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南京,南京》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南京,南京》觀後感多篇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一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xx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裏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説: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南京南京觀後感500字 篇二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着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1653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裏重温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裏,陰鬱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裏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着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悽。日軍面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着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佔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製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三

戰火,硝煙。經久不息的槍炮聲黯然迴盪在蒼茫的天空中,無力地訴説着一國之都南京正被侵略的事實。

電影《南京!南京!》,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幕幕慘無人道的屠殺現實。標題上兩個

鮮明的感歎號無時無刻敲擊着我們倍受震撼的心靈,用無聲的文字表達着一種強烈的情感。

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場景應屬那個沉重慘烈的黃昏。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抗日民眾,包括年幼的孩童都昂首挺胸地面對着日軍黑漆漆的槍口,奮盡全力地吶喊着,肅穆悲憤的面孔下是一聲聲“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那一刻,時間彷彿凝結,有的只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席捲而來的槍聲,遍地堆積的屍骸,刺目的鮮血,以及侵略者嘲諷的面孔。

“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充分地展現了這場悲劇的原因。與此同時,侵略者的醜惡也同樣揭露在了我們的面前。但這個世界也還存在着像拉貝那樣的國際人道人士,正是有了這樣的無私的人,我們的世界才會在最黑暗的時候出現陽光,出現彩虹,出現希望。

而換位思考一下,當時執行屠殺任務的日軍所揹負的是什麼?一個國家所下達的“重任”?被政府所矇昧住的市民熱盼的目光?還是早已遭受麻痺只知殺戮的心?那些囂張的軍國主義又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對這個世界所造成的危害?答案無需探究,歷史的來龍去脈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般反射出所有質疑的真相。

1937年12月3日,三十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下包含着中國人民屈辱不堪的回憶,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永遠難忘的一個日子。它猶如一座巨大的警鐘,警示着人們若再不自強,這個數字遲早將會重現。

南京南京觀後感2100字 篇四

很久不寫觀後感了,每次看完電影后,淺淺的回味下,過了許久,再翻出來看看。上週六晚上,一個人,兩張電影票,在萬達國際影城看了這場電影《南京!南京》。

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看這場電影是很壓抑的,大量的慘絕人寰的事件。去過大屠殺紀念館,裏面的史實時時刻刻提醒着我這些事件是真真正正的發生過。在西方國家,南京大屠殺往往被譯為“Nanjing Massacre”或者“Rape of Nanjing”,可見一直以來,人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向來不如人們對納粹滅絕種族過程的認識,但是事實上二者完全是可以等量齊觀的,而這一舉世震驚的悲慘事件所揚起的陰霾也早已變成了中國人經世難愈的宿患,所以《南京!南京!》的出世不單止勇敢地掀傷揭疤,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它要尋找此一頑症的偏方。

《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為“City of Life and Death”,或可譯為“生死之城”,但是其時其地的南京安能言生,猶可話死,或者説生同死已經沒有區別了;孔子感歎“未知生,焉知死”,李敖改言“既知生,也知死”,而在那時的南京,卻是“難知生,惟知死”了!

在開場前,影廳裏還不是很安靜,後來,就聽到了陣陣的啜泣聲。影片的主要脈絡按照時間順序以拉貝日記的隻言片語作為牽引而緩緩推進,從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大舉入城開始,南京也從六朝古都變成了慘不忍睹的人間煉獄。無可置疑,影片最為震撼人心的部分就是日軍攻入南京城之後如何對城中的中國人,尤其是對日本軍隊絲毫不能構成威脅的,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的大肆虐殺的描述。從活埋到刺斃,從槍擊到焚殺,短短几分鐘的鏡頭竟然突顯重逾千斤的份量,每一次鏡頭的轉換都似聽得見錚錚作響之聲,銀幕上的大廣角鏡頭內數萬名無辜的中國百姓在日軍瘋狂的機槍掃射之下如骨牌一般層層倒地,儘管膠片是黑白的,但在觀者眼中卻是一片血紅之色。這一段對日軍殘酷屠殺中國人的集中描寫時間雖然不長,但效果非凡,短短的數分鐘時間同受難中國人的數萬之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實際上日軍屠城的時間卻從城破之日一直持續了數月之久(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營長郭岐在南京一役中死裏逃生,後著有《陷都血淚史》,他寫道:“有人説獸兵剛進來頭三天總是放槍姦淫燒殺的……結果過了一個禮拜不見停止,過了三個月仍不見停止!”此為一證。),由此不難想見,在這樣長的時間裏,煉獄中的中國人所遭受到的災難和折磨是如何的悲慘和慘烈。這細微的一對比不動聲色,卻於無聲處見驚雷,我認為實在是高明的手段。而此後影片對日軍的暴行則參差於片中幾位主要角色的視角之中,再無之前這般集中的描述了,譬如日軍如何闖入德國拉貝先生所建的難民營中大肆捕殺傷兵,如何肆無忌憚地闖入難民營脅俘甚或虜捕成百上千的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進行淫樂甚至姦殺,如何殘暴無情地將稚童擲樓而亡等等,實際上此種暴行雖然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僅此一毛,也足以讓觀眾血脈賁張,以小窺大了。此處稍顯不足的卻是導演沒有調整好敍述的節奏和密度,影片中的其他情節(例如日兵角川與慰安婦百合子的一段插曲等)或多或少地稀釋了此後參差描述的日軍的獸行惡跡,雖然其他的情節亦是從另外的角度或特殊的視角來展現南京煉獄的殘酷及日軍冷血無情的暴行,但僅從觀感而言,這似乎對日本鬼子有些手下留情了。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陸川會被説成美化侵略了吧。­

影片除了直接對日軍屠城虐生進行描寫之外,還通過幾位當事人角色的視角對戰爭和施暴者進行了控訴。在導演的鏡頭之下,拉貝的祕書唐天祥(範偉飾演),教會學校女教師姜淑雲(高圓圓飾演),國軍軍官陸劍雄(劉燁飾演),日兵角川(中泉英雄飾演)等都是這樣的角色。其中爭議較大的是影片中對角川這個角色的表現。角川作為日軍在華施暴政策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他的視角其實更具説服力,但影片將其塑造成為面對殺戮獸行心生悔怵的形象則未免有失偏頗了。角川作為其時南京城中恣意橫行的“獸兵”中的一員,他親眼見到血濺遍地,屍橫遍野的兇像,親眼見到摯友生離,親眷死別的慘景,從鏡頭中不止一次展現的角川惶恐驚愕的雙眼可知,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第一次;影片還特別插入了他對日營中的慰安婦百合子的一段感情,百合子作為日本女性,隨軍出征而為日兵的性工具,最後不僅在喜歡她的角川面前被其他日本士兵蹂躪凌辱,最後更慘死於前線。影片在角川的經歷中加入百合子的故事,無疑是為了從日本人民的角度對日本的侵略暴行進行控訴和指責,其中百合子面對角川送來的所謂“新年禮物”(糖果、清酒等食品)情不自勝的狂喜,在受到角川的探視時身如軟絮,力不支體的虛弱而至最後死在慰安前線,這些都可以反證日本軍國獸行暴施的殘酷無情。影片描寫角川對中國難民的同情也正是出於此意,角川最後不僅為了使姜淑雲免遭眾獸欺凌而擊斃姜女,更在解押小豆子二人途中將其放脱,影片把這個“鶴立雞羣”的日兵同其他暴行虐施的獸兵作為對比反示日軍的殘暴無恥,冷血無情,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人性在扭曲和壓抑的情境中的變形和不變。

影片在結束的時候,春天來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蒲公英漫天飛舞。也許導演的意思是,因為蒲公英的種子飛散,落地之後會新生,這是新的希望。當電影打出“小豆子還活着”,感覺很温暖。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應該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愛護和平。

看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五

為了更好的發展創先爭優活動,緬懷悄然而逝的生命,我有幸參加了温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第四、五學生黨支部聯誼於 2010年10月26日晚6:30在2B3001開展的主題為“記歷史,講和平,創未來”觀看紅色電影的活動。

南京六朝的古都,就在我家馬鞍山的旁邊,她記載了多少歷史的輝煌,卻也承載了無數歷史的血淚,尤其是那場令人心痛不已的南京大屠殺,多少的英勇士兵被殺,多少年輕的婦女含羞而死,多少的老人小孩睜着無辜而驚恐的雙眼倒在血泊裏……這是一段血的歷史,它時時存在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間,歷史的血染紅當年的南京,也滲入到如今。

《南京!南京!》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 真實地還 原了那段最黑暗的歲月,揭開了那段一屈辱慘痛歷史的回憶,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自私、懦弱、不知廉恥;影片中百名難民營的女人,為了其他人能得到生存、食物和棉被,毅然堅強的獻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身體甚至自己的生命自願去充當日本鬼子的慰安婦,她們也許偷偷的哭了,但哭的是堅強……

《南京!南京!》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雖然作品有諸多的不足,但是它畢竟還 是告訴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東西,而看完片子後我感到覺得內心很沉重很壓抑,胸口悶得不行,腦子裏一直在回放着影片裏小日本屠城的暴行,看到每個殘暴的畫面心被揪的好痛好痛,心被震撼的久久不能平復……

此時我不禁想問,為何會那樣?這成千上萬的中國軍民陣裏,為何就沒有一個生命的吶喊與絕死的反抗?為何他們會麻木到如此?想着想着,我突然又想到了一絲模糊的答案,對比一下日軍在佔領南京後舉行的祭祀舞中的精神,我意識到了這不僅僅是國民個人對於生死的對抗,而是一種精神的對抗。

事實上我覺得《南京南京》這部電影是一種態度,她告訴全世界,中國,依然在這裏屹立,不管過去,現在,還 是將來,中國人會以意想不到的堅韌好好的打理自己的國家,讓每一個人重温那個鮮血淋漓的曾經,讓我們為這國家的振興奮鬥。

我作為一名就快要轉正的預備黨員更應該為此努力也不能放鬆警惕,要時刻謹記:落後就要捱打的學的教訓,時刻做好模範,準備為黨和國家奉獻一切,不要害怕自己不行,去追逐兒時想成為一名中共黨員的夢想,做好我的工作,學習好我的科學文化知識,少再去惦記着那些虛無的東西,好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記得在國小課本里時常提起這麼一句話,今日的生活來之不易,在此時居然顯得如此貼切,如此的有意義,為了那些無辜的死難者更應珍惜美好的今天 !

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六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掙扎了良久,才走進電影院,以為自我很堅強,很久都沒有片子讓我哭了,更加沒有片子讓我從頭哭到尾,《南京!南京》做到了,我不明白片子拍的手法好不好,因為我根本沒有精力去客觀分析,我一向在哭,一向在哭。能感動人的片子就是好片子,《南京!南京》無疑是部很好的片子,身為一個南京人,當我走出電影院昏暗的放映廳,來到行人如織的大街,抬頭仰望那燦爛的陽光的時候,恍如隔世。

這是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是一片苦難深重飽經風霜的土地,這是一片頑強而執着的土地,南京,我的故鄉。看着繁華的山西路,想想1937年那殘垣斷壁,我的淚洶湧,當中山先生的銅像倒地的時候,我彷彿聽到中華民族在哭泣,然而,眼淚是戰爭中最無奈的最剩餘的東西,哭又如何?降又如何?當侵略者來到的時候,我們應當站起來反抗,而不是坐在那等着被屠戮,作為一個南京人,當我看到那些軍人喊着:“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時候,我心中充滿了酸楚,那是怎樣的吶喊,為了自我愛的土地,戰死,或許是最大的榮耀,我難以想象,如果中國真的亡了,如果中國真的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我是多麼慶幸中國勝利了,在付出了那麼多鮮血與生命之後,中國在一片廢墟之上重新站立起來。我好恨!當那個漢奸用標準的南京話喊着:“皇軍説了,軍人要自首,否則立刻槍斃。”的時候,我好恨!真的好恨!南京的敗類!中國的敗類!南京話雖然沒有吳儂軟語那麼動聽,可是她也是有尊嚴的,她怎樣能夠用來説這樣的話語!羞恥與屈辱將永遠留在南京的歷史之中,因為這些敗類。

男人們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那些女人們呢?選擇了抗爭,當小江第一個舉起手,當姜教師説:“shootme”的時候,這個民族最偉大的精神在強烈的屈辱與血腥的鎮壓之下噴薄而出,我不明白如果我在那一羣女子中間的時候,我會不會選擇去做慰安婦,我不敢想象,中國的男人們,當你們國家的女人需要為了一些食物和煤,去給一羣禽獸一樣的侵略者做慰安婦的時候,你們又在幹什麼!如果中國和日本開戰,我會捐我的一條命,必須會,不管我能夠做些什麼,可是,寧死不當亡國奴!生命是可貴的,我愛我的生命,可是我更愛我足下的這片土地,更愛的我的國家,我親愛的祖國。有人説我在和平時代説這些高調,戰爭時期我還是會這麼説,這是我的信仰,不會改變。

經過電影,我看到了中國人在正視歷史,以前的戰爭片,統統都是日本鬼子被聰明而勤勞的人民打得暈頭轉向,被折騰的雞飛狗跳,永遠都是在一片和諧之中。最終,有人敢於拍這樣血淋淋揭開歷史傷疤的電影了,正如我之前看的《大學聯考1977》一樣,那段被塵封的歷史,也最終有人吹開上頭厚重的灰塵,把一切都真實的展示出來了。日本人不再單純的壞人臉譜化了,他們也會哭會笑,也有良知,只是戰爭,把人變成了獸。角川這個日本兵,讓我恨不起來,雖然他也參與了屠殺我的先輩們,可是他是有良知的,不管最終他是否結束自我的生命,就那一句:“活着比死更難。”就讓我原諒他了,我們更應當正視的不是日本的殘暴,而是我們自身的怯懦,當官的都跑了,這樣的情景在當今中國就沒有麼?失火了,當官的先走,學生教師後走,地震了,教師丟下學生就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真正的戰爭打起來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選擇拿起武器去抗爭?而不是逃命或者賣國求榮?

此刻的中國缺乏的是一種氣節,民族氣節,日本人敲的那個戰鼓,不也真敲打着中國每一顆有良知的心麼?有人一向在號召抵制日貨,我覺得大可不必,日本這個民族的確有他的優勢,我們需要的是學習,而不是盲目排斥,取長補短才是正確的行為啊。就像那時候抵制家樂福,試問如果家樂福在抵制那天打五折,會有多少老太太多少小市民爭先恐後的去擠去買?我感到無奈,中國有民族正義感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

哭腫的眼睛此刻還在酸,頭也開始痛,我不後悔去看這樣一部片子,去看看南京1937年的樣貌,去看看那些慘痛的歷史,把我心底最不願意示人的傷口撒上一把鹽,卻讓我痛的覺醒。電影最終,所以人不管生是哪一年,卒日都是1938年,那一年,國土淪喪,那一年,慘不忍睹,那一年痛徹心扉。

提議所有有條件的人都去電影院看看,學生證打折只要20塊,這樣一部電影,絕對值得。還有一點要説的,我今日去電影院,第一次沒有了此起彼伏的手機鈴,第一次沒有交頭接耳的喧譁聲,第一次沒有喝可樂吃爆米花的聲音。全場肅靜,一片沉默,從開始到結束,我感受到一個民族的哀傷。

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篇七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70餘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時,久違的黑白畫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們記憶深處的沉澱。這次與以往的紀錄片或者電視不同,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視角的戰爭和屠殺。黑與白,簡單的對比如同大腦裏面塵封的記憶,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卻增加了想象的空間;失去了血色的恐懼,卻增加了對戰爭的恐懼。黑與白,不在乎視覺上表現戰爭的血腥,而在於通過戰爭的原態趨引領大家對戰爭的思考。所謂立意,往往是一部藝術作品的靈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達出來的內在含義,立意高下,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格調高下,《南京!南京!》從一個日本兵的眼中來觀察這個戰爭,通過戰爭的表現,去挖掘戰爭的實質:一個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潰,那麼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從一個受難者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被悲情所纏繞,被屈辱所充滿,忘卻對戰爭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過表現施暴者的痛苦、絕望、崩潰,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極度痛苦和災難。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無寸鐵的人,會有緊張和不適,當看到屍橫遍野,習以為常以後,神經麻木了,殺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但總有醒來的人,總有麻木後醒來的時候,看到人如此輕易的被殺死,對人生存的意義便會開始懷疑,這個人類固有的道德力量雖然弱小,但尚未泯滅。

“活着比死難受”角川自殺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後一句話,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草菅人命後對生命的反思。

如果説,它僅僅是掀開陳年的傷疤,僅僅是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僅僅停留在展現三十年代末中國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麼,電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現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現翹楚,令人回味,將這部悲情作品昇華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俯瞰了這個歷史的劇痛:我們不再停留在控訴和仇恨的層面,我們不再膠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們從人性的內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類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人類的道德的力量雖然弱小,卻始終活着,並希望有一天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

南京南京的觀後感 篇八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着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裏重温,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裏,陰鬱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裏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着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悽。日軍面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着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佔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