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4.95K

數學也需要閲讀能力嗎?在實際教學中,當做作業或考試時,總是有部分學生經常出現:解決問題時不統一單位、理解不了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填空時忽略括號後面的單位或文字;列式計算時“除”和“除以”混為一談;立體圖形題中難以在腦海裏形成物體的表象……類似的問題往往被歸結為“審題不認真”、“粗心”、“概念掌握不好”等原因,其實這些情況的出現都反映出了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差,進而也説明了數學閲讀能力對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

閲讀,就是看,並要領會其內容。然而數學的閲讀不等同於語文的閲讀,它具有自身的特點,數學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性、精確性,尤其是符號語言和圖式語言跟自然語言差別很大。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不僅是要讓學生能看懂文字語言的意思,更要讓學生在看懂文字語言意思的基礎上能靈活轉化文字語言的內容:如把一個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或不那麼抽象的內容;把用符號或圖式語言表述的關係轉化為文字語言的形式,以及把文字語言表述的關係轉化為符號或圖式語言等,這些對學生成功的學習數學尤為重要。但在我們平時的數學教學中, 往往比較注重演算步驟、解題的方法與技巧, 而忽視對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那麼,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呢?

一、師生共同重視

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要重視數學的閲讀,認識到數學閲讀能力的重要性。老師在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中應該是承擔開發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要主動地將數學閲讀納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如善於發現教材中有利於培養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找到各種語言理解轉化的關鍵點、督促學生按要求完成閲讀任務等等;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閲讀對於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地由內而外地主動投入到數學閲讀中去,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往往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略認真閲讀,結果得不償失。所以,師生雙發的共同努力是培養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提供閲讀機會

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數學閲讀材料和閲讀時間,讓學生慢慢養成數學閲讀習慣,形成閲讀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由於教學時間的制約,往往會壓縮學生的閲讀時間和內容,比如由教師朗讀或多媒體課件播放等,來讓學生快速地對內容進行了解,殊不知這樣卻剝奪了學生閲讀能力形成的機會,進而導致學生不能認真、全面的閲讀。可以説,為學生提供閲讀機會是培養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關鍵。具體來説,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給學生提供閲讀保障:

1、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預習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迫使學生認真閲讀,有思考地閲讀。複習時,讓學生在閲讀中尋找問題、拓展知識,讓學生在閲讀中去思考、去發現。

2、課堂教學時,教材中的例題、概念、練習題、閲讀材料等要儘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去閲讀,而且在閲讀前老師應對閲讀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要害問題,列出提綱或編制思考題引發學生閲讀興趣.帶着一定的問題去讀,可以使學生從機械閲讀向意義閲讀轉化。

3、指導學生看一些有益的課外閲讀書籍,並適當進行整理收集,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閲歷,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

三、循序漸進培養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數學閲讀中由易到難,逐步達到願讀、會讀、樂讀。例如就解決問題的閲讀能力培養來説:第一階段的閲讀只要求學生能完整地閲讀,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能準確、全面的瞭解題目意思;而第二階段的閲讀則要求學生能正確理解題目意思並初步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第三階段則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用圖形、圖示或圖表等方式將題目中的數量關係表示出來,並藉助這些圖形、圖示等進行準確分析。以上各個階段缺一不可,因為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學生最難的就是把文字語言表述的抽象的數量關係轉化為較直觀的符號或圖式來降低分析的難度,這樣逐步深入的培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了紮實的閲讀能力。對於其他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通過循序漸進的培養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並靈活轉化閲讀內容, 才能使問題得到迎刃而解,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及時反饋交流

學生閲讀完一題、一節、一篇後,教師應該及時組織學生與老師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交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理清脈絡,疏通思維,消除障礙,並且與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比較,形成正確認知。這樣的交流反饋,既起到督促學生認真進行閲讀的作用,又能檢驗學生閲讀的效果,尤其能讓學生在閲讀中真正有所收穫,從而實現真正的高效閲讀。久而久之,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興趣都能得到較大的提升。

最後,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就能實現的,教師和學生都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所成效,同時也需要教師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掌握方法的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