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07K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 篇一

一、朗讀指導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朗讀節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註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修建黃金台用於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台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淒涼。

4、涕:古時指眼淚。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詩革新的先驅者。詩的代表作為《感遇》38首,旨在抨擊時弊,抒寫情懷。他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所重視,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寫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三、感知詩歌

詩歌大意

前兩句:(在幽州台上)我向歷史長河的前端和後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樣的賢君。

後兩句: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獨寂寞,悲從中來,悵然淚下。

登幽州台歌——古詩譯文

意譯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是古今一致公認的名篇。

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歎。“前不見古人”一句五個字,但卻包括了燕昭王在內的許多古代賢王,他們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大約怎麼也不會任用像武攸宜這樣的無能之人;至於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這樣的統治者,才能一定會得到施展,抱負終會實現。但這一切不過是感慨而已,因為前代的賢王已成過去,是見不着的。

“後不見來者”,後代的賢君也將會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自己又怎麼能見得着呢!前代的賢王見不着,後代的賢君等不到,空有治國安民的理想,終一生不得實現,這該是多麼令人憂鬱的事情啊!

1、孤獨

2、生之短促人類擺脱不了的命運

3、懷才不遇封建士子共同的命運

天地人——孤獨

詩歌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懷?

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詩的題目有一個“登”字但是詩中無一處點明這個字,不過讀者又處處感到有這個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與“後”自然是詩人登高所望的“眼前”與“身後”,但他卻因此聯想到久遠的古昔與以後的時代;古今相連,造成了時間的漫長。詩人的苦悶痛苦的心情因時間與空間的襯托,得到了極為深沉的表現。

前三句寫詩人登高時的心理活動,最後一句才寫外部表情。內心是表情的依賴,表情是內心的反映,兩者恰當結合,勾畫出一個胸懷大志而又不逢其時、獨立悲歎的動人形象。全詩的語句長短不齊,音調富於變化,更有助於表達詩人起伏強烈的慨歎之情。

《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它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詩的題目有一個“登”字但是詩中無一處點明這個字,不過讀者又處處感到有這個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與“後”自然是詩人登高所望的“眼前”與“身後”,但他卻因此聯想到久遠的古昔與以後的時代;古今相連,造成了時間的漫長。詩人的苦悶痛苦的心情因時間與空間的襯托,得到了極為深沉的表現。

五、思想感情:

陳子昂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詩人在詩歌中抒發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寂寞孤獨的情緒。

登幽州台歌——總結

陳子昂壓卷之作。

創造出了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

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歎,並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説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典詩作,讀經典就要讀出經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峯,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台歌》是體現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標誌着齊樑浮豔、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作的新潮即將湧現。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對唐詩的開啟作用。讀《登幽州台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歎。

2、難點: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説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於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於求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懷。範讀,或者放錄音;

指導齊讀。

在聽讀中感受;

在朗讀中沉浸。帶動學生積極的主體體驗,更好、更快地走進文本。

描述詩人形象提問:用幾句話描述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動作、語言等。)學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與想象。

朗讀。

朗讀。詩歌是形象的,也是個性化的;讀詩首先也應該是感性的,想象是讀詩不可缺少的環節。

理解詩人的悲慨。補充註釋與背景資料,更好讀懂全詩。

①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薊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於台延天下士,又稱黃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②者:古音“詐”,與“下”押韻。

③涕:眼淚。

(背景資料略)理解詩句的內涵。

背誦。

(作者以北方蒼茫廣闊的原野為背景,俯仰古今,視通萬里,抒發天地之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歲月無情時不我待。全詩呈現出蒼涼悲壯的氣氛。)知人論世;

推敲詞句;

仔細品味。

初識盛唐氣象藉助前人評論,感受詩歌的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

(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張説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備者子昂而已”;馬端臨:“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脱偶儷卑弱之體”;胡應麟:“唐初承襲樑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澤一呼,為眾雄驅先。”)理解評論。

回憶境界宏大的唐詩。

背誦本詩。讀出文化,讀出經典的價值。

思路點撥

1、朗讀全詩,感受、沉浸;

2、畫出詩人登臨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將詩歌改寫為一個故事、一篇散文。

3、班級交流,互相評議。

4、找朋友:從登高抒懷、懷才不遇、陳子昂的詩作等不同角度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體驗,強化感受。

練習舉隅

1、默寫《登幽州台歌》。

2、劃出朗讀時的停頓節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3、《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時之作,詩中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了無限欽羨。燕昭王時,樑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燕昭王還接受郭隗建議,築黃金台以延請天下奇士。未幾,招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國勢驟強。《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前有序,序中寫道:“丁酉歲(697),吾北征。出自薊門,乃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歎,憶昔樂生、鄒子羣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説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可以引導我們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祕,從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偉大與永恆。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説説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培養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指導學生朗讀,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體會詩人在詩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聖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現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中堅人物內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台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鬱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裏修碣石宮,築黃金台,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後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合作探究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後看,後代的賢君又在哪裏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湧上詩人的心頭。

(2)、詩人為什麼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着什麼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於幽州台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遊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傑難追難待。於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後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藴含着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

三、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登幽州台歌》教學設計 篇四

一、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他的詩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而質樸,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現存詩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陳伯玉文集》傳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陳子昂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詩篇。

三、課文翻譯

前:過去。

古人: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未來,後世。

來者:後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禮賢下士的聖君,往後看不到後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想到廣闊天地的無窮無盡,我獨自悲傷,熱淚縱橫!

四、問題歸納

1.“獨愴然而涕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詩人孤單寂寥、苦悶悲愁的心緒。

2.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麼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歎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五、課文主題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悲歌。全詩並未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只是抒發了登台感慨,語言蒼勁奔放,語調慷慨悲涼,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和苦悶悲愁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