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及譯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5W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及譯文(多篇)

道德經經典名句精選 篇一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與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

【感悟】有為者當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麼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説不出。

【感悟】老子認為,事物達到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感悟】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現不利。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説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5、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感悟】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的方略。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

6、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感悟】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着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髮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觀點。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變之前,有的尚處於萌芽狀態,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9、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感悟】揭示了量變與質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際出發,一點點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對待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貴在堅持。誰笑到最後,誰笑得。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及譯文 篇二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時期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 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註釋]

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盜:竊取財物。

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裏空虛,無思無慾。

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敢:進取。

弗為:同“無為”。

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道德經》創作背景 篇三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着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 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經典的道德經名句摘抄 篇四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一定是因為有的醜惡;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一定是有了惡。

【感悟】美與醜,善與惡相對立而存在。

2、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翻譯講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範式。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穀。

【感悟】此句成為歷眾多名士的訴求。

3、塞其兑,閉其門,終生不勤。——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塞信私慾的通道,關閉情感的門户,終身不會窘困。

【感悟】老子此語,道出潔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感悟】老子對“道”作了總結性論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他的政治觀。

5、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滿,海納百川。淺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總是謙虛的。

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於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感悟】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人們儘管把他裝飾得很漂亮,但用後就扔掉,不是愛他,也不是恨他,人們對待芻狗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

8、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譯解】天下萬物生於(看得見的)具體事物(有),而具體事物(有)由看不見的“道”產生。

【感悟】這是老子關於宇宙觀的診斷。

9、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翻譯講解】: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感悟】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10、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翻譯講解】: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