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28K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能力目標: 分析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以及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知道學生閲讀插圖資料,自由閲讀卡,從中獲取與課本相關的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模式:問題啟發式、自主探索式

●教學重點:中國從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鴉片,吸毒有何危害。

【師生活動】我: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六頁,看一下PPT上展示的罌粟花圖片,這種妖豔美麗的花朵與鴉片有怎樣的關係呢?什麼是鴉片?吸食鴉片有怎樣的危害呢?請在閲讀卡里找到答案。

學生:(閲讀之後給出答案)鴉片是一種毒品,吸食可上癮,致命。使吸食者傾家蕩產,敗壞社會風氣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看圖片和讀材料中認識鴉片,有意識地提取有效信息。這樣的導入比較適合八年級的學生,使他們注意力能夠快速集中到圖片上,然後帶着問題進入閲讀狀態。 【師生活動】我:吸毒者一般都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失去勞動能力,因而毒品在全世界都是被嚴禁濫用的,只能取少量作為醫療用途。而正是這樣一種危險致命的毒品,卻在十九世紀初期被英國商人大量地走私傾銷到中國。

【教學內容】瞭解英國走私鴉片的原因,以及鴉片流入造成的危害。 【師生活動】我:同學們看一下課本第二頁最左側的快蟹號的資料,想想它為什麼叫做快蟹?英國人用這樣先進的船隻來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是為了什麼呢?結合課本第二頁的正文第一段,來回答這些問題。 學生:快蟹能逃逸能抵抗,好像螃蟹。英國人走私鴉片是為了開闢國外市場,打開中國大門。 【師生活動】我:是的,之前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英國商人並沒有賺到錢,因為中國農民自給自足,不接受他們的產品,所以他們想到了鴉片這種罪惡卻暴利的毒品來打開中國的市場。同學們看第三頁的圖表,可以看出什麼信息?

學生: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我:如此大量的鴉片流入中國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請同學們閲讀第二頁到第三頁的內容來總結一下。

學生:一是白銀外流,二是腐蝕了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三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於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是民風日下。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學內容】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瞭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重要意義 【師生活動】我: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有這麼多的鴉片進入中國,腐蝕着當時的中國社會,於是朝廷中出現了兩種主張,一部分大臣認為,不用過於緊張,慢慢禁毒就可以了,而另外一部分則認為禁煙刻不容緩。那麼同學們,假如你們是當時的大臣,你們會建議皇帝採取怎樣的措施呢? 學生:立即禁煙。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這個社會問題,真正體會當時愛國人士的憂心,假如答案出現説不必立即禁煙,要進一步詢問學生這樣回答是出於怎樣的思考,同時根據情況給予肯定,因為歷史上確實有朝臣有着同樣的建議。而最終皇帝決定聽從林則徐建議立即禁煙,也是因為林則徐奏章中説出了皇帝最在乎的統治大權的問題,財政。所以很容易引導學生去理解,為什麼立即禁煙是當時中國不可選擇的自救道路。

【師生活動】我:同學們的想法與大臣林則徐不謀而合,他當時就上書給道光帝説到,如果不盡早禁煙,清朝恐怕沒有能作戰的士兵,也沒有能當軍餉的白銀了。這一下就讓道光皇帝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便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奔赴廣州查禁鴉片。同學們閲讀一下第三頁剩下的文字資料,回答我的問題,林則徐採取了哪些禁煙措施呢? 學生: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 我:之前讓同學們自己學習了虎門銷煙的故事,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講一講他所知道的虎門銷煙。(學生講完之後根據時間來決定是否播放視頻,以及給學生講解銷煙與燒煙的區別) 我:那麼老師接下來就要提出問題了,請同學們一起回答,虎門銷煙有什麼重大意義? 學生: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學內容】瞭解鴉片戰爭的時間,結局以及影響

【師生活動】我: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入英國之後,英國資產階級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藉口入侵中國,用武力手段打開中國市場,於是英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挑釁活動,並最終升級為戰爭。我們看看第四頁這兩艘兵船,左邊是中國兵船,右邊是英國兵船【】,哪一個更先進?從哪裏看出來的?

學生:從船上的大炮上看出來。

我:英國在海上的實力遠超過當時的中國,中國顯然是不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但是我們看一下第五頁左邊的戰爭形勢圖,有沒有同學發現什麼問題呢?為什麼英國軍隊同樣的路線進攻了兩次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請同學們閲讀第四頁的正文部分,來告訴我答案吧。 學生:因為前期林則徐在海上有積極防禦,後來被撤職查辦,南方海域才徹底失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讀圖的同時,學會在圖片細節中收穫不同的歷史信息,帶着信息中自己發現的問題來進行鍼對性的閲讀,自己提問自己解答,讓他們明白歷史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知識是非常有趣的,每一個歷史細節,都是值得去深入瞭解探究的。

【師生活動】我:戰爭的結局,當然是中國戰敗,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條約使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了轉變,從一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麼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呢?我給大家分別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解釋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政治上失去了部分主權,一部分自主,失去的部分主權由殖民國家行使。在經濟上呢,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當時中國既保留着當時自己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同時還被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了列強殖民經濟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帶着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疑問,來解析一下南京條約,同學們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南京條約有哪些內容呢? 學生:答出四條內容。 我:首先,我們看到,香港島作為我們國家的領土,在條約中被割讓給了英國,這就意味着國家的主權以及領土完整遭到了破壞,香港島變成了殖民地,歸英國管理,這就是我説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再看賠款一條,這一條雖然不關乎主權,但是金額巨大的賠款並不是從皇帝的腰包裏出,而是從國庫裏拿錢,國庫的錢來自於當時農民上交的税收,所以賠款無疑會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成為了英國殖民者傾銷貨物的地區,衝擊了自然經濟,在經濟上使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路,同時也讓他們的侵略勢力突破了海上防線,漸漸向沿海地區滲透。最後一條,則是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税主權,使中國的關税始終處在英國人的監視之下。所以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正是由於社會性質的根本性轉變,才將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説,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説法對不對?

學生: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設計意圖】這一提問如果學生可以直接給出答案,説明前面的解讀應該基本已經被瞭解,如果學生有懵懂的感覺,就繼續回到南京條約的解讀中,讓學生髮現,鴉片在條約中幾乎沒有被提到,賠款也不是主要項目,結合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通商口岸的位置,讓學生明白,通商才是英國人的最終目的,然後回答這一問題,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出答案。

【師生活動】我:最後,我們一起來回憶今天學過的內容,複習過後有一道思考題,大家下節課來一起回答。

本課結束。

《鴉片戰爭》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和意義;瞭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性質;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鴉片的危害,自覺拒絕毒品、遠離毒品,奮發自強;體味林則徐深刻的民族情懷。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導入:

談話創設情境:

近年來,公眾人物涉毒醜聞屢見不鮮,同學們瞭解毒品的危害嗎?請談一下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和感想。

那麼,同學們知道毒品是在什麼時候在我國大規模蔓延的嗎?同學們知道因為毒品直接導致的一場近代戰爭嗎?(同學們回答:中英鴉片戰爭)

提出質疑,由此導入新課:這場戰爭真的僅僅是因為鴉片嗎?戰爭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後果呢?本節課就來一起學習這一內容。

2.新課教學:

虎門銷煙

(1)背景:清朝統治的危機,西方的興起以及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思考:英國為什麼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引導學生從英國、中國兩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切入思考。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狀況,解釋“出超”概念。英國的鴉片走私,概況。

(3)林則徐虎門銷煙:通過啟發式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從而讓學生認識林則徐,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介紹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門銷煙損害了誰的利益?那些會善罷甘休嗎?為什麼?

鴉片戰爭

(1)起因:運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直接、根本)。強調:交往中,英國人發現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2)經過:指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瞭解戰爭經過,正確認識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結果。

中英《南京條約》

(1)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税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2)影響:請同學們總結分析其中危害(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佔、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3.小結鞏固:

重點強調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鴉片戰爭》教案 篇三

一、概説: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繫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繫,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繫,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敍述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敍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説明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國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採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 説明

確定教學目標 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着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 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 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 説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  、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説: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鴉片戰爭能否避免?為什麼?這一設計是由於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於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大學聯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繫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徵,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鴉片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鴉片戰爭的過程時,由於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鴉片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於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採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敍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説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 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於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 ,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並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説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着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鴉片戰爭》教案 篇四

第一課 《鴉片戰爭》 學案

教學目標: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壯舉;

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讓學生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

一:課前預習

1.虎門銷 煙:    年   月  日,林則徐在        銷燬鴉片。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        的偉大勝利,顯示了             堅 強意志。林則徐是             。

2.鴉片 戰爭:時間:     結果:簽訂              影響:中始淪為        社會,是                        的開端。

3.《南 京條約》:     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       。條約內容:割      給英國;   賠款       萬元;開放    、   、     、    、   五處為通商口岸 ,英商進出口貨物交 納的税款,中國須同       商定。

二:內容研討

1. 引導學生依據教學目標仔細閲讀課文 內容。

2. 分組研討以下問題:

① 結合課文內容歸納鴉片的危害

② 概況虎門銷煙的知識點:時間 、地點、人物、意義

③ 介紹“鴉片戰爭”的名稱,分析戰爭的兩個階段

④ 歸納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⑤ 朗讀《南京條約》的內容並理清:時間、雙方、內容

⑥ 教師結合內容分析影響,指出鴉片戰爭 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練習反饋

㈠. 選擇題

1. 清朝有位官員開展禁煙運動,並取得重大勝利。這個人是

a.關天培    b.林則徐    c.魏源     d.李鴻章

2. 在《南京條約》中,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條款是

a.賠款2100萬元      b.開放廣州等無處為通商口岸

c .割讓香港島 d.英商進出口貨物交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 國商定。

㈡:材料題

1. 上圖反映的是中國近代史上哪一件重大歷史事件?

2. 這件事發生在哪一年?領導人是誰?這件事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鴉片戰爭》教案 篇五

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説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此以前,中國社會處於封建時代,長達二千五、六百年。鴉片戰爭是近代百年屈辱的開始,是近代史的開端,在全書中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

預計教學時間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戰前中外歷史發展的狀況、鴉片走私、禁煙運動、戰爭過程。理解和把握與本課知識相關的一些專有名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貿易順差”“逆差”等。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閲讀教材第一目與課後的閲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在小組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能夠嘗試理解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係。

教師:採取“提出問題——閲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通過講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瞭解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中的反侵略精神,通過對禁煙運動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衞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後來人學習的榜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依據: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還有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教學難點: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依據:為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二、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由於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於戰前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採取“提出問題——閲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課前讓學生查閲、蒐集歷史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教法:根據教育理論,教與學是互動的過程,以此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閲讀材料分析理解---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課堂練習---提出研究性課題。具體採用講授法為主,也結合啟發式,比較法等。

學法: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學習法、閲讀法、歸納分析等。

三、教學過程

本節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在講具體內容之前,老師應講明兩點:

(1)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範疇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讓學生形成完整而準確的認識)

(2)指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一)導入新課(2分鐘)

引導學生看美麗的罌粟花圖片(創設問題情景),然後指出:“可是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歷史卻是從它身上開始的”,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37分鐘)

第一部分(16分鐘):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與世界

這個問題是教材的重點,突破方法----運用事件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切入分析。

由老師提出問題:首先,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奉行對外侵略擴張,為什麼選擇了遙遠的東方?而中英兩國遠隔重洋,英國為什麼要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簡要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早在十六世紀,隨着西歐資本主義的揭幕,歐洲的海盜式的殖民者、商人、冒險家來到了中國。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十六世紀海上的霸主。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活動,但他們當時在中國並沒有能像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憑藉武力為所欲為。然後他們終於用行賄的辦法,在明朝嘉靖四年(1561年)左右,使明朝地方官員承認澳門作為他們的居留地。西班牙人在1571年佔領了菲律賓。到了十七世紀,海上世界霸權漸漸由葡萄牙和西班牙轉到了荷蘭和英國的手裏。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XX年),荷蘭船隻首次到達廣州。此後,荷蘭人曾兩次強佔澎湖列島,並且騷擾廈門沿海的若干地方。顯然,他們的所作所為同一百年前的葡萄牙人一樣。英國,在十六世紀末已在海上擊敗了西班牙,而在十七世紀又在印度和東方竭力同葡萄牙爭奪霸權。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侵佔印度,又不斷對緬甸、阿富漢,伊朗等國發動侵略。它在東方建立的殖民體系,已經成為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以上事實説明,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中國人在自己的海口遇到的西方人並不是什麼要求和平貿易的商人。他們是在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為掠奪財富而到世界各地去進行殖民事業的冒險家。

引起學生髮散思維,老師從課文中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等方面引導學生對中英兩國曆史發展狀況進行詳細比較,老師要做好兩國強、弱兩個方面的總結,並讓學生閲讀一段材料説明西方國家奉行對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

其次,這一侵略戰爭為什麼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而沒有提前也沒有推後?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霸主,經歷了十八世紀中葉的產業革命,英國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的大資產階級狂熱地要求擴大殖民地。後指出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工業革命後在全球進行對外擴張的結果。)

第二部分(10分鐘):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指出英國在打開中國大門時先後用了三塊“敲門磚”。第一塊是商品。先引導學生看材料中英正當貿易狀況,指出正常的貿易狀況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改用第二塊“敲門磚”---走私鴉片。老師應指出這不是正當的商務,而是販毒和掠奪。

關於鴉片的危害:引導學生看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的歷史視頻及中國人吸食鴉片幾幅圖片,後指出鴉片是一種毒品。老師在講內容時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可以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即要説明鴉片輸入對清朝統治、人民健康的危害,(對清朝統治:結合教材材料,鴉片私運入口造成了銀貴錢賤,對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極為不利,已嚴重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清楚了,便很容易理解在對鴉片走私“禁”與“不禁”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清統治者為何為林則徐、黃爵滋的上書“深受震動”而決定禁煙。對人民健康:展示視頻與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鴉片對人身心的摧殘。)又要結合現實情況(目前國際販毒組織活動猖獗,毒品種類繁多:海洛因、大麻、古柯鹼、鴉片、嗎啡、冰毒、搖頭丸等等,其中海洛因、冰毒等毒性也遠遠超過鴉片。),把毒品危害深刻地加以揭露。告誡同學要“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最後指出:鴉片走私對中華民族就是一場災難,嚴禁鴉片,勢在必行。

關於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直接原因):先讓學生看電影片------虎門銷煙視頻,老師向學生強調虎門銷煙就可以。①應着重指出:這種行為是維護民族的利益,意義重大。現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門銷煙的偉大場面;②應肯定他是民族英雄,但畢竟是封建官員,出發點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對於禁毒的功績,引用話給予高度概括。

第三部分(5分鐘):三、鴉片戰爭的經過

虎門銷煙引起英國用第三塊“敲門磚”――“炮艦”打開中國大門。教師給合戰爭示意圖,以時間為序講清三個階段。應指出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播放英軍進攻路線,簡單介紹鴉片戰爭的經過。(突出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抵抗派及其受壓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三元里的鬥爭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只有在廣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力量。)琦善、奕山、牛鑑等投降派佔上風;道光帝的閉目塞聽、左右搖擺;中國軍隊裝備的落後。)對愛國軍民的英勇抗敵,教師要針對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部分(6分鐘):討論分析

講完戰爭經過後,必須讓學生明確認識中國為什麼會戰敗?戰爭的性質是什麼?這是教材的難點,突破方法——先讓學生討論,關於戰敗原因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戰前背景以及中國外交(閉關自守-即“不知彼”、“也不知已”,而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焉有不敗之理?)入手,先學生討論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和根本原因。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再讓我們來看看鴉片戰爭中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英國軍隊在武器方面,顯然居於優勢地位,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英國侵略軍在另一方面又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從兵力來看,向南京進軍的兵力不過七千多人。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至少要一個整月。用少數的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這本來就是一種海盜劫掠式的冒險行動。然而在他們的突襲和訛詐面前,清政府屈服了。如何來解釋這其中的原因呢?意在讓學生思考並得出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即中英兩國的較量已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事實證明: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後由教師總結出“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中讓學生得到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實行對外開放。

(三)總結(3分鐘)

(四)練習反饋---------做到講與練的結合

(五)提出研究性課題及學科滲透(3分鐘):加強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中國:危機四伏的清朝封建統治

2.英國: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和擴張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正當貿易---鴉片走私-----禁煙運動

虎門銷煙(1839.6.3)

三、鴉片戰爭的經過(1840.6--1842.8)

蓄謀已久

1840.6---1841.1-----1842.8

四、鴉片戰爭的結果戰敗簽約

1、戰敗原因

2、戰爭性質

第一課 鴉片戰爭説課稿 篇六

《第一課 鴉片戰爭》説課稿

2010-9-6 顧新鳳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和地位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後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個階段。從內容上看,第一課 鴉片戰爭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侵略與抗爭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結構上看,這段歷史有兩大線索,一是列強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中國人民面對侵略進行的反抗鬥爭等。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具體感知歷史的基礎上,獲取歷史信息,有效提高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落後就要捱打”,感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2、教學目標:

1、記住:(1)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2)簡述鴉片戰爭的過程。

2、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帶來的危害。

3、認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設置依據: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3、教學重點:

侵華戰爭與條約,反抗鬥爭與民族英雄。

【依據:學習歷史,不僅僅要學生記住基礎知識,還要認識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考點。】

教學難點: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依據:通過學習基礎知識,歸納成線索成主題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弱項。從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出發,將此定位難點。】

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同步訓練》

【依據:利用課件演示歷史發展線索、出示導航問題,展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同步訓練》重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診斷性練習,以練促學。】

二、説學生

八年級學生通過七年級的學習,對分析歷史事件有了一定的方法,學習自主性已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的自主先學。同時,八年級學生在對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側重於知識點的記憶,缺少對歷史線索構建的有意性和主動性,因此,設計中突出學生對線索的構建和展示。

三、説教法

鑑於上述情況,我採用自主先習、知識結構導學、問題導航、典型例題總結等方法相結合。

四、説學法

自主學習法、對比分析法、歸納法、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結合。因為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了一定預習,自主學習法比較實用,對比、歸納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鑑於八年級課時容量大,難度大的特點,用合作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五、説教學流程

1、整體感知:通過直接呈現中國近代史的知識線索和分期,讓學生整體感知這段歷史,並設問“中國近代史的社會性質”,以進步區分“社會性質”“革命性質”。

【[意圖:呈現線索,整體感知,為課時學習做準備。】

2、自學提煉:出示問題“通過預習,你認為本課重點介紹了哪些問題?” 讓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線索圖。【意圖:一是檢查學生的先學情況,二是培養學生建構知識線索的能力。】

3、出示學習目標,進行目標定向。【意圖:學有目的】

4、先學後教:依次出示自學指導

(一)(二)

(三),呈現導航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檢查,點撥。歸納綜合問題:(1)説出《南京條約》的時間、主要內容、影響。(2)結合《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危害?

(3)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有什麼教訓? 【充分討論、展示,教師及時點撥方法】

5、總結建構:出示鴉片戰爭線索圖,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用線索圖的方式建構知識網絡】

5、達標練習:學生練習——矯正——點撥 【利用練習,鞏固基礎知識】。

6、推薦作業:推薦預習第二次鴉片戰爭,注意分析戰爭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分析歷史事件的要素和方法。】

《鴉片戰爭》教案 篇七

第1課  鴉片戰爭

一、知識結構:

1、時間: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國

3、根本原因:為了開闢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4、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5、結果:簽訂《南京條約》

6、影響:見“重點內容提要2”

二、重點內容提要:

1、簡述《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⑴時間:1842年

⑵簽訂國:英國侵略者和中國

★⑶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