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教案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6K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教案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新版多篇】

歷史上有很多人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下面是小編辛苦為大家帶來的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教案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最新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並分享出去。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一

廣東新會陳瑞祺中學 伍貴允導入同學們,鄒韜奮同志在魯迅先生的追悼會上做了一個最簡短的悼詞説:“許多人是不戰而屈,而先生是戰而不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又一位 “戰而不屈”的人物。下面首先讓我們聽一段關於這位“戰而不屈”的人物吶喊聲,聽完之後請部分同學講一講自己的感受!放錄音《最後一次講演》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你現在的感受如何呢?對錄音中主人的慷慨激昂的講演,有什麼感想呢?自強,如果你在現場,你又會有什麼感受呢?你的心,你的血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熱血沸騰,感情澎湃,激動人心。鼓人心,壯鬥志……那麼大家知道是誰在演講,在吶喊嗎?聞一多!對,聞一多——一位面對國民黨的手槍寧願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鬥士!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關於他的一篇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也許我們課前都預習過了吧,誰來告訴老師作者是誰?好,婉萍,你來!臧克家,臧克家於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於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非常好,剛才我們所聽的是聞一多先生生命的最後一次講演的節選內容,也是他最後的吶喊,人生的絕唱。誰知道當時演講的歷史背景?曉棟,相信你回去一定找過資料,你來告訴我們。1946年7月11日,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在昆明被國民黨反動派的特務暗殺,特務們要暗殺的第二個對象就是聞一多先生。友人勸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舉行的李公樸先生追悼大會。他事先沒準備發言,但面對會場上特務們的無理取鬧和囂張氣焰,他忍無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講台,發表了這義正辭嚴的講演。三個小時後,他卻被暗殺了。講得非常好,掌聲鼓勵!我們知道,聞一多先生他為了祖國,為了民主而鬥爭下去,橫眉怒對着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願屈服,因此他是一名偉大的民主戰士。(板書)但是,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民主戰士,而且還是卓越的學者(板書)和熱情澎湃的詩人(板書)第一部分好,我們現在翻開書本89頁,我們來找一找,哪一些文段是寫他在學者和詩人方面,哪一些文段是寫他在民主戰士方面的?看誰找得又快又準。找到的同學請舉手!第1段~第7段是寫他在學者和詩人方面,第8到20段是寫他在民主戰士方面。我們先看看作為卓越的學者方面的,聞一多先生卓越在哪裏呢?也就是説,圍繞課文題目,作為學者,聞一多是怎樣説和怎樣做呢?説和做的關係又是如何呢?現在我們看看黑板的右邊: 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詩人言行性格品質 鑽研學術,如獲至寶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  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廢寢忘食 沒有先“説”,但他“做”了寫成了《楚辭校補》、《古典新義》  現在我們以四人為一小組,一起進行討論探究,然後每組派一個代表來發言。總結一下,誰能告訴我們,聞一多的説和做的關係是怎樣的呢?課文中哪裏講到的呢?學生1:“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説。”學生2:“人家説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説。”圍繞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雖然現在我們不可以象聞先生那樣成為卓越的學者,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成為優秀的學生,那麼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從聞一多先生身上學到什麼呢?課文中哪些賜予我們可以應用到自己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來?我們要象聞先生那樣“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還有目不窺園,足不下樓,惜寸陰、分陰。要潛心貫注,心會神凝等等。非常好,我們能不能做到呢?正所謂“勤能補拙”,如果做到以上的幾點,我們相信學習成績一定會逐步提高的。 第二部分當然我們是不能夠單*講的,因為我們有時候“説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其實,面對生活學習,我們不但“説到”,而且還要“做到”。聞一多先生作為卓越的學者的言行是這樣,那麼身為大勇的革命烈士時又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看看課文的第二部分。作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的言與行跟他之前的相同嗎?不同不但“情況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怎樣“一反既往”呢?大勇的革命烈士事件言行性格品質參加遊行  起草傳單 大會演説  剛才一上課所聽的就是大會演講的部分內容。聞先生為了這個演講,為了他的言行付出了什麼代價呢?現在讓我們一起感受他這顆滾燙而跳動不居的心靈吧,我提議我們一起朗讀16、17、18的排比段,既然是排比段,那麼我們讀起來的語氣應該越來越怎樣?強烈!怎樣才能言有盡而意未盡呢?我們先一起來試一試。作為大勇的革命烈士,聞先生不但説了就做,還敢説敢做,而且敢作敢當,這才是大丈夫,好女子的行為。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又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呢?讓我來問問一些同學,柏利,你平常有沒有説了就做的,或者有時説了就不想做,拖拖拉拉的呢?對於那些説到卻做不到,敢做不敢當的行為我們會有什麼想法?這些人會不會受歡迎?我們要不要做這些人?好,現在我們引用課文最後一段,把第三人稱“他”改動後變成第一人稱“我”,用來鞭策自己,好,一起高聲朗讀。 小結聞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引起了我們很多的聯想和啟發。1探究了聞一多先生這位英雄之後,我們還會想到哪些偉人的言行呢?他們的説和做帶給我們怎麼樣的啟示呢?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們學習,怎樣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學習生活與人生呢?我們現在就拿出堂上練習本,把我們現在的感受、感想、感觸,整理成一篇小短文。2遠如“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近的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總理。“甘願作一枚螺絲釘”的雷鋒,乃至今時刻都呵護着我們成長的父母、親人、朋友、老師等等,聞先生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是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詩中説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一樣,聞先生的英魂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不斷激勵着我們前進。我們應該時刻銘記着這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下面讓我們為這位勇士唱一首英雄的讚歌——《七子之歌》。結束語感謝同學們積極認真的投入與參與,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各位領導的光臨。好,下課!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2.學習本文敍述中融入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技巧。

3.學習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表達方式的運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選典型事例。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課前預習:①生字、生詞②查找臧克家、聞一多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也不願屈服。”這段話高度讚揚了誰?明確:聞一多。表現了他怎麼樣的精神品質?

明確: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現了這一點。

3.檢查預習情況:

⑴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

⑵解釋詞語:

望聞問切、兀兀窮年、迥乎不同、赫然(多媒體出示,學生板演、訂正)

⑶文學文化知識簡介:

①臧克家:(略)

②聞一多:(見同步資料)

二、梳理文章內容(自主、合作)

1、熟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①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了幾件事?這幾件事作者是怎樣銜將其連綴在一起的?

②本方是以什麼來結構文章的?

③上下兩部分的共同點是什麼?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3、教師評議發言,歸納討論意見。

問題一:課文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學者”的方面,寫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部書的情況;二部分“作為民主戰士(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上下兩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過渡句,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問題二:作者是以議論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敍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

問題三:本文敍述了聞一多先生不同階段在“説”“和”“做”方面表現的不同特點,熱情讚揚他救國救民的需要及“説”和“做”的愛國精神。

三、鞏固練習

完成《同步學習與探究》“讀文見義”部分(3、4)

四、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嘗試品味鑑賞,把自己的理解寫在筆記本或標記在課文空白處。

第二課時

一、複習拓展

任務:細讀全文,畫出精碎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並説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讀文—複述—談變化)

明確:聞一多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度,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後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時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單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問題引領,細讀課文。

思考:你眼中的聞一多是位怎樣的人?依據是什麼?(學生合作交流)

2.探究品味聞一多寫作《唐詩雜論》的部分。

(1)齊讀3.4段:

(2)這部分文章敍述聞一多的寫作《唐詩雜論》的目的以及他為了這一目的而苦讀鑽石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表現這些內容的關鍵詞句的表達作用。

(3)合作小組討論交流(時間不少於三分鐘)。

集體歸納明確:要給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深宵燈火“大開光明之路”用比喻,擬人手法表達聞一多先生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古籍的目的。

“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以整齊的句式流瀉的激情,熱情讚美聞一多治學“潛心貫注,心會神凝”“無暇”“惜”,表現他治學專心致志的程度。“貪”,表現他治學如飢似渴的慾望。“辛苦”,“凝成”,表現其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討論:文章怎樣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一多先生的“説”與“做”的?與第一部分寫法有什麼不同?這樣寫能收到怎樣的效果?

使學生明確: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聞一多先生既“説”又“做”,先“説”跟着“説”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寫法是引用聞先生的“言”,然後記其“行”,再進行議論。第二部分把聞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來寫,把敍述和議論結合起來寫,給人以飛流直下,一氣呵成的感覺,表露了聞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為代價求民主反獨裁的高尚人格。議論中寓含深情,議論中夾以事實,扣擊讀者的心絃,使人對聞先生的凜然正氣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4.這篇課文在敍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寫?説説這些描寫的作用。

明確: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5.小結: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三、鞏固深化

完成《同步學習與探究》“拓展性學習”部分(1-7)

四、總結

回顧學習內容,總結學習收穫,自評參與學習的主動程度。

附: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瞭解夾敍夾議的方法,敍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鬥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蹟。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敍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着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説,做了不説”,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説”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髮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説,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説”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覆強調“凶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説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敍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敍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敍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讚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説”“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敍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説”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説”,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説’,但他‘做’了”中的“説”和第6段中的“説”,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裏的“沒有‘説’”,主要是讚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説”,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説”字,竟然表達這麼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敍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敍,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説它是記敍未嘗不可,但洋溢着讚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讚語,但緊接着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藴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麼精妙,但跟着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4.夾敍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敍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敍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説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説説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説,做了不説”,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敍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説説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説説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説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説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説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説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説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蹟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後記:這篇文章記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學習他的精神。同時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述的重點。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篇四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是一篇寫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文中記敍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學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級的學生中,部分學生比較活潑,思維活躍,課堂上能積極地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也有一定的語文鑑賞能力,但在表達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時不能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還有部分學生比較內斂害羞,,總喜歡默默地聽、記、寫,卻不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與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學中我就想把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好的結合起來,希望同學們能學得輕鬆並有所得。

教學設想: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側重於從學者和革命家兩個方面敍述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全文結構嚴謹,選材精當。文簡義豐,僅千餘字就把聞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本課的教學注重在培養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讓同學們受到啟迪,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設計教法時,我兼顧大多數學生的情況、秉承課改理念,教學中力求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我把本班學生情況和教材對這一課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設定的,目的在於正確把握課文內容,從課文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聞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語,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

3、學習文章結構嚴謹,選材精當的特點。

4、領會文章思想感情,感悟聞一多先生的形象。

過程和方法:

朗讀重點段落,領會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瞭解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從中受到啟迪,從而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1、梳理四字短語,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

2、領會文章思想感情,感悟聞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結構嚴謹,選材精當的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設計,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聞一多先生產生一種敬佩之情,並帶着這種敬佩之情走進課文,走近聞一多先生,積極地去學習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這樣評價他:“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燬了自己,遺燼裏爆出個新中國。”他是誰?他就是聞一多先生。今天,讓我們走進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去了解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

2、從課題中你發現了哪些關鍵的詞?

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説”和“做”)

3、瞭解聞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設計意圖:加深對人物的瞭解,豐富學生知識,便於更好地學習。

二、新課教學

(一)梳理四字短語,理清結構。

設計意圖:本文的四字短語比較多,而正是這些四字短語又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的“説”和“做”的特點表現了出來。所以從四字短語入手,我覺得比直接問學生課文寫了哪些方面的“説”和“做”要形象與生動,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課文語言的精警。這無疑會是一種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語。

設計意圖: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關鍵的四字短語。

設計意圖:在於教師的那個“引”,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鍥而不捨   目不窺園   足不下樓   兀兀窮年

瀝盡心血   羣蟻排衙   潛心貫注   心會神凝

慷慨淋漓   氣衝斗牛   聲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長鬚飄飄

3、齊讀這些四字短語,説説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師就要注意啟發,理解學生學習的過渡性。)

明確:這些四字短語分別修飾了課題中的關鍵詞--“説”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語進行歸類,哪些修飾“説”,哪些修飾“做”。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訓練整理信息的能力,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5、説説它們分別修飾聞一多先生哪一個方面的“説”和“做”的,這些方面的“説”和“做”各有什麼特點?在這些方面他都“説”了什麼?“做”了什麼?(從文中找出對應的關鍵句)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結合文本理解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提煉文章的關鍵信息從而把握課文內容。

6、梳理結構

課文分為幾部分?分別是哪幾部分?

明確:第一部分(1-7)記述聞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説”和“做”。 第二部分(8-20)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的“説”和“做”。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由前面的分到這裏的合。學會整理概括,從而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與把握。

7、這兩個部分的內容是怎樣連綴在一起的?你能從文中找出關鍵句(諸如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嗎?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通過對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關鍵句的尋找,讓同學們感知文章嚴謹的結構特徵,明白這樣銜接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的妙處,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以後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確:文章結構嚴謹,開頭有總起段,第1、2自然段總領第一部分;結尾有總結段,總結全文;中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進行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這樣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兩個方面的情況簡明地並列提出,給讀者以深刻印象。這種嚴謹的行文特點很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二)感悟形象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文本表面向縱深研讀,讓大家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從中獲得個性體驗,真正從文本的角度、從自己的角度理解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讓人物形象在研讀中鮮明起來,也讓人物的崇高品質在學生心中激起認真嚴謹的態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為正義而奮爭的火花,激起濃濃的愛國的火花……同時把這樣的品質用我們的朗讀加以表現,間接的指導學生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重點段落,體會聞一多先生的形象。

師: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具體敍述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個詞(或哪一個句子)讓你對聞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確:是一個勤奮刻苦、廢寢忘食、鍥而不捨、有深沉愛國主義情感的、孜孜不倦、爭分奪秒的進行研究為謀求救國之路的學者形象。

師:請朗讀16--18自然段,感受聞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確:是一個大勇的、大無畏的、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愛國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為什麼他只寫這三本書、三件事?

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把人物形象和課文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個特點。

明確:選材精當。講究典型性,以少勝多。

三、談收穫。

你都記住了哪些短語和句子,説來聽聽。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雁過留聲、風過留痕的學習習慣,今天也許是無意識的,明天后天也許就會變成有意識的,能讓自己在一堂課的學習中有意識地記住一些東西,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

四、作業: 想與寫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既能深化文本內涵,又能訓練學生的寫作,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以期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真正在教學中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重視寫作教學與閲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繫,善於將讀與寫、説與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要求。

下面兩題任意選擇一題發揮想象寫幾句話。

1、 “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請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聞一多挑燈夜讀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聞一多先生的書房還亮着燈,他……

2、人們很崇拜明星,那像聞一多先生這樣的民族英雄,我們是否應該去追隨?假如我校要設置聞一多先生的雕像,請設計高度概括聞一多先生精神的話。

五、總結: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既能總括全文,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內容信息,又有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聞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學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戰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我們要學習他嚴謹的學習態度,學習他為民主革命事業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學習他的精神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李冰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五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學反思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新中學 劉曉蘭

當下課鈴聲響起,一節課結束了,但對課的研究卻沒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説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説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説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敍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後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鍊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而對這樣文章對八年級的學生,本着一課一得的思想,把課設為兩課時。由於本次教學的特殊情況,只講了第一課時。

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學生,而且本文應是八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在第一課時設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讀,知道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知道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在第一課時如果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來,對聞一多先生有了瞭解,那麼在第二為課時就可以在品讀語言過程中來深入挖掘聞先生這種説和做,雖前後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為追求民主,為救國救民。這樣,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導學生對聞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在當今社會如何把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課時。這也是教學中受教案和教學形式的拘泥。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六

張迎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瞭解夾敍夾議的方法,敍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鬥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蹟。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敍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着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説,做了不説”,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説”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髮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説,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説”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覆強調“凶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説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敍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敍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敍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讚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説”“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敍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説”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説”,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説’,但他‘做’了”中的“説”和第6段中的“説”,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裏的“沒有‘説’”,主要是讚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説”,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説”字,竟然表達這麼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敍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敍,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説它是記敍未嘗不可,但洋溢着讚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讚語,但緊接着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藴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麼精妙,但跟着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4.夾敍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敍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敍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説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説説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説,做了不説”,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敍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説説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説説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説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説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説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説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 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説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蹟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後記:這篇文章記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學習他的精神。同時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述的重點。

12.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一。教學目標 :

1.整體把握課文,瞭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敍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二。教學重點: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

三。教學難點 :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二。簡介臧克家、聞一多(由學生從圖書館、網上自己查閲,加以整理後,在班上交流)

三。檢查預習情況

⑴正音:

彌    鍥    兀    瀝    函    衙    赫     迥    窺     楷

多音字:殼{  };鬥{ }

(2)朗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課文:

五。問題研討。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以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寫好在哪裏?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敍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和精神?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片段。

二。問題研討。

1.文章怎樣寫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麼?

2.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説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説説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麼特點。

4.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

作者郵箱: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臧克家、聞一多。

2.整體把握課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緻嚴謹的結構。

4.理解艱深語句的作用,學習本文敍述中融入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的方法。

5.學習聞一多先生刻苦的學習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執着的愛國熱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重要語句,理解聞一多先生精神實質。

2.表達方式的運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選典型事例。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敍述中的描寫的運用及作用。關鍵詞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七子之歌》,學生可跟唱,創造情境。(學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師也可隨機提問。)

這首歌的作者是聞一多先生,他是近、現代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他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是一位為人所敬的民主戰士,他敢説敢為,言行一致。現在我們學習臧克家寫的一篇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瞭解他的精神品質。

二、資料交流,資源共享:

1.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xx年生於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並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後來的詩歌創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於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後,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隨着《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後到中學任教,發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抗戰爆發後,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抗戰勝利後,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於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後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後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後,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並任復刊後的《詩刊》顧問。

2、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於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於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説:“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願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誌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説……”,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讚揚他的信後,於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覆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於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3.聞一多:

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後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着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後,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於是憤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週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分組議論,解決字詞。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表情朗讀,教師指導。

3.學生齊讀課文,而後歸納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

4.教師歸納:

《唐詩雜論》  學者 《楚辭校補》 三本書  聞一多 《古典新義》  起草政治傳單

革命家 羣眾大會演説 三件事  參加遊行示威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於學術,後期投身於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四、問題研論: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設計的問題)

1.這篇文章為什麼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説,做了不説”,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説”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説説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説,做了不説”,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後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後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

2.這篇文章在敍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説説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第二課時

一、品讀句子:

揣摩語言,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學會運用。質疑問難,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説説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説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説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説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説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説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學習,研討課文的一些寫法上的特點。(問題設計的方面較多,可以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有些問題可不必過細,點到即可。

1.精於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

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

細節描寫:“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髮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從詳略上説,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説”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覆強調“凶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説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敍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敍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並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敍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讚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説”“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敍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於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説”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説”,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並沒有‘説',但他‘做'了”中的“説”和第6段中的“説”,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裏的“沒有‘説'”,主要是讚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説”,是對於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説”字,竟然表達這麼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於感情。這篇文章的敍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敍,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説它是記敍未嘗不可,但洋溢着讚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讚語,但緊接着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藴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並不怎麼精妙,但跟着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於音樂美。①作者善於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於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衝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並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3.夾敍夾議的寫法。

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敍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敍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關於練習:

1.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説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並提高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複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2.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髮零亂、昂首挺胸、長鬚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羣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彷彿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學法指導 篇八

1、探討研究法。

2、朗讀法。

3、語感品讀法。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學設計 篇九

一、導入

第三單元是名人單元。我們先認識了霍金,又認識了鄧稼先,今天我們認識另一位優秀人物聞一多先生。

看視頻簡介。學生注意抓關於人物的重要信息。隨後説出來。

二、讀文探究

(一)整體探究

聽讀思考:

1.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先生的説和做。找出中間銜接的語句,指出銜接語句所起到的作用

2.圍繞兩方面各寫了幾件事

3.作者如何評價聞先生(找出文中評價性語句)

學生解説。

板書展示:作為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的聞先生説和做的特點及其評價。

(二)人物形象解析

A.初步探究

分別找出關於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民主戰士相關語句,説出人物特點,給出讀者評價。

B.深入探究

質疑:怎樣理解作為詩人學者和作為民主戰士,聞先生的説和做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這些特點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不覺得奇怪嗎?)

解析:我們不妨把聞先生放在時代大背景中看待人物的成長變化。

1.瞭解聞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

聞一多(1889-1946)身處中國近現代,外敵入侵,國內風雨變幻,中國社會急劇動盪的時代。

期間中國社會的大事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2.探求聞先生成長的思想歷程

觀看視頻:紅色地圖聞一多雕像

3.名人對聞先生的高度評價

教師小結:體現不同時期聞先生認識的不同,先學術救國,後革命意識,義無反顧。無論什麼樣的行為表現,本質上是言行一致的,核心精神在於愛國精神。

無論是潛心學術,還是民主展示,核心都出於愛國,如果生於和平時代,他是一個內心充滿熱情的詩人,潛心治學的學者,一個極具儒雅的文人。生逢亂世,心懷國家,民眾。轉身間成為一個民主戰士,振臂高呼“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是一個有勇氣有魄力的英雄。他做到義無反顧,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勇者姿態,令人欽佩。

三、拓展延伸:人生價值觀的探討

1.陶淵明與聞一多

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這些山水田園的詩人也像聞先生一樣,生活在政局多變、動盪的年代,他們也曾有着自己大濟蒼生的志向,最後卻都寄情山水。

耳聞一多先生憑藉自己的才識完全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潛心研究學問,但最後他卻不顧自身安危走出來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兩種做法你贊同哪一種?為什麼?

可參照:贊同後者。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先生心懷大義,沒有僅僅想到自己,想到的是為國家為民眾做點事,是值得欽佩的。

贊同後一種,這樣的人心懷天下,並且付諸實踐,中國的文人

歷來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陶淵明等人只達到了修身的境界,而聞一多達到了治國平天下的境界,為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對於聞一多來説,他是幸福的。

2.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

中國近代,風雲變幻,有許多如聞先生一樣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振興,為了民主革命,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曙光,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們都知道的:

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敢為戊戌變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從倡導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與聞先生同時代和他有着相似精神品質的魯迅先生。

他們的語錄:

譚先生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乃從容就戮。嗚呼,烈矣!

孫先生説:“驅除韃虜,振興中華。”

魯迅先生説:“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聞先生《一句話》:“有一句話説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着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説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説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裏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些人多為文人,更是勇士,前仆後繼,引領時代的潮流,終於領來了新中國的曙光。他們是國民的靈魂,是國家的驕傲。向他們致敬。

四、寄語學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當代的青少年學生要立志早日實現習主席倡導的中國夢。中國夢自少年起,少年強則國強。這樣也不枉先烈的流血犧牲換來的錦繡山河。

五、推薦影視作品

愛國歌曲《霍元甲》主題曲《我的中國心》;電影《十月圍城》。

不完全是史實,但革命黨人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愛國之心與歷史使命感盡得體現。

影視的畫面視覺衝擊,讓我們體會什麼叫拋頭顱,灑熱血,一往無前、前赴後繼的慘烈與悲壯。

希望這種愛國心與使命感代代相傳,喚起激盪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弘揚我們民族的精神。

課《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篇十

《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教案

育才國中   王國平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味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夾敍夾議的寫法,敍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後文的過渡和照應

3、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欣賞,情感薰陶,行文技巧,指導寫作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學生講述交流蒐集的資料,引出聞一多,臧克家。

二、瞭解聞一多,臧克家。(課件)

聞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後來研究文學。1925年回國,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詩集有《紅燭》《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激情。1943年後,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集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三重人格”於一身。郭沫若稱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臧克家(簡略瞭解)

三、檢查預習情況(課件)

1給下列字詞注音:

地殼      仰之彌高      兀兀窮年

校補      鍥而不捨      瀝盡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羣蟻排衙

函寄      目不窺園      迥乎不同

漂白      警報迭起      氣衝斗牛

2區分下列形近字

霄,宵    炯,迥    赫,赧  

鍥,契,挈    暇,瑕,遐

四、理清課文   整體感知

1 放聲朗讀課文,思考:(均有課件)

2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以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明確:從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來寫的。

第一部分(1-7)記述前期聞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説”和“做”。

第二部分(8-20)記述後期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的“説”和“做”。

兩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落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這樣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兩個方面的情況簡明地並列提出,給讀者以深刻印象。

3.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作為學者聞一多是怎樣説的?(引用原文)

“人家是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

“人家説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説。”

5作為學者聞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麼? (引用原文)

三部著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 《古典新義》

目的:“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6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是怎樣説的?(引用原文)

“ 此生別無……講個痛快﹗”

“另函寄上……請傳觀。”

7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麼?

明確:起稿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

目的:爭取民主

總結提問:這篇文章為什麼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五 作業 佈置

1,讀一讀,寫一寫

2,《作業 本》1-4題

第二課時

一  賞析臧克家詩作《有的人》,緬懷聞一多先生導入

二  複習上節課延伸提問:(課件)

聞一多先生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前後期為什麼有這種變化?

明確:前期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取得累累碩果。後期投身民主運動,做爭取民主的戰士,無所畏懼視死如歸。原因及共同點: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他卻是始終的言行一致。

三  重點研讀第一部分,賞析生動形象,精煉含蓄的語言。

1 先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再講一講喜歡的理由。(教師大力鼓勵,引導,賞識評價)

2 學生圈點勾畫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詞語,討論解決。

3 教師提出如下句子或詞語讓學生討論:

見課本練習二

4 “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請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聞一多挑燈夜讀的情景。

5 歸納本文語言特點(課件)

明確:語言生動形象,富於感情和詩意:

有記敍、描寫、抒情、議論。

運用成語或四字短語:使結構整齊,有節奏感。

運用對句: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四。小結

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總領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説,做了不説”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説”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羣眾大會演説、參加遊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

五 課外拓展。

賞析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感悟聞一多先生作為卓越學者的精彩語言和作為大勇的革命家的風範。

六 作業 佈置

1《作業 本》閲讀理解

2 課外讀《紅燭頌—紀念聞一多烈士》(聞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