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05K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多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鷸蚌相爭》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24課《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後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説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三年級的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狐狸和烏鴉》、《狐假虎威》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藴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能借助字典、生活實際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威脅、毫不示弱”等詞語的意思。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品讀課文,懂得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準備:

1、課前每生準備好《新華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張戰國時期的彩色簡易地圖,鷸和蚌圖片,詞語卡片等。

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一)歷史故事引入。

戰國時期,趙王要出兵攻打燕國,蘇代以一則寓言故事打消了趙王這個念頭。這則寓言故事和兩種小動物有關。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説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以歷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圖片,認識鷸和蚌。

1、出示鷸的`圖片。

(1)板書:鷸。

(2)指導學生觀察圖,看看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

(3)指名説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鷸的嘴巴又尖又長)

(4)師簡介鷸的生活習性。

2、出示蚌的圖片。

(1)指導觀察,説説蚌有什麼特點。(蚌有堅硬的外殼兒)

(2)板書:蚌。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對鷸和蚌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鷸和蚌的外形基本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有助於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揭示課題,猜想質疑。

1、揭示課題,齊讀。

2、根據課題猜想,你瞭解到什麼?(鷸和蚌相互爭吵)

3、再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預設:鷸和蚌為什麼會爭吵?它們是怎樣爭吵的?結果怎樣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題目着手,質疑問難,引起閲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切實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導學生先概括段意,然後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鷸去啄蚌的肉,蚌把鷸的嘴巴牢牢地夾住了,後來互相爭吵,誰也不讓誰,結果被漁夫一齊捉住了。)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讀書,讓他們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又教給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中的“過程與方法”,省時高效。]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品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分別畫出鷸和蚌説的話。

(1)品讀鷸説的話。

①通過指名讀、學生評議、老師的示範朗讀,引導理解“威脅”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指導感情朗讀,讀出鷸當時説話的語氣。

(2)指名讀蚌説的話。

①指導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來體會蚌當時説話的神態和語氣。

②出示詞卡:毫不示弱

a.指導讀準生字:弱

b.指導書寫生字。

c.通過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聯繫上下文準確地把握“毫不示弱”這個詞語的意思,理解這個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要求,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學詞,能有效地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閲讀能力,符合語文學習規律。]

(3)指導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感受鷸蚌相爭的激烈場面。

[設計意圖: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爭吵的激烈場面,培養語感,領悟故事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讀第四自然段

(1)在師生共同表演時順勢理解“相持、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2)辯論:你覺得鷸和蚌到底誰厲害呢?

[設計意圖: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在表演中觀察辯論,既讓學生理解了詞語,又讓他們有所思考。]

(3)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結:鷸和蚌就這樣相持着,誰也不讓誰,直到彼此都筋疲力盡,最後都被漁夫捉住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2、齊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設計意圖:通過初讀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理解課文、分角色朗讀體驗鷸和蚌相爭的激烈場面這幾個環節,揭示寓意已經水道渠成。]

四、迴歸文本,總結昇華

1.齊讀課文。

2.思考:此時此刻,你就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心裏會怎麼想?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故事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明白了故事所藴涵的道理的基礎上,讓他們遷移運用,站在歷史人物立場上思考問題,進一步受到情感的薰陶,使寓言的主題得到昇華。]

3.總結拓展:你們看,這就是寓言,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説説你曾經讀過的寓言故事。

4.老師這有一本《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現在贈送給大家。課後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多讀這些故事,你會變成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另外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寓言的特點,讓他們談談自己讀過的寓言故事,激活他們的閲讀積累,給學生推薦課外的閲讀篇目,讓他們的目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做有智慧的人。同時,揭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簡潔實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本站☆)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 。( 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各個諸侯紛爭形成了許多國家,其中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實力較為強大,稱之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説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説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説説課文給你什麼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闢、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於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

(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3)理解:聯繫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後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麼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 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麼?(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説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六、作業: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蒐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權衡利弊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鬥,兩敗俱傷,最後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後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着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秀的古詩文。後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三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藴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並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並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説明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説,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藴含的深刻道理也並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並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瞭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瞭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瞭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着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瞭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啄、夾各是什麼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説一説: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 ),蚌( ),雙方( ),結果( )。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着請學生説一説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麼會爭鬥起來呢?

(2)它們是怎麼爭鬥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隻鷸,你會怎麼想?

追問:你要是這隻鷸,你會怎麼生氣地説?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麼理解?

(生説説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麼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着用這個詞語説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説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隻蚌,你會怎麼毫不示弱地説?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着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迴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瞭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麼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後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藴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 (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 (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 )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 夾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説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説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並茂地呈現於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