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35K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多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瞭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閲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瞭解故事背後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成功。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着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更意味着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二、簡介鄧稼先、作者以及文體知識。

1、介紹鄧稼先、介紹作者

2、介紹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敍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敍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2.根據意思寫成語(多媒體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內容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製造原子彈、氫彈的一段經歷。

2.找出最能概述鄧稼先一生的句子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課文寫了哪些事情,表現了鄧稼先什麼精神?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並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裏?

3、放聲朗讀,加深體會

六、小結歸納: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2、總結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敍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敍述故事情節,還應着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七、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説説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八、總結,提出希望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九、佈置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 篇三

【課時安排】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小説設置懸念和誤會的巧妙構思。

2.體會小説設題的精妙。

3.弘揚傳承雷鋒精神。

一、直接入題,明確目標

二、精讀課文,初識小屋及屋主人

1. 請同學們齊讀8--11段,從文中提煉信息,説説這是一間怎樣的房屋。

2.從小屋陳設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麼特點?

三、略讀課文,體味懸念和誤會的妙處

3.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中,作者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和誤會,請同學們跳讀課文,説説這些懸念、誤會及它們的妙處。

4.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細讀課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讀課文,勾畫出和“梨花”相關的內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及作用。

6.你怎樣理解文章的標題《驛路梨花》?

五、總結延讀,一花引得百花開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驛路梨花》領略到邊疆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和他們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到“文明、和諧、友善”,我們的自願服務理念是“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 現在,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麼想法?聯繫現實談談。

六、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處處開

愛暖人間

雷鋒精神代代傳

《木蘭詩》(《木蘭辭》)公開課教案 篇四

經典教學課型專題研討-----探討教學形式多樣化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2016年10月18日第4節

授課人:伍展雯

《木蘭詩》(《木蘭辭》)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利用多種誦讀方式熟讀詩歌,背誦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感與韻律美。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夠積累一定的古代文學知識,為今後的古文學習奠定基礎。

3、感受木蘭這一具有家國情懷的光輝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式學習詩歌, 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如何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並能感受木蘭這一具有家國情懷的光輝人物形象。

一、新課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巾幗不讓鬚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指名回答,師總結)

2、是的,在中國歷史上就湧現出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木蘭辭》這首詩歌,去了解這位流傳千古的奇女子--木蘭的故事。

二、正字音,熟讀詩歌:

1、師導入:同學們,這首詩歌是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您們還記得我們曾經學習過哪首北朝民歌?(生吟誦,師點評)

2、師導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是如此的粗獷豪邁,北朝民歌是如此的樸質剛健,富有感染力。《木蘭辭》就是這樣一首集北朝民歌精髓的詩歌,因此它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

4、學習詩歌,師範讀詩歌。

5、師領讀,生跟讀。(注意糾正學生字音)

6、男女生對讀。

7、文白對讀,師串講,疏通文意。

8、指名個人讀。

三、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木蘭的故事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古,深受人們的喜愛?

《木蘭詩》(《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辭 教案 篇五

一、導入新課二,背景解題

三。朗讀

1、聽範讀,正字音

2、自由朗讀機杼Zhù可汗kâ hán 鞍韉ān jiān 轡頭Pâi燕山:yān 胡騎jì(戰馬)戎機róng 朔氣Shuò(北方)金柝tuò紅粧zhuāng 著我舊時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3.請學生朗讀並點評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敍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詩中敍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複述木蘭故事。(串譯文章)

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 古今異義字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古意是隻(副詞)

今意是但是,可是(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 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僅用作姓氏

雙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一詞多義 東市.買駿馬 集市(名詞) 願為市.

鞍馬 買 (動詞) 數詞運用 軍書十二卷 壯士十年歸 策勛十二轉 同行十二年

(注意:這些數詞均不表示具體數目,即表示虛數,言其多。)翻譯時注意以下句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3.梳理詩歌展現的木蘭的傳奇經歷,請用四字短語來概括。

五,人物賞析,品讀探究人物賞析: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勤勞孝順。(2)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願”――勇敢堅毅,忠孝兩全。(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2、六、詳略分析:(1)這首詩在敍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2)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學生討論明確:(1)從軍緣由――詳寫出徵前準備――詳寫出徵中的思親心理--詳寫,詳寫女兒情態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略寫英雄氣慨凱旋辭官――詳寫家人迎接――詳寫木蘭改裝――詳寫(2

八、拓展延伸

1.每一年,中央電視台都會有一個晚會叫“感動中國”,以評選出當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我們今天讀到的木蘭的事蹟,絕對有資格入選“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評委會委員,請你參考下面的頒獎辭,也給我們的木蘭寫一段頒獎辭吧: 《木蘭詩》這首敍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雲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

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同行十二年

(注意:這些數詞均不表示具體數目,即表示虛數,言其多。) 翻譯時注意以下句子: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3.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梳理詩歌展現的木蘭的傳奇經歷,請用四字短語來概括。 第一部分(1——3.)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 十年征戰

第三部分(5——6)還朝辭官,親人團聚。 第四部分(7) 比喻作答,讚美木蘭。 教師總結:本文敍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萬里轉戰、凱旋而歸、不貪功名、解甲歸鄉、全家歡聚的故事,洋溢着極其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木蘭在非常時期女扮男裝,祕密代父從軍,併發揮她那潛在的智謀與才華,着實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木蘭辭 篇七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爹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

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 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户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銘”“説”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並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説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説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説,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國小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悦。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讚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説》。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並藉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説》,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重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重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背景介紹,檢查預習

1.題解: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判官,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劉禹錫想,這狗官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我偏不買你的賬,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目標導學二 :初讀美文,整體感知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如“馨xīn”、“牘dú”。

②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④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説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裏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説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

目標導學三 :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組織學生領悟以下語句: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學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語言描繪,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台階上長滿青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可見環境的荒涼冷落。“上”字寫出了苔蘚從台階上爬到陋室,彷彿要聽聽主人在説什麼。“入”字則寫出了青草彷彿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幹什麼,這裏採用擬人手法,把苔蘚青草寫活了,賦予它們以人的靈性。我們已忘卻陋室的淒涼荒蕪,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同時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②“鴻儒”可換成“羣儒”嗎?“金經”可換為“五經”嗎?

明確:“鴻儒”不可換成“羣儒”,因“羣儒”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金經”也不可換為“五經”,因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上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感情的折射。

2.品讀以上文句,體會意境美。

目標導學三 :賞析誦讀,欣賞形式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2.學生有節奏地自讀全文,體會韻律節奏之美。

3.引導學生明確: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託物言志。“託”的對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標導學四 :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 背誦《陋室銘》。

2.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脱紅塵的寧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閲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3.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捨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嫉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雲:“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雲。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敍友情。可以破記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4.結束總結: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是……一間陋室哪裏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裏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教學提示】

背景介紹,可小組合作完成,然後再分別彙報,這樣效果更好。

【學法指導】

銘文特點: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教學提示】

可指名朗讀,在此基礎上同桌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類比:類比修辭是基於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藉助喻體的特徵,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

類比的作用:就是藉助類似的事物的特徵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徵,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類比的邏輯推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

在文學中,類比屬於比喻範疇,與明喻、隱喻緊密相連,但又同中存異。類比是擴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兩事物間的相似點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對應,形成邏輯推理的前提。

【教學提示】

可以分組合作,教師補充完善。

【學法指導】

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水乳交融、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説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為,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才會成為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

板書設計

陋室銘(託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興,引出陋室。

2.(4—7句)寫景敍事,描寫陋室。

3.(8、9句)古賢自比,表明心志。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説”的特點;(重點)

2.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1.板書課題:愛蓮説周敦頤(dūnyí)注意“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不能寫成“臣”字。“蓮”是上下結構,“艹”應在“連”字之上。

2.題解:“説”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説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於議論。所以後來人們常把説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説文。那麼“愛蓮説”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説説愛蓮花的道理。

3.指導順暢朗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注意語氣語調,在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

②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互相交流解決難讀難寫的字。

③讓兩位學生上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不染(rǎn)

褻(xiè)玩隱逸(yì)噫(yī)鮮(xiǎn)有聞

④學生齊讀課文。

4.指導誦讀課文

①明確誦讀要求: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詩文用的是吟誦的方法,語氣比較舒緩,抑揚頓挫,很有韻味。我們在讀文言文時,可以借鑑古人的讀書經驗。

②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文中有八個帶“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③文中還有哪些字詞在誦讀時,語氣可以適當延長些呢?(讓學生輕聲朗讀體會)明確:如第1段中的三個“而”。第2段中的三個“也”,歎詞“噫”,語氣助詞“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相鄰的兩句話,字數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從寬處講,排比句也可看作駢句。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屬於駢句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問:這兩處駢句應該怎樣來讀呢?

明確“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讀時要一揚一抑。讀排比句時,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

⑥學生齊聲誦讀課文,體會誦讀指導要求。

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1.學生小聲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提問: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提問:這一長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後板書蓮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5.提問: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讚美之情。

6.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讚美之情。

7.提問:前面我們説過“説”這種文體偏重於議論,那麼《愛蓮説》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於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2段對菊花、牡丹作出評論,表-本站§ 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8.提問:君子是怎麼樣的人?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讚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讚美蓮花去讚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寫法叫作“託物言志”。“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板書“花之君子者也”,“託物言志”)我們讀這句話時,要讀出由衷的讚美之情。

9.提問:文題是“愛蓮説”,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呢?(板書“菊”、“牡丹”,“襯托”)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10.提問:“噫”是一個歎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後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11.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愛蓮説》中的哪一句,並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課前準備若干未題過字的、以“荷花”為題材的畫,讓發言的學生題上自己喜愛的句子,並作為獎品送給學生。

目標導學四:遷移運用,體會鑑賞

將《陋室銘》與《愛蓮説》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後心得。

明確: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愛》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愛》文通過正面讚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採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教學提示】

①採用跳讀方式;②小組互動、交流,班級中展示。

【教學提示】

這個環節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評點時,注意形義的點撥。

【教學提示】

將八個句子分成兩組,教師範讀,明顯地讀出後一組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判別。明確後,讓學生齊讀領會。

可預先設題(大屏幕展示),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學法指導】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文體,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而且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説,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教學提示】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學法指導】

襯托:是語文學科中的表現手法的一種,可分為正襯與反襯。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1. 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係是並列的,不分主次;襯托可以明顯的分出襯托事物和被襯托事物來,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對比常用於論述,襯托常用於描寫。

板書設計

愛蓮説

周敦頤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 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 美

木蘭辭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民歌特色,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教案 23古代詩詞。

2、掌握詩文的含義。

3、瞭解木蘭形象。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讚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後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説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二、正音、解詞。

三、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後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

(1)教師範讀後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裏的文人詩歌有什麼不同?

(2)學生齊讀一遍後答問。

(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敍事手法。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説話並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②民歌敍事常抓住重點加以鋪排,鋪排的辦法很多:

排比:如“爺孃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敍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説中間——這就是“賦”。)

四、誦讀練習,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教案 23古代詩詞》。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併為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

(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後自由練習背誦;

(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第一段(第1至4節):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要先設想這個五口之家在徵兵令下達後的困難處境。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後作稍長停頓。為什麼?(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嫻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歎。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為什麼偏要説“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麼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為堅定)“願為”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説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為製造懸念,讀後可作稍長停頓。

第二段(第5至7節):木蘭置辦戰具後奔赴戰場。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裏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麼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為什麼?(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敍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敍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嚮往戰鬥)“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鬥的激情。)

敍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為主?(抒情)思親和嚮往戰鬥二者哪一種為主?(嚮往戰鬥)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熟練地掌握詩文的意思。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詩文。

1、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鬥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後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鬥生活,為什麼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為出類拔萃的戰鬥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瞭。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後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鬥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後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③“歸來”四句,由莊嚴轉為熱烈。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為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粧。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粧、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孃?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佈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①家人歡迎一節要有喜慶的氣氛,節奏最快。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粧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為高潮蓄勢。

③“見夥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説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夥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後應作一頓。

3、歌者讚辭(最後一節)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後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蘭形象。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後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覆深思的。

(2)參軍後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鬥,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願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後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裏,她換上了女兒粧,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2、讓學生説説這首詩千餘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

要點有二:

①木蘭是人民大眾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為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為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徵兵令下達後,她為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歎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孃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於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三、解釋詩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説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四、佈置作業 。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木蘭在回故鄉的途中

木蘭到家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