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己亥雜詩教學設計(彙總12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51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2篇《己亥雜詩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己亥雜詩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己亥雜詩教學設計(彙總12篇)

篇一:《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你一定聽説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説》。

設計二:我們古代名士文人特別喜愛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豐富的內涵。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愛蓮説》《陋室銘》,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傳世名作《馬説》。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關於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諡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撫養,刻苦好學。及長,盡通六經百家之學。貞元八年進士,曾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因關中大旱,上疏奏請減免徭役租賦,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令。後又因上書諫阻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乃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新運動,反對浮豔華美的駢文,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説理、敍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為“文起八代之衰”。

2、關於文體: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説明議論,也可以記敍事物,但都是用來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

本文是《雜説》第四篇,“馬説”是後人加的標題,“説”比“論”隨便,是一篇託物寓意的散文。

3、關於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4、關於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並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學生讀資料,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體顯示)

①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樂相馬 駢 槽櫪

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才美不外見

其真無馬邪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明確:

① xiànɡ pián cáo lì sù

② 食:通“飼”,餵養,讀“sì”。

材:通“才”,才能,讀“cái”。

見:通“現”,表現,讀“xiàn”。

邪:通“耶”,嗎。

⑵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如:不以千里/稱也

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⑶ 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變化。

⑷ 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 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⑵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① 積累重點詞語:相、駢、櫪、策、粟、邪

② 掌握一詞多義: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詞動用)

執策南昌臨之(名詞,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無馬邪(通道,表反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推測語氣)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的,助詞)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詞)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詞)

以:不以千里稱也(憑藉)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謂之文也(憑,靠)

能以徑寸之木(用)

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

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

③ 難句翻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供學生研討。

⑴ 提問: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麼?“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學生明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來説,應是先有馬,然後才有對馬的認識。然而對於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伯樂不常有,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被當作一般馬對待。所以,對千里馬來説,貴在發現有“馬”,貴在伯樂。

⑵ 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句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後明確:“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後用“不以千里稱”作結,“也”字流露出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於“食馬者”的無知,然後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問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也”字凝聚着作者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對“食馬者”的嘲諷之意。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如下:

學生根據詞語提綱背誦課文。

⑶ 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字裏行間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情感的把握,體會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

學生推選一位同學讀課文,力求讀得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體驗與反思

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課文的感受。

生1:託物寓意的寫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寓深刻的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論萬里之勢。

生2:文章語言簡練,三個“也”字舉足輕重。七個“不”字別有藴味。“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七個“不”字如江河直下,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寫得淋漓盡致。

2、組織學生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此次討論意在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動輒評判,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六、課堂小結

《馬説》是韓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顯著特點是文辭形象簡練,藴藉含蓄,讀起來迴環跌宕、格調鏗鏘,好像遊歷小巧的園林,有咫尺萬里之勢。特別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要學會珍惜一切,努力磨練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樑,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七、佈置作業

1、運用以物喻人或託物寓意的手法,寫一個片斷。

2、閲讀劉基的《説虎》,思考:文章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説明了什麼道理?

篇二:《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三、深入詩意,理解詩情

初讀時,我們大體瞭解了詩意,現在我們再讀全詩,透過文字去想象,你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

1、學生細細地讀詩,自己想象畫面

2、小組彙報交流,討論想象到的畫面

小結:剛才聽了每個小組的發言,老師被你們陶醉了,同學們真會讀詩,通過自己的朗讀,想象到了這麼多生動的畫面,了不起!

如:

彙報全詩之後,細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A、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麼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B、這裏龔自珍真説的是大清朝的馬麼?他指的又是什麼?從哪裏讀出來的?

聯繫上文“九州”知道説的是“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

C、這“舉國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説説。

學生交流彙報之後,教師隨機補充:

(1)(ppt圖片1)英法聯軍打到家門口的時候,皇帝居然帶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讀“萬馬齊喑”!

(2)(ppt圖片2)這是大清朝的官員們。面對趾高氣揚的列強,大氣都不敢出。只顧得貪污腐敗,剝削欺壓人民!(ppt圖片3)這是當年外國人拍攝中國煙民做成的明信片,東亞病夫的形象世界流傳。“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啊!

(3)(ppt圖片4)百姓流離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經,工不能作,哀號遍野的豈止十萬百萬千萬啊!這是當時官府的施粥場景,有這樣一個母親,因為貧病,兒剛死在懷中,可憐的母親還在心中悲叫着:“兒且勿死,為娘今日趁一粥”,還“掩懷拭淚不敢哭”……

看到這一切,用一個詞説説你此刻的情緒:(悲哀、憤恨……)這萬千情緒同樣也翻滾在龔自珍的腦海,他選擇了最能表達他此刻情緒的一個字:“哀”

大家讀讀這行詩。

【設計意圖】此詩中的“萬馬齊喑”既是全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是關鍵點。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基礎,抓住這個詞,就是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採用了多種方法,使得文本的內涵豐富起來。同時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時代,感受與激發情感。教學時不僅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實到位,而且生髮了學生情感的震盪與共鳴。抓住語言訓練的關鍵點、內容理解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紮實的、有層次地語言訓練。

正因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場大的變革的風雷來喚醒這九州的生氣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板書:九州生氣)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説説。(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

2、剛才同學們説到“風雷”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希望這風雷滌去什麼?炸醒什麼?

3、他希望那如風雷一般強大、一般迅疾的變革啊!這滿心期盼你能讀出來嗎?(讀第一行詩)讀!讓這場變革來得更快些!讀!讓這場變革來的更猛烈些吧!讀!

小結:盼望着九州生氣,可偏偏生活在這樣萬馬齊喑的哀世中,叫人怎麼不感慨!合起來在讀這兩行詩。

同學們與龔自珍一樣有着深切的悲憤,滿懷的激昂啊!放聲讀吧!

彙報詩的第二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家讀讀後一句。他勸誰?勸什麼?怎樣勸?(多名學生彙報交流:用自己的話和表演來勸説)

小結:1、這首詩寫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大炮首先轟開了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讓這個本已貧困的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讀!

2、距離這首詩不過三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的條約。讀

3、甲午海戰敗了,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危急了啊!再讀!

讀全詩:師生共同誦讀:師讀第一句,生讀第二句。

【設計意圖】

1、學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知、感悟、藉助充分地讀體會感情。教學環節簡明,符合情境情感的發展需要。

2、從詞的解釋理解到詩文前兩行的誦讀、理解、感悟、體會……再到全詩兩句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是是聯繫上下文學習方法的訓練,也是處理教材第二個層次整體觀念的體現。

四、誦全詩,明情感,感悟寫作方法

1、將整首詩完整的讀讀,龔自珍在這首詩裏表達了怎樣的願望,你一定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學生交流彙報,

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這首詩通過描寫當時社會政治死氣沉沉的狀況,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

②帶着這樣的期盼,誰能來誦誦這首詩?全班誦讀。

2、感悟寫作方法

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作者通過創造了“萬馬”“風雷”“天公”這樣浩大的意象來表達。這樣“創景抒情”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課下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讀龔自珍其他的詩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設計意圖】回到全詩的整體,帶領學生整理和內化學習的內容,回顧課始時候的質疑,同時是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饋。

五、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拓展:PPT出示《己亥雜詩》第5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龔自珍的詩,使學生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相結合,通過對比更加深了學生對本首詩歌創作的理解和感悟,

2、作業:誦讀默寫。

3、課外蒐集一些有關愛國的詩歌或語句,抄寫在作業本上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蒐集愛國的詩歌和語句,也是為了愛國的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和蒐集能力的培養。

板書設計: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變革

萬馬齊喑——————九州生氣

不拘一格

《己亥雜詩》教學設計範文篇三

【教學內容】

《己亥雜詩》是鄂教版《國小語文》第11冊7單元的古詩誦讀篇目。這首詩是國小階段難得的一見的政治詩,與平時我們教學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的詩不同,詩人採用“創景抒情”的方法——通過創設的意象來表現情感:“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的內容從“清末的社會現狀”到“複雜情感”再到“急切願望”,對學生而言理解比較難。

【教學目標】

1、 讀、背、誦本詩。

2、 聯繫上下文、聯繫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3、 初步感知本詩的構詩與表達特點。

【教學重點】

詩句1-2行表達的內容與表現的情感。(難點)

詩句3-4行表現的情感

【設計理念】

充分地研讀教材、把握教材,抓準教學的重難點,並在教學設計時將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踏實訓練,與國小高年段的閲讀要求貫徹到教學中,始終實在地引導學生學習、學會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情感的體驗是必然的催化劑和目的。

【教學過程】

一、 明題,知背景,營造學習氛圍。

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仔細看老師寫課題,請書空一起寫。

板書:己亥雜詩(師述:己,雜的字形)

指名讀課題,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解釋詩題。

師述: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法,本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辭官南下,一路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因為都寫於己亥年,所以將這315首詩都稱為——(讀課題)《己亥雜詩》。

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這首詩——師配樂範讀。

【設計意圖】由於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而且平時缺少此積累。採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並通過示範的朗讀,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二、 讀好詩句,自學質疑,整體把握詩的大意與情感。

1、自由讀詩,(1)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2)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聯繫課前收集的資料,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做上記號,一會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設計意圖】 從讀順詩句到藉助註釋與工具書,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給與六年級學生自學自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後面交流、彙報、質疑的基礎。

2、 指名讀,評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3、 彙報交流。

學生自由交流,相機解決以下內容:

A. 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脾氣”嗎?在這裏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説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境。

B. 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C.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拘”着什麼“格”嗎? (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設計意圖】 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初步理解該詩內容,獲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進行學習能力實踐的最佳機會。

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着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説説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閲讀能力培養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不着痕跡地滲透這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設計意圖】直接引入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將有限學習時間用在教學關鍵點的刀刃上。

三、 情感入手,體會詩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體會情感,讀好詩句。

(一)、 教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讀一讀,透過字面去想象,你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

(第二行詩)“萬馬齊喑”

A、結合註釋説説這個詞語的意思。

B、 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麼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C、這裏龔自珍真説的是大清朝的馬麼?他指的又是什麼?從哪裏讀出來的?

聯繫上文“九州”知道説的是“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

D、這“舉國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説説。 (出示課件)

(1)(圖片1)英法聯軍打到家門口的時候,皇帝居然帶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 讀“萬馬齊喑”!

(2)(圖片2)這是大清朝的官員們。面對趾高氣揚的列強,大氣都不敢出。只顧得貪污腐敗,剝削欺壓人民! (圖片3) 這是當年外國人拍攝中國煙民做成的明信片,東亞病夫的形象世界流傳。 “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啊!

(3)(圖片4)百姓流離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經,工不能作,哀號遍野的豈止十萬百萬千萬啊! 這是當時官府的施粥場景,有這樣一個母親,因為貧病,兒剛死在懷中,可憐的母親還在心中悲叫着:“兒且勿死,為娘今日趁一粥”,還“掩懷拭淚不敢哭”……

看到這一切,用一個詞説説你此刻的情緒:(悲哀、憤恨……)這萬千情緒同樣也翻滾在龔自珍的腦海,他選擇了最能表達他此刻情緒的一個字:“哀”

大家讀讀這行詩。

【設計意圖】

此詩中的“萬馬齊喑” 既是全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是關鍵點。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哀 是上文“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基礎,抓住這個詞,就是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採用了多種方法:先從“萬馬齊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讓學生從詞語的對比中想象“萬馬齊喑”的場面,初步讀出這個場景給人的感覺。接着聯繫上下文將理解引向深入,體會這裏“萬馬齊喑”指的是全國上下死氣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將“舉國上下”這個空泛的概念,具化為“君、官、民……”幾類人,通過補充富有衝擊力的背景資料,使得文本的內涵豐富起來。同時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時代,感受與激發情感。教學時不僅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實到位,而且生髮了學生情感的震盪與共鳴。抓住語言訓練的關鍵點、內容理解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紮實的、有層次地語言訓練。

(第一行詩)

正因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場大的變革的風雷來喚醒這九州的生氣啊!

1、 他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説説。(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

2、 剛才同學們説到“風雷”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希望這風雷滌去什麼?炸醒什麼?

3、 他希望那如風雷一般強大、一般迅疾的變革啊!這滿心期盼你能讀出來嗎?(讀第一行詩)讀!讓這場變革來得更快些!讀!讓這場變革來的更猛烈些吧!讀!

(小結一二行詩)

盼望着九州生氣,可偏偏生活在這樣萬馬齊喑的哀世中,叫人怎麼不感慨!合起來在讀這兩行詩。

同學們與龔自珍一樣有着深切的悲憤,滿懷的激昂啊!放聲讀吧!

(二)、教學第二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勸”

願望是那樣的美好,而現實卻又是那麼可哀。那巨大的變革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啊!這“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局面再不改變,要亡國了啊!

大家讀讀後一句。他勸誰?勸什麼?怎樣勸?(課件示圖,説、讀)

1、這首詩寫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大炮首先轟開了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讓這個本已貧困的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讀!

2、 距離這首詩不過三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的條約。 讀

3、甲午海戰敗了,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危急了啊!再讀!

讀全詩:師生共同誦讀:師讀第一句,生讀第二句。

【設計意圖】

1、學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知、感悟、藉助充分地讀體會感情。教學環節簡明,符合情境情感的發展需要。

2、從詞的解釋理解到詩文前兩行的誦讀、理解、感悟、體會……再到全詩兩句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是是聯繫上下文學習方法的訓練,也是處理教材第二個層次整體觀念的體現。

四、 誦全詩,明情感,感悟寫作方法。

1、 將整首詩完整的讀讀,龔自珍在這首詩裏表達了怎樣的願望,你一定會有更深切的感受。(練習課件)

a)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帶着這樣的期盼,誰能來誦誦這首詩?全班誦讀。

b) 讀到這裏,大家課前的問題解決了嗎?

同座之間説説帶點詞語的意思。誰來説説這“風雷”指的是什麼?這“萬馬齊喑”指的又是什麼?

2、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作者通過創造了“萬馬”“風雷”“天公”這樣浩大的意象來表達。這樣“創景抒情”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課下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讀龔自珍其他的詩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雜詩》第5首和第45首。)

【設計意圖】回到全詩的整體,帶領學生整理和內化學習的內容,回顧課始時候的質疑,同時是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饋。

篇三:《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1.朗讀《己亥雜詩》。

2.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五十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3.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結: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5.朗讀並背誦詩歌。

四、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己亥雜詩

一二句寫浩蕩離愁,黯淡宦情 以“落紅”自現

三四句寫不甘退伏,憧憬未來 寄予愛國情懷

【註釋】

1.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篇四:《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己亥雜詩》是語文S版第11冊第2單元的古詩誦讀篇目。這首詩是國小階段難得一見的政治詩,與平時我們教學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的詩不同,詩人採用“創景抒情”的方法——通過創設的意象來表現情感:“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的內容從“清末的社會現狀”到“複雜情感”再到“急切願望”,對學生而言理解比較難。

【學習者分析】

學習本詩歌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本單元愛我中華為主題下的《開國大典》、《望大陸》、《三海關》、《太陽與士兵》這五篇文章,並通過反覆地朗讀,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所以學生在大體把握本首詩的情感上會比較容易。但這首詩是國小階段難得一見的的政治詩,再加上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而且學生平時缺少此積累。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本詩歌的背景,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社會環境的認識。再組織點撥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默讀中,抓住詩歌的意象,通過想象畫面的方式探討詩意,體會情感,初步感知本詩的表達特點。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並默寫《己亥雜詩》。

(2)聯繫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3)初步感知本詩的表達特點。

⒉過程與方法

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PPT課件

【設計理念】

充分地研讀教材、把握教材,抓準教學的重難點,並在教學設計時將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踏實訓練,與國小高年段的閲讀要求貫徹到教學中,在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學習、學會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情感的體驗是必然的催化劑和目的。

【教學過程】

一、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

1、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

2、板書:已亥雜詩(把“己”寫成“已”)

3、指名讀課題,學生髮現錯誤書寫並指正(請學生講解並總結“己”和“已”的區別和怎樣記住它們的字形。)

4、全班齊讀課題,解釋詩題

①讀了課題你們知道詩題的意思嗎?誰來説一説?(課前學生已經通過查字典和翻閲工具書,明白“己和亥”兩字的意思,學生自己彙報: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詩題就是1839年。然後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查閲資料瞭解到這首詩是龔自珍在辭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

②在1840年,你們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嗎?(學生根據課前的蒐集彙報:鴉片戰爭。)

③小結: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簡介龔自珍

學生把自己課前查閲並收集到的龔自珍資料在班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彙報展示。【設計意圖】雖然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平時缺少此積累。但為了不低估學生的潛力,我還是採用以學生課前蒐集和預習彙報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走進文本。

二、初讀全詩,整體把握

完成“自主學習”部分

1、自由讀詩:①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

2、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麼?

小結:同學們自學能力真強,自主學習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設計意圖】從讀順詩句到藉助註釋與工具書,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給六年級學生自學自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後面交流、彙報。

完成:“師生誦讀部分”

1、指名讀,齊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2、師配樂範讀。

同學們都讀得這麼投入,我也被你們的朗誦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

3、學生再配樂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個性解讀的時間和情境,在學生讀上癮的基礎上,我用羨慕的語氣求得我示範配樂朗誦的機會,讓學生在傾聽比較中更激發想讀的慾望。

藉助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彙報交流

學生小組自由交流,解決以下內容:

(1)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脾氣”嗎?在這裏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説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境。

(2)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拘”着什麼“格”嗎?(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初步理解該詩內容,獲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進行學習能力實踐的最佳機會。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着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説説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閲讀能力培養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不着痕跡地滲透這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設計意圖】直接引入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將有限學習時間用在教學關鍵點的刀刃上。

篇五:《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悟作者情感,體會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3、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戰爭的前一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

三、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四、朗讀這首詩

五、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託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餘力的懷抱。

六、理解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

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賞析

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

本意雖然是辭官,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八、小結全文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九、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十、板書設計

篇六:《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1.朗讀《己亥雜詩》。

2.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五十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3.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結: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5.朗讀並背誦詩歌。

四、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己亥雜詩

一二句寫浩蕩離愁,黯淡宦情

以“落紅”自現

三四句寫不甘退伏,憧憬未來

寄予愛國情懷

篇七:《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澱。

2.瞭解五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3.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聯想想象法: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比較閲讀法、討論點撥法:瞭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並積累名句。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介紹創作背景及其藝術風格,引起他們的閲讀興趣。

2.朗讀、背誦,對內容相近或體裁相同的詩作比較閲讀。

3.組織一次古代詩歌(不限於學過的)朗誦比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着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湧的熱血,就是一張稜角分明的臉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繼續欣賞五首古詩,相信“這邊風景獨好”!

1.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一名鞏祚,易簡,字(王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中書、 禮部主事。他支持林則徐禁煙,建議加強戰備。他反對清末土地兼併,反對君主獨裁。其為文縱橫,自成一家,詩風瑰麗奇肆,有《龔自珍全集》。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

《己亥雜詩》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去官職,迴歸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裏。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統名日《己亥雜詩》,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着“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2.賞析

詩的前兩句抒情敍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脱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裏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迴歸的喜悦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樑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歎惋。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説“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3.小結

這首詩寫了三種心境,一是離別的憂傷,二是迴歸的愉快,三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表示以後仍要有所作為)。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仔細地體會作者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和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篇八:己亥雜詩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背、誦本詩。

2、聯繫上下文、聯繫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

詩句1-2行表達的內容與表現的情感。(難點)

詩句3-4行表現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明題,知背景,營造學習氛圍。

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仔細看老師寫課題,請書空一起寫。

板書:己亥雜詩(師述:己,雜的字形)

指名讀課題,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解釋詩題。

師述: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法,本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辭官南下,一路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因為都寫於己亥年,所以將這315首詩都稱為——(讀課題)《己亥雜詩》。

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這首詩——師配樂範讀。

二、讀好詩句,自學質疑,整體把握詩的大意與情感。

1、自由讀詩,(1)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2)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聯繫課前收集的資料,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做上記號,一會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讀,評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3、彙報交流。

學生自由交流,相機解決以下內容:

A.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脾氣”嗎?在這裏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説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境。

B.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C.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拘”着什麼“格”嗎?(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着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説説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三、情感入手,體會詩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體會情感,讀好詩句。

(一)、教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讀一讀,透過字面去想象,你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

(第二行詩)“萬馬齊喑”

A、結合註釋説説這個詞語的意思。

B、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麼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讀這個詞

C、這裏龔自珍真説的是大清朝的馬麼?他指的又是什麼?從哪裏讀出來的?

聯繫上文“九州”知道説的是“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

D、這“舉國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説説。

用一個詞説説你此刻的情緒:(悲哀、憤恨……)這萬千情緒同樣也翻滾在龔自珍的腦海,他選擇了最能表達他此刻情緒的一個字:“哀”

大家讀讀這行詩。

(第一行詩)

正因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場大的變革的風雷來喚醒這九州的生氣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説説。(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

2、剛才同學們説到“風雷”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希望這風雷滌去什麼?炸醒什麼?

3、他希望那如風雷一般強大、一般迅疾的變革啊!這滿心期盼你能讀出來嗎?(讀第一行詩)讀!讓這場變革來得更快些!讀!讓這場變革來的更猛烈些吧!讀!

(小結一二行詩)

盼望着九州生氣,可偏偏生活在這樣萬馬齊喑的哀世中,叫人怎麼不感慨!合起來在讀這兩行詩。

同學們與龔自珍一樣有着深切的悲憤,滿懷的激昂啊!放聲讀吧!

(二)、教學第二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勸”

願望是那樣的美好,而現實卻又是那麼可哀。那巨大的變革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啊!這“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局面再不改變,要亡國了啊!

大家讀讀後一句。他勸誰?勸什麼?怎樣勸?(課件示圖,説、讀)

1、這首詩寫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大炮首先轟開了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讓這個本已貧困的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讀!

2、距離這首詩不過三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的條約。讀

3、甲午海戰敗了,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危急了啊!再讀!

讀全詩:師生共同誦讀:師讀第一句,生讀第二句。

四、誦全詩,明情感,感悟寫作方法。

1、將整首詩完整的讀讀,龔自珍在這首詩裏表達了怎樣的願望,你一定會有更深切的感受。(練習課件)

a)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帶着這樣的期盼,誰能來誦誦這首詩?全班誦讀。

b)讀到這裏,大家課前的問題解決了嗎?

同座之間説説帶點詞語的意思。誰來説説這“風雷”指的是什麼?這“萬馬齊喑”指的又是什麼?

2、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作者通過創造了“萬馬”“風雷”“天公”這樣浩大的意象來表達。這樣“景抒情”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課下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讀龔自珍其他的詩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雜詩》第5首)

《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篇九:己亥雜詩優秀教學設計

1.朗讀《己亥雜詩》。

2.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五十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3.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結: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5.朗讀並背誦詩歌。

篇十:己亥雜詩優秀教學設計

四、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己亥雜詩

一二句寫浩蕩離愁,黯淡宦情 以“落紅”自現

三四句寫不甘退伏,憧憬未來 寄予愛國情懷

【註釋】

1.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雜詩》優秀教學設計三

【教學內容】

《己亥雜詩》是語文S版第11冊第2單元的古詩誦讀篇目。這首詩是國小階段難得一見的政治詩,與平時我們教學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的詩不同,詩人採用“創景抒情”的方法——通過創設的意象來表現情感:“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的內容從“清末的社會現狀”到“複雜情感”再到“急切願望”,對學生而言理解比較難。

【學習者分析】

學習本詩歌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本單元愛我中華為主題下的《開國大典》、《望大陸》、《三海關》、《太陽與士兵》這五篇文章,並通過反覆地朗讀,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所以學生在大體把握本首詩的情感上會比較容易。但這首詩是國小階段難得一見的的政治詩,再加上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而且學生平時缺少此積累。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本詩歌的背景,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社會環境的認識。再組織點撥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默讀中,抓住詩歌的意象,通過想象畫面的方式探討詩意,體會情感,初步感知本詩的表達特點。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並默寫《己亥雜詩》。

(2)聯繫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3)初步感知本詩的表達特點。

⒉過程與方法

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PPT課件

【設計理念】

充分地研讀教材、把握教材,抓準教學的重難點,並在教學設計時將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踏實訓練,與國小高年段的閲讀要求貫徹到教學中,在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學習、學會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情感的體驗是必然的催化劑和目的。

【教學過程】

一、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

1、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

2、板書:已亥雜詩(把“己”寫成“已”)

3、指名讀課題,學生髮現錯誤書寫並指正(請學生講解並總結“己”和“已”的區別和怎樣記住它們的字形。)

4、全班齊讀課題,解釋詩題

①讀了課題你們知道詩題的意思嗎?誰來説一説?(課前學生已經通過查字典和翻閲工具書,明白“己和亥”兩字的意思,學生自己彙報: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詩題就是1839年。然後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查閲資料瞭解到這首詩是龔自珍在辭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

②在1840年,你們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嗎?(學生根據課前的蒐集彙報:鴉片戰爭。)

③小結: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簡介龔自珍

學生把自己課前查閲並收集到的龔自珍資料在班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彙報展示。【設計意圖】雖然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平時缺少此積累。但為了不低估學生的潛力,我還是採用以學生課前蒐集和預習彙報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走進文本。

二、初讀全詩,整體把握

完成“自主學習”部分

1、自由讀詩:①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

2、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麼?

小結:同學們自學能力真強,自主學習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設計意圖】從讀順詩句到藉助註釋與工具書,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給六年級學生自學自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後面交流、彙報。

完成:“師生誦讀部分”

1、指名讀,齊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2、師配樂範讀。

同學們都讀得這麼投入,我也被你們的朗誦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

3、學生再配樂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個性解讀的時間和情境,在學生讀上癮的基礎上,我用羨慕的語氣求得我示範配樂朗誦的機會,讓學生在傾聽比較中更激發想讀的慾望。

藉助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彙報交流

學生小組自由交流,解決以下內容:

(1)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脾氣”嗎?在這裏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説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境。

(2)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拘”着什麼“格”嗎?(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初步理解該詩內容,獲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進行學習能力實踐的最佳機會。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着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説説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閲讀能力培養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不着痕跡地滲透這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設計意圖】直接引入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將有限學習時間用在教學關鍵點的刀刃上。

三、深入詩意,理解詩情

初讀時,我們大體瞭解了詩意,現在我們再讀全詩,透過文字去想象,你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

1、學生細細地讀詩,自己想象畫面

2、小組彙報交流,討論想象到的畫面

小結:剛才聽了每個小組的發言,老師被你們陶醉了,同學們真會讀詩,通過自己的朗讀,想象到了這麼多生動的畫面,了不起!

如:

彙報全詩之後,細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A、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麼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B、這裏龔自珍真説的是大清朝的馬麼?他指的又是什麼?從哪裏讀出來的?

聯繫上文“九州”知道説的是“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

C、這“舉國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説説。

學生交流彙報之後,教師隨機補充:

(1)(ppt圖片1)英法聯軍打到家門口的時候,皇帝居然帶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讀“萬馬齊喑”!

(2)(ppt圖片2)這是大清朝的官員們。面對趾高氣揚的列強,大氣都不敢出。只顧得貪污腐敗,剝削欺壓人民!(ppt圖片3)這是當年外國人拍攝中國煙民做成的明信片,東亞病夫的形象世界流傳。“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啊!

(3)(ppt圖片4)百姓流離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經,工不能作,哀號遍野的豈止十萬百萬千萬啊!這是當時官府的施粥場景,有這樣一個母親,因為貧病,兒剛死在懷中,可憐的母親還在心中悲叫着:“兒且勿死,為娘今日趁一粥”,還“掩懷拭淚不敢哭”……

看到這一切,用一個詞説説你此刻的情緒:(悲哀、憤恨……)這萬千情緒同樣也翻滾在龔自珍的腦海,他選擇了最能表達他此刻情緒的一個字:“哀”

大家讀讀這行詩。

【設計意圖】此詩中的“萬馬齊喑”既是全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是關鍵點。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基礎,抓住這個詞,就是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採用了多種方法,使得文本的內涵豐富起來。同時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時代,感受與激發情感。教學時不僅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實到位,而且生髮了學生情感的震盪與共鳴。抓住語言訓練的關鍵點、內容理解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紮實的、有層次地語言訓練。

正因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場大的變革的風雷來喚醒這九州的生氣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板書:九州生氣)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説説。(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

2、剛才同學們説到“風雷”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希望這風雷滌去什麼?炸醒什麼?

3、他希望那如風雷一般強大、一般迅疾的變革啊!這滿心期盼你能讀出來嗎?(讀第一行詩)讀!讓這場變革來得更快些!讀!讓這場變革來的更猛烈些吧!讀!

小結:盼望着九州生氣,可偏偏生活在這樣萬馬齊喑的哀世中,叫人怎麼不感慨!合起來在讀這兩行詩。

同學們與龔自珍一樣有着深切的悲憤,滿懷的激昂啊!放聲讀吧!

彙報詩的第二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家讀讀後一句。他勸誰?勸什麼?怎樣勸?(多名學生彙報交流:用自己的話和表演來勸説)

小結:1、這首詩寫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大炮首先轟開了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讓這個本已貧困的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讀!

2、距離這首詩不過三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的條約。讀

3、甲午海戰敗了,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危急了啊!再讀!

讀全詩:師生共同誦讀:師讀第一句,生讀第二句。

【設計意圖】

1、學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知、感悟、藉助充分地讀體會感情。教學環節簡明,符合情境情感的發展需要。

2、從詞的解釋理解到詩文前兩行的誦讀、理解、感悟、體會……再到全詩兩句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是是聯繫上下文學習方法的訓練,也是處理教材第二個層次整體觀念的體現。

四、誦全詩,明情感,感悟寫作方法

1、將整首詩完整的讀讀,龔自珍在這首詩裏表達了怎樣的願望,你一定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學生交流彙報,

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這首詩通過描寫當時社會政治死氣沉沉的狀況,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

②帶着這樣的期盼,誰能來誦誦這首詩?全班誦讀。

2、感悟寫作方法

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作者通過創造了“萬馬”“風雷”“天公”這樣浩大的意象來表達。這樣“創景抒情”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課下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讀龔自珍其他的詩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設計意圖】回到全詩的整體,帶領學生整理和內化學習的內容,回顧課始時候的質疑,同時是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饋。

五、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拓展:PPT出示《己亥雜詩》第5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龔自珍的詩,使學生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相結合,通過對比更加深了學生對本首詩歌創作的理解和感悟,

2、作業:誦讀默寫。

3、課外蒐集一些有關愛國的詩歌或語句,抄寫在作業本上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蒐集愛國的詩歌和語句,也是為了愛國的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和蒐集能力的培養。

篇十一:龔自珍《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擻”等3個生字,會寫“亥、恃”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理解詩歌的意思。

3.體會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⒈言為心聲。

今天,我們就看看清代的龔自珍是怎樣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心聲的。

板書:己亥雜詩

2.題解:(出示課件18)

“己亥” 本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和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這是第220首。

二、讀好詩句,整體把握(出示課件20)

⒈自由讀詩:

①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

②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做上記號,提出來後,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讀,齊讀,練讀。(

⒋彙報交流。

交流對字義的理解:

三、誦讀賞析,領悟情感(出示課件22)

⒈指導誦讀。

⒉賞析第一、二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表現了一種怎樣的局面?(寫出了都是死氣沉沉的局面,以及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效途徑。)

⒊賞析第三、四句: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拘”着什麼“格”呢?(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⑵師: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着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着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闢蹊徑,別開生面,呼喚着變革,呼喚着未來。

⒋概括中心:

《己亥雜詩》這首詩通過描寫當時社會政治死氣沉沉的狀況,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

⒌感悟寫作方法:

“創景抒情”,這樣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

板書:創景抒情----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出示課件26)

⒈拓展:讀背《己亥雜詩》第5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⒉作業:誦讀默寫。

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都是愛國詩,都體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在這三首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自學瞭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我還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在劃分詩歌節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節奏,有韻味地朗讀詩歌,提高他們對詩歌的興趣。

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己亥雜詩》這首詩的“己亥”解釋得有點籠統,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抓住細節,不能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

篇十二:龔自珍《己亥雜詩》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上學期第一單元的日積月累裏,我們積累過龔自珍的兩句詩,還有人記得嗎?

學生回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有同學能把這首詩完整地背出來嗎?指生背。

3、請全班同學跟着這位同學一起背誦。

二、解詩題。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龔自珍的另一首同題詩,(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提醒不要把“己”寫成“已”字。

2、有同學知道“己亥”是什麼意思嗎?(無生舉手)小老師解釋:這是我國古代天干地支記年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光十九年。這一年,作者在南來北往的途中,共寫了315首詩,統稱為《己亥雜詩》。

3、提醒同學們看註釋①,今天要學的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二百二十首。

三、初讀詩。

1、每個小組內推薦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然後請被推薦的同學依次朗讀古首,生評價。

2、請被推薦的同學指導本小組內同學的朗讀。

3、小組內再推薦進步最快的同學展示。

4、聽着同學有感情地誦讀,小老師也激情誦讀一次。(熱烈掌聲)

四、品讀詩。

1、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同學們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借這首詩表達什麼嗎?

生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一種懷才不遇的心聲。

生2:我覺得這首詩主要是表達作者想要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

2、那同學知道詩中哪一句是表達作者心聲和情感的嗎?生回答後兩句。

3、請小組內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後兩句詩的意思,(要求:語文閲讀能力差和不愛發言的先説,語文成績好的同學作引導或補充)。生彙報。

4、作者“勸”的內容是什麼?(板書:勸 重抖擻 降人才)

5、小組內議一議,作者為什麼這麼“勸”呢?

6、“勸”的原因是“萬馬齊喑”,疏通前兩句詩的意思。

7、重點討論詩中的“風雷”指的是什麼。一個課外知識積累較多的同學補充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覺得“風雷”是一個敢於伸張正義、引領社會革新的言語、人才等。

五、悟詩情。

1、指生再讀詩。

2、小組賽讀詩。

3、全班齊讀詩。

4、討論:這首詩究竟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板書: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

六、拓展有關愛國的詩句。

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雖然上課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從頭至尾我並沒與參與其中,孩子除了借用電腦查資料,並沒有向我作任何諮詢。但從這堂課的設計和呈現中,個人欣喜看到:

(1)上課的孩子作了精心的精備,從詩的寫作背景到愛國詩句的拓展,孩子有設計,有蒐集,有積累,真正地體現了預習的有效和高效;

(2)這堂課的設計很完整,從讀通到讀好到讀懂,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從小組內推薦讀書好的同學,到讀書的同學指導小組內同學讀書,從小組內説詩句的意思到小組內討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並且對小組合作有所要求,學困生優先發言,能力強的同學作引導或補充,讓每一個同學都動起來了,積極參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