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楊利偉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29W

楊利偉事蹟【精品多篇】

對楊利偉的評價 篇一

20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楊利偉旋風熱動全城》,社評:楊利偉是這次“神舟”5號飛船成功載人航天的標誌和代表。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們的質素、智慧和表現,看到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到國家未來光輝遠大的前景和希望。

戰友評價楊利偉:愛鑽研肯奉獻。

媒體評“沒看到長城”的楊利偉的另一種勇氣:楊利偉做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具有敢於探索、不怕犧牲的勇氣;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另一種勇氣———實事求是、實話實説的勇氣。

假如我楊利偉 篇二

10月15日,我乘坐“神舟5號”飛船開始了中國人征服太空的飛行,

假如我楊利偉

。 飛船進入了預計的軌道,我的身體飄飄欲仙,感到十分的不適。過了一會兒,飛船便載着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太空。我稍作調整,便立即向九泉發射中心作出報道:“身體狀況一切良好,請放心。”接着,我便開始工作了。通過航窗,我看到人類的母親--地球。那是一個藍色的球體。它像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身穿着水藍色的紗衣。地球上的山脈、航道清晰可辨。我再換了一個方向看了天空,我看到了熱情奔放的太陽。“哇,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這麼美麗的太陽。”太陽的表面是一片火海,泛着火紅的微波,放射着強烈的光芒,彷彿要把人烤焦了似的。飛船快速地飛行着,地球邊緣彷彿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分外迷人。我還看到了神祕莫測的黑洞,金光燦燦的銀河,皎潔明亮的月球……總之,在船艙裏我可以大飽眼福了一番,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三

英雄的內心

楊利偉就坐在我對面,飛天成功後鮮花和掌聲包圍了他,他平靜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鐘76次,沒有絲毫緊張。資料稱,國外航天員在火箭發射時的瞬間心跳到達每分鐘140次仍屬正常。他如此大勇,如此沉着冷靜,使我肅然起敬。我問他:“你到發射場看過發射實景嗎?數百噸的燃料送火箭起飛,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你想過這中

間的風險嗎?你知道今年國際航天界的災難性事件嗎?”

他坦然一笑説,過去他只在電視上看過發射飛船和衞星。年初,他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高空墜毀,7名宇航員遇難。他説:“這些災難只能提醒咱們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好。”之後,他用平靜的語氣述説了一個悲壯的故事,一位前蘇聯的航天員乘坐的飛船在回到的途中發生故障,飛船眼看就要墜毀,這位航天員拿出懷中的金筆用宇航服包好,對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囑咐:請把金筆作為禮物,轉贈給你未來的丈夫。.。.。.

為了這個神聖的使命,楊利偉告訴我,有時想吃的東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身高,體重一向持續在64公斤。他鐘愛吃肉,不鍾愛吃蔬菜,卻偏偏不能多吃肉,為了持續體重不增長,只能吃營養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飲料不敢喝,領悟航天理論一學就到深更半夜12點,只能大口大口喝濃茶。唯一例外的是,發射那天早上,本來安排他吃點麪條算了,他説:“不行,我得吃點肉,不然上天肚子餓了沒勁兒。”

生理極限的挑戰

太空在作家的筆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但是對於楊利偉來説,卻要承受生理極限的挑戰。他説,火箭上升的感覺是地面模擬不來的,起飛兩分鐘後,開始感覺有些難受。入軌後,艙內的小東西開始飄浮起來。楊利偉感覺自我的頭朝下,他立刻意識到這是典型的太空錯覺,於是強迫自我不好倒過來,不管怎樣樣都要戰勝困難,很短時刻,錯覺感消失了。其實每個小時只有20分鐘左右的時刻,飛船能夠和地面進行畫面傳輸。每次楊利偉都把自我固定在攝像頭前,生怕自我漂浮起來,地面捕捉不到他的身影會着急。這就是為什麼,咱們看到的航天英雄總是被束縛在座椅上,持續着一種姿勢。儘管動作幅度越大,空間户外病的折磨就會越強烈,產生頭暈、噁心、無力、頭痛、錯覺等。但是為了給後人積累經驗,楊利偉嘗試了所有可能做的動作,去體會在太空的感覺。21小時的飛行任務中,楊利偉只睡了半個小時,“在太空的時刻太短暫了,我要儘可能的體會操作,為後續任務帶給技術支持,用攝像機拍下美麗的畫面,用雙眼去看咱們美麗的家園”。飛船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高速飛行,白天黑夜交替而過,地球的邊緣鑲上了一道靚麗的金邊,明亮的陽光映射在飛船的太陽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會兒披着蔚藍色的外衣和淡淡的雲彩,一會兒又是漆黑一片。

最驚險的一段

我問:“你在操作本上寫了什麼字?電視上看不清。”楊利偉笑笑説:“我就是想表達一下自我的感情---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之旅最驚險的是哪一段?”

他説,就算回到地面吧。飛船像一個火球般急速下落,當飛船一進入“黑障區”,窗外隨即傳來空氣被壓縮的強大呼嘯聲,飛船與大氣層產生了巨大摩擦,發出轟轟的撞擊聲,一瞬間飛船變成了一團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彷彿是《西遊記》太上老君那熊熊燃燒的煉丹爐。好在飛船內還持續着常温。飛船與地面無法聯繫,晃動很大,沒有人指導該如何去做,每一個動作只能靠經驗和感覺。40多公里的“黑障區”穿過後,飛船的速度已降到約每秒200米,降落傘打開。.。.。.我走出艙門説出了最想説的一句話:“我為祖國自豪。”

背後的故事

楊利偉和妻子張玉梅都是遼寧綏中人。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德元是建國初期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母親魏桂蘭是中學語文老師,家中書香墨染使楊利偉從小就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濃厚的求知慾使他的領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當然也有一些調皮的冒險事件讓父母急出一腦門子冷汗來。之後,楊利偉考上航校當上飛行員,成為綏中縣的小名人寫進了縣誌,張玉梅對他也就略有所聞。

“那你們是怎樣走到一齊的呢?”我問。玉梅爽朗一笑:“是婆婆先給我提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軍用機場工作,我是天天看着飛機起飛,伴着轟鳴聲長大的。我從小就崇拜解放軍,就想當兵,可眼睛不好,沒當上兵就工作了。我和婆婆都是遼寧綏中中學的教員,她主動給我提起這件事,也給我講了楊利偉當飛行員職業的危險性。”

“那麼説,這是婆婆一眼相中你的。”

“我自我沒當上軍人,給軍人當媳婦也行。”玉梅爽快地説,“咱們一見面,雙方感覺都很好,書信來往感情加深,1990年底結婚了。我比利偉小一歲,今年37歲。我29歲時生的兒子,是我給兒子起名叫楊寧康的。”

發射任務前夕的國慶節,航天員們有3天的假期。楊利偉的父母從遼寧綏中老家來到北京,假期過後,部隊政委挽留二老:“多留幾天,不管是不是利偉首飛,兩位老人來一次不容易,正趕上這次發射,讓他們到指揮大廳看發射吧。”

2003年12月14日晚上7點多,利偉從發射場打來電話説,今晚他要早早睡覺了。也沒説他是不是去首飛。其實,當天下午指揮部已經作出由楊利偉擔任首飛航天員的決定。他幾次排行都是第一,作為航天員他是榮幸的。

21小時的離別

玉梅看着大屏幕上,一邊聳立着整裝待發的火箭,另一邊就是楊利偉,穿着航天服坐在飛船裏,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和百倍的勇氣。“我默默地為他祝福,心裏全是成功的信念,咱們一家人誰也沒哭”,玉梅回憶道,“倒計時開始:10、9、8、7、6.。.。.。我看見他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身邊響起了掌聲,之後火箭點火起飛,我的心比火箭飛得還快!我知道大家都和我一樣激動,我只想他順利完成任務,快點安全歸來。”

21小時的離別既短暫又漫長。玉梅的眼睛緊緊地盯着大屏幕。16日凌晨,降落傘打開的瞬間,指揮大廳裏的航天員們異口同聲響亮地“噢”了一嗓子。與此同時,大家把目光轉向了張玉梅,發現楊利偉打開降落傘的時候,她笑了,她知道利偉要回來了。我問她:“楊利偉此刻是航天英雄,你怎樣想?”

玉梅説:“在我眼裏他還是他,大家都關注他,我覺得榮譽屬於祖國,是祖國送他上太空。航天員出征太空代表的是國家,是13億中國人。當然,我會繼續支持他再次出征太空的。”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四

楊利偉於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裏一家中學當教師。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識地帶小利偉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裏爬樹採摘果實。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夥伴跋山涉水野遊,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説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戰爭故事片後,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夥伴趕製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而看了《鐵道游擊隊》後,他便夢想做火車司機。

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着藍天飛去。正是這樣一次思想上的轉變,卻沒想到後來使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於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説:“航天員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牀體檢。“我當時心裏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説:‘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説:“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並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他於2003年10月15日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着億萬人的心。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傑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楊利偉親自寫作出版的書。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回顧了一個小城少年如何成為軍人、成為一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於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蹟的人生。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五

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充分進入軌道,到調姿回到地球,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幾十個。飛船艙內的儀表盤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佈。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擬器中反覆演練。

楊利偉是個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擬器訓練的時候,他用一個小攝像機拍了很多坐艙圖片。回來以後,輸入電腦,自我刻了一個小VCD,隨時播放,儘快地熟悉裏面的各種設備---此刻已經熟得一閉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飛船上天之前,楊利偉他們做了十幾次強化訓練,每一次訓練都是楊利偉第一個做。做完以後,給教員帶給信息:哪個地方不適宜,哪個程序不到位,哪個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後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彎路。

載人飛船聯合測試,楊利偉去的次數最多。在測試推進艙和回到艙分離,然後立刻切換到回到艙的動力系統這個動作的時候,按規定10秒鐘務必完成動作,研製人員最快6秒種能夠做完,楊利偉只用了5秒。

在首飛選拔的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楊利偉獲得了兩個99分、3個100分,名列專業技術綜合考評第一名,成為首飛航天員第一人選。

出征時刻,楊利偉情緒坦然地走向發射架。那一刻,數億人的目光注視着他,他揹負着一個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戰。“當然,從最壞的角度思考,這畢竟是一次冒險,但冒這個風險值得。我到那裏來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我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而來的。”

火箭呼嘯而上,楊利偉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從此寫下了一箇中國人的名字。

假如我楊利偉 篇六

宇宙的美景令我應接不暇,歎為觀止。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與激動,拿出微型攝影機,拍下了這些美麗景緻。 此刻,我思緒萬千: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給我的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想到這兒,我不禁提起筆,記下了我所有的感受。我把中國和聯合國的國旗升起來了,它代表了我們13億中國人的美好希冀。我想,這次飛行,是一次給我國爭氣的飛行,無論如何我都要完成好這項神聖的使命,因為它可以拉短了我們和美國之間的距離。這次飛行一旦成功。那麼中國在世界可以出人頭地了…… 不知不覺,飛船返航了,走出船航的那一刻,我笑了。

楊利偉人物自傳 篇七

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員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夏林説,畫面上楊利偉儘管臉色稍顯蒼白,但身體狀況還是良好的。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了,重拍了出艙畫面。

楊利偉本人近日出書,曾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着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稜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象。”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於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蹟的人生。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楊利偉説:“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8台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氣體,幾秒鐘就把發射台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汽。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大漠顫抖、天空轟鳴。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覺得沒啥問題。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還是這個新的振動要疊加在大約6G 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裏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後認為,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面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像。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誰也不敢吱聲,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我看到有些白髮蒼蒼的老專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淚,哭得像個孩子。”

歸途:飛船玻璃高温現裂紋

楊利偉説:“着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象。後來神舟6號改進了麥克風,全用海綿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過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應付自如。

讓我緊張以至於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着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温的,隨着温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着它越來越多……説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温度。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條裂縫,然後高温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出現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着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出現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現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飛船發射與返回的實驗,返回的飛船艙體經過高温燒灼,舷窗被燒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員看不到這些裂紋,而如果不是在飛船裏面目睹,誰都不會想到有這種情況。”

航天英雄楊利偉優秀個人事蹟 篇八

航天英雄楊利偉優秀個人事蹟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

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分配至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做飛行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9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獲中央軍委批覆,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4月中旬,他在臨牀醫學、航天生理功能指標、心理素質的測試中都達到了優秀,成為其中的一員。

1月,他和其它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於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備部,在當時改為陸軍,由空軍少校軍銜改為陸軍少校。晉升中校軍銜,認真努力,孜孜不倦。

0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時為中校軍銜。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春節前後,晉升大校軍銜。 12月0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楊利偉出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

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07月22日,晉升少將軍銜。11月17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學的百年慶典上擔任文昌中學榮譽校長。

1月,航天英雄楊利偉被清華大學授予管理學博士學位。

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月3日,中國郵政太空郵局正式開通,楊利偉被聘請為太空郵局首任局長。

03月24日,楊利偉獲澳門科技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04月23日,楊利偉出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月12日,楊利偉卸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10月,獲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楊利偉所獲榮譽

楊利偉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公民(月15日),在他之前,美國有四位華裔航天員曾進入太空。

年11月07日,楊利偉從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稱號,在人民大會堂獲得了獎章和證書。

月12日,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楊利偉命名。

2007月22日,被授予少將軍銜 。

年08月06日,奧運火炬開始北京市傳遞航天英雄楊利偉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屆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獲得月桂獎特別獎。

209月14日,他作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0月31日,入選《2010首屆王順利百年中國人物榜》。

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中國首位飛向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10月27日,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空間科學獎章”。

年1月25日,同聶海勝、費俊龍、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陳冬、鄧清明、張曉光、劉旺、劉洋、王亞平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羣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4月,受聘為首屆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外界評價

2003年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楊利偉旋風熱動全城》,社評:楊利偉是這次“神舟”5號飛船成功載人航天的標誌和代表。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們的質素、智慧和表現,看到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到國家未來光輝遠大的前景和希望。

戰友對他的評價是:身體好、愛鑽研、肯奉獻、協同意識強。

《楊利偉的故事》讀後感 篇九

楊利偉叔叔可是一個家喻户曉的人物,他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員。楊利偉叔叔愛國,他小時候也愛國。楊利偉叔叔一生一定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奇事。我最喜歡他兒時和他幾個小夥伴有過的一次探險經歷。故事講述了楊利偉和另外兩個好夥伴一起去烽火台,走了幾個小時,其他小朋友都放棄了,可唯獨他沒有,楊利偉勸説了各個小夥伴,讓他們不要半途而廢,在互相鼓勵之下。他們決定一起動身,終於來到了烽火台的下面。每當我讀到:“後來,聽大人們説才知道,我們出發的地方距離那個烽火台有三十多里路程…… ”我就對楊利偉叔叔從心底萌發了一種無比的敬佩之情,兒時的楊利偉叔叔就是靠着這股求知慾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見烽火台的,然而,楊利偉叔叔有靠着這一種令人學習的精神撰寫了一個又一個另中華民族自豪的奇蹟。您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所作的貢獻大家都看在眼裏:每一次體能訓練時一定很痛苦,當自己的身體被擠的不成人形時,您可曾想過放棄,可曾想過要打退堂鼓?不!您沒有,您頑強的克服了他。

楊利偉,中國的驕傲。

楊利偉,中國太空飛行第一人 篇十

楊利偉,中國太空飛行第一人

楊利偉小檔案(來源:解放軍報)

民族:漢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貫:遼寧省綏中縣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身高:168釐米

體重:65公斤

家庭成員: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

簡歷:1983年6月入伍,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強擊機、殲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參加航天員初選,入圍;1月,從800多名入圍者中脱穎而出,成為中國 首批航天員之一;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準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入選“3人首飛梯隊”,並被確定為首席人選。

楊利偉的心聲

出征前,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記者見面會上,回答本報記者的提問時,向全軍將士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本報記者問:通過軍報,最想對三軍戰友説些什麼?楊利偉答:作為一名航天員,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國的軍人;作為一名軍人,通過這麼多年軍隊對我的培養和教育,我想,在執行這次任務中,一定能夠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戰勝一切困難,堅決完成任務。我也想通過軍報感謝全軍戰友對我們的鼓勵、關心和厚愛,也請戰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為我們的軍旗增彩。

“為着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之際,身着航天服的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楊利偉,滿懷激情為記者寫下這句話。

中國人來了,楊利偉來了!10月15日9時整,隨着38歲的中校航天員楊利偉乘坐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載人飛船飛向太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於成真,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

全世界都記住了一箇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駕殲擊機叱吒風雲十年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楊利偉的父親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畢業的大學生。父親先當教師,後在綏中縣一家農副產品公司做行政工作;母親在縣裏一所中學任語文老師,直到退休。他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過着舒心平靜的生活。

“踏踏實實辦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楊利偉父母對他的要求。兒時的楊利偉腦子靈,反應快,還是個娃娃頭。國小畢業時,他以優異成績考進縣重點中學尖子班,並多次參加全縣中學生的數學競賽,拿過不少獎。

1983年夏季,18歲的楊利偉考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在4年的學院生活中,他的學習訓練成績一直很優秀。

1987年,楊利偉從飛行學院畢業,成為空軍某師一名強擊機飛行員。天生聰慧加上勤奮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師裏的飛行尖子,後來他又成為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間,他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祖國的萬里藍天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2年夏,楊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那天,他駕駛着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突然,飛機發出一聲巨響,霎時間儀表顯示汽缸温度驟然升高,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楊利偉明白,自己碰上了嚴重的“空中停車”故障,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緊急關頭,楊利偉異常冷靜: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慢慢地收油門,駕駛着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飛機越過天山山脈,向着機場飛去。快接近跑道時,剩下的一個發動機也不工作了。他果斷採取應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順利地將完全失去動力的戰機緊急降落在跑道上。

當他從機艙出來時,飛行服已經全部被汗水濕透。戰友們紛紛圍上來同他擁抱。團長激動地當場宣佈,給楊利偉記三等功一次。

對這次“空中特情”的正確處置,顯示了楊利偉優秀的心理素質。

從800名入圍者中脱穎而出

19初夏,身高1.68米、體重65公斤的楊利偉接到通知,赴青島療養院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初檢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牀體檢。楊利偉心裏高興,提前3天就來了。護士和他開玩笑:“你也太積極了吧?”

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

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曾這樣描述他當時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時的情景: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他們藉助於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非常稀薄的空氣壓力艙內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牀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隨後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要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幾個月下來,800多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他做的最後一項檢查是“萬米缺氧低壓檢查”。這要先在艙外吸氧排氮,然後坐進模仿萬米低壓的艙裏。當從模擬的萬米高度下降時,他心想:“總算都通過了”,心裏不由一陣輕鬆,下意識地摸了摸頭。結果把醫生給弄緊張了,下來後忙問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難受啊?”

楊利偉是最幸運的,也是最優秀的。他的臨牀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征服了評選委員會全體專家。191月,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分子,楊利偉帶着他的夢想與追求,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

隆冬時節,北京的氣候特別寒冷,而他心裏熱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幾位航天員來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統、飛行系統、測控系統實地參觀,聆聽專家的授課。他對航天員職業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祕感變得深刻起來。

他了解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十年的攻關奮戰中,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原子彈、人造地球衞星,如今又開始了向載人航天的衝刺;在他和其他中國航天員的身後,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獻,千軍萬馬託舉着中國的“神舟”。

他聯想到,中國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飛天夢想。幾千年來,

此文章共有7頁 1 2 3 4 5 6 7 楊利偉,中國太空飛行第一人一文由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