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望廬山瀑布課文原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望廬山瀑布課文原文【新版多篇】

賞析: 篇一

詞中吟詠的油燈結花為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古來題詠燈花的作品也層出不窮,但張林的這首詞卻能不落俗套,新穎別緻,讀來饒有情味。

上片刻畫燈花,連用五個比喻,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燈花在不斷變化中呈現出的千種姿態、萬種風情。

“白玉枝頭,忽看蓓蕾,金粟珠垂。”白玉枝,指白色的燈芯草。前兩句説,燈蕊在不經意間結花,它最初如花蕾般含苞待放。“金粟”,桂花的別名,這裏形容燈花。韓愈《詠燈花同侯十一》雲:“黃裏排金粟,釵頭綴玉蟲。”此種比喻在燈花描寫上用得是最為普遍,本詞是以它來描摹燈花初結成時的形狀。下面三句,句句比喻,形容燈花的三種不同景象。“半顆安榴,一枝杏,五色薔薇”。安榴,即石榴。石榴來自西域的安國,由張騫出使時帶回,故又名安石榴。燈花越結越老,形狀不斷變化,它先是碎小如桂花,繼而大如繡球般的石榴,再變成鮮豔濃的杏花,最後變得如薔薇花般色彩絢爛斑駁。“半顆”、“一枝”、“五色”,這三個數量詞,從小到大,依次遞增,既寫出了燈花的變化過程,將其各種姿態刻畫地生動形象。

上片可説是用實筆摹繪燈花由初綻到盛開的過程,下片則是以虛筆來稱讚燈花之美,簡直可稱巧奪天工。

“何須羯鼓聲催。銀釭裏、春工四時。”羯鼓,用唐南卓《羯鼓錄》記載的唐玄宗敲擊羯鼓,催開含苞欲放的柳杏的典故。唐玄宗此舉在於誇耀人工能巧奪造化,而本詞則反其意而用之。銀燈(釭即銀燈)。裏點燃的燈芯草會結花,它並不需要人工的催喚,好像其中自有造化的四時功能。作者從另一方面讚美燈花的富於變化,似有造化之功。“卻笑燈蛾,學他蝴蝶,照影頻飛”。燈蛾撲火,與蝴蝶燈花,兩者本來並不相干,但燈草既成燈花因而兼具兩者的特點。作者有意將它們聯繫起來,並主要側重蝴蝶戲花的方面。因此,運筆就將蝴蝶戲花加以此附。燈花既然是花,就應是蝴蝶戲嬉之物。有趣的是,燈蛾竟然學起蝴蝶來,不斷地在燈花周圍蹁躚飛舞,作者運筆俏皮,貌似揶揄燈蛾,卻靈巧傳神地讚美了燈花的麗若羣芒。

這首詞運用博喻手法,寫得奇巧生動,俏皮有趣。雖無深情遠意,但較之其他詠物詞講窮比興寄託、筆致幽深、多愁善感的格調來,可算是別具一格,清新雋秀。

趙匡胤詠初日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二

宴詞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賞析: 篇三

《詠初日》詩是趙匡胤在靈山寺門前詠的。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首二句寫一輪紅日噴薄欲出,赫赫炎炎,勢盛光豔。“光赫赫”,“如火發”,形如口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龍活現。後二句,詩人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羣星、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並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徵自己剷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陳巖肖讚歎説:“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賞析: 篇四

這是一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一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於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説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轉載標記。)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 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絃,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望廬山瀑布》古詩 篇五

《望廬山瀑布》

作者【唐】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賞析: 篇六

白居易晚年辭去刑部侍郎的官職,賦閒東都,做《琴茶》一詩,表達了詩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觀點。

首聯寫自己天性開朗,曠達灑脱,與官場中的風氣相悖,故寄身官場屢受排擠。

“拋官”即辭官,退隱之後無早朝之擾,儘可春眠;年事已高,再無為搏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次聯極寫賦閒後的愜意之狀。

三聯起句寫琴,《淥水》古琴曲,為詩人之所愛。詩人精通音律,曾有《聽彈古淥水》詩云:“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漫流意,為聽疏泛聲。西窗竹陽下,竟日有餘清。”可知詩人提此曲是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寫茶,“故舊”老朋友、舊相識。“蒙山”指蒙山茶,產於雅州名山縣(今屬四川),蒙頂山區,相傳西漢年間,吳理真禪師親手在蒙頂上清峯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飲之可成地仙。詩人舉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詩人畢竟是標準的儒家子弟,他的辭官亦並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劇的矛盾,各種弊端的呈現,他的忠君愛國之心無法掩飾,故此在尾聯他仍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歎和欲展宏圖的期望。“窮通行止”,這裏的“窮”指報國無路,“通”指才華得施,“行”指政見得用,“止”指壯志難酬。樂天的《江南謫居十韻》“壯志徒許國,薄命不如人。才展凌雲志,俄成出水鱗。葵枝猶向日,蓬斷即辭春……行藏與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這句詩的最好註釋。末句表達了詩人想返回長安為國效力的願望,但詩人至終亦未能再進西京,令人感歎。

望廬山瀑布二首⑴ 篇七

其一

西登香爐峯⑵,南見瀑布水⑶。

掛流三百丈⑷,噴壑數十里⑸。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⑹。

初驚河漢落⑺,半灑雲天裏⑻。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⑼。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⑽。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⑾;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⑿。

而我樂名山⒀,對之心益閒⒁;

無論漱瓊液⒂,還得洗塵顏⒃。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⒄。

白居易琴茶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八

原文:

琴茶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賞析 篇九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

1、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的説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説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説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説“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複,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