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5W

教師教學設計(多篇)

教師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認識釐米和用釐米量。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釐米的實際長度。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教材先説明尺子的用處,之後讓學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認識1釐米、2釐米……的長度。例1,是用尺子錄圖釘的長度。使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的大致長度。例2.安排了讓學生錄一條線段和錄自己手指寬度的實際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以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例3.是量紙條的長度。使學生知道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例題和綜合應用練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量物體的長度。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本課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順應學生認知規律。滲透學法。

本課認識I釐米和幾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用釐米量三個知識點的教學。我都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實踐創造”的模式進行。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師指導學生操作細緻、到位。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形成技能。

3、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長度單位釐米和用釐米錄。學生對物體的長度己有初步的認識。但這節課是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必須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長度概念。

學會錄長度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並能夠在實際中運用。教學難點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篩得測最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並學會用釐米錄比較短(整釐米長)的物體的長度。

2、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習慣。初步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的觀點。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學生尺子。學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學生準備:學生尺子、剪刀、圖釘、線、寬I.釐米的白紙條、小棒、彩條卡片(黃彩條長8釐米。紅彩條長5釐米)、邊長是1釐米的小方塊、數字卡片、反饋牌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電腦顯示:兩條線段。一根長10釐米。豎放;另一根長11釐米。橫放。請同學們猜一猜。這兩條線段。哪根長?哪根短?

學生可能猜豎放的長。也可能猜兩根一樣長。

設問:用什麼辦法可以準確地知道它們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開課。通過比較線段的長短。使學生回憶己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得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刻度尺教師提出問題,折導學生分組討論。

電腦顯示討論題:

1、拿出你們的尺子。認真觀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關於這些共同點。你們想知道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中。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4、師生評價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説一説、找一找。指導學生在生動愉悦的氣氛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變化多樣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提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契機。便於學生進入積極探求新知的狀態中。

(二)認識釐米1.1釐米有多長?請大家嘗試着在尺子上指出來。

2、電腦顯示從0到1,從1到2.從2到3……每段的長都是I釐米。通過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出:每相鄰兩條較長的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從0到2.這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釐米?從0到3呢?從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釐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你可得出什麼結論?

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懂得要愛護莊稼,遇到困難的事能動腦筋,想辦法。

2、能看圖理解圖意,發揮想象。

3、能用一段連貫的話把5幅圖連起來講故事。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圖意,能在看單幅圖説話的基礎上把5幅圖連起來。

難點:看圖想象有難度。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要求。

1、同學們,你們想做一個聰明的孩子嗎?今天,老師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聰明的孩子。

2、出示5幅圖。

同學們看,圖上的這個小朋友叫小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要學習看圖,説説小華想了個什麼辦法保護莊稼的故事。

二、整體觀察圖意。

1、一共有幾幅圖?每幅圖裏都有什麼?

2、連起來看圖想想這5幅圖在家小華看見了什麼?

3、要求學生簡單説圖意。

三、逐幅觀察圖意,質疑引發想象,練説意義。

第一幅圖。

(1)看圖,説説“什麼時候?誰在哪裏看見什麼?

小華在路邊的麥地裏看羊媽媽和一隻小羊在吃麥苗。

(2)同桌互説。

(3)小結。

看第二幅圖。

(1)看圖,小華怎麼樣了?

(2)想象,小華為什麼仰面倒在路上,他做了什麼?

(3)練説:要求學生把話説具體。

(他趕緊跑過去拉住羊繩,想把羊媽媽拉出麥地,可是怎麼拉也拉不動。小華再一使勁,羊沒有拉出來,自己跌了個仰面朝天。)

第3幅圖。

(1)仔細看圖,小華在路邊幹什麼?

(2)想象小華想了個什麼好辦法?

(3)四人小組討論:觀察小華的神態、動作,再看看羊媽媽和小羊的神態,動作,想一想,這個辦法是怎麼想出來的?

(4)指名説,要求用上適當的動詞。

(5)同桌互説。

第4幅圖。

(1)仔細看圖,小華怎麼做,小華的辦法行嗎?

(小花跑進麥地,抱起小羊,羊媽媽看見小羊被搶走了,連忙趕出麥地。)

(2)同桌互説。

看第5幅圖。

(1)兩隻羊終於走出了麥地,可又會回來吃麥苗呀,怎麼辦呢?後來,小華又想了個什麼辦法使羊不再到麥地裏去吃麥苗?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

(小華在路邊打了個木樁,八羊拴在木樁上。他又去割了一籃青草,讓它們吃。)

四、連句成段。

1、把5幅圖連起來回想一下,確定先説什麼,重點説什麼,最後説什麼。

2、逐幅圖連説。先説每幅圖,再回頭説第一幅圖,第2幅圖(以此類推)

(1)自由説。

(2)同桌説。

五、指名講完整的故事,評議(用詞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通順。)

六、總結。

誰能用一句話説説小華是個怎麼樣的孩子?

教師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説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説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讚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着,慨歎師道不傳已久,聯繫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於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説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後一段,説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於附記性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於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並意味着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於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後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並説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閲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麼?由於採取錯誤態度,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的對比,致使“聖益聖,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於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國小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羣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後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係,先後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後,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麼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國小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歎語調,語調富於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再次突出本單元主題,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句,讓學生學會珍惜今天的一切;

2、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美文欣賞能力,從而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昇華本單元主題,讓學生用實際行動來書寫“珍惜”。

重難點:

1、精闢中心句的點撥,引導學生理解“爺爺的氈靴永世長存”;

2、拓展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幻燈出示:世間萬物終有盡時,一切都會消亡,唯有爺爺的氈靴卻永世長存

二。播放>,昇華主題

三。書寫>,感情共鳴

1,小組討論應珍惜身邊的哪些東西,如何珍惜?

2,提出寫作要求,練習寫作:以“珍惜”為主題寫一首小詩。

四。點評>,共勉共悟

五.作業佈置

1、同坐互相修改寫好的小詩;

2、思想教育作業:六年級學生快要畢業了,請珍惜時間,珍惜友誼,珍惜身邊的一切。

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篇五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説説自己的理解或讀出自己的感受。

2、學習法布爾認真觀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學習用關聯詞説句子。知道用詞準確有利於表達。

〖教學過程〗

一、檢查句子

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讀熟了課文,老師找出幾個有困難的句子,看看你們的能不能把他們讀準確。首先出示帶多音字的三個句子,要求仔細看,用心讀。(鞏固多音字的識別)

“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二、複習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你知道了些什麼?)指名説,老師隨機板書。

做試驗:原因過程結論

聽説準備不是……而是……

無論……總……放飛、兩隻、十七隻

三、感悟課文

瞭解了這麼多內容,讀課文,找出你最感興趣的一段或一句,讀出來,説理由,(其他人可以補充)或者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聽清要求,先自己讀一遍,再找。

學生通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在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或段落時,預設了以下幾個討論,希望能夠促進對遣詞造句的感悟,體會用詞準確的妙處。)

1、討論:大家都知道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馬虎。為了保證試驗的準確,試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是否都是必須的?少一個行不行,説出自己的理由。

2、換位思考: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隻,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難,也可以是巧遇。)

3、通過“我想、我推測、也就是説”等詞,來學習作者的認真觀察、用心思考的精神,體會用詞準確為課文表達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讀課文,看看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把自己品味詞語的所得再放回到課文中,朗讀全文,通過第二課的學習,希望能給孩子一些新的啟發。

五、拓展訓練

其實蜜蜂身上還有好多小祕密和知識,等着愛思考、細心觀察的孩子去發現呢,你願意做這樣的孩子嗎?課後

1、可以查閲資料,多方面瞭解蜜蜂的知識。

2、續編故事。以《失蹤的三隻蜜蜂》為題,發揮你的想象,注意用詞準確。

【教學反思】

本單元組的主題是仔細觀察,訓練項目是用詞準確。

基於本班學生的特點,本課想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讀多説的學習方式來進行。

第一課時的讀有了一定成效後,再寫字上的時間就太倉促了,練習寫字的環節只能放到課下來進行。在第二課時裏,學生髮散思維後説得多了,但是讀得不夠,本來設計讀是想在瞭解內容的讀上有所提高,但是發現自己還是顧此失彼,第二課時的朗讀沒有指導到一定的深度。在設計課時可能還有點明白,一到了課堂上就又犯糊塗了。品味詞語時,從課文裏走出來,回不去了,我説自己就像一隻迷路的蜜蜂。最後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後的自讀全文)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形式,因為通過再讀,學生的發現很少。在品評詞語的時候,老師有“牽”的痕跡,在走教案的路子,沒有真切的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情。雖然在設計課的時候努力去做到關注學生,照顧到大多數學生感受,但在實際操作“找句子”這一環節時,應該總結出寫作方法,結果又有繞進課文內容的嫌疑。自己的語言很匱乏,一問一答的課堂呈現形式單調無xxxx。總之,這節課雖然上完了,但是從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預想得還不夠多,操作層面上仍需不斷努力,使自己有進步。

創新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課題】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明確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進而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增強學生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設計理念】

根據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大綱,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融合了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學講方式”以及我校提出的“做學教”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理念,在遵循本學科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採取恰當而靈活的教學方法而設計本框教學。

【教學流程】

★猜猜看——導入課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

★自主先學——獨立思考任務單

★小組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單

★交流展示——明確呈現任務單

★拓展提升——經典回放與學以致用展示

★延伸思考——真題再現

★總結歸納——呈現知識樹

在“自主先學”環節,根據本框教學內容和需要,設計了四個問題,即:1.文化創新與實踐的關係;2.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係;3.文化創新與借鑑、融合的關係;4.文化創新要克服的錯誤。學生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通讀教材,把握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框架,標記重要的概念、原理,列舉出已知內容和疑難問題。在“小組討論”和“交流展示”環節,出現課堂上的第一個小高潮,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單,並通過投影、小黑板、展板等形式展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重點展示對本組討論問題的認識、理解,並提出尚存疑問。學生聽取各小組交流展示,鞏固對已知內容的理解;思考、發現小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質疑、補充回答;參與疑難問題的解決。教師肯定學生正確認識,發現展示中疏漏之處,提請其他小組補充、糾正,並將知識成果通過PPT呈現給學生。最終達到把教材知識看準吃透的目標。PPT展示如下:

在“質疑拓展”環節,首先為學生播放視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精彩片段。在此基礎上請各小組討論並展示:中外文化創新成功事例,並説明其理由。此環節是課堂最熱鬧的時候,學生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古今中外他們認為最好的事例展示給全班。這往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學生拓展和運用知識,進行發散型思維,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檢測反饋”環節,教師根據課堂學習情況,佈置或展示適當題型和數量的課堂檢測試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的反饋,及時矯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小結反思”環節,學生以多種形式概括、小結學習內容,自主構建本節課知識結構,建立知識之間聯繫,並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評價學生小結反思情況,並對本課學習在內容、方法、思維模式等方面加以總結性指導。PPT展示如下:

★教後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簡明清晰,環環相扣,充分遵循“學講方式”教學理念,體現學講精神和大學聯考要求。立足於教材,緊密結合考綱,講和練有機結合,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2、根據教學需要,採取恰當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興趣。

在本節課中,有動有靜、有張有弛,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解讀信息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做到了充實、有序、有效。

3、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節課的好壞,可以直接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學生對問題的提出、討論,以及整個課堂中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的表現等。一節好課能夠帶動學生,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本節課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教材的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帶動學生輕鬆進入課堂,設置的視頻以及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他們有了深入課堂的強烈願望。在本節課結束前,本課內容和整本書的總結歸納,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感覺到這節課很完整,有頭有尾。

二、不足之處:

1、本人在授課過程中節奏和語速還有些偏快,還需加以注意。

2、課件製作還不夠精細、美觀,需繼續改進。

3、最好讓學生完成整理歸納所學內容,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呈現。

總之,每一次認真深入上好一節課,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課堂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總會有回報!

竇老師具有較高的學科素養,有靈活的教學方法,過程機智靈活,凸顯了一定的教學風格。

教學目標能依據課標和教材要求確定;尊重學生,把握學生水平實際,在設計問題、引導討論、提升總結環節上始終關注學生髮展,遵循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原則。能圍繞課時主題問題,通過“情境串”+“問題串”方式,由淺入深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通過移步換景,逐一解決問題,收水到渠成之效。

教學氣氛活躍,課堂輕鬆靈動,師生和諧,教師具很強的親和力,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訓練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1、2

教學難點:3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趕驢人在驢子的脖子前掛一塊肉,驢子為了吃到那塊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驢子始終也追不到那塊肥肉。

二。整體感知

1、範讀(關注字音、節奏)

2、自讀(注意讀準字音、節奏、圈畫疑難)

3、個別朗讀,同學互評

4、集體朗讀

三。合作探究

1、疑難字詞,小組交流,班級互助

2、根據幻燈解決重點詞句

3、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同時思考導致驢悲劇的原因有哪些。

預設:

(1)好事者(2)老虎

(3)驢本身(4)黔地

4、你認為哪個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話概括)

預設:

(1)好事者帶來且無用;不帶,或帶而用,則不會出現此悲劇

(2)老虎要吃它,驢並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動入侵(直接原因)

(3)驢本身無能,僅一“鳴”、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沒有挖掘驢的價值

注:由預設2、3理清結構,解讀課文

①虎對驢的態度前後有何變化(看圖找出文中相對應的句子,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畫面深層挖掘虎的心理)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覺無異能——終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結合畫面,試背課文)

②面對兇悍的老虎,驢有何反應

“鳴”“蹄”(成語:黔驢技窮黔驢之技)

③觀看flash影片《黔驢技窮》,概括虎、驢的形象

驢:軟弱無能狂妄自大遲鈍麻木愚蠢虛榮

貌似強大外強中乾

虎:勇敢大膽謹慎小心觀察仔細狡猾敏捷

小結:好事者與老虎包括黔地,作為外因在這場悲劇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驢自己。文章標題是《黔之驢》,但着力多的卻是虎,是否偏題,標題可否改為“黔之虎”(學生討論)

以虎襯驢

5、作者為何要塑造驢的形象,通過什麼方法來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體裁)

寓言: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説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文學家。和韓癒合稱為“韓柳”,被譽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為揭露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殘暴兇殘,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驢》是柳宗元被貶官時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則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作品諷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

6、有人説,“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雖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作者除了諷刺那些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以外,還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1)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點能戰勝它。

(2)透過現象看本質

(3)知己知彼

(4)不虛榮買弄

(5)正確估計對手

(6)堅持,不放棄

四。拓展:

1.一場驢虎之爭以驢死虎口而宣告結束,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虎家族正在為它們的英雄召開慶功會,驢家族卻在沉痛哀悼他們的不幸同伴,請你代表虎家族寫一份賀詞,代表驢家族寫一份悼詞。

2、柳宗元在這則寓言中塑造了一個不光彩的“蠢驢”形象,其實驢也很無辜,請你改編《黔之驢》,為驢平反,重塑驢的形象。

3、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新的發現,新的疑問、新的觀點?

面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抓住特徵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學習本文選材典型,小中見大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受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魯迅的肖像描寫中體會其性格、精神結合課文內容,可用朗讀、討論的方法體會其性格、精神。

難點:歸納和掌握肖像描寫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時,引導學生找出其共性,歸納出寫作方法,然後通過課堂片段練習來鞏固。

三、教學過程

1、提問導入,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初步的瞭解魯迅先生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做了許多讓人難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堅定的鬥爭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筆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以至有這樣一個人,因為魯迅與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關於魯迅先生的故事。(板書課題:一面,讓學生齊讀課題)

2、瞭解背景,作好鋪墊

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寫於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的當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後加入共產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後從事寫作和翻譯解放後,曾任湖南大學校長。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齊讀預習提示,整理出預習提示中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問題二:在作者眼裏,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

問題三:交流交流你對魯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讓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劃出表明“我”與魯迅先生會面時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的詞語或句子,讓學生讀出來。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裏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經過——翻看書籍,內山老闆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並接受贈書。

事情的結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3)讓學生將上面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聯繫起來,回答預習提示中的第一個問題,説説課文主要説了一件什麼事?

4、深入探究,體會重難點

(1)讓學生跳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並齊讀出來提問學生: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描寫的?並加以詳細分析。

提示:由遠而近,由粗到細,由略到詳,由整體到局部。

第一處描寫:在暗處,只能模糊辨出形體寫了長衫(因有顏色)、煙嘴(因有火光)

第二處描寫:在近處,看得清楚了寫了面孔、寸發、鬍鬚這三樣都抓住了特徵,直豎的寸 發,隸體“一”字的鬍鬚是魯迅形象的特色,而黃白的面孔則是勞累的表現

第三處描寫:面對面,可以仔細辨認前兩次描寫的總繪,還是面孔、頭髮、鬍鬚、長衫、煙嘴,只是更細緻、更具體了

通過對三處外貌描寫的分析,讓學生明白:與觀察對象的遠近距離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相同這一點在寫作中應當注意

(2)在課件上展示魯迅的相片,加深學生對魯迅外貌的印象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對魯迅外貌的描寫,説説這三處外貌描寫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外貌的哪一特徵?明確:“瘦”(板書:瘦)

(3)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總共有幾次寫魯迅的“瘦”,讀出相關詞句,並找出瘦的原因。

明確:6處“我們這位戰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

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這樣反覆描寫,不僅使魯迅的形象深印在讀者心裏,而且構成了一條內在線索,把全文聯成有機的整體。

(5)除了肖像描寫,本文還有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其中“我”同魯迅先生的對話很精彩,意味深長,由學生找出“我”同魯迅的對話,並自找拍檔一起表演對話,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感受。

(6)讓學生回答預習提示中的第二個問題:在作者眼裏,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

提示:嚴肅慈愛/頑強戰鬥/關懷進步青年/無私奉獻

5、詳析課文,加深理解

(1)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天氣的句子,並讀出來

明確:“門外,細雨煙似的被秋風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亂飛店裏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裏向上鑽”(板書:秋深、風大、天冷)

(2)提問學生:文中對天氣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①既點明瞭當時的自然環境,又説明了“我”進店的原因;

②通過寫天氣的寒冷襯托內山老闆的熱情,魯迅先生的關懷給“我”帶來的温暖

(3)提問學生:當“我”發現魯迅譯的《毀滅》時,心情如何?哪裏可以看出來?體現了“我”對魯迅先生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驚喜“《毀滅》?”、“我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證似的”體現了“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信任,説明魯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問學生:看到魯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指名讓學生朗讀出來

明確:激動“那種正直而慈樣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受交織着的撫摩似的;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我的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

(5)指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學生讀得最好提問學生:為什麼那個名字在“我”的心理亂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沒有蹦出來?

提示:1932年,中國正處於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殺革命人士,各大城市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國革命處於低潮階段

(6)讓學生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提問學生:

①“我”為什麼能在“歷盡艱苦”,“受盡”“虐待”的情況下“咬緊”牙,“昂着頭”?

提示:因為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它給“我”極大鼓舞,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更加堅強起來

②“歷盡”、“受盡”、“咬緊”、“昂着”這一系列動詞在表達上有什麼作用?

明確:一系列動詞,表現了“我”在種種艱苦和虐待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充分顯示了“一面”給“我”的巨大力量

6、課文延伸,昇華情感

(1)播放關於魯迅的視頻

(2)讓學生結合課文與視頻,回答預習提示中的第三個問題:談談你對魯迅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提示:切合魯迅關懷進步青年,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學生自由發揮。

四、佈置作業

找一部魯迅寫的小説來讀,寫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