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74K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過程 篇一

一、導入(直接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對《范進中舉》這篇小説的基本情節有了大致的瞭解,對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體會。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等同學的表演。 二、課本劇表演

生表演課本劇。

讓學生組織並參與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因為只有認真研讀了課本,才能體會其中人物性格特點,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帶給其他同學享受語文的快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進中舉發瘋”作為鋪墊:

師:讀了課文,又看了表演,同學們,請問: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情節?

生:“范進中舉發瘋”這一中心情節。

師:它為什麼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動作。)

師:(肯定生的答案,並作簡單小結)范進發瘋,瘋得有特點:

發瘋的動作: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發瘋的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

總之,因為作者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傳神,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中了舉就應該高高興興去做官,可是,范進了中舉報帖後,為什麼突然瘋了?當時他的那些不尋常舉動,你認為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

(生爭執,師點撥提示,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三個短句上。)

師:你可否從范進中舉發瘋時的一段語言中獲得啟示?

生: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師:你認為這段語言中,哪一個字説明了范進發瘋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為中舉了,太高興了,所以瘋了。

生2:“好”字!發瘋的表面原因是那個“中”;而“中”之所以能觸發範發瘋的根本原因卻是一個“好”字。因為“中”了以後,有不計其數的好處,不用再挨餓受凍,而可以坐享其成。

(師肯定,抓住這個“好”字,分三路先後追問。)

2、重點分析范進,附帶分析胡屠户、張鄉紳等的人物形象:

師:那麼,圍繞這個“好”字,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范進中相公回家,可曾説過“好”?發過瘋?為什麼?

生:沒有説“好”字,沒有發瘋。因為中相公並沒有使他改變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師:中舉前他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是怎樣的?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

生1:經濟狀況非常貧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飯”“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去鄉試回家,“家裏已是餓了兩三天”。

生2:社會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罵他“現世寶”“癩蛤蟆”“尖嘴猴腮”,還“啐”他吐沫,他還“唯唯諾諾”。

師: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偷偷參加鄉試,這説明了什麼?

生:對功名的極度熱衷。

師:以上是范進中舉前的種種表現,他還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説“好”,也沒有發瘋。下面看問題二、范進中舉後有哪些變化?我們還是從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兩方面來分析。

生1:經濟狀況明顯好轉: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張鄉紳送銀贈房。

生2:社會地位也有顯著提高:鄰居都來幫忙,稱之為“範老爺”;胡屠户稱之為“文曲星”“賢婿老爺”;張鄉紳與之稱兄道弟。

師:(肯定生的答案,並作簡單小結)特別是胡屠户前後判若兩人,素未謀面的張鄉紳也贈銀贈房,你認為他們是虛偽的,還是真心的?為什麼?

生:虛偽的。他們巴結范進,是因為范進“中了”“好了”,對他們自身都有好處。

師:我們可以用些什麼詞來形容他們?

生:趨炎附勢、嫌貧愛富。

師:此時,范進對於這些人的巴結,態度又如何?

生:范進對胡屠户的稱呼由“岳父”轉為“老爹”;以前與家門口那些做田的、扒糞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現在與張鄉紳迎逢自如。

師:看來,范進也並不是一個老實的角色!而是一個……

生:虛偽、圓滑。

師:通過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中舉後,范進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能説説范進中舉發瘋時大叫“好”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請注意表格前後對比)

生:內涵就是:只要中舉了,從此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改變。以前貧困潦倒,萬人唾罵,現在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好多人巴結。

師:原來如此。那麼請你設想,范進在大嚷“好”的瞬間,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麼?

(生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師注意引導,不要太過分。)

師:歸根到底,一個“好”字,表明那一瞬間,范進曾產生過多少思想活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熱望,下半世即將紛沓而至的榮華富貴,都隨着一聲“好”風馳電掣似地捲過范進的腦海。一個“好”字,將范進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滿腦功名利祿,一心升官發財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正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3、分析本文的主題:

師:基於以上分析,你認為是誰使范進受人奚落,又是誰使范進平步青雲?這一切都告訴了你一個什麼問題?

生: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

師:(追問)僅僅使知識分子?胡屠户他們呢?

生:還毒害了人民。

師:對!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不僅僅是讀書人,還包括像胡屠户、眾鄰居這些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這説明封建科舉的流毒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僅導致讀書人為之瘋狂,而且導致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炎涼世態。

師:有一副對聯為證,請看:“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僥倖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寫得入木三分,毫不誇張。

一個“好”字,集中體現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題旨。這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因此,抓住范進中舉發瘋時集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話作為全篇教學的突破口十分恰當。

首先,圍繞“好”字提出問題,讓學生細細地從研究范進中舉前後地位變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認識。體現了提問的針對性和具體性,給學生的思維指明瞭方向,是掌握課文的切入點。

其次,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好”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范進的形象超出課本文字之外,更為豐滿。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悟課文的主題。

最後,由於教學目的中所涉及的內容已大致解決,學生依據這個設問可以較快地歸結本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教學中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主題的歸納水到渠成。

該對聯引用得恰到好處,既生動地概括了全文內容,又有力地結束了本課教學。 四、拓展練習

1、有人認為:范進中舉,大家一片歡喜。而所謂的“大喜”,其實是他個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國家的“大悲”。就這一觀點,發表你的看法。

2、當代應試教育的種種現象與封建科舉制度是不是一回事?為什麼? 拓展練習有梯度和新意。分別針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和現代社會應試教育提出了很尖鋭的問題,能引起學生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點評】

俗話説:“牽牛要牽牛鼻子”,選擇能夠最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的突破點,是整個語文教學課堂提問設計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説課堂教學中的“牛鼻子”。《范進中舉》是一篇難度較大的長課文,要“牽”準“牛鼻子”只有抓住范進中舉時的一段語言進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為主線,通過三個問題把前後情節(中舉前、中舉時、中舉後)貫穿起來,這樣既渾然一體,又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至於胡屠户的前倨後恭,鄉鄰們的趨炎附勢,張鄉紳的巴結攀親,這一封建社會各階層的病態心理和世態炎涼的現實,稍加提示,學生即可通過熟讀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的對比,進行歸納、總結。在一串連環套式的提問討論之後,學生可以較快地聯貫全篇,揭示本文反對封建科舉制的深刻主題。

總之,全篇教學設計思路清晰,主線分明,重點突出;問題的設計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課文諷刺、誇張的語言;

2、理解分析范進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後對比);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説家。

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説,計五十五回,課文節選第三回的後半回,原題是“周學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兇鬧捷報”。

3、明清科舉制度簡介

童試~秀才(生員、相公、進學)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他們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狀元。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體統 同案 火候 局不過 兀自 桑梓 萬貫家私 謹具賀儀 相與

四、範讀課文

五、整體感知課文情節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不同的境遇,可分為兩部分:

(一)(1~2)寫范進中舉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試的情況。

(二)(3~12)寫范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及其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

①(3~5)寫范進上集賣雞和喜極而瘋。

②(6~10)治瘋;

③(11~12)張鄉紳拜會范進。

六、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一部分。

1、結合註釋自瀆課文,並理解文義。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分別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進中了相公,胡屠户來賀喜,帶了哪些禮品?寫明禮物的作用是什麼?

③胡屠户“教導”范進的話主要有兩層意思,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④“體統”的實質是什麼?

⑤“屠户橫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寫出了什麼樣的形象?

⑥范進不知丈人小氣嗎?為什麼硬着頭皮商議盤纏?

⑦屠户為什麼斷定范進中不了舉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現范進對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寫的語句。

3、小結

這部分側重寫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户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寫范進幾處都只用簡筆,反而顯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胡屠户斷言范進考舉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第二部分再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學生默讀結合註釋弄懂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設計范進上集賣雞有什麼好處?

②“三步兩步走進屋裏來”,報喜人擁着他也擁不住,顯出范進什麼樣的心情?

③第五段寫范進歡喜瘋了,作者運用了多層次的細節描寫,可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找出描寫范進發瘋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詞語和句子。

④為什麼新貴人歡喜得竟至於瘋了?瘋態的描寫哪些地方最有諷刺意味?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討論思考和練習二

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借報錄人之口説范進是”迷了心竅”含有什麼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賀喜的時候,為什麼叫二汗提着?為何又寫明禮物?

③簡析胡屠户喝酒壯膽的有關描寫的語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麼含義?

⑤簡析第9段胡屠户厚顏無恥的恭維范進的語段。

⑥為什麼眾人也都笑起來?

⑦簡析第9節末句。

小結:結合思考和練習三討論胡屠户對中舉前後范進態度的變化

三、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為什麼除眾人之外又詳寫鄉紳來拜?

②課文末段寫胡屠户見財性、心喜卻又假意推讓,運用了那些動詞?

③誇張張鄉紳的富有與范進中舉歡喜瘋了有無關係?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意思

2、寫作特點: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3、語言特色:準確生動的白話語言

五、討論思考與練習

探究活動

如果這次范進還沒中舉,請你設想一下,范進、胡屠户、張鄉紳會有怎樣的表現呢?請就此續寫新結局,要求續寫內容符合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準備一份談本次寫作體會的發言稿,預備在課上向同學們陳述。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三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古人常説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題名,可以説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終生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美夢成真的,從此踏上了富貴之路,而有些人也為科舉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范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范進的命運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全椒(今屬安徽)人,清代小説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鏈接

吳敬梓出生於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曾祖父、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吳敬梓少年時熱衷科舉,23歲時考取秀才,屢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讀書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後,近房覬覦遺產,使他看透人性虛偽、卑劣,不到10年,家產揮霍一空,他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尋常變化後,看穿了世態炎涼,寫出《儒林外史》。

2、生難字詞

(1)字音 星宿(xiù) 齋公(zhāi) 醉醺(xūn) 閻王(yán) 緊攥(zuàn) 帶挈(qiè) 腆着(tiǎn)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2)詞義

【爛忠厚】過分忠厚。

【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

【見外】當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強調不出所料)。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瀏覽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全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第3~11段):寫范進中舉後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范進為什麼會發瘋?

明確: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從病理學分析:范進多年屢試不第,中了秀才後又中舉人,連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這種發瘋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

2.提問: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説明了什麼?

明確: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就意味着平步青雲。范進未中舉前窮困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後,既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又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功名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着重刻畫范進癲狂的醜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説出根據。

明確:主要是兩點:

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於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范進是本文着力刻畫的中心人物,試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明確: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借米賙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他中了秀才,社會地位才有所改變,可是胡屠户對他的態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罵他,訓斥他,他總是習慣地“唯唯連聲”,逆來順受,甘受屈辱。范進中了舉,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瘋癲被胡屠户一罵一打治好後,他回憶瘋癲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課文刻畫了范進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典型形象。

6.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分析人物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這些變化?表現胡屠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後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後恭謙。 中舉前後胡屠户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

小説運用對比手法,通過寫胡屠户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形象躍然紙上。

2、張鄉紳是作者刻畫的一個次要人物,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為什麼來拜會,又送銀又送房?

明確: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於勢利的人。 他結交新貴,為的是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勢。

3.范進未中舉前,家裏斷糧有沒有鄉鄰來接濟?中舉後鄉鄰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范進瘋了都是眾鄰居來幫忙,這表現了什麼?

明確:眾鄉鄰對權勢者或敬畏或諂媚,對不幸者冷酷無情。表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4.胡屠户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户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明確: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變化,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被奉承、被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5.提問: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特徵,想一想在笑的背後隱含着什麼?

明確:在笑的背後隱含着作者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的態度,作者痛感科舉制度已把讀書人腐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借小説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畫范進癲狂的醜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判的鋒芒不僅對着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2.拓展延伸

對比的方法對於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 范進先賤後貴,胡屠户前倨後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

(2)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地方,並説説它的作用。

明確: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范進中舉 吳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賀喜” 開端——借盤纏,范進遭罵 發展——斷炊煙,范進賣雞

高潮——中舉人,喜極而瘋,丈人打人,丈人趨炎 結局——送禮物,張鄉紳附勢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只有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 ,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非謂滔滔不絕地説,學生默默聆聽,而在於引導啟迪。”老師要改變角色,讓學生在平等、自主中渾然不絕地感受知識的甘甜,悄然實現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昇華,從而在感興趣的方法中自主學習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所以,注重調動學生自由自主的參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篇四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説史略》)

導讀結語 篇五

以上,我們比較鑑賞了這兩篇不朽之作,更深一層地領略到兩位文學大師在創作題材、主題基本相同的作品時,所表現出的各有千秋的藝術美。簡言之:范進和孔乙己,同為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類有清高傲氣、偷竊懶惰的惡習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進則顯得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在范進的臉譜上,可貼一“醜”字標籤;而孔乙己的靈魂深處,滲透出幾縷“悲”。

兩位作家,都懷着一腔憂憤,奮筆抨擊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吳敬梓的筆觸,只限於鞭撻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墮落;而作為沖決封建羅網的新文化運動主將的魯迅,則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末期的整個病態社會,較之吳敬梓更勝一籌。

“諧”、“諷”的文筆,是吳敬梓與魯迅所共有的。所不盡相同的是:吳敬梓慣用誇張變形的筆法,酣暢痛快、一瀉無餘,藝術地再現生活中的假、惡、醜;而魯迅運用令人歎服的白描功夫,信筆寫來、沉鬱含蓄,對病態社會的膿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