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歌鑑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詩歌鑑賞(新版多篇)

詩歌鑑賞 篇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着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説“聞折柳”卻説“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着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瞭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着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藴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衞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賞析 篇二

詩人戴望舒創作的詩數量不多(不過百餘首),卻在詩壇中佔有重要位置;他沒有系統的詩論,但他的《論詩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詩論》卻備受重視,他在詩壇以現代派的面孔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實篇章。

在新詩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過地位並不是很高。

“五四”前後,科學與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美好的理想與黑暗的現實的激烈矛盾,籠罩了他們敏感的心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社會使命感籠罩了一個龐大的“煩憂”羣。戴望舒就是這樣一位由現實世界轉到詩的世界中最忠實的煩憂者之一。他寫了許多煩憂者的詩篇,這一傑出的詩篇《煩憂》為這一羣體的心態與精神作了集中的觀照與畫像。

此詩出自戴望舒的詩集《望舒草》。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詩壇的重要派別——“現代”派——的重要詩人,戴望舒的詩歌集中描寫了現代人的生命感悟與情感體驗的心靈軌跡。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陽光燦爛般的欣悦激動,也有陰雨綿綿似的苦惱煩憂,那麼,此刻鬱結在詩人心中的煩憂是什麼叫呢?詩人沒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個懷人的季節,大海寄寓着無盡的相思,讀來已是使人傷懷,加上“寂寞”,加上“遼遠”,便把詩人落寞無奈與欲罷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為深刻細緻,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感覺便油然而生。然而在這愁腸百結,落寞孤寂中,作者卻突發奇想,身邊有人來問你的煩惱,你的憂愁,這時你會如何回答?是和盤托出,把一腔愁緒全部告訴對方,還是諱莫如深,緊緊瞞住?自己雖有選擇的自由,但面對關愛你的朋友的詢問,你能裝聾作啞嗎?那麼,這種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達呢?“我不敢説出你的名字。”這“不敢”二字實在是確切地表達了作者的矛盾心態,且把讀者引向無窮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個字,活畫出了作者深刻的懷念,激烈的鬥爭,那種“欲説還休”的。滋味,那種刻骨銘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長,又強烈迫切。

下面四句,將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迴文詩,細想又不是簡單的重複,更不是花拳繡腿般的故弄玄虛,而是作者那種絡繹不絕、日益洶湧的思念之情在放縱宣泄。首句既像反覆,又似頂真,聯絡照應密不透風。儘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説出”。但想要心情傾吐的希望又是那麼迫切,在這裏,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有心人不妨在那裏作一次感性的神遊。全詩以“清愁”作結,卻正好表達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卻道天涼好個秋”式的常語來表達自己複雜心態的不同尋常。

全詩八句兩組,呈軸對稱排列,形式整齊,音節和諧,這是作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格律詩影響的結果,前四句的壓韻為後四句的復唱設置了先機,故讀來十分上口,給人留下齒頰生香的愉悦之感。

詩歌鑑賞 篇三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作者:杜牧

遠信初逢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

樽前豈解愁家國,輦下。唯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疑是鬆窗雪打聲。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重點字詞解析】

①雙鯉:信函,代指書信。兩塊木板,刻鹹魚形,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裏面。②一陽生:借指節氣冬至。《史記》: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③輦下:借指京城。④姜被;借指棉被。《後漢書姜肱傳》載,姜肱與兄弟友愛,常共被而眠。⑤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時晏耍以節儉力行著稱,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詩歌鑑賞賞析】

這是一首書寄懷弟之情的親情詩。杜收只有一個弟弟,兄弟友愛,曾因照顧生病的弟弟而棄掉監察御史和吏部員外郎的官職,可見杜牧對弟弟的關心。杜牧對弟弟的感情,我們也可以從他的這首詩看得出來。這首詩寄託了杜牧對弟弟情深意切的關心,這種關心,作者是通過最簡捷樸素的生活層面加以表達的。作者善於運用對氣候、環境的感受來表達思念骨肉的憂愁、惆悵。首聯點明瞭節令,冬至到了,氣候轉冷了,不知遠方的弟弟境況如何?寫封家書問候一下吧。時令的推移,引發了感情的起伏變化。頷聯把兩種感情加以對比,烘托對弟弟的殷切思念。一杯苦酒,默坐獨飲,非但無以解憂,反而頓生愁緒無數。這種愁悶,不是遙遠的國家之憂,而是更有直接的切膚之感的骨肉之痛。頸聯更是表達了一位敦厚的兄長對弟弟關心的無微不至。作者以自身的感受來推測親人的處境:天冷了,不知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保重自己的身體?是否知道添衣加被?這種關心之情着實感人。尾聯愈加顯示了兄長的心情之沉重。颯颯的寒風已讓作者深感不安,更何況是冷雪呢?即使不是雪,難道雪天的到來還會遠嗎?思念關切之情演變為更深的惆悵焦慮。本文層層推進,逐漸加強對親人的關切之情。

詩歌鑑賞 篇四

《關雎》出自《詩經 國風 周南》,為《詩經》的首篇。寫一君子思念自己愛慕的'淑女,希望與她成婚。是表現男女戀愛的作品。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説:《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着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説: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説:《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儘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説: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説: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牀。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説: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着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説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詩歌賞析 篇五

《感念七夕》

此夜

是否有繁星無數

廣佈天宇

久別的人兒

早盼重逢

傾訴的心願

毋庸置疑的相同

抬頭仰望那夜空

真的有星在閃動

百感交集的詩人啊

請將那真摯的深情

變換成無聲的感動

切莫驚動

銀河之上

鵲橋中央

對視的`淚眸雙雙

幾許的離愁

於今夜釋放

多想

就此將這美好的一天

定格成永遠

讓離別的旋律

斷了琴絃

怨只怨

團圓的日子

因何這樣短暫

今日一別

苦渡一載

才能再見

真摯的眸子

不!

是那顆真摯的心

要把面前的人兒謹記

將容顏緊鎖心間

詩歌鑑賞 篇六

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註解

1、凝粧:盛粧。

2、悔教:悔使。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賞析

這是閨怨、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詩歌鑑賞 篇七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

要讀懂這首七絕,至少要掃除兩重障礙。其一,是詩的寫作年代及其時代背景;其二,是判斷最後一句話的語氣。

題目,自然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築。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象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敍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蜓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彷彿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敍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説明。

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詩中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單純的送別友人深廣得多。岑參是於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長史的,那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由於戰亂,國土破碎,人民罹難,詩人親眼見到過的開元盛世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上面,我們看到詩人感慨遙深地寫下了這兩句話:“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話裏隱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漢武帝劉徹到河東(今山西地區)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覽、飲宴,高興起來,做了一首《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話。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而唐朝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間,國力之盛,比起漢武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史之亂一來,卻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詩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觸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晉絳去,詩人於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這樣的探問:“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時候,看看那裏的雲光山色,可還象漢武帝那個時代那樣雄偉壯麗麼?”很明顯,隱藏在這兩句話後面的,是詩人對於唐帝國衰落的深沉的歎息。漢武帝的豪情勝概已經不可再見了,唐帝國的聲威功業難道也是這樣結束了嗎?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激情,在詩人胸中盪漾。有了這兩句,就給這首送行詩平添許多光彩,我們喜愛它,就不僅僅因為它在藝術上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