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詩歌鑑賞(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9W

經典詩歌鑑賞(精彩多篇)

詩歌鑑賞 篇一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註釋:

飲君酒:勸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裏。

歸卧:隱居。

南山陲:終南山邊。

【解釋】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要到哪裏去?你説因為不甚得志,要到終南山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雲沒有窮盡的時候。

譯文1: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 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裏?

你説官場生活不得志, 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 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譯文2:

請你下馬喝點酒,我要好好地為你餞行。我且問你,你打算到什麼地方去?你説因為官場不得意,要到終南山邊去歸隱。那麼,你就儘管去吧,我也不再細問了。因為我知道那裏的白雲是悠閒自在的,你從此以後所得到的隱居之樂,也一定會無窮無盡的啊。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敍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敍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

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的感覺。

詩歌鑑賞 篇二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作者:杜牧

遠信初逢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

樽前豈解愁家國,輦下。唯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疑是鬆窗雪打聲。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重點字詞解析】

①雙鯉:信函,代指書信。兩塊木板,刻鹹魚形,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裏面。

②一陽生:借指節氣冬至。《史記》: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

③輦下:借指京城。

④姜被;借指棉被。《後漢書姜肱傳》載,姜肱與兄弟友愛,常共被而眠。

⑤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時晏耍以節儉力行著稱,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詩歌鑑賞賞析】

這是一首書寄懷弟之情的親情詩。杜收只有一個弟弟,兄弟友愛,曾因照顧生病的弟弟而棄掉監察御史和吏部員外郎的官職,可見杜牧對弟弟的關心。杜牧對弟弟的感情,我們也可以從他的這首詩看得出來。這首詩寄託了杜牧對弟弟情深意切的關心,這種關心,作者是通過最簡捷樸素的生活層面加以表達的。作者善於運用對氣候、環境的感受來表達思念骨肉的憂愁、惆悵。首聯點明瞭節令,冬至到了,氣候轉冷了,不知遠方的弟弟境況如何?寫封家書問候一下吧。時令的推移,引發了感情的起伏變化。頷聯把兩種感情加以對比,烘托對弟弟的殷切思念。一杯苦酒,默坐獨飲,非但無以解憂,反而頓生愁緒無數。這種愁悶,不是遙遠的國家之憂,而是更有直接的切膚之感的骨肉之痛。頸聯更是表達了一位敦厚的兄長對弟弟關心的無微不至。作者以自身的感受來推測親人的處境:天冷了,不知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保重自己的身體?是否知道添衣加被?這種關心之情着實感人。尾聯愈加顯示了兄長的心情之沉重。颯颯的寒風已讓作者深感不安,更何況是冷雪呢?即使不是雪,難道雪天的到來還會遠嗎?思念關切之情演變為更深的惆悵焦慮。本文層層推進,逐漸加強對親人的關切之情。

詩歌鑑賞 篇三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脱離仕途迴歸田園的豪邁宣言,陶淵明以詩心慧眼來透視生活,用生花妙筆來點化景物,通過無拘無束的鄉間生活的再現和雲淡風清、明淨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嘗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人們談論《歸去來兮辭》習慣於稱道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而忽視了潛藏在字裏行間的人生悲涼。我在研讀文本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人們聯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揣摩、品味這些詞句的深層內涵,我覺得,《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説也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下面結合文章內容對此稍作分析。

(一)、心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詩人歸隱的原因和決心。陶淵明是晉安帝義熙元年歸隱的。關於歸隱的原因,《宋書陶潛傳》説是“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歎曰:‘我不能這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陶淵明自己説的,則與此略有不同。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説是“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在親友勸告下,“脱然有懷”,入於仕途,求得彭澤縣令一職。但未過多久,便“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玻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斂裳宵逝”。恰恰這時,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職”,寫了這篇《歸去來兮辭》。不管是他傳還是自序,都不難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是“心為形役”,即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卻不能做,不想做的卻又不能不做。結合《宋書》和小序來分析,“心為形役”含義有二:一是詩人為口腹之計,羈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視,深感屈辱和厭倦。二是詩人質性自然,與俗相違,矯厲不得,不容於世。逆情悖性,違心違己,在詩人看來是玷污心性,扭曲靈魂,因而深感慚愧,惆悵悲傷。一旦醒悟,便覺得“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追”;覺得“迷途未遠”,“今是而昨非”,因而決計棄官歸田。這中間固然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慶幸,更有陷身官嘗鑄成大錯的沉痛。大夢初醒、瞭然徹悟的“歸田”宣言中更有痛徹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責自悔。

(二)、居家涉園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寫自己想象中的歸途情景和歸隱後閒適自在的家園生活,這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焦急迫切,也有終於衝破“塵網”、掙脱“樊籬”的歡欣鼓舞;有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歡暢喜悦,也有閒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自許,也有策杖流憩、矯首遐觀的自然情趣。

總之,一句話,寧靜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樸實的家鄉親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令詩人留連忘返,沉醉不醒。我們品讀文章,也會感同身受,靈犀相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自然段中也出現了一些刺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詞句,逼人沉思,耐人尋味。“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寫藍天白雲,高蹈塵外,任意東西,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無心”喻指白雲飄浮不定,了無心機,自自然然,順順當當。寫山林飛鳥,朝出暮歸,遠近覓食,行於當行,止於所止。“厭倦”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歸林投巢,安於靜謐,自得其樂。無論是白雲還是歸鳥,它們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閒適,生意盎然,這實際上反襯出詩人淪落塵網,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羈絆的不自由不自在,這份扭曲心靈,壓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覺察罷了。詩人在另一首詩《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寫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寫蒼松兀立,孤獨無靠,更隱喻詩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愴。一個人孤獨到象李白看山一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其內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謂“知音世所稀,撫松獨徘徊”啊!“引壺觴以自酌”流露出詩人自酌自斟,無以為伴的孤獨和苦悶。“倚南窗以寄傲”頗有幾分出塵傲世,孤憤不平之意。“門雖設而常關”更是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詩人與世隔絕,獨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這些文句,貌似逍遙閒談,實則憂憤滿懷,我們讀到了陶淵明隱隱作痛的心。

詩歌鑑賞 篇四

《梅花》原文

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

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

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

眾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

《梅花》鑑賞

詩人對梅花采取一種比較客觀的觀察、欣賞和描寫的態度,是一種欣賞自然美景的態度,物與我基本上是分離的。這首詠梅詩是寫形傳神的神來之筆。神似的高妙之處,在於雖然難以確指梅花的色如何豔、香如何鬱,但閉目凝想,可得其神韻,拂之不去。

《梅花》作者簡介

錢澄之,清代詩人。原名秉鐙,字幼光(一作飲光),號田間(別號四頑)。桐城(今屬安徽)人。明末諸生。南明唐王時(1645),授彰州府推官;桂王時(1646)授禮部儀制司主事。永曆三年(1649)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在吳江起兵抗清,又曾因避南明黨禍出亡浙閩至粵,削髮為僧,改名幻光。後還俗歸隱故鄉,又改名澄之,不再出仕。

詩歌鑑賞 篇五

孤雁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註釋

①飲啄:鳥類飲水啄食。

②萬重雲:指天高路遠,雲海瀰漫。

③望盡二句:望盡天際,彷彿看見了失去的同伴;哀喚聲聲,似乎同伴的叫鳴在耳邊響。

④意緒:心緒,念頭。

⑤自:一作亦。

譯文

一隻離羣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個勁地飛着叫着,思念和追尋着它的夥伴。

又有誰來憐惜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羣相失在雲海瀰漫間,

它望盡天涯,彷彿夥伴們就在眼前;它哀鳴聲聲,好像聽到了同類的呼喚,

然而野鴉們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顧在那裏紛紛鼓譟不休。

寫作背景

《孤雁》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着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這首《孤雁》詩,表達的就是亂離漂泊中失羣人的痛苦心情。

賞析

依常規方法,詠物詩以曲為佳,以隱為妙,所詠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説破的。杜甫則不是這樣,他開篇即喚出孤雁,而這隻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着,叫着,聲音裏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單是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着的 孤雁 。清人浦起龍評價説: 飛鳴聲念羣 ,一詩之骨 (《讀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領的。

第二聯境界忽然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 一片影 ,它與雁羣相失在 萬重雲 間,此時此際顯得惶急、焦慮和迷茫。天高路遙,雲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這一聯以 誰憐 二字設問,這一問,將詩人胸中的情感滾滾流出: 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悽惶麼?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 詩人與雁, 物我交融 ,渾然一體了。清人朱鶴齡評註這首詩説: 此託孤雁以念兄弟也 ,而且詩人所思念的不單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裏,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第三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它被思念纏繞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不停地望,彷彿那失去的雁羣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不停地喚,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本站§ 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析説: 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羣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羣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 (《讀杜心解》)

結尾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孤雁念羣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 無意緒 是孤雁對着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着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 王風 黍離》),詩人與這些 不知我者 自然無話可談。

這是一篇念羣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裏,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 立體感。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慶初杜甫晚年旅居虁(kui)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家人離開成都。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