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登高》教學設計1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3篇)

實習班級

課程標題

教學目標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新課導入

1、由重陽節導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瞭解重陽節名字的由來,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複習律詩知識。

二、朗讀全詩,初步感知

1、讀準字音:一位學生範讀,明確字音,全班學生齊讀。

2、請學生找出最能概括本詩情感的一個字——“悲”。

3、誦讀首聯、頷聯,找出八個意象及對應特點,“一切景語皆情語”,分析為什麼這樣寫。

【明確】意象: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

【明確】特點:急、高、哀、清、白、飛回、蕭蕭、滾滾

【明確】原因:

①風急:秋風蕭瑟,詩人站在江邊,秋風更涼,年老多病的詩人感到更加寒冷。這種寒冷不僅是身體的感受,更是內心的感受。

②天高:反襯人的渺小。

③猿嘯哀:酈道元《三峽》“猿鳴三聲淚沾裳”,烘托出悲涼之感。

④渚清、沙白:都是冷色調,烘托悲涼之感。

⑤鳥飛回:與《沁園春·長沙》中的“鷹擊長空”不同,本詩中的飛鳥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尋找失散的鳥羣,孤獨無依,表達詩人獨自一人的悲涼。⑥落木蕭蕭:引起詩人“悲秋”之歎,飄零、漂泊之感,時光易逝之痛。

⑦“長江滾滾”引起詩人對身世的感慨,以“時間之永恆”感歎壯志難酬的悲愴。(頷聯傳達出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但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的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4、兩聯用了怎樣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視聽結合、俯仰結合、情景交融,(悲涼秋景圖)蒼涼、雄渾、沉鬱、悲壯以及詩人豁達坦蕩的胸襟。

三、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五分鐘時間,小組合作探究羅大經所説頸聯有八層意思是哪八層?將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圈、劃出來。師生合作,明確“八悲”。

【明確】身逢戰亂之悲、時值悲秋之歎、離鄉萬里之愁、漂泊他鄉之思、人到老年之傷、體弱多病之痛、孤獨無依之苦,再加上國家多難之悽,詩人身受八重愁苦。

①萬里 離鄉萬里

②悲秋 時值悲秋

③作客 漂泊他鄉

④百年 人到老年

⑤多病 體弱多病

⑥獨登台 孤苦無依、身逢戰亂

⑦常作客 國家多難

2、思考“作客”為什麼不寫成“做客”?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詩中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這種漂泊流浪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3、反覆誦讀尾聯,思考“艱難”“潦倒”是指誰?“苦恨”與今天的苦恨有什麼不同?

【明確】“艱難”“潦倒”的既是國家,也是個人。不僅只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生命困頓、命運多舛;還指國勢危艱。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破家亡憂心如焚。

【明確】詩中的“困苦”並非“困苦和痛恨”,“苦恨”與“新停”相對,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極”,“恨”是動詞“遺憾”。

4、頸聯、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涵,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之秋。

頸聯、尾聯直接抒情,抒發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

1、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2、學生總結本詩每聯情感。

3、教師總結。

五、板書

登高教學設計一等獎2

日期:2015-12-21 13:27 閲讀:100+

共1課時

登高 高中語文       人教2003課標版

1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較為到位,但是語言組織能力欠缺

3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徵,體味詩人的情感。

難點: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許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

活動2【講授】講授

一、介紹作者

二、文本分析

1.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2.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説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湧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3.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台: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4.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5.“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活動3【練習】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活動4【測試】測試

1.《登高》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2.《登高》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活動5【作業】作業

比較感悟

秋詞  採桑子•重陽  登高

⊙收穫平台

一、《採桑子•重陽》中有這樣的句子:“戰地黃花分外香。”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説,那是因為在戰地硝煙的反襯之下,黃花顯得格外芳香;有人説,那是因為詞人南征北戰,久違了花香,所以格外珍惜花香;還有人説那是因為毛澤東在戰爭環境下具有常人所沒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你贊同哪種意見,或是有你獨特的理解?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吧!

答:                                                                   

二、記誦杜甫的《登高》,並回答問題。

1、詩歌題為“登高”,視野必然高遠,你認為哪些詩句體現出這一點?

答:                                                                   

2、你認為這首詩中最有氣魄的詩句是哪一聯?為什麼?

答:                                            

《登高》教學設計3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登高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許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

活動2【講授】講授

一、介紹作者

二、文本分析

1.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2.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説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湧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3.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台: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4.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5.“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活動3【練習】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活動4【測試】測試

1.《登高》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2.《登高》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活動5【作業】作業

比較感悟

秋詞  採桑子•重陽  登高

⊙收穫平台

一、《採桑子•重陽》中有這樣的句子:“戰地黃花分外香。”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説,那是因為在戰地硝煙的反襯之下,黃花顯得格外芳香;有人説,那是因為詞人南征北戰,久違了花香,所以格外珍惜花香;還有人説那是因為毛澤東在戰爭環境下具有常人所沒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你贊同哪種意見,或是有你獨特的理解?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吧!

答:                                                                   

二、記誦杜甫的《登高》,並回答問題。

1、詩歌題為“登高”,視野必然高遠,你認為哪些詩句體現出這一點?

答:                                                                   

2、你認為這首詩中最有氣魄的詩句是哪一聯?為什麼?

答:               

《登高》教學設計

2016/03/01

教學課題

登高

授課人

周耀山

二次

備課

授課班級

高一6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⒈瞭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⒉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二. 過程與方法 

⒈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自主學習檢查內容和方法

【本課導入】

杜甫是律詩高手,剛剛學過的《秋興八首》和《詠懷古蹟》都是他的代表作,但最典型被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評為“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的《登高》。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詩。

一、檢查自主學習效果

1、你能準確朗讀這首詩歌嗎?

學生試讀,學生點評朗讀的節奏、重音、停頓、情感的把握(教師點撥)。

教師範讀。

學生集體朗讀。

2、你理解了詩人的情感嗎?

根據課後“研討與練習”三來檢查。


教學重點難點

二、明確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鑑賞詩歌語言,瞭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2、仔細體會詩人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1、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2、詩人複雜的情感。

根據學生的問題整理出

組織學生討論展示評價

三、合作探究分析文本(學生討論分析)

(1)賞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①這兩句詩共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②這些景物各具有怎樣的特點?它們分別表現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明確】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③我們應該怎樣去讀呢?

我們也要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淒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着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並帶拖腔,衝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麼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着家鄉看。

(2)師生共讀,賞析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①這兩句詩是純粹寫景嗎?如果不是,詩人在感慨什麼呢?

【明確】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説“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説,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這兩句是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悽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

②這兩句應該怎樣讀呢?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沉鬱、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前句低沉,後句昂揚。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礴的氣勢。讀到這裏,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全體讀)

③如何概括這兩聯呢?

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着不同,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首聯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後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如果説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麼後兩聯就是抒情。

(3)賞讀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①有人説,此聯包含了詩人綿綿的悲苦之情,請大家細讀本聯,看看它包含了詩人哪些悲苦?

【明確】

羅大經《鶴林玉露》解“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間含八意。

一悲:漂泊無依。“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因此説是“常做客”。

二悲:孤獨無助。什麼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麼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

三悲:遠遊他鄉。登台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

四悲:秋意悲涼。

五悲:“百年”孤獨。

六悲:“多病”纏身。

②如何朗讀?

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鬱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淒涼。“百年多病獨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隻,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生齊讀、單讀)

(4)賞讀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①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這表現出了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

②苦,是什麼意思?

【明確】苦,“極度”,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恨”是動詞“遺憾”,詩人很遺憾過早地白了雙鬢,不能多為國家出力。 (心有餘而力不足)

③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艱難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明確】既是國家,也是個人。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當然也憂身,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晚年),且渾身是病。  

 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表現了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④應該怎麼讀?

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師生共讀)

 

 

 

 

 

 

 

 

 

 

 

板書:

 

 

 

 

 

 

 

 

 

 

 

 

 

對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或精講

四、教師重點難點點撥

1、宋代的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稱《登高》頸聯為“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請鑑賞此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結合詩句和作者身世,談談你的感受?

其實你細細體會“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含義就可以知道。“八意”,即八可悲:首先是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此時又是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2、本詩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胡應麟曾説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二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作品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諸)。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卻一氣呵成,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板書:

紅色為板書內容

課堂練習檢測設計

五、教學小結練習反饋

課堂小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練習反饋:

1、全體學生深情誦讀全詩;背誦全詩。

2、請同學們發揮聯想與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為散文。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