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 篇一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後老師説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後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佔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後,説明本節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並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校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並歸納後,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説,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拿着學具給全班同學説。)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稜分幾組?並指出哪幾條稜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説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麼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徵。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徵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説一説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徵。立體圖形的具體研究,學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比較,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二者的關係。平面圖上的立體圖形,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在教案設計中,安排實物觀察、動畫圖像的生動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圖上虛實線畫法的理解,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徵。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瞭解長方體的面、稜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扳書設計

本課教學中注意活動的開放性。巧妙的商討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促使學生參與研究、解決問題的活動。如:你如何驗證相對面大小相等、相對稜長短一致;拆裝長方體、正方體,你有幾種方法?在這一系列開放活動中,每位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4、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優化教學效果。

本課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手優化教學。如: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對的稜完全相同的過程。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在圖文聲並、靜和動結合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第一環節,課始課件演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組成的數學王國城堡圖。然後教師請學生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

第二環節,教師通過觀察數學城堡主人——機器人的組成,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同時,讓學生把自己帶來的物體進行分類。教師利用電腦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引導學生初步比較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異同。順勢提示課題。

[在新課導入時,通過課件活潑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認數學城堡和機器人的組成中,既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探究的慾望。]

二、組織探究 掌握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稜、頂點。

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跟隨機器人動手玩(切土豆)的遊戲,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等,同時結合電腦的演示初步感知、體驗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概念。

[這一環節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練習,充分利用了切土豆這一生活經驗,一刀出面,兩刀出稜,三道出頂點,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操作中發現,建立了面、稜、頂點的概念。]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第一環節: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教師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動手動腦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同時出示温情問題導向: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形狀一樣嗎?2長方體有幾條稜?每條稜的長短一樣嗎?3長方體有幾個頂點?每個頂點有幾條稜相交?4老師希望你能用實踐作説明以上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交流,達成共識。

學生在動手中,初步感知長方體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請代表彙報。

[一、二環節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自主探究。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相互爭論、相互補充、相互啟發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同時教師的温情提示,也體現實現的人文關懷]

第三環節:電腦演示、驗證認識。

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徵後,教師利用電腦演示: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有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接着排開、分解;十二條稜也分組排開;八個頂點也進行閃爍;驗證了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的兩個面也是正方形)。

[通過電腦演示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也突出了教學難點。]

(三)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第一環節:電腦演示,學生觀察:正方體有什麼特徵?

第二環節:師生歸納。

這部分採用直接演示,學生觀察特徵,讓學生在看一看、説一説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徵。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聯繫本質,引導辨析

第一環節:讓學生分別找出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第二環節:出示一些立體圖形,請學生用學過的知道説明哪些立體圖形是長方體、正方體?(先小組合作學習,在請小組代表彙報合作學習結果。)

[這一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第三環節: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

三、實踐運用 鞏固新知

同學們已經拜訪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數學城堡主任機器人要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下,看看今天誰是數學城堡的能手。

活動一:想象冠軍。

根據一個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你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各個面嗎?

活動二:操作能手。

1、拆裝比賽。(先把長方體、正方體拆開,然後再裝好,看看誰的方法最多。)

2、擺好長方體比賽。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中擺法?

[這部分有兩組活動,才層次分明。通過電教媒體的優美情景的創設,形象直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情景中,説一説、數一數、擺一擺、想一想,在從事“再創造”的學習活動中鞏固新知,發展了空間觀念。]

四、梳理知識 反思總結

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張學習報告,(設計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參與教師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學習內容,同時合理評價同學、自己在學習中表現和收穫,並提出不同見解和值得探究的問題。

[反思總結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發展”,“凸現”了過程性、激勵性。梳理知識時不僅設計學習報告,總結自己的學習,還開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評相結合的師生雙向參與、交流互動新評價方法。同時也提倡反思問題和有價值的學習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 篇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簡單的幾何體。學生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將進一步瞭解簡單幾何體的基本特徵,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説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説,本節課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別,從而將面與體區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並且應用親切、擬人化的。口氣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通過摸一摸長方體這個新朋友,並談一談這個新朋友帶給你的感覺,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反饋,進行再認識。並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進一步強化對於頂點、面以及稜的鞏固。

3、在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體以後,我適時組織學生討論: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你發現了長方體的什麼祕密,記錄下來。再請小組代表彙報發言。讓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進行記錄,最後交流總結得出二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通過學生的再觀察,討論、辯析、進一步鞏固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對於特殊的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個面都是一樣大小的長方形,並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 篇三

兩位老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課都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在教學設計時都有創意,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一點體會如下

都是通過活動來感受認識長方體客觀世界中存在着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把形體是長方體的實物從諸多實物中辨認出來,作為研究的對象。

因為研究的不是這些實物的其他屬性,而是它們共同的幾何屬性,因此,必須對研究對象進行抽象,即捨去這些實物的顏色、質料、用途等特徵,而把它們共同的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徵抽取出來。

接着,學生邊觀察邊雙手撫摸、觀察長方體的模型,閉眼想這個模型,感受到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這就為進一步對長方體作科學的認識打好基礎。

都是以模型為依託,對長方體做幾何學分析,發展邏輯思維。所謂對長方體作幾何分析,是指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研究面與面、面與稜的關係,稜與稜、稜與頂點的關係,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等。每個學生手中都模型,兩位老師教學時,學生隨着他們的指點,仔細觀察模型,用手指點數面、稜、頂點的數目,觀察什麼是相對的面,稜又怎樣分成長度相等的3組,長方體的三條稜怎麼相交於一個頂點,等等。這些分析如果沒有模型作依託,是很難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師手中有模型,那麼學生也只能作“觀眾”和“聽眾”,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教學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時,兩位老師都強調了必須根據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後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積分別相等,從而概括出“三組相對的面面積分別相等”,以及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等教學過程中,有了形象思維支持,有利於邏輯思維的發展。

讓學生通過想象,構想特定的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之後,兩位老師都把分析的

結果綜合為整體。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 篇四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髮展。

[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初步識別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以用其他立體圖形作準備,使學生由認識二維空間發展到認識三維空間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基於以上認識,並結合設計理念,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的聯繫。

2、通過開放型的問題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

3、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的小組式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本課教學設想如下:

1、探索新型情感性課堂教學。

本課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2、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

要給足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嘗試中發現,討論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質疑中發展。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如:探究長方體特徵中,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中建立長方體的清晰的表象。

3、巧設開放性活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隨筆 篇五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正確辨認長方體、正方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長方體、正方體的比本特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如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複習長方形、正方形時,就利用課件出示: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很快得出房屋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在初步認識長方體時,先直接拋出問題“這個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通過拿實物,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習材料源於現實生活時,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二、練習實際,感受數學

本節課開始由“房屋由哪些平面圖形的組成”的錄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再出示立體圖形導入新課。練習中,讓學生尋找教室中的長方體,這些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教學時學生將數學知識迴歸到生活中進行靈活應用。當學習材料來源於現實生活時,對學生將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在課中,我一直強調學生將語句表達完整,這對於提高低段聾啞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幫助的。 三、讓學生在操作中領悟

長方體分為兩種,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比較簡單;還有一種是2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所以我課前準備了許多兩種不同的長方體,分為用三種顏色不同的彩紙貼起來。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數一數、撕一撕等環節,利用直觀觀察可以很快的得出長方體的基本特徵。

四、不足之處

這節課時間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導學生操作浪費了太多時間,導致後面正方體的教學時間嚴重不足。而且教師自己使用長方體的教具不夠明顯,遠看特別像正方體,在正方體與長方體過渡的地方銜接的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