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推薦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2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推薦4篇)

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並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説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範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認讀)

一、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瞭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並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説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三、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 粟(sù) 親戚(qīng 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麼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第二板塊(譯讀)

四、整體把握文意,譯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能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對抗賽。

規則:本次比賽分兩輪進行,兩人(同桌)為一組,低分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直到扣完為止。

(1)第一輪:翻譯全文(看誰又對又快)

兩人分別翻譯課文,相互質疑、解疑、扣分。

(2)第二輪:文言知識大比拼。(多媒體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古今異義詞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裏之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

以天下之所順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兵革非不堅利也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時不如地利 然而不勝者

④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譯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教師點撥(多媒體展示)

第一輪略

第二輪: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內城;郭:外城

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護城河。今指水塘。

③憑;用。 的;代詞;到。 精良;有利

順接連詞可不譯;轉折連詞,譯為卻。

④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⑤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眾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幫助的人就不多。

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原因,可是這樣卻不能夠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呀!

憑着天下歸順這一點,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7、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要求。

8、學生留心聽規則。

9、學生參照課文註釋,查閲工具書,再加上平時知識的積累,翻譯全文。

10、兩人獨自完成文言知識練習。並相互對照看,進行討論分析。找出錯誤之處,評分。

11、學生根據教師所點撥的內容,作出最後的判定,得出分數,並把錯誤的地方訂正。

第三板塊(思讀)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多媒體展示相關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麼?

(3)本文反應了作者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談戰爭還是政治?為什麼?

教師最後明確:

(1)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採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後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借戰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2、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合作討論、交流。並作出發言。

3、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第四板塊(悟讀)

五、自主評價,擴展思維

(1)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對於這種説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屬論説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説明“人和”在戰爭中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或現實中依靠“人和”佔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作結:同學們,你們能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且又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拓展自己的思維,使情感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情趣。希望繼續發揚。

四人一組,學生實行分組討論,相互補充,然後在班上發表各組意見。

第五板塊(作業)

六、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短的演講。(下節課進行)

學生課下獨立完成。

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複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敍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複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聖“。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二)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鬆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者的心理,闡明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麼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麼?

②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這場戰爭結果怎樣?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戰爭結果如何?

③為什麼?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板書)

②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而攻之”。

③結果攻城失敗。“環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④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②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麼句式?什麼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麼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麼?(人和)那麼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後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麼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偉,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麼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註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戰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後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委而去之 ②環而攻之 ③池非不深也 ④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⑤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爭來闡明什麼?

2、在“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於 曹劌認為是 。

3、2001年5月,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於人心向背的重要規律,即 。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 論據 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失道寡助

篇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加強基礎積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課前準備

1.查閲相關資料瞭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3.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經典魅力。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並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該書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

三、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示範讀課文,在教師示範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並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並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自由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並能結合書下註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並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後,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四、賞析課文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教師展示疑難字詞句)

請前後兩張桌子四位同學為一組,互為師生,共同探討,教如果碰到疑難問題,可向前後求援,也可詢問教師。此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小組派代表提出疑問,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歸納,解決文中重點字詞,要取得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的效果。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要求:

a.翻譯該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關的成語還有:優柔寡斷、寡不敵眾、曲高和寡、寡廉鮮恥、至理名言)

c.指出“親戚”一詞的古今義,找出文中其他古今異義的字:“革”、“兵”、“去”等,同時能列舉出詞義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

d.理解“之”的意思,並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討“域”、“固”、“威”三個詞的用法。(“域”,名詞作動詞,限制;“固”,形容詞作動詞,鞏固;“威”形容詞作動詞,威懾)b.翻譯本句。

(3)學生質疑。

(4)全體學生再次吟哦諷誦課文,同時注意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讀出氣勢。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於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鋭,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於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範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並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美文還需美讀,孟子的文章以氣勢磅礴、邏輯嚴密而見長,學生自由選擇有氣勢且最喜歡的小節,(想象自身為孟老夫子正在邊寫邊吟誦自己的著作)放聲朗誦課文,進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讀出氣勢、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第四步:古為今用,拓展遷移。(此環節重在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麼精闢的論斷,“天時、地利”皆屬客觀因素,人力難以操控,唯獨“人和”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作用又最為關鍵。中華民族歷史悠悠,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麼歷史發展到今天又有什麼新的內涵呢?

(明確: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諧”,我們祖國正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要和諧,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③同學之間也要和諧相處,這樣才會建立真正的友誼,共同進步,共同發展;④全人類都應該和諧共處,現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應親如一家,希望中東地區早日迎來和平的鐘聲,希望戰爭永遠遠離我們……)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着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藴涵着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商業關係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高聲朗誦全文吧!(師生共同朗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國中課文所選的經典之作,由於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以誦讀為主,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採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的教學由幾個內容構成:第一“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開放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課文,注重教學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篇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節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解課文思路,瞭解文章中心論點及主旨句。

5、背誦第四段。

6、通過學習課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第四段。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預習。

2、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學方法】

朗讀、自學、點撥、引導、練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投影常識,學生結合閲讀提示完成(學習目標一)

常識:

1、關於孟子的常識。

2、關於《孟子》一書。

檢查、齊讀。

二、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學習目標二)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奏、字音)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

如“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3、學生再讀課文。

三、學生結合書下注釋疏文,不理解處打“?”,提問(學習目標三)

1、學生結合書下注釋疏文,教師前後巡視,瞭解情況。

2、學生提問,教師引導回答。

3、請二三位學生翻譯課文,錯誤處教師引導指正。

四、在疏文基礎上,理清課文結構思路(學習目標四)

1、引導、討論。

2、師生共同歸納:

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戰例一(攻方失利)──天時不如地利

戰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總結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課堂鞏固

背誦課文第四段。(學習目標五)

六、課堂小結

(學習目標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開頭就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團結協助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