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案例範本【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8W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案例範本【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案例模板 篇一

一、因為平等,所以互動

一年級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上課時總有跟同學跟老師不配合的現象,以前出現這種情況我總説“__同學,請認真聽講”,“__同學,請坐好”等方式提醒他們注意,可效果總不理想。近段時間我多表揚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語言,如“你真乖”,“你真聰明”,“__講得真好”等語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民主程度,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言行神態,都在學生的腦海裏定位,他們也有相應的學習反映。教師時刻關注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捕捉學生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自己被老師重視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班裏重要的一分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認為要跟同學和老師好好配合。

二、因為合作,所以成功

在計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較出色,不需要在課堂中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這樣,其實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原因,我們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往往有部分學生漫不經心地看着別人操作,聽着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像一個旁觀者。如何組織好一年級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是教學的重點任務。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童話故事,教學中我通過在改編過的故事中穿插數學學習的知識,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比較默契了。在教學中,我還採用了小組間複述故事解決問題及小組間新編故事設計新的問題兩個主要環節進行小組合作。而且通過這樣的討論,平時不願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能提出問題考考小組內的同學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案例模板 篇二

當代兒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是:兒童是通過活動來學習的。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智慧在他手尖上。”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國小生來説,數學是枯燥的、嚴肅的。教師如果把數學知識轉化成有形有色的學具操作時,他們會倍感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那麼,如何在國小數學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的雙手閃爍出創造性思維的光芒呢?

一、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廣闊的馳騁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來陶冶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身心愉悦地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我曾是這樣教學的: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罐頭盒,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操作,把它側面上的商標紙展開,看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的。結果學生的展開圖各種各樣,有的是把商標紙沿着圓柱的一條高剪開的,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是沿着圓柱側面的一條斜線剪開的,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是沿着側面上的一條弧線剪開的,得到的是一個不規則圖形,有的是沿着圓柱的側面在地上滾動一週,就發現壓過的痕跡是一個長方形,説明圓柱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教師對同學們的勞動成果一一地進行表揚(全體學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並把學生的展開圖一幅幅地用多媒體演示出來,並且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得到啟發,把其中的展開圖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通過再剪拼成一個長方形。象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了圓柱的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鼓勵了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想象和創新意識,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馳騁空間。同時,學生的智力潛能得到了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二、鼓勵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創新意識。

兒童的動作思維佔優勢,他們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地想像、猜測、推理、驗證,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創新意識。以三角形面積公式為例,學生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繫,利用轉化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有的同學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

也有的同學用一個三角形進行割補,轉換成了不同的圖形。

同學們不斷地畫着、剪着、拼着……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終於在他們的動手操作中產生了,即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2。在這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表現了國小生的旺盛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創造。

現代教學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實踐活動,並且要充分相信學生,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創造。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是這樣教學的:讓學生用三根小棒在數位表上擺出三位數,再計算判斷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用3根、6根小棒擺出的數呢?學生經過擺數、計算、觀察、比較,發現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與數字的位置、順序無關,而與小棒的根數有關。3根、6根小棒擺的數均能被3整除,而4根擺出的卻不行。學生們不斷地擺着、想着、算着……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終於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產生了。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沒有過多地講解,只是做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工作,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只要充分相信學生,學生肯定會發揮出自己聰明的才智。

總之,運用學具操作,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國小生的操作,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並隨着學生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學生們只有親自參加活動,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感性材料,才能促進學生觀察、試驗、猜測、驗證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課堂上要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下滿懷信心地參與數學教學實驗活動,使學生的雙手閃爍出創造性思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