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講稿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5.66K

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

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講稿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產生、體系及組成部分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

第三部分:“剩餘價值”理論,以及貧富差距產生原因

第四部分:貧富差距過大的後果以及社會危害

第五部分: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

第六部分:馬克思提前看到了最終經濟體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產生、體系及組成部分

一、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誌着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誌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説,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二、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説。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簡單來説,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説,即人的解放學。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第二部分  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係,尤其是着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前身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

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佔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生產的重要特點是自由僱傭勞動制,工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而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馬克思發現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創造的價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僱傭工人每天除了補償自身勞動力價值以外,還必須額外工作若干小時,馬克思稱之為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稱之為“剩餘價值”。還對剩餘價值率、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分解等等做出科學分析。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説揭示資本家剝削的祕密,成為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馬克思把社會產品按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三個部分,從而分析了資本主義實現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深刻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性和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和週期性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馬克思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積累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更為尖鋭。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資本主義私有制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從而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讓位於社會主義。

第三部分   “剩餘價值”理論,以及貧富差距產生原因

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19世紀,世界資本主義尚處於早期成長階段,企業規模一般都不大,生產技術手段非常簡陋,雖然也曾出現過局部的暫時的過剩現象,但總的來看整個社會生產是短缺的。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所採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強迫工人長時間高強度地勞動。這種高壓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其基本觀點是:

(1)資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資,購買工人的勞動力以後,即強迫工人為其長時間地勞動,貨幣由此轉化為資本;

(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稱為"可變資本",其價值量在生產過程中是可變的,能通過工人的勞動來增加;另一部分用於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等,稱為"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其價值量是不變的,只是將原來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勞動時間",用來再生產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另一部分叫"剩餘勞動時間",用來創造新的價值;

(4)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就叫剩餘價值;

(5)剩餘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藉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佔,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祕密;

(6)資本家為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採取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二是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

(7)利潤、利息、地租以及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服務業等非產業部門職工的收入都是由產業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而來。

以上剩餘價值理論的核心有兩條:

(1)資本家主要通過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來賺取利潤;

(2)只有產業工人的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

《資本論》中寫道,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

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入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藉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佔,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祕密。這也是容易造成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第四部分  貧富差距過大的後果以及社會危害

貧富差距過大,會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削弱黨的執政基礎,阻礙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會引起政權的更迭。

一、貧富差距過大,會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削弱黨的執政基礎。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但事實上已經存在富的越富,貧的越貧的現象。如果聽任利益分化不斷擴大,就會造成兩極分化,這與社會主義本質是相違背的。貧富差距擴大,並在富豪之中混雜部分侵吞改革成果的富者,惡化了分配關係,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劇了人們各自對社會貢獻與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態。尤其是我國曆史上有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傳統分配體制,廣大羣眾對收入不公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過度的貧富懸殊,對於公民心理承受力是一個衝擊,造成人們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嚴重將導致仇富、報復社會等行為,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動搖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削弱黨的執政基礎。

二、貧富差距過大阻礙經濟的發展。

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購買力水平就下降。因為少數人掌握、佔有大量的社會財富,而他們邊際消費傾向減少,該買的都買了,基本需求已經滿足,消費水平在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便趨於穩定,消費支出剩餘的那部分收入就轉化為儲蓄。而更多的中低收入羣體由於佔有社會財富較少,可自由支配收入少,他們雖有較高的消費傾向,但由於手中無錢,也形不成現實的購買力。消費傾向的下降將最終導致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從而制約經濟的持續增長。

貧富差距擴大,窮人不得不把有限的錢都用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從而影響了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現實支付能力,最終淪為社會的弱勢羣體,並使弱勢羣體及其子女的弱勢地位固定化、複製化,貧窮被世襲,這將會使這部分人的素質不斷下降,進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總體素質,也必然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發展的競爭力。

三、貧富差距過大影響社會的穩定。

收入分配領域的社會公平關係到一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關係到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古今中外歷史表明,嚴重的社會不公,明顯的兩極分化,勢必導致社會成員、社會羣體和社會階級之間劇烈的利益矛盾,直至暴力衝突。一旦社會的尖鋭利益衝突演化成劇烈的政治衝突,社會和諧就隨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為了避免社會動盪,尋求社會安定,都應設法解決社會的分配不公問題。

四、基尼係數過大,貧富差距懸殊甚至會引起政權的更迭

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本身只是一種反映,但它説明了深刻的社會背景,0.415是個很值得警惕的數據,這是必須要控制的。如果不加控制,發展到極端就會發生革命,甚至會引起政權的更迭。在中國歷史上,因為貧富兩極分化而導致社會動盪和政權更替的例子比比皆是。北大的一位歷史學教授,曾經做過大概的估算:明朝末年,李自成揭竿而起時,基尼係數是0.612;清朝,太平天國起義時是0.518;20世紀初,國民黨政權被推翻時是0.513。

收入差距的擴大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是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大國,在一定時期出現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利益差別和利益分化過度,就會走向利益追求的反面,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危害共同富裕的目標。2017年我國的基尼係數為0.467*,還是處於境界線以上。

*(引用網絡數據,真實性待查)

第五部分: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中葉就能提及的計劃經濟理論對單純的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對現在世界發展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我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個宗教信仰嗎?不是,它是科學的信仰,它的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它本身就是人類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科學,而共產主義運動本身就是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科學實踐體現。資本主義時代資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消滅了封建貴族,其思想武器即自然科學取代護佑封建貴族統治的封建神學,而共產主義時代則同樣要通過階級鬥爭消滅資產階級,消滅社會神學,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真正鞏固陣地。信奉馬克思主義即信奉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的科學,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要麼是基於唯心主義的非科學,即迷信,要麼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的社會認識。它們要麼是仰仗神靈,要麼是盲從人性,資產階級依靠主觀唯心主義的人性論來維護意識形態的統治,一切其無法解釋的問題都歸咎人性問題,這與封建貴族將一切不能解決的問題歸咎於神靈一樣,只是在愚民。這些思潮仰仗資產階級的統治而存在。他們即便能看到社會的問題,也毫無改造社會的辦法。無產階級則要依靠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來實現社會革命,以此社會科學為指導來建設共產主義。由此一切唯心的迷妄都不復存在,人們由此才真正能夠正確地認識人類社會本身。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教,但卻能夠取代宗教。正如科學取代迷信一樣,宗教的迷信終究是要消亡的,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信仰終究是要隨着共產主義的建立而普遍建立的。

第六部分:馬克思提前看到了最終經濟體

政治經濟學其邏輯要點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基礎、一個關係、一箇中心、一個矛盾、一個結論。一個基礎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一個關係就是勞資關係。一箇中心就是指着重闡述剩餘價值。一個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的對抗性矛盾。一個結論就是社會進步。

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週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只有有序的計劃經濟,勞動價值才會體現真正價值;只有有序的計劃經濟,才能緩解勞資關係;只有有序的計劃經濟,才會將剩餘價值完美匹配;只有有序的計劃經濟,才會緩解對抗性矛盾;只有有序的計劃經濟,才會使各社會進步。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鋭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