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孫中山的偉人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4.85K

孫中山的偉人事蹟【精品多篇】

孫中山的偉人事蹟 篇一

最近,我讀了《孫中山》這本書,這本書系統的介紹了孫中山奮鬥的一生。孫中山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為中國革命而奔走,成就了兩件大事——一件事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帝國。另一件事是高舉起反帝反軍閥的旗幟,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

我被他那高尚的品德深深的感動了,書中寫了他從兒時努力讀書,中年時開始了他革命事業的起點,老年時還不忘中國的和平的事蹟,從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比如説其中一篇《倫敦蒙難》中的道理,我學到了如果被壞人抓住,不要慌,要冷靜思考,孫中山就是靠着他聰明的頭腦,冷靜思考,把他被困的消息傳了出去,才及時逃離了險境。有人説,孫中山怎麼不把清朝末年的寶貝給我們留下一點呢。他那愈挫愈奮的堅強鬥志,那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不就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嗎?

孫中山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中見偉大。

中山先生和中山裝 篇二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着的服飾。

誰是中山裝的創始人?他就是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

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着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着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説,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着方便,隨身必需品的攜帶也很適用。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內保羅巴脱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當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助和負責縫製,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説:“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又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是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裝這樣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於從本國的實際條件來考慮的。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學習的。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羣眾的熱烈歡迎。

孫中山人物評價 篇三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説“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朱德: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孫中山先生能夠隨着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劉少奇説:“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江澤民:在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週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先生代表着一個時代。”

胡錦濤: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鬥,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於振興中華。”

列寧: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稱讚孫中山“是充滿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陳錫祺:孫中山先生領導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提出過系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計劃,這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先生的氣魄與眼光,他的很多設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孫穗芳:祖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

韋慕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説是個失敗者。但是,他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響,始終激勵着中國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鬥爭;在他身後,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終於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又不能説是一個失敗者。

孫中山的偉人事蹟 篇四

偶爾整理書籍,一本泛黃的書突然間讓我重拾信心,激勵我不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她,如同一位行影不離的朋友][,為我消除煩惱,將我從低谷中拉起。她就是《孫中山傳》。

白色的封面上鑲顆着蒼勁的書名,翻開書,彷彿有一股淡淡的幽香縈繞其中。她讓我懂得了偉大資產階級革命家的一生。

孫中山生於一八六六年十月十二日廣東香山縣翠哼村一個貧苦家庭,這條內容讓我大吃一驚,我以前一直認為孫中山家很富裕。現在才知道他是苦出身,是一個真正的革命戰士。

孫中山七歲時去私塾,也就是我閃現在讀書的概念,他小時候就特別喜歡提問,這常常使老師也回答不上來,他還愛勞動,在家裏常常做家務活,這深得大家喜愛,當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結束學習生活後,便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活。他醫道高明,待人熱枕,態度和善,有求必應,深得人們稱道。但是當他看到處於危亡的中華民族時,他不滿足於一個只有能治病的行醫工作了,決心醫治國家民族“痼疾”。

革命先驅孫中山經歷了四十年漫長曲折的革命道路,艱難苦的革命工作,使他勞累成疾,患上了肝癌,醫治無效,一九二無年三月是二日於北京與世長辭,終年六十歲。但是,在他彌留之際,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曾鞭笞過無數的中國人為之奮鬥,為之動容。

現在,我才明白,孫中山的後生是戰鬥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為了拯救中華民族,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孫中山,一個蕩氣迴腸的名字,一直紮根在我的腦海中,每當我考試失誤或者不順心,他總會像一陣風春風撫平我的困擾,像一位老師安慰我再接再厲!她——《孫中山傳》——我最喜歡的朋友,承擔我的悲傷與歡樂,即使它的面目漸漸老去,但她的精神永不泯沒,他是永恆的豐碑,將激勵着我勇往直前!孫中山的偉人事蹟篇第二篇

“不忘國恥,為國捐軀!”為了響應這一口號,為了踐行這一承諾,華夏大地上,已不知犧牲了多少有志之士,祖國早已千瘡百孔,這時,廣東香山誕生了一名英雄,他,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為我們祖國作出了莫大的貢獻——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制、當中華民國第一個大總統、組織抗戰、創辦學校。沒有他,很大意義來講就沒有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宏偉事業和祖國美好的。藍圖。為了紀念他,南京博愛路上豎起了一座高大的陵墓——中山陵。

今天,我們實驗國小小記者團參觀了中山陵,來到中山陵,眼前展現三百多級石台階,也許這就是象徵着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吧。我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孫中山先生的雕像,正中央,孫中山先生正莊重嚴肅地坐在總統的寶座上,雙手放在兩邊緊緊地攥着雙拳,目光炯炯有神凝聚於前方,表現出一種權威,體現出一種必勝的信心,流露出一種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期盼。館內四周矗立着四根一合抱粗的柱子,頂上是一輪耀眼的紅日,如同四億中國人民正在拼盡全身的力量去撐起新中國的一片藍天。此刻的我,肅靜之餘浮想聯翩:當孫中山先生看到農民的疾苦時,主動前去問候,贈送糧食給他們;當敵人隊伍久攻不退時,他鎮定地與眾軍官商量對策,佈置制敵戰術;當戰爭取得勝利時,萬千羣眾歡呼慶賀,而他卻常常獨自一人思考着下一步的建國韜略……

信心,流露出一種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期盼。館內四周矗立着四根一合抱粗的柱子,頂上是一輪耀眼的紅日,如同四億中國人民正在拼盡全身的力量去撐起新中國的一片藍天。此刻的我,肅靜之餘浮想聯翩:當孫中山先生看到農民的疾苦時,主動前去問候,贈送糧食給他們;當敵人隊伍久攻不退時,他鎮定地與眾軍官商量對策,佈置制敵戰術;當戰爭取得勝利時,萬千羣眾歡呼慶賀,而他卻常常獨自一人思考着下一步的建國韜略……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先驅者,您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富強而奮鬥了終生,孫中山先生,我們向您致敬!孫中山的偉人事蹟篇第三篇

您生於貧苦農民家裏,卻為了人民革命多次才終於在辛亥革命時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您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您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您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您推翻了中國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民主和自由。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可是您並不像以往的統治者一樣驕傲自滿,反而卻總是為人民着想。

有一次,您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衞兵,見您衣着簡單,便攔住您,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幹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您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説着,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衞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着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衞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您卻原諒了他,不嚴厲懲罰他。

我卻不是這樣。有一次,我去找組長背書,他説不用背。可是第二天老師問起來時,他卻説我們都不肯背。我十分氣憤,一下課就和他吵起來。一連吵了好幾天,最終媽媽勸説了一下午我才消了氣。看到您這樣做,我由衷地佩服您。

現在,由於您推翻了封建王朝,我們再也不用飽受列強的凌辱。再也不用簽訂喪國條約,列強也不敢欺負我們。而且中國的科技比清朝發展很多

20xx年不會像清朝一樣很落後。中國也漸漸強大了起來。要不是您,我們現在還在封建王朝昏暗的統治下,見不到光明。

您的光輝業績永遠照耀着我們,我們永遠懷念您。

“與國同春”——孫中山先生勖勉報界人員的題字 篇五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中山先生因形勢所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國民一分子身份,周遊各省,廣事宣傳,以期喚起羣眾,把革命進行到底。

在喚起羣眾上,孫中山對報界人士特別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孫中山自福州抵達廣州。廣州、香港等地報界人士於5月4日聯合假座東園(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園性質的巨大庭園)開會歡迎,孫中山在歡迎會上致辭勖勉報界人士,懇切指出“輿論為事實之母,報界諸君又為輿論之母,望諸君認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輿論。”時革命黨人馮自由等在香港創辦《大光報》,以廣東全省(包括香港、澳門)及國內外各大城市為行銷對象,孫中山特給它題贈“與國同春”四個大字,勉勵它為民主共和國的鞏固和發展而大造革命輿論,務求“與國同春”,也就是要與民主共和國共存共榮。孫中山在勖勉廣州、香港報界人士的同時,為新創辦的《大光報》題贈“與國同春”四個大字。

不少報界人士沒有辜負孫中山的期望,剛正不阿,為鞏固民主共和國而盡到應盡的責任。其中尤以《大光報》執着“與國同春”的精神持正義以抗強權,威武不屈,甚得讀者好評。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俄國爆發革命,成立社會主義政府,世界觀感為之一新。《大光報》敏鋭地覺察到社會主義已經登上世界舞台,適時地站在時代的前列,開展以“社會主義與中國”為中心的宣傳活動,予讀者以社會主義及勞工解放問題的新知識,頗能喚起社會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孫中山讚許。

1920年1月,《大光報》發行年刊,孫中山應邀為之撰《大光年刊題詞》,借報名“大光”立論,申述報刊對國家與人民責任。題詞説:“……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認識實在,認識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遺其實而鶩其名,則無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與人者,其功固大而責任亦重。苟挾其成心而以先入為主,則非光明主義,而禍患將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與人真實之知識,互助之精神,不負其名也。”這篇題詞進一步發揮了“與國同春”的含義。

孫中山的偉人事蹟 篇六

120多年前,即19世紀的60年代中期,中華民族在封建統治者的黑暗統治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清王朝的抬槍刀矛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洋槍大炮,聯合殘殺着我國同胞。一場轟轟烈烈,堅持了10餘年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被絞殺了。

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美麗貧困的翠亨村裏,全村70多户人家,絕大多數都過着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窮苦生活。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的子夜,綿延不斷、終年葱綠的五桂山還未甦醒,和天一色的大海還在沉睡,而翠亨村村頭已出現了一個光點。這個光點越晃越亮,原來是53歲的農民孫達成在村頭巡更。孫達成手提一盞舊燈籠、敲着竹梆,行走在初冬的寒風之中。

“哇哇哇……”透出燈光的'小茅屋內傳出了嬰兒降世的啼哭。新生命的聲音劃破了漆黑的星空,又傳到了巡更人的耳中。孫達成驚喜地忘了敲梆,急急匆匆地跑向茅屋。

這位剛誕生的嬰兒,就是40年後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幾千年封建專制,傾覆清王朝統治,在東方古國建立起第一個共和國的大總統孫中山。

清晨的薄霧剛剛消失,温和的陽光射進了茅屋。坐在牀沿的孫達成長歎一聲:“天啊!我孫達成已窮得叮噹響了,又添一張嘴,這日子可怎樣過啊!”

確實,孫達成一家是夠苦的了。他上有80的老母;中有纏着小腳,不能下地勞動的妻子和兩位孤寡的弟媳;下有幾個未成年的兒女,最大的兒子阿眉也才12歲。全家僅他佃耕村邊的幾畝地,另兼做鞋匠和更夫掙錢度日。終日辛勤勞動,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貧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楊氏,應對憂慮的丈夫,懷抱着嬰兒笑着説:“你看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象他出世前我夢到的北帝菩薩一樣。這娃日後會有出息的。你快給他起個名字吧。”

孫達成看看剛臨世的小兒子答道:“我苦得不識字,又能起個什麼好名字呢!”

楊氏很有主見地説:“託北帝菩薩的福,就叫“帝象”,好嗎?”

孫達成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説:“也好!”

三歲的女兒妙茜,從媽媽腳下爬坐起來,揉着睡眼叫道:“餓……,我要吃白薯!”但一看見媽媽懷裏抱着的小弟弟,卻又一聲不響的微笑起來。

“阿茜”,楊氏喊道,“快來看看阿弟,他叫帝象。”

妙茜欣奇地望着小阿弟自語道:“阿弟,帝象!”

關於孫中山的歷史事蹟 篇七

中國最早的革命軍事學校,是孫中山先生於1903年8月在東京創立的青山軍事學校。

1900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發動了庚子惠州起義後,革命風潮逐漸瀰漫全國。當時,自費赴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學生,有不少希望能夠進入日本的陸軍學校研習軍旅。但由於清政府規定,凡投考外國軍事學校的學生,必須由各省督撫保送;一切非公費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軍事學校,並由清政府駐日本公使蔡鈞照會日本政府協助執行,因而一般人無法入日本的軍事學校。時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東京,感到革命需要軍事人材,便請日本陸軍少佐日野熊藏幫助,在東京附近的青山設立革命軍事學校,以訓練有志獻身革命軍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學生,並聘請日本陸軍上尉小室健次郎為助教。這就是中國第一所革命軍事學校。主持軍事訓練工作的日野熊藏,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學家,曾發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與孫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亞人的游擊戰術,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軍事學識的專家,兩人均屬義務性質,不領工資。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習期間規定為八個月,所授科目有普通軍事學、南非洲波亞式游擊戰術、夜襲戰法及兵器製造學(重點學習製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藥)。其課程內容包含有陣地戰、游擊戰及兵器製造三方面,課程精簡扼要,切合實用。第一期招收的學生有李自重、黎勇錫、翁浩、劉維燾、饒景光、區金鈞、盧牟泰等十四人。學生入學時需當眾宣誓。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這所革命軍事學校的教學目的是很明確的。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當孫中山先生於1903年9月26日離開東京赴檀香山後,學生之間即各樹派別,意見分歧。經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兩教員多方調處無效,遂於開辦四個月後解散。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雖然只辦了四個月,對當時中國社會還是有影響的。如學生李自重,於青山革命軍事學校解散後不久,即與史古愚(史堅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創立光漢學校,在一般課程外,特別增設軍事訓練課程,以振奮中國學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漢學校在香港首倡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全港學校翕然從風,香港雅麗西醫書院及各着名中、國小校,鹹先後聘請李自重及光漢學校學生為軍事訓練教員,使香港學生一度洗卻文弱書生氣質,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區金鈞、盧牟泰在廣東擔任軍事體操教員,黎勇錫隨黃興籌劃1908年的欽州起義,劉維燾、饒景光於辛亥革命後在廣東擔任軍職,無疑也會通過他們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們在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帶入中國社會。

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的革命哲學思想 篇八

孫中山先生從1887年開始在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至1892年以各科考試均滿一百分的成績名列第一名畢業,獲醫科碩士學位。其畢業證書由教務長康德黎親筆註明各科滿分字樣,並由校長及教員十三人,試官八人及牧師、書記署名,由香港總督羅便臣於1892年7月23日親自發給。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即於澳門、廣州等地懸壺濟世,成績斐然,人鹹譽為國手。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五年,奠定了他堅實的醫學專門知識的基礎,同樣奠定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學思想的基礎。關於這個問題,分析研究的還不多。

香港西醫書院系廣東南海人何啟按照英國大學醫學院制度創辦的醫科專門學校。何啟早年留學英國,得醫學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證書,回國後任香港議政局議員,兼執律師業務,又在香港西醫書院教授醫學、法律等科目,在報刊上發表過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論文,後來彙編為《新政真詮》出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動,受他的影響不少。後來,孫中山先生髮動的乙未廣州起義,對外宣傳和起草英文的宣言書,也得到其大力幫助。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所學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藥物學、臨牀診察。第二年有生理學、解剖學、醫學、病理學、外科學、婦科學、產科學。第三年以後,學科漸減,僅有法醫學、公共衞生學、實用初級外科,但外科、產科的課時及內容均有所增加,特別偏重實習(見羅香林:《國父之大學時代》)。從這裏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學習期間,所學的幾乎盡為自然科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須通過實習才能掌握的醫學知識。這種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着重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孫中山先生能夠較完全地接受與封建思想對立的近代科學思想,另一方面又鍛鍊了孫中山先生注重實踐的精神,推動了孫中山先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知行學説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孫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實踐,哪怕是闡發革命理論,也決不無的放矢,為理論而理論。把孫中山先生歷年的着述、演講與中國近代史聯繫起來觀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孫中山先生髮表的言論,總是針對革命的實際問題,或者為完成某一種實際任務而發。如孫中山先生於1918至1919年所寫的《孫文學説——知難行易説》,據他自己説是“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之大敵橫梗其中,則其以吾之計劃為理想空言而見拒也”,“故先作學説以破此心理之大敵”。因而提出“知難行易”,鼓勵人們努力去“行”,從實踐中求知識。孫中山先生這種着重實踐的思想,與他在香港西醫書院所受的着重實踐的科學訓練,無疑有着密切的關係。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期間選讀的課外讀物,對孫中山先生革命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樣有所影響。據孫中山先生當時的同學關景良憶述: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學生時代,最喜歡看《法國革命史》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對後者尤感興趣。1897年,孫中山先生寫信給英國劍橋大學翟爾斯教授説:“文早歲志窺遠大,性慕新奇……於中學獨好三代兩漢之學,於西學雅癖達爾文之道”。《孫文學説》(知難行易)這部哲學名着,就是孫中山先生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和他過去所學習到的自然科學知識(主要是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的科目)寫成的。這部哲學名着闡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類的出現,是自然歷史的行程,不承認有任何來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哲學名着中有關“知”、“行”關係的論證。孫中山先生在這部分的論證中,引用各種科學的發展過程,論證了“行”的作用,闡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後,從實踐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識,運用知識考驗實踐,不斷探求、不斷進步的哲學原理。這是孫中山先生革命哲學思想的精華,也是他一生勇於拋棄過時的、舊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認識論的根源。

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所受的教育,對他的革命哲學思想的影響。

孫中山的故事 篇九

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説:“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