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瞭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着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大家可否試着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於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XX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麪上升。)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後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後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麼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説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牀的例子説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為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裏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着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於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後面胡克定律,瞭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並且瞭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係。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什麼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係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着,所以運動着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麼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佈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於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於熱現象的研究來説,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説分子的平均動能小於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温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

(1)根據複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説明分子間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麼關係?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於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p=“”>

小結: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裏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温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於質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説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於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着變化。

舉例説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温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於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於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着和相互作用着,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温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儘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麼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麼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温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後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1.瞭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温度和內能的關係。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瞭解熱量的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

(1)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的物理意義及它們間的數量關係;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計算公式。

2.通過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和歸納推理能力。

3.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計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生活實例及實驗加強感知,突破難點。

三、教具

1.轉枱、小傘;

2.細繩一端系一個小球(學生兩人一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將一粉筆頭分別沿豎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拋出,觀察運動軌跡。

複習提問:粉筆頭做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麼?

啟發學生回答:速度方向與力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做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做曲線運動。

進一步提問:在曲線運動中,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物體運動的軌跡是一個圓周或一段圓弧(用單擺演示),稱為圓周運動。請同學們列舉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電扇、風車等轉動時,上面各個點運動的軌跡是圓大到宇宙天體如月球繞地球的運動,小到微觀世界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都可看做圓周運動,它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形式。

提出問題:你在跑400米過彎道時身體為何要向彎道內側微微傾斜?鐵路和高速公路的轉彎處以及賽車場的環形車道,為什麼路面總是外側高內側低?可見,圓周運動知識在實際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

板書:勻速圓周運動

(二)教學過程設計

思考:什麼樣的圓周運動最簡單?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運動快慢不變。

板書:1.勻速圓周運動

物體在相等的時間裏通過的圓弧長相等,如機械鐘錶針尖的運動。

思考:勻速周圓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周期性。用什麼物理量可以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恆量。

當t很短,s很短,即為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線速度其實就是物體做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當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各個時刻線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時刻在改變。那麼,線速度方向有何特點呢?

演示:水淋在小傘上,同時搖動轉枱。觀察:水滴沿切線方向飛出。

思考:説明什麼?

師生分析:飛出的水滴在離開傘的瞬間,由於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線方向即為此時刻線速度的方向。

板書:方向:沿着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如圖3。單位:rad/s。

(3)週期:質點沿圓周運動一週所用的時間。如:地球公轉週期約365天,鐘錶秒針週期60s等,週期長,表示運動慢。(角速度、週期可由學生自己説出並看書完成)

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v、ω、T是否改變?(ω、T不變,v大小不變、方向變。)講述:勻速週週運動是勻速率圓周運動的簡稱,它是一種變速運動。

提出問題: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曲線運動,由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可知,物體必定受到一個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合外力作用,這個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點呢?

學生小實驗(兩人一組):

線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質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動時線速度儘量大,小球重力與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證拉線近似在水平方向。

觀察並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線的拉力方向有何特點?

③一旦線斷或鬆手,結果如何?

(提問學生後板書並圖示)

概括:要使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必須使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圓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書:3.向心力: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力。

提出問題:向心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新課標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知道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知道什麼叫參照物,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需要選定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二)教具

1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管內注入水,並留約2釐米長的一段空氣柱,管口被封閉;節拍器(或秒錶)。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怎樣的?

2、完成下列長度單位的換算,要求有單位換算的過程。由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進行練習。

教師口述:0.2千米=______釐米。(答:2×104釐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對學生所答進行講評。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課本圖1—5甲圖中木塊的實際長度。要求每個學生動手測量。由同學説出測量結果。鞏固上節所學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正確讀、記測量結果和減小誤差的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新課的引入

組織同學閲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板書:“第二章簡單的運動

一、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

(1)什麼是機械運動?

運動是個多義詞,物理學裏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裏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説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對於回答中所舉機械運動實例,教師要明確指出是哪個物體相對什麼物體有位置的改變。

組織同學看課本圖2—2,提問:圖中的哪些物體在做機械運動?

答:圖2—2中運動員、足球、列車、地球、人造衞星、太陽系、銀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機械運動。

問:圖中的鐵軌,地球上的樹木、高山,我們教室中的課桌和椅子是運動的嗎?

答:它們都在跟隨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他們也在做機械運動。

小結: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板書:“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課本圖2—3,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説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

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説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説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説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説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①: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②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提問:看課本圖2—4,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裏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説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

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例説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4、勻速直線運動

(1)自然界中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2)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演示實驗:啟動節拍器,使兩響之間間隔1秒鐘(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由學生讀秒錶)。將1米長的內封氣泡的玻璃管豎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氣泡由管底豎直上升,從零時刻開始,在每個節拍時,在氣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個短橫線(以氣泡的上沿或下沿為準),這些橫線由下到上等距離排列。

改變節拍器擺錘的位置,增大(或減小)擺的週期,重做上述實驗。此時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組記畫橫線不可重疊。

用刻度尺測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氣泡通過的距離。

提問:你認為氣泡的運動有什麼特點?

教師講述:運動的氣泡經過的路線是直的,並且在相等的時間裏通過的距離相等,即快慢是不變的。這種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3.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在自然界中並不多見,但是許多運動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百米跑運動員,從起跑線起跑,跑到終點,他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嗎?(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5、小結本節知識要點

三、佈置作業

課本P2—4,練習1、2、3、4。

四、説明

由於在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參照物並未作為教學內容列出。建議在教學中只需讓學生對參照物的概念有個很初步的瞭解,懂得要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個參照物就夠了,不要在教學中補充較為複雜的例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分析

電動勢是本章的一個難點。教科書明確提出了“非靜電力”的概念,讓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靜電力,知道非靜電力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並能從“非靜電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電動勢的概念。

同時為了降低難度,教科書直接給出了電動勢的定義式,但只是説“電動勢在數值上等於非靜電力把1 C的正電荷在電源內從負極移送到正極所做的功”,沒有用比值的方法嚴格定義。電源的內阻在後面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學習中很重要,本節作了一些鋪墊。

我們常説要讓學生經歷科學過程,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或實驗認識新的規律,通過閲讀來了解前人的工作過程,跟着教師的思路一環套一環地接受新的概念等,這都是經歷科學過程的不同形式。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瞭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係。

3、瞭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教學重點難點

電動勢概念的建立是重點也是難點。此套書多處對“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闡述和鋪墊,此處再次運用這種功能關係的觀點來學習電動勢。可以使學生對電源電動勢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習慣。本節課從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建立電動勢的概念。也為後面第7節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學習作了鋪墊。

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驗演示、邏輯推理。在電壓和電動勢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過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教學,建立新的概念。

課前準備

教學媒體

金屬板、酸溶液、靈敏電流計、多種型號的乾電池、學生電源、導線、電鍵、小燈泡、投影儀。

知識準備

1、課前複習:電勢差的定義式:U=W q

2、課前説明:在金屬導體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電荷是自由電子,由於它們帶負電荷,電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動相當於正電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動。為了方便本節按照正電荷移動的説法進行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實驗引入:按如圖所示電路分別接入三節乾電

池和鉛蓄電池(學生電源)

依次接通開關,觀燈泡亮度變化。

提問學生看到了什麼現象?同樣是四個燈泡,

不同電源供電,看到的現象不一樣,產生現象的原

因是什麼?

學生:電源

本節課研究電源的內部結構,那就得解剖電源

推進新課

[事件1] 教學任務:複習上一節課的知識。

師生活動:

由上一節“電源和電流”知道,電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續的電流,是因為在電源兩極聚集了大量的正負電荷,導線中存在着電場,導線中的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從正極向負極運動。

同時一個新的問題提出,電源的兩極聚集了大量的正負電荷,在電源內部也應該有電場。那麼,在電源內部電荷是如何運動到兩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