時,黛西竟然把責任毫不猶豫的推給了蓋茨比,蓋茨比後來被殺後她也不為所動。蓋茨比把愛情想的過於理想化了,任何東西都不能太過於理想化和程式化,必須與相應的現實相結合,更何況是在那麼一個充滿頹廢感和無目的感,人們傳統的信仰已經不復存在的美國。

每個人都必須有理想,理想是一個人努力和奮鬥的動力,沒有理想,大部分人都會被內心的那種原始的慵懶和惰性給拖垮,加上浮誇的環境,會使自己變得玩世不恭,也會失去原來的那份純真。有理想終究是件好事情,但理想必須引導你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並不斷根據現實的變化來不斷修改理想,使理想更加切合實際,符合情理。一旦現實與夢想出現偏差,那麼理想就像一個失去了的磁性的指南針,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就完全只憑借你自己的感覺與方向了,你接下去所走的方向也許都會是錯的,這時你會怎麼辦呢?毫無疑問的,你會買一隻新的或是借一隻,總之你不會再去用那一隻指南針了,具體到一隻指南針,大部分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一旦抽象到人的理想,人就不那麼容易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為人大多都不想放棄自己已經為之奮鬥過一段時間的理想,人們害怕改了之後仍然是錯的,但是,不要忘記你改變了一次,就表示你又多嘗試了一次,殊不知那一次的改變就正確了呢,你明知自己已經定錯了方向,卻因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嘗試,這不是得不償失嗎?與其一味的錯下去,還不如主動的尋求不同的方式去改變自己的方向,機會不是用來隨便浪費的,而是用來給又準備且又能夠理性思考自己的人來不斷提高自己的。

儘管有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失敗,就像愛迪生,他為了自己發明電燈的理想,不斷地堅持,也不斷的嘗試,嘗試了1000多種材料,才給人類帶來了最後的光明,試想如果愛迪生只嘗試了其中幾十次,或是隻對一種材料而不斷反覆研究,不求改變和嘗試,那麼電燈的發明恐怕要推遲個好幾十年,有人趁在他做實驗時問他:“你試驗那麼多材料有意義嗎?”愛迪生回答:“當然有意義,至少我證明這幾種材料都不適合於製造電燈。”一語驚人,道破了嘗試和改變的重要性。也許愛迪生的發明是美國那個時代浮誇和墮落的社會氛圍的催化物,但其本人卻絲毫沒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從這點上來講,蓋茨比甚至於菲茨傑拉德都和他有差距,蓋茨比理想的單一化和追求錯誤理想,都使他的結果和遭遇可悲,蓋茨比也是那個時代美國的一種本質的概括和詮釋。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5

今晚讀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到結尾處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是什麼給了我觸動?我想,是蓋茨比的夢,以及這個夢想幻滅後現實的淒涼、人心的冷漠。蓋茨比生前種種繁華與他死後的慘淡景況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讓人覺得他生前舉辦的那些數不清的盛大宴會、那些歡聲笑語、歌舞昇平、熱鬧喧囂,是多麼諷刺的一幕幕幻相,即使在他舉辦那些舞會時,那些參會的、免費地享受了他的慷慨款待的人,對他也多是持有?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嫉拇Р猓嬲鬧簟⒄嬲吶笥選⒄嬲運卸韉娜耍宋鬧械摹拔搖泵闈砍頻蒙現猓乖儻奩淥切┪奘蝸硎芩⒀緲畲娜嗣?在這所有人中,只有一個參加了他的葬禮);他真心深愛的、為之守望了多年的女子,最後卻間接地成了終結他生命的罪魁禍首,在他離世之後,她銷聲匿跡,甚至冷血地連他的葬禮也沒參加,而就在那之前,她還聲稱自己“愛他”。這些生前生後的情景,因其強烈的對比,更增添了蓋茨比悲劇的性質。初初看來,蓋茨比的人生結局,真的是充滿了無盡的悲哀與傷感!而他生前的種種,都是虛假的幻相。

但是,在這些內容後面,還有另外一層東西,更深層的東西,讓我忍不住去思索,去細細感悟。我想,蓋茨比故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以上所寫出來的那一些,如果僅僅是因為他舉辦過無數的宴會、守候過一份深深的感情,那麼,蓋茨比的故事和精神就不足以使我為之感傷。潛藏在作者敍述裏的,有蓋茨比追尋夢想、堅持夢想的執著,作者在文中有幾次隱晦地表達過,蓋茨比就像是一個生活在自己的幻夢中的人,他對自己的形象和人生的描畫、對夢中情人的勾勒,都是自己的意念的產物。他在不斷的按照自己創造的形象、規劃的遠景去夯實自己的生活基礎,從赤貧奮鬥到了鉅富;他將美好的形象賦予自己初戀的情人,為她苦苦守候經年;他赤誠而充滿活力,慷慨大方而不計回報,他的身上,集中了很多人類的美好品質,在現實中他也獲得了經濟方面巨大成功、甚至一度再次得到了心上人的愛,雖然這愛的品質因其人而不高,最終還造成了他的悲劇。掩卷良久,我真誠地希望蓋茨比能永遠生活在他的幻夢裏,繼續去規劃和描摹他的人生、守望他的真愛,永遠不要在現實無情地鞭笞下醒來。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作者給蓋茨比安排那樣突然的一個結局,也許是出於一種仁慈,這樣對於蓋茨比來説,就無需去面對夢醒之後的心碎與創痛,蓋茨比,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還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

作為一個看到了蓋茨比故事的人,我不禁捫心自問,面對蓋茨比悲哀的結局、人生真相的最終上演,知道了生存過程中的種種幻相,如果把我換作蓋茨比,我還會過他那樣的一生嗎?我會像他那樣去追求去奮鬥去付出去守候嗎?思來想去,答案是肯定的。人生的結局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人如何對待自己,往往也是難以預料與把握的。我們能做的,唯有把握自己,把握過程,像蓋茨比那樣,去夢想自己的夢想,去堅持自己的堅持,即使難免一死,即使死的悲涼,卻也不失悲壯。就像文章的標題那樣,是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在此向《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美國作家F.S.菲茨傑拉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