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6W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及翻譯 篇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説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説:“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説:“那個季孫要這麼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説:“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説:‘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裏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裏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冉有説:“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説:“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説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我聽説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牆裏面。”

《季氏將伐顓臾》 篇二

這一句話交代了談話的政治背景:季氏將要討伐顓臾。春秋時魯國有一著名的歷史事件,稱為“三桓犯上”。魯莊公有第三人:慶父、叔牙、季友,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後代稱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桓勢力漸漸強大,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裏,甚至在魯襄公十一年將公室瓜分。為了進一步排擠魯國國君,季孫氏又謀求進一步擴充實力。

(2)第一句話交代冉有和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將消息告訴他                               們的老師。

“有事於”:對……採取軍事行動。

(3)對於這一消息,孔子的反應是什麼?

明確:“求!無乃爾是這與(板書)?”(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孔子對二人是當面呵斥,説明孔子是不贊成這種做法的。

批評完後,孔子又闡明瞭三點不贊成的理由(板書):

先王封國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當伐

(4)針對孔子的批評,冉有自我辯解:“夫子欲之(板書),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們那主公要攻打它,我們兩人都不主張這樣做呀!)

孔子當即給予反駁。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聲)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擺出來、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同是在《論語》裏,孔子曾説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在這裏則説的是“在其位,謀其政”。任一份職就要盡一份力;拿一份錢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們今天並不那麼先進的話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吧,那“鍾”也得撞得響啊!

接下來,“一個盲人在走路,倘是臨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攙扶,還用輔助者幹什麼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個比方:“老虎犀牛從欄中逃出,珍貴的玉器在櫃裏損壞了,這是誰的'過失呢?”同學們説誰的過失?

明確:管理者的過失。

(5)由於孔子的批評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難辭其咎,所以,他們只好實話實説,亮出自己的觀點:“不是我們存心要消滅那顓臾,而是因為它日漸強大,又靠近費,對季氏的領地構成威脅。現在不消滅他,今後必將成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見,冉有和季路實際上是參與了季氏的軍事謀劃的。

不料這一説,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個大問題。孔子一針見血,馬上批評他説:“有道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説自己願意去做而編個謊言來搪塞的態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談;辭,託辭、辯解之辭)因為在孔子看來,冉有的説法純粹是侵略者的強盜邏輯。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滅人家,卻找藉口説是因為人家對自己構成威脅。這正如20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卻説成是要搞“大東亞共榮圈”一樣。總之是心裏明明想的是一樣,口裏卻裝模作樣地説成是另一樣,活脱脱的“偽君子”形象。

(6)批評了他們,孔子覺得作為老師還得給他們講講道理。於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議論:“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則安之。”(翻譯)

這是孔子的正面闡述,實際上説的是均貧富、講穩定、求發展的治國方略,既包括內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經濟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貧富思想。他的這種思想當然不同於共產主義,而具有平均主義色彩。因為他“不患貧”,而共產主義卻要消滅“貧窮”。當然,歷史地看,孔子的均貧富思想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至少,它成為後世不少農民起義的口號和目標。

(7)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後,孔子又針對冉有和季路的問題進行了批評。“今由與求也……謀動干戈於邦內”(翻譯)

(8)文章結尾一句話“吾恐季孫之憂……之內也。”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其實,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發展實力,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的政權。從這個觀點看,他發兵討伐顓臾是一種煙幕,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道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觀點。

6. 根據剛才所講的內容,請一生翻譯全文。

三、小結:

本文是一篇語錄體的議論文。通過孔子與冉有和季路的對話,體現了孔子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雖然歷來主張温、良、恭、儉、讓,但是面對原則問題時,他卻又有“當仁不讓”的精神,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格。

(若時間允許,再聽一遍錄音,加強印象)

四、作業

完成基礎訓練。

季氏將伐顓臾 篇三

“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

④“求,無乃爾是過與”:

冉求為季氏聚斂,尤用事。《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爾是過”,即“過爾”。全句應譯為“這恐怕要責怪你吧”,課本註釋誤。

⑤“以為東蒙主”:

言顓臾乃先王封國,故不可伐。“以為”,“以之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為主祭人。蒙山在魯之東,故曰東蒙。

⑥“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魯封地七百里,顓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當伐。“社稷”,指公室即魯君。當時四分魯國,季氏取其二,孟孫、叔孫各有其一,只有顓臾這個附庸之國尚為公臣。

⑧“何以伐為”:

照應本段起句。“為”,語末助詞,無義。“何以”,就是“以何”,憑什麼(理由)。

板書

(略,見教材)

2.

《季氏將伐顓臾》 篇四

目的要求:

1. 瞭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

2. 瞭解本文采取對話方式、反覆辯難、使文章生動活潑、富有雄辯力的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通過辯論,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掛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進入新課:

1. 導入:

從今天起,我們開始學習本冊書的最後一個單元――文言文單元。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篇課文――《季氏將伐顓臾》。(板書)。

2. 本文出自《論語》。《論語》主要是孔門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名丘,字仲尼。讓我們同孔子見見面(出示孔子肖像圖)。傳説孔子身材矮小,面目醜陋,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並創立了儒家學派。

3. 瞻仰了先聖的面容,接下來讓我們從《季氏將伐顓臾》中領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

4. 首先,讓我們跟隨課文錄音,一起來瀏覽一下課文,注意把握句讀。(播放錄音)

5. 分析課文。

譯文 篇五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説:“季孫氏準備對顓臾採取軍事行動。”孔子説:“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説:“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孔子説:“冉有!周任有句話説:‘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説:“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説:“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説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藉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聽説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及賞析 篇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説:“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孔子説:“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説:“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説:“冉有!周任有句話説:‘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着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説:“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説:“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説(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我聽説擁有邦國封邑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們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少而擔憂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遠方的人仍然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已經使他們歸服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註釋

1、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説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評了季氏兼併顓臾的企圖,並闡發了孔子以禮治國為政以德的主張。

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

3、有事:這裏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專制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

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裏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在蘇教版中,“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東蒙主:指受封於東蒙。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徵,這裏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為附屬於大國的小國。

8、何以伐為:為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麼。為:表反問語氣。

9、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10、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

11、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

12、危:名詞作動詞,遇到危險(搖晃着要倒下)。持:護持。

13、顛:跌倒。扶:攙扶。

14、相(xiàng):攙扶盲人走路的人(輔助者)。

15、兕(sì):獨角犀牛。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

16、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一説讀fèi,當地人稱費(fèi)縣。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説(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捨棄,撇開。辭:託辭,藉口。

19、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不擔憂人(東西)少而擔憂社會不安定”。患,憂慮,擔心。寡,少。

21、蓋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

22、和無寡:和平了,人口就不會少了。

23、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24、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輔佐。

28、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

29、幹: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

30、蕭牆: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蕭:古通“肅”。這裏借指宮廷。

鑑賞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鬥爭有:①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佈了“税畝”制度;②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鬥爭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説:“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後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於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説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係,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於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於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詰句,“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於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為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原文 篇七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zhuān)臾(yú)。”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