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精選54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4篇《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精選54篇)

篇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百分數應用一的主要內容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這一課的難點問題是幫助學生理解“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如果這一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求百分數便容易多了。而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擺在我面前的大問題,為了很好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沒有采取直奔主題的方法,而是採用了新舊知識遷移的方法,雖然在複習階段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但收到的效果卻很好。在讓學生嘗試解決有關百分數應用題時,有複習時的內容鋪墊,學生不會感到突然,解題思路自然就有了方向。

我模仿的課堂實錄具有以下兩個優點。

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如讓學生探究的是學生極為熟悉的“評選進步小明星”和冰化成水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時感覺新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過程中可發現、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

我主要借鑑了冰化成水的問題設計為第二次嘗試題,我覺得設計幫老師評選進步小明星的問題做嘗試題有點難,學生可能提不出根據淘氣和笑笑兩人提高分數一樣,但提高了百分之幾不同來比較,因此不適合做嘗試題。

第二個優點是在教學中,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課堂圍繞學生的思路,抓住關鍵句子“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用多種陳述形式引導學生理解,而後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後通過練習使本課重點難點得到有效落實。

這點在我的課堂中得到充分落實,我還把“説説百分數表示的意思”本來在課堂實錄中是一道鞏固練習題,我設計為做遷移的準備題。

對於課堂實錄來説,我覺得設計內容有點偏難,對於我班學生來説不適合完全照搬。另外,我覺得采用五步六環節的嘗試教學法以後,我的課堂教學比課堂實錄中更能體現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性模式,學生掌握雙基也更加紮實。

篇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設計了合理情境:今天是猴王的生日,小猴子們上山採了55個草莓。現在它們要把這些草莓分裝在8個盤子裏。在分裝的過程中,兩隻猴子發生了爭吵,第一隻猴子説: “平均每盤放7個”。而第二隻猴子説:“每盤放7個不夠,每盤最多隻能放5個。”它們爭執不下,最後,只好找猴王來評理。猴王説: “你們的分發都不對。每盤只能放6個。”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學生各抒己見。本情境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的注意,也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然後課件出示課本第8頁情境圖探索新知。

本節課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運用乘法口訣來試商。讓學生進行多樣性的練習,在活動中發現並掌握以下兩點來實現試商:

1、商與除數的乘積要小於被除數;

2、乘積要最接近除數。這兩點都是結合除法的意義來實現的。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沒有及時反饋學生的錯誤。因為學生的錯誤是學生學習中的疑惑或不足之處,而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惑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這節課應把學生練習中的錯誤以複製的形式展出,讓同學們一起糾正,使學生避免再類似錯誤,實現書寫與答案的準確性。針對存在的不足,下節課把練習中的錯誤題目寫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一起糾正,使之不犯同樣錯誤。

篇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麼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鑽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鑽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藉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週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湧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研修日誌

通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穫很多,盤點收穫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後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後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篇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隨着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數學閲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鍛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可以減少學生大腦加工數學概念、作業題目意思出現理解錯誤的概率,提高學生隨機應變理解知識點的水平,發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本文根據國小生理解力發展水平,簡要闡述了提高國小生數學閲讀的方法。數學閲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時候比數學計算對學生生活幫助更大。數學閲讀能力是一種理解知識的能力,不僅體現在理解數學作業題目的能力,也體現在理解數學知識潛在表達的含義能力,減少學生死記硬背、套公式的學習誤區,讓學生融入到數學當中,跟隨課本的介紹和老師引導,學會“理解數學”。

一、國小數學教學閲讀理解的意義

數學除了具有計算意義的符號,也包含很多語言知識。提高國小生數學閲讀能力,是為國小生終生學習打下基礎。一切知識都離不開文字的傳遞過程,在學習知識文化時,閲讀理解在知識傳遞過程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老師解釋“加法”的意義,加法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或者量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數或者量的計算過程。這些涉及數學本質的概念知識就需要學生有比較好的理解力,才能在課堂上理解數學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國小生智力發育不均衡階段,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劃分,認為每一個學生都不需要數學閲讀能力鍛鍊,就能理解數學表達的意思。簡單粗暴對那些閲讀理解能力發育較慢的學生給予“笨”的評價,會消耗掉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強化國小數學閲讀的方法

(一)提高老師對數學閲讀的認識

傳統國小數學教育一直圍繞計算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沒有得到開發,這種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發展。教師應提高對數學教學閲讀理解的認識,根據國小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語言閲讀理解的教學內容,教育學生學會信息加工、信息篩選、信息重新組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條形統計圖知識時,除了教給學生認識統計圖,繪畫統計圖能力之外,還要注重對概念和方法的教育,不能將知識單純的變為計算和繪圖,這會脱離實際生活。當老師讓學生畫出一個統計三個蘋果、兩個梨子的統計圖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所表達的含義,學會用語言表達統計圖的內涵。老師應科學的看待學生的閲讀能力,在數學課堂上適時加入閲讀訓練內容,讓每一個學生數學水平得到提高。

(二)使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數學閲讀水平

數學閲讀教學內容不像語文教學內容一樣貼近生活,數學閲讀教學更專注數學知識,顯得專業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數學閲讀時,一般是根據老師的教學活動和課本知識點介紹,才能理解書本和老師講述的含義,因此,老師在教學當中對於數學概念,要咬文嚼字、圈點化批,逐字逐句教會學生數學語言想要表達的知識內容。例如:在學法時,老師説將6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裏面,一定要重點講解什麼是“平均”,因為,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立即明白“平均”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國小語言能力發育較慢的男孩子,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成人不同,應多理解智力處於發展當中的孩子。老師可以根據國小生智力發育特點,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講述題目的意思,可以帶六個蘋果兩個盤子,向學生演示平均分配蘋果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每個盤子放3個蘋果是“平均”,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平均”,使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題目中的意思。

(三)師生互動創設多彩的數學閲讀環境

現代教學一直提倡教學質量,主張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繪畫幾何圖形、線段圖形、數量關係式模式,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感性,從多個方面激發學生潛在閲讀能力。閲讀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可以有生活經驗這個切入點,讓學生在閲讀時就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數學教學也可以藉助這種經驗,增加學生生活中數學經驗。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做遊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加減乘除”的含義。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做活動,將學生分成小組,拿着課本中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活動表達出課本題目的意思。老師問學生3個學生加2個學生是什麼意思,學生通過5人一組,表達出課本中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有效提高學生閲讀能力。老師詢問學生:6個人除以2是多少個人?學生迅速組成3人一組,通過遊戲過程提高學生對數學能力,能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每一個孩子思考問題方式不同,同一種方式不能奏效,使用另一種方式學生或許就能融入學習當中,提高數學成績。

三、國小數學閲讀對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好處

提高國小生數學閲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整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課本和題目的理解能力,減少學生概念題、判斷題、操作題、應用題丟分情況,提高學生綜合成績。閲讀能力的提高,是一種改變學生思維的過程。很多國小生表示題目會做,但是在看題時,不知道為什麼馬馬虎虎、走馬觀花的看錯了題目,原因就是學生閲讀能力不高,根據自己以往經驗理解題目意思,導致出現各種粗心大意的事情。閲讀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學生能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文字,很快明白題目的要求,理解知識點內容。結束語提高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減少學生在文字加工過程中,題目意思的曲解和錯解概率,幫助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作者:楊霞紅

單位:江蘇省寶應縣白田國小

篇5: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導入時,我微笑地問:同學們,你們猜猜笑笑今天給大家帶來什麼?然後利用課件伴樂出示了1箱有9瓶牛奶,1箱有5瓶牛奶的圖(如書上)請學生們提問題。學生們經過思考,踴躍發言:如一共有幾瓶牛奶?左邊比右邊多幾瓶牛奶?右邊比左邊少幾瓶牛奶等問題。我請學生拿出小棒,擺一擺,算一算,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個問題。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學生學得不亦樂乎,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在應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道開放題:[課件演示了有2箱牛奶,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看不出幾瓶牛奶?]請學生猜猜另一箱可能有幾瓶牛奶,並求一共有幾瓶牛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列出算式解決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體現體驗性

體驗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通過使學生動手數一數、擺一擺、分一分、算一算小棒,使學生體驗到9+5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一共有幾瓶牛奶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發言、合作參與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紀檢員注意檢查小組中紀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

四、體現算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想;2、學生表達多樣化;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如:(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2)把5根分成1根和4根,9+1=10,10+4=14;(3)把9根分成4根和5根,5+5=10,10+4=14;(4)我不用擺小棒,因為10+5=15,所以9+5=14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五、值得探討的問題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課堂上有一些學生思維敏捷,搶着發言,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不可能經常提問這些學生,這些學

篇6: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我所教的國小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一、新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教學思想,進入課堂教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師共同學習和調研過,也參加各級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對新課程的實施充滿信心。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起來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上級部門“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撰寫教案,以同學科教師討論定搞,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用教材進行試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確定案例,並在每一課中展示。實踐表明,這種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學科教師的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後,教學效果良好,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的。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提倡自主性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方向與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來描述路線,我通過實際演示來使學生明白。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就是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於創新評價。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學期我在學生的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後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週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讓學生每週都為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為每天的學習行為,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週,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嚐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差距縮短,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並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認真抓好常規教學,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以常規教學為中心,規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為,力求常規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促進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我在教法上經常和同行進行切磋,做好學情分析,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裏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並跟蹤好差生進行調查。為了使新課程標準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導老師走進新課程,進入課堂,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我主要以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並對本班前後幾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細緻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準今後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學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惑,通過與同行的共同討論和學習,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後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7: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國小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説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

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並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着,又讓學生觀察兩個稜長分別是2釐米和4釐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釐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佔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後把一個梭長為4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佔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並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8: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思考,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策略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教師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總之,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可以從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後反思三個層面去探究。

一、課前反思

1.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課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往往都在沿襲着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它卻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們改進。所以我們在課前進行反思,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是否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這樣才能做到揚長避短。

2.是否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課前反思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創造者,

才能全面盤活教育資源,全方位優化教學資訊,在開放的、多樣化的教育情境中促進學生髮展。

課前反思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給學生創造探究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預期的。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時處於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敏鋭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教學行為是否得當等問題,並積極思考如何利用課上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後反思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後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在上完課後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較成功或對今後的教學有幫助、啟發,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

1.實話實説——記成敗

課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也有可能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變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結局如何,得失成敗,皆應實話實説,將其

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教學工作會考慮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彎路。

(1)記載成功之舉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要抓住教學中哪怕是稍縱即逝的成功點,比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把這些及時記錄下來,堅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學的閃光珠鏈。

(2)牢記失敗之處

俗話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如實記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學“長善而教其失”。

2.把握遺憾——再設計

教然後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下來,不妨靜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然後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不妨寫寫“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9: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同學生活實際,在同學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同學知識經驗,符合同學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沛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讓同學充沛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的外表的大小;利用同學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同學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同學用1平方分米丈量課桌面的面積,引導同學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同學

引導同學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根據同學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充沛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同學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為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需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同學在操作中充沛體驗統一丈量規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同學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同學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同學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丈量面積,容易發生誤會,並通過發明矛盾牴觸,使同學明確要丈量面積的大小必需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讓同學充沛地表示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同學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同學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同學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構建屬於自身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同學自身的教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同學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同學在估一估、摸、摸、量一量、説一説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讓同學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讓同學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讓同學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然後讓同學動手剪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

篇10: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下教學經驗: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並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設計質疑教學,促使學生自主實踐。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後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係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慾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髮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

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

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説,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國小數學研修反思日誌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麼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鑽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鑽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藉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週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湧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篇1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1、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加以回顧、思考、分析和評價,而進行全面、深入、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從而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而且能夠使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得以提高,使教學質量得到長效的改進。

2、課後反思和總結應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備好課、上完課,這節考並沒有結束,課後我們還需要靜下心來進行反思,將自己課前的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實施做一番回顧和比較,總結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還有不足,同時還要注意收集學生的課後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將這些心得寫下來,這是最真實的教學手記。它可以促使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有位學者説過:“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有秀的老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説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只有這樣實實在在的記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功與過,並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加以剖析,教師的專業素質才能不斷提升,隨之課堂教學效率才能不斷提高。

3、教學反思是一種再學習的方式,是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及時有效的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新課改為什麼要強調課後反思.教學反思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它並不是單純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觀察和分析問題----再認識問題----驗證解決問題----總結提高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深入挖掘教學經驗中藴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學經驗更好的為教學實踐服務。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表明,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4、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積極主動的探究教學問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對教學諸要素的再認識、再研究的過程。教師對已發生的教學現象進行反思,積極尋求新方法、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教學問題,這會形成自己對教學問題的獨特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從而選擇更合理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實踐的實效性,並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實現自己在教學上的飛躍發展。

5、教學反思能改變教師的習慣性思維,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品質,促進教學創新。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善於發現問題,並進行分析研究,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戰,掙脱藩籬的束縛,在教學時間中用於嘗試,不斷創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自身專業成長。

6、教學反思可以加快教師專業化的步伐,讓教師在不斷學習中迅速成長。教師專業化是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教師應把自我的發展與職業的要求結合起來,把教學的成功與持續不斷的學習結合起來,把教學理論學習與對教學實踐的研究結合起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認真思考教育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通過反思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成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和自身教學行為的研究者,加快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篇1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忙忙碌碌一年時光已逝,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去年一年工作的優點跟長處,以便更好的發揚;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以後工作中更好的改進,提高教學效率。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以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在課堂教學方面:

(1)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對教師能力的一個考驗,一堂好課離不開一個好的教師,教師在課堂中可利用些幽默詼諧的語言,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用自己的教育機智,用淵博的知識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和諧的課堂才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昇華和智慧的生長。

(2)關愛學生,及時鼓勵。新課程的宗旨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隨時瞭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台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喜歡數學。

(3)抓住課堂四十分鐘,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幾乎每一節課我都給自己設定目標,每堂課都要做到堂堂清,不給學生留死角,當堂知識點當堂掌握、當堂鞏固 ,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生在快樂中學。

(4)加強了口算教學。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口算”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幫助。

(5)加強了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兩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並且做到學生只要做老師必須批,這樣學生們都比較認真的對待每天的計算練習。學生們的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6)加強了應用題的教學。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並且青島版的教材上並沒有把應用題單獨列出來,練習題也不是很多,讓老師們感覺無從下手的感覺,於是我便找來原來的老教材,對比,思考,然後自己整合資源,蒐集了大部分的應用題木,以便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做一道應用題。在講解應用題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自己講題,並且交給學生從條件入手,和從問題入手的方法講解應用題,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應用題的解答能力也就提高了。

2、在自身方面:

(1)給自己定下規矩――不備課不上講台。每堂課必須在課前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我都會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每堂課上完後,我都會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時形成文字,有時可能只是自己進行一下思考,但是,因為我們數學教師都是兩個班的教學,所以,同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哪裏到位,哪裏不到位,該用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興趣十足的學會我都會進行反思。然後去第二個班教學的時候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3)克服教學中的惰性,對待每一道練習題都會深入研究設計意圖,並找出與之有聯繫的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要交給學生基本的方法,比如遷移、類推等方法,這樣學生學起數學來才會舉一反三。

二、不足之處:

1、輔差工作做得不夠。總感覺自己心態有些老了,工作倦怠了,總是認為,只要抓住了課堂四十分鐘,就不必要課下給學生太多的壓力。所以,對待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只是在課堂上稍微給予多一些的提問和關注,課下從沒有進行過多的輔導,以至於本次考試中,三班有一大批學困生沒有考出理想成績,影響了全班的優秀率。

2、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不夠。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為什麼?;也可以是聯繫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為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

3、忽略了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培養是貫穿整個學習階段的,比如預習與複習的習慣;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習慣;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等等,下學期要在這些習慣培養上多下功夫,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以後的學習。

三、下學期的打算:

1、加大力度開展合作學習。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學習,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2、加大力度開展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形成,從而促進課堂教學。因此,我打算下學期開始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

3、在班內開展互幫互學的活動,優等生幫學困生,學困生促優等生,在班內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篇1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為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為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b、c、d、e―對兩個量進行比較。

③分析對兩個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各有什麼特點?(b―差比,c、d、e―倍比)

④揭示新的比較方法:“比”,在教師引導下用“比”描述兩個量的關係。

2、歸納比的意義。

3、教學例2:一列火車2小時行180千米,用“比”來描述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引出“比”的另一個作用:不同類量之間的比。

4、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5、教學求比值的方法。

6、練習。練習反饋效果較好。

下課了,我正為教學效果感到滿意時,經常愛提問的一個男生走過來,對我説:“老師,

我覺得用從前的知識來描述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既清楚又明白,為什麼還要學比呢?”我不由得愣住了,學生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為什麼會否定新知識的作用呢?坐在辦公室裏,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翻開教案,再讀、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從頭到尾都清楚地説明了一個特點:“遠”。

首先遠離生活。完全以教材為中心,以教材作為學習活動的全部內容,並把知識點分為一個個的小步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課開頭利用第一小組男、女生人數來教學新知,僅僅是將狹隘的生活情境作為一種激趣的手段,沒有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對教材生活化的處理忽視了現實性,割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其次遠離學生。“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不少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但我在課堂忽視了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所學內容完全由教師提供,“小步子、短距離”的提問,其實否定了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主動性,剝奪了學生自主建構的權利和獲取廣泛數學活動的經驗。一節課更像純粹的數學思考活動,主動地位早已被我倒置了。雖然他們掌握了比的意義和作用,但頭腦中有多少是真正屬於他們自主習得的知識呢?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第二天,我修改了教案,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又走向另一平衡班進行教學,情況如下:

1、引入課題

①出示“∶”號,詢問學生在哪些地方看到過這樣的符號。

②展示一組資料,説説自己對這些比的理解。

a第47屆世乒賽,王勵勤以4∶3戰勝對手,奪得冠軍。

b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比是8∶1。

c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比是7∶8。

d國旗長和寬的比是3∶2。

e一種農藥,藥粉與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不研究兩個量之間的差比關係,主要研究兩個量之間的倍比關係。

2、新授

①學習“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之間的比。

a根據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比是8∶1,寫出幾組等值的人民幣和美元。

b根據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設計一面國旗。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白8∶1,3∶2既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也表示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

②教學“比”的概念

a提問:通過以上練習,你覺得比相當於一種什麼運算,比號相當於什麼符號?

b歸納比的意義。

③舉例應用,並學習“比”的另一個作用:不同類量之間的比。

a學生舉例:應用“比”來描述生活中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b根據學生回答與隨機引導,選擇“總價、數量之比”作為例子,通過討論比值“單價”的含義,引出比的另一個作用。

④自學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

3、應用練習。

4、結課:讓學生自己説説對“比”知道了些什麼。

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學能得到學生的肯定。事實證明,我走近了學生,看到了學生的真實風采。第二節課主要有以下一些改進:

新課的引入貼近學生實際。從詢問學生入手,使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有了一個展示的舞台,加強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通過提供典型材料,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於瞭解學情,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有助於學生分辨差比與倍比的區別。為新課的教學搭橋鋪路,我欣喜地看到學生話多了,興趣濃了。我所展示的一組資料中a、b兩條就是由學生提供的。看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比為8∶1時,一位學生説:8元人民幣只能兑換1美元,真令人心痛。

新課的教學貼近學生心理特徵。對常見的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國旗的設計,學生饒有興趣,而且很快寫出了幾組簡單的比,所舉的例子也豐富多彩、思維活躍,自學反饋也較好。這一切説明本節新知識的傳授方法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構建,自我內化。無論是動手操作,思考提問,還是自主學習都重視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應用,教學方法的變換符合學生的學習歷程,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成了學習的主人。

比較兩節課的作業情況,第一節略好於第二節。主要原因是:第一節課的學生完全按老師的要求答題,格式書寫嚴謹、正確。第二節的學生在格式書寫上有一些缺點,但方法靈活,答案也多樣,顯示了學習策略的多樣性。另一個不足是對難點“比與分數、除法的區別與聯繫”教學中有所忽略,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答案。從某種意義上説,這就是真實的課堂。

斯多惠説: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是生生、師生交流,積極互動的過程,使學生通過互動得到其相應的發展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根本宗旨。而讓學生動起來,最基本的條件是:課堂教學應走近學生,走近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和差異,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訓練思維、展示才能、發展素質的場所,才是學生和老師都希望的真實的課堂。

篇1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貫穿於教師的教學生涯,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意識、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改善教師教育方式,改進教學質量的新思路。然而反觀目前多數教師的教學反思,卻存在着一些需要關注並予以解決的問題。

一、對反思活動本身的認識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

目前,教師的教學反思多為感性認識,窄而淺,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把學習緊密結合起來,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使教學成了“空思”。

置身於當今不斷髮展的教育特殊時期,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與知識儲備已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需求,原有的教師成長經歷幾乎不再適用,每個教師處在成長中。每個教師都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培養會學習、善思考、能創造的學生,教師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提高,經常的通過教學反思來回顧與梳理自己的實踐行為,記敍自己的教學經歷,提煉自己的教學智慧,走出自己的狹隘空間,才能全面的認識現象的本身,否則,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歲歲依舊。

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的經驗,就必須多讀書,多學習,讀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就對如何教學,如何駕馭課堂,如何帶領學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標尺,讀專業性的書。領略大師的風采,模仿名師的課堂,對自己的反思大有啟迪。就不會導致在行為上依然停留在經驗型教師水平。

二、對反思的認識和實際的反思行為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決大多數教師都具有教學反思的意向,在教學中確實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內容比較單一,側重於反思較低層次的教學技能,對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側重於課後反思,缺乏反思的連貫性。決大多數教師的自我評價都很高,一方面説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説明教師自我反思的意識淡薄――對自己教學的高評價與實際教學之間存在距離。多數學校對教學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確,不具體,造成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內涵並不理解,並沒有從內心真正接受學校的要求,而自覺自願的進行教學反思,處於表面應付狀態,對教學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顧”的水平。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以及傳統的教學觀、學生觀都是影響教學反思發生的因素。大多數教師都能積極的認同教學新思想、新理論,

如注重學生的發展、關注教學的有效性,但所認同的理論和實際的教學實踐之間還有距離,説明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培養。

三、反思形式單一,反思內容和反思範圍有限

教師對反思方法的選擇並不侷限於一種形式,而是採用幾種方法。從調查中可以發現教師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寫反思日記和反思教案)以及評課説課的形式。遇到問題採取在頭腦中“想一想”,這種形式並沒有把反思正規化,而是把思考問題當作反思的過程或反思的形式。採用建立教學檔案、教學錄像的反思形式則比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採用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較複雜,或需要一定的技術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師們對寫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記以及評課説課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通過對反思方法選擇理由的調查發現,選擇這幾種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時地解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或者是可以獲得即時的反饋,便於改進。

四、教師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還處在技術合理性水平上

在對教師的反思行為結果的調查中可以發現:教師在反思日記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內容是僅僅對事件進行描述,嘗試着對教學事件和教學行為進行解釋和提供證據的佔少部分,但僅僅是依據個人判斷給出解釋以及與自己的對話,對教學事件產生的可能原因進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廣泛的社會背景問題的幾乎沒有。在教研活動和與同行的交流中探討得最多的是對教學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應用上的問題。初步可以得出結論,教師的反思水平主要是處在技術合理性水平。

基於以上的結論,筆者認為,可以從外部條件和教師個人的內部因素兩方面提出建議:一是通過加強反思理論的學習、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加強專業引領及培養師範生的反思思維幾方面來培養教師的反思素質。二是通過加強學校文化與環境建設、構建一個積極的外部反思氛圍以及改革教師評價體系來實現。

篇15: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於“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採用了“梯度導入式”,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説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我有意識地利用生活情境複習之前的乘法口訣表(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興致盎然。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複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於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説法,儘管不那麼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麼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後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説“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於乘數和積之間的關係表達不那麼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作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寫字情況並不好,也許是新學期剛開始,有待今後改正。

篇16: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擺正教和學的關係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也一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當其衝的是教和學的矛盾。教和學這對矛盾處理得如何,往往以學生學得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為重要標誌。

假如我們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採用灌輸的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學得被動,就是對教師來説,也不能稱之為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教學也是一種傳遞,是精神產品的傳遞。它與物質產品的傳遞是不同的。物質產品的傳遞具有給予的性質,即你給我就得,不給就不得,多給就多得,少給就少得。作為傳遞精神產品的教學,卻不一定是教師一講學生就懂,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懂,教師少講學生少懂,教師多講學生就多懂。所以,教學並不是給予。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認為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

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積概念及體積的求法,還要注意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顯然“預備齊”背誦和發展空間觀念毫無聯繫。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教這個概念時,是從觀察實驗開始的。一上課,我就把兩隻一模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台桌上。然後分別往兩隻杯子裏倒水。正當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我説:“誰能告訴我哪隻杯子裏的水多,哪隻杯子裏的水少?”學生更認真地觀察了,但他們看不出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説:“兩隻杯子裏的水好像一樣多。”我立即肯定他們觀察得細緻,並説:“我倒的水就是同樣多。”

然後,我拿出一個東西放在一隻杯子裏,問學生們看到了什麼。他們説:“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這隻杯子裏。”我又問:“好好看一看,你們還發現什麼?”學生認真觀察後説:“您把東西放進杯子後,這隻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馬上回答:“您放進去的東西是要佔地方的,就把水擠上來了。”

我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隻杯子裏。問學生:“這回你們又看到什麼了呢?”學生説:“看到您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隻杯子裏,這隻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隻的水平面升得還高。”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他們果斷地回答:“肯定後放進去的東西個兒大。”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對物體要佔據空間,所佔據的空間還有大小的差別等,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什麼叫體積,我確實感到學生的空間觀念,又一次得到了發展。這比起簡單敍述什麼叫體積和背誦幾遍定義就好得多了。

要擺正教和學的關係,首先就要改變“給予”的思想,需要確立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的思想。

1、引導學生獲取,就要培養學生的獲取意識。

不少老師對我講,説我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是精神集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説實在話,我最害怕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死氣沉沉,沉默寡言,無動於衷。我把課堂氣氛,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温度計。活躍是獲取意識強烈的表現,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動參與的標誌。因此,在長年的教學中,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哪堂課,我都要反覆研究如何開場,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最佳的教學時機,點燃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例如,循環小數,是學習小數除法這一單元臨近結束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教學時,我先出了三道題讓學生來計算。學生一看都是除法題,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簡單。第一題是,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學生計算起來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題,雖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盡,學生剛剛學過,也感到容易;第三題卻一反常態,無論怎樣計算,也得不出一個精確的商。

水平高的學生,首先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中有的人問我:“第三題是不是出錯了?”我也就裝作很認真的樣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氣地對他説:“我沒有出錯,請看看是不是你抄錯了?”他們只好又投入到計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被第三題難住了。他們問我:“第三題得計算到哪輩子?”我指着計算速度慢的學生説:“你看他多麼認真,遇到問題彆着急。”

水平最低的學生,面對第三題也計算不下去了,他們説:“這道題我不會。”

好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了。學了多年的除法,居然還有處理不了的問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去解決?這種想學、要學的心理,也就是獲取的意識。他們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有了動力。這是上好任何一節課都不可缺少的。

2、引導學生獲取,還要創造有利於獲取的具體條件。

學生有了求知的慾望,儘管十分重要,但畢竟是僅僅有了學習的動力,還不等於發現了規律,獲取了真理。要引導學生獲取,還必須創造有利於學生獲取的具體條件。

我所説的條件,主要是指有利於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為理性階段。不論是從現象到本質,也不論是從個別到一般,認識上的昇華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為學生創造出這些條件,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一方面,我考慮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干擾;另一方面,我還考慮到其特徵要易於學生髮現。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説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説:“9就能被3整除。”

我説:“對極了。誰能再説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説:“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後又要求:“誰能再説一個大點的,譬如説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説:“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説:“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着我又説:“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麼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為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脱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説:“看着你們説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説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説:“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並大聲問我:“這是怎麼回事呀?”

我説:“這太簡單了。我説516能被3整除。”同時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着説:“看着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説出好幾個數來。”

因為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説:“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並問學生:“你們説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為什麼?”他們沉思着。

我指着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麼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裏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麼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説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説:“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麼?”

他們説:“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二)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為是啟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於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於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説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為基礎,説:“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於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為例,進行思考。譬如説:“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隻手的手指頭,然後就説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後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隻手都伸出來,一隻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隻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説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採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為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係,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説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説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後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説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説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然後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説明什麼?”

學生指出:“這説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然後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説明什麼?”

學生回答:“這説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

我又問:“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學生回答是6。

我又引導他們觀察,這個6是怎麼得到的,結果學生髮現,它是全部公有質因數的積。

(三)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係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毛主席把它稱之為兩次飛躍。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一些數學教師對於認識上的第一次轉化,是比較重視的,但對於第二次轉化的重視程度有時顯得不夠。

對於數學教學來説,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主要是通過練習。老師們天天佈置作業,怎麼還能説重視不夠呢?實現第二次轉化主要靠練習,但練習不一定就能實現第二次轉化。這要看我們練什麼,怎麼練。假如模仿性太強,假如大有“請你照我這樣做”的味道,就是練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麼大的意義。

我認為,為了促成認識上第二次轉化的練習,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不超綱,不超教材,即運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全可以解決。第二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個土豆帶進了課堂,請學生計算一下它的體積。

起初,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説老師沒教過求這樣物體的計算公式,有的説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為這個土豆的形狀太不規則了。

我承認沒有什麼直接的辦法,但仍堅持由學生開動腦筋。

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髮言了。他説:“您把這個土豆讓我帶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變軟了。這樣我就可以拍一拍,擠一擠,使它成為長方體。這樣就能計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義,這是改變物體形狀而不改變物體的體積。

又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又站起來了。他説:“您給我一個天平,我先來稱一稱這個土豆的重量。然後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這麼一小塊,也去稱一稱它的重量。我想這個土豆的重量是這一小塊重量的多少倍,這個土豆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説:“你是根據同一種物質,它的體積與重量成正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我相信,以後學習比和比例時,你會更出色。”

第三個學生又發言了:“您給我一個容器,譬如是個圓柱體形狀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徑,這樣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積。然後就往裏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體積。把土豆放進水中,再量一量現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個體積來。兩次體積的差,就是土豆的體積。”

這節課上得特別活躍,不少基礎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還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尺子嗎?”學生一邊舉起手中的尺子,一邊説:“這不是尺子嗎?”

我又問:“你們知道尺子有什麼用嗎?”

學生説:“尺子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

我立即拿出一張紙,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請他量一量這張紙有多長。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對他説:“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寬。”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還對他説:“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厚。”

他兩隻眼瞪着我,説:“這麼薄的紙怎麼量呀?”

我説:“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但當它們太短太短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知道長度了。你們説對嗎?”

學生不同意我的説法,但一時又沒有什麼理由來説服我。熱烈的小組討論便開始了。

終於有個學生髮言了:“用尺子量一張紙的厚度實在是太難了,要是量一疊紙就好辦了。”

我立即讓他停下來,指着另一個學生問:“剛才他説的是什麼意思,你聽明白了嗎?”這個學生點點頭,對我説:“我聽明白了。假如我們去量100張紙的厚度,然後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兩位,那一張紙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嗎。”

我又叫起第三個人:“他們倆説的有道理嗎?”這個學生對我説:“有道理。他們是根據歸一的方法來説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為什麼説這是歸一的思路。學生髮言是很踴躍的。

上完這節課,學生對於“歸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據例題,解答幾道有關拖拉機耕地的題目這樣的水平了。

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係還有許多,就是在不斷地擺正這些關係中,教學才得以發展的。

篇17: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數與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它歷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國小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計算器的逐步普及,數與計算中的哪些知識是大多數人最常用的和最基礎的知識也在發生着變化。瞭解和研究這種變化,重新審視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是國小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務之一。本文將結合數與計算教學的意義、變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績,談一談對數與計算教學改革的一些粗淺認識。

1.進一步刪減筆算內容

由於先進而簡便的計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會生活對筆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計算教學中的筆算教學也必須進行改革。雖然義務教育大綱刪減了一些教學內容,降低了對大數目計算和多步驟繁難計算的要求。但是,筆算內容所佔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從目前來看這些筆算內容並不都是最基本的。如,乘、除數是三位數的乘、除法。這些筆算算理、算法和相應的數目較小的計算基本相同,只是數目變大了。再如,一些步數比較多的計算。如三步文字題、四步整、小、分數混合運算等。對於前者可以進一步研究處理的方法,後者則可以刪減。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教學那些與社會發展要求相吻合的、更有用、更有價值的內容。

2.進一步加強數的意識的培養。

所謂數的意識是指對數的含義和關係有所瞭解,對數的相對大小有所理解,對數的運算及其產生的效果有直觀的認識,對周圍事物能夠有一個數量上的概念。義務教材在培養學生數的意識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有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加強。例如,如何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能夠有一個數量上的概念,加強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等,可以通過豐富的反映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數概念,使學生認識到數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會有意識地從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加強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對於估算,我個人認為在國小數學中應該讓學生學習一定的估算知識,培養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目前我國國小數學中估算內容僅作為選學內容來處理,且由於這部分內容在編排時,呈現的形式比較單一,在整套教材中沒能體現出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的完整意圖,使教師認為這部分內容可有可無。筆者認為要加強估算,首先應該把估算作為正式的必學的內容確定下來,使估算能力的培養得到基本的保證。第二要把估算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給學生。教材的編排要體現這一點可以結合計算進行教學,也可以結合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第三在教給學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後,要安排讓學生應用估算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練習,以逐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篇18: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説過,所謂解決問題就是在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法時找到一條解決的途徑,就是從困難中找到出路,就是尋求一條繞過障礙的路,達到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新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錯綜複雜的情況中,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具體問題作有條理的分析和預測,不再是固定的模型,而是靈活富有挑戰的,進行創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決。既有讓國小生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遷移到課程情景中解決的新問題;也有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的,通過數學模型,求解,假設,推理的實際問題。面對新問題如何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呢?

1、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新教材藉助學生身邊豐富的資源,創設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較真實的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範圍擴大了。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這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觀察、發現、收集數學信息,並對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1:教學一年級上冊第45頁解決問題:“説一説,算一算”時,可將課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注意畫面中只給出信息,問題刪掉),讓學生仔細觀察,説説發現了什麼。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蒐集信息的能力,他們會很快説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8只小鳥在唱歌,走了2只,又走了3只。看圖時,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併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2、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引導學生對發現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這一環節,教師不應過多地引導,而應讓學生在思維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現的信息,並隨時進行評價。通過大家的交流和評價,學生自己就能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然後再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由於新的數學問題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例如學習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時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以突出重點,最後選擇例題進行研究。

案例:教學“人民幣的計算”。結合教材創設的購物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提出數學問題,例如:“尺子比橡皮貴多少錢?”“買一個鉛筆盒和一個練習本一共要多少錢?”“小明帶了10元錢,買一盒彩筆應找回多少錢?”“小軍有5元錢,買一個鉛筆盒還差多少錢?”“小亮有10元錢,他買了兩種不同的東西,他可能買了哪兩樣東西?”。以上問題,不僅包含可以用加減法計算的各種情況,還具有解決問題的實際意義。

3、聯繫實際、應用拓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的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

總之,每一位教師都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將教學放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用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數學,實現解決問題與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

篇19: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000字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後我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説,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回顧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遊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於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紮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裏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並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採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篇20: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文本閲讀的重要性

閲讀,尤其是文本的閲讀,歷來被看作是語文教學的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向來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開課教學中,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組織學生閲讀數學課本”這一環節。以至於,早讀時間,學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數學課本,因為數學課本中可讀的文字確實有限。其實,不光語文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閲讀,數學教學更離不開文本的閲讀,沒有對文本的理解,就沒有清晰的數學思維。“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維”,蘇霍姆林斯基用這樣的話道出了閲讀對思維的重要性。

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文本的閲讀呢?

一、概念教學中的文本閲讀

數學上的很多定義、定理在國小階段常籠統地稱之為概念,這些概念的學習,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強調學生去讀、去背,而沒有引導學生通過閲讀進而理解,久而久之必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甚至是思維紊亂。

例如,在概念中經常出現“通常”這個詞:

1.“分數乘法中有帶分數的,通常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後再乘。”

2.“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在原來的分子後面加上百分號‘%’來表示。”

3.“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把小數化成百分數。”

這裏的三段話中出現了四個“通常”,教師完全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概念做進一步的閲讀、理解。

第一句話中之所以用“通常”而不用“一定”、“必須”,是表示這種算法並非唯一的方法。例如,計算18×5|2/3,既可以採用“18×5+18(2/3)”進行計算,也可以採用“18×17/3”進行計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算法一比算法二來得簡單。

第二句話中的“通常”就是為了強調百分數與分數的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它的分母固定為100,但不是指某個確定的具體數,而是指特定含義的比值。而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值,也可以表示一個數與另一個數的比值,例如,我們可以説“把一條繩子剪去它的1/4”,也可以説“把一條繩子剪去它的25%”,我們可以説“一條繩子長1/4米”,卻不能説“一條繩子長25%米”。

第三句話中前一個“通常”是指一般情況下把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例如:3/8=0.375=37.5%。但有些特殊情況,比如遇到分母是100的約數或倍數的分數時,我們可以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些分數先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再改寫成百分數,例如:3/4=75/100=75%。後一個“通常”則是一種一般規定和要求,這樣在計算中既不會過於繁雜,又可使結果較為精確,而如果題目對保留的位數有明確規定,我們就應按規定計算。

通過這樣的閲讀、引導、辨析,學生真正理解這四個“通常”的內涵,對於相關概念的應用自然是水到渠成。類似這樣的文本閲讀,還比如“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

二、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文本閲讀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更需要進行文本閲讀。此時的閲讀,是要求學生從一段話中找出解答問題需要的條件。例如在解答較複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有些同學由於沒有很好地閲讀題目、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常出現將該用乘法解答的題目用除法解答,而該用除法解答的題目卻用乘法解答的錯誤(這裏所説的解題方法指的是算術法,不含列方程解答的方法)。

1.停車場有18輛大客車,小汽車的輛數比大客車多1/6。小汽車有多少輛?

2.停車場有18輛大客車,大客車的輛數比小汽車少1/7。小汽車有多少輛?

3.停車場有21輛小汽車,大客車的輛數比小汽車少1/7。大客車有多少輛?

4.停車場有21輛小汽車,小汽車比大客車多1/6。大客車有多少輛?

這是一組利用分數的知識來解答的解決問題典型題組。解答這組題目時,首先應該先比較各題中是以誰為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或是未知的。

通過閲讀、比較可以發現,1、3兩題單位“1”的量(小汽車的輛數)是已知的,與單位“1”相比較的量(大客車的輛數)是未知的,屬於“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題型,

解題規律是:比較量=標準量×比較量對應的分率。

2、4兩題單位“1”的`量(大客車的輛數)是未知的,與單位“1”相比較的量(小汽車的輛數)是已知的,屬於“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題型。解題規律是:標準量=比較量÷比較量所對應的分率。

這樣的閲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通過閲讀題目,確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聯繫,繼而找出解答問題所需要的條件,並通過歸納,提高解題能力。

三、辨析練習中的文本閲讀

辨析練習是國小數學常用的一種題型,通過這樣的練習,旨在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這樣的練習,時常以似是而非的題目呈現,因此,對這種辨析題的閲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下面的四道題目,就是辨析練習中常見的題型:

1.小數點後面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 )

2.邊長為4釐米的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相等。( )

3.把一根木料鋸成3段要用9分鐘,那麼用同樣的速度把這根木料鋸成5段要用15分鐘。( )

4.甲數比乙數多20%,乙數比甲數少20%。( )

從題面上看,好像每句話説的都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也經常做這樣的判斷,但實際上上述四句話都是錯誤的。因此,適時引導學生逐字逐字的閲讀,找出其中的“破綻”才是關鍵。

第一題,考察的是小數的性質,需要引導學生回憶“小數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通過閲讀、對比,學生對其中的錯誤就不難發現了。

第二題,考察的是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這兩者屬不同的概念範疇,通過閲讀、對比,學生也能得出相同的僅是數據,周長和麪積是不可能相等的,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對“稜長為6釐米的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相等”的判斷等。

第三題,考察的是“鋸木段數與鋸木次數”的關係,這樣的題目甚至可以説是生活常識的數學化,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模擬操作,得出“段數=次數+1”,類似的題型還有在公路上植樹的問題等。

第四題,考察的則是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也是考查學生是否從整數思維過渡到了分數(百分數)思維。

四、定律教學中的文本閲讀

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這些運算定律如果學生掌握好了,在計算過程中常常可以化繁為簡,大大提高計算速度。然而,學生對於這些定律尤其是中年級時對分配律的學習,往往因為文本閲讀不夠深刻,常常導致應用出錯。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應該引導學生加強對關鍵字、詞的閲讀:

1.相乘:“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這裏為什麼用“相乘”而不用“乘以”,説明了乘法分配律不但可以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也可以是“一個數”乘以“兩個數的和”,就像:(48+36)×5=48×5+36×5,5×(48+36)=5×48+5×36,都是在計算中應用了乘法分配律。

2.分別:“……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應該説,“分別”是分配律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例如學生計算82×50=(80+2)×50=80×50+2,顯然就沒有理解“分別”的含義。這裏的“分別”,應該是50既要和80相乘,也要和2相乘,所以“82×50”應用乘法分配律正確的計算是82×50=(80+2)×50=80×50+2×50。

當然,引導學生閲讀好關鍵字詞後,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進行延伸、歸納式的閲讀,通過乘法分配律的學習把分配律學習完整,不但是“兩個數的和(差)同一個數相乘”,還可以是“兩個數的和(差)除以一個數”,甚至是分配律的反運用。

數學文本的閲讀,遠不止上述內容,它涉及到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哪怕是計算這樣的純數字,同樣離不開引導學生去閲讀。因此,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做好學生的閲讀指導,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去閲讀,閲讀些什麼,最終形成自覺閲讀的習慣。

篇2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去實小聽課後的幾點體會

前幾年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推理清晰,學生聽得輕 鬆、明瞭,但稍做變化就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多練,課堂上教師出示不同類型的習題,但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的只注重部分優等生 ,大部分 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這些課 不加以改進,勢必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筆者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面向全體 ,絕不丟掉一個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王梅老師在教5的乘法口訣時,先讓程度一般的學生,説出4個5相加的結果,再指名其它同學得出5的乘法口訣,並滲透了乘法交換律得出4乘5或5乘4,結果相同,而後以拍手掌、開火車的形式,輪流説出1―5的乘法口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二、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 想縱身發展。孔立新老師教學有餘數除法一課,出示問題情境後,先讓學生將23個小棒分成4組擺開,結果餘3根,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得出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孔老師在教學有餘數除法,餘數與除數的'關係時,引領學生嘗試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結果,並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最後得出餘數小於除數的結論。孔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做到了凡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師絕不帶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嘗試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加強數學的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的應用,注意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藴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儘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運用數學知識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張芳老師在教學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時,引導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如磨面機上的主動輪、從動輪的皮帶,打字機上的色帶等,都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使用的。張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以驗證。

我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認真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更要關注學生,注意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提高同學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篇2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有了6、7的認識做鋪墊,我先通過幾道小練習鞏固原來學過的知識,然後,直接入題,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主題圖,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字8、9。這樣不僅初步瞭解了數字8的形成過程,而且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然後,讓孩子們觀察尺子上8、9的位置,並通過小遊戲記憶他們的順序。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大小,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在比較8、9的大小時,我沒有講怎樣進行比較,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7、8、9的點子圖,直接用“>、<”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處,學生在數數的時候,沒有強調學生要有順序的數,導致在數8、9的圖時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篇2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負數的教學,它是國小階段新增的內容,它把國小階段數的教學從自然數、小數、分數範圍擴大到了有理數範圍。學習的面就廣了,學生考慮問題就要全面、周到。

由“看温度計説氣温”這一場景,從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氣温由高漸低相繼展開,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問題“在數學上怎麼表示呢?”,從而引出負數。這樣設計,使學生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流暢自然,簡潔明快,教學的有效性更強。而例題二,由於前面在認識氣温時有了一定基礎,所以本環節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負數表示氣温的知識,在突出“以海平面為界”後,就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在先前經驗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於海平面為正、低於海平面為負”的計數規則,這在例1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昇華。

本節課,學生剛剛接觸負數,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認識負數這裏將温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弄清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係。而且練習安排富有層次和變化,不但鞏固所學內容,更為下節課進一步體驗並嘗試在生活中應用負數和理解負數的意義作了較好的準備不足之處:對於刻度的教學,可能還不夠詳細,後者説還不到位,學生錯誤較多。針對這一現象,我覺得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你能接受的,學生不一定能接受,還是要細緻,到位。

在教學第一節課認識負數時,因為內容簡單易懂,學生學得比較輕鬆,愉快,很快知道正數和負數是表示兩個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而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時,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對於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而對於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藉着數軸進行比較,脱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因此先讓學生憑藉數軸來比較負數的大小,然後找出規律,總結出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可以先比較與其對應的兩個正數的大小,對應的正數大的那個負數反而小。

第三課時練習課,值得思考的是要不要進行拓展呢?如潛水艇甲所在高度為海拔為—50米,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比甲高出20米,則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這要用到正負數的加減法。要不要進行教學呢?學生會接受嗎?我想了想,還是教一教吧?讓有能力的同學去掌握。沒能力的憑藉數軸來掌握

篇2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課時教學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找準結合點,力求做到在每個環節上儘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空間。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方位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方位知識,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結合校園和教室的具體情況,讓學生介紹校園和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

這一單元雖然內容不多,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還需要教師多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面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25: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國小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並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感官的直接認識。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着,又讓學生觀察兩個稜長分別是2釐米和4釐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釐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佔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後把一個梭長為4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佔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二、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説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並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6: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位置與方向”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具有了從方位角度認識事物的基礎,並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説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説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説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

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説出具體的方向。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説:南偏東45度、東偏北50度、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篇27: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學習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數學教學》後,結合我上的《小數除法》一課,頗有感受,故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上課時能夠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善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將學生置身於“問題情景解決”中去,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發生、發展的過程。如:在新課前,通過問題情景,讓學生估一估:4千克蘋果6.8元,如果有2元錢,夠買一千克嗎?(2)3塊月餅5.8元,5盒牙膏12元,誰的單價貴一些?通過學生估算,讓學生首先確定小數除以整數,商的整數部分是幾。教師通過這樣一道例題來教學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4千克蘋果6.8元,你能正確地算出每千克蘋果多少元嗎?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教師在下面逡視,讓不同算法的學生上黑板板書。這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方法。一種在豎式中加了小數點,另一種沒有加小數點,老師讓學生説説商裏為什麼要加小數點?學生利用元、角、分來確定小數除法的方法。這樣就為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同時又為小數除法的計算作了依據和鋪墊。第2層;教師要求學生能不能有其他的想的方法。(學生馬上投入到小組學習中了),討論得出從單位的角度也能解決。這樣既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又使學生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價值,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一次實踐和發展的機會,從而改變被動狀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營造良好的數學活動情境,引導他們在自主、積極的數學活動中,更好地建構和完善自身的數學素質。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節是計算課,以我們平時傳統的教學,肯定要特出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的算理。象6.8÷4,肯定要求學生講出6個十除以4商1個十,餘2個十與8個十分之一合成28個十分之一;4除28個十分之一商7個十分之一,所以7寫在十分位上;為了表示7在十分位上,所以在1和7的中間要點小數點。接着通過計算和鞏固,以各種形式的練習來鞏固小數除以整數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傳統的教學特出了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在教師的眼中,學生就象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把算理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被動吸收、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在這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嘗試、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雖然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似乎不夠完善,不能象傳統教學那樣練的多,練的廣。但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發展問題,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自身良好的數學素質並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三、注重開放式題的教學

數學活動也應該從單一的課堂學習活動走向更多維度的社會化數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開放式的活動過程中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引出了奧運冠軍杜麗在射擊比賽中的畫面情景,讓學生算出杜麗打最後5發中,平均每發是幾環?既有思想教育的內容,又有計算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説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堂裏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深入認識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形成良好的數學價值觀,從綜合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改中,我們教師如能運用培養學生主動發展、實踐探索、分層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看過“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範文3篇 ”的還看了:

1.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2.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心得

3.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心得體會

篇28: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國小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誤區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之間合作很難協調。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於學習成績較差學生的觀點不能認同和尊重,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此時缺乏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就不能產生積極效果。

二、國小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策略

1.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合作學習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習氣氛和環境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硬件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合作學習方式對班級進行暫時性的佈局,例如把幾個桌子拼成一個大桌子,每個小組共享一個大桌子,分坐在教室幾處。學習環境的營造對於學生合作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對教師講過的某一公式或例題產生疑問,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與小組成員的談論進行釋疑,讓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數學的魅力並實現了自我實現的需要。

3.有效選擇課程

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教學方法之前,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合作學習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教師應該選擇適合合作學習模式展開的課程進行教學,不能因為期望教學手段多元化,或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而隨意地選擇實行合作學習方式。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合作學習能夠從形式走向實質。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合作學習過程,觀察學生表現,瞭解學生合作學習的進展情況,引導學生在積極合作學習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29: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以典型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國小數學內容雖然通俗易懂,但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抽象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內容舉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事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實現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具體化。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學習數學知識,就是為了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具有活力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教學更為真實地貼近生活,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數學教學的良好效果。

三、轉變教學模式

國小數學教學多數採用“填鴨式”教學模式,這必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來轉變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做好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具體的生活現象來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釋這種現象,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緊密地聯繫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實現國小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綜上可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需要進行生活化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所學知識的生活化體驗,同時,在教學方式上也要進行生活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發揮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篇30: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

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遊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堅強的意志。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對學生能夠長期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在我們班每天20題的口算訓練已成為學生的習慣。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針對國小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喜歡做或做不對稍複雜的計算、簡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國小生的思維障礙,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趣題徵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

篇3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摘要

由當前的潮流可知,現代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並且教育的方式上也越來越傾向於小班化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中小班化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自學水平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教學的質量,下面我們針對我國的國小在數學的中小班化教學的過程當中的相關現狀以及分析相關問題,並且針對上述問題探討相關的建議以及策略,希望通過我們的討論,可以有效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幫助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

一、前言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對於小班化的教學方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見解,但是中小班化的教學方式已經在現代的教**流着逐漸佔據主導地位,並且根據相關實踐可以得知,將教學規模中小班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以及教學的效果,針對上述我們可以在國小數學的教學當中適當推行中小班化的教學方式,但是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經驗還比較缺失,下面我們針對國小數學中小班化教學方式的解決以及教育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探討。

二、現狀

三、問題

1、老師不能再教學的過程中隨意摧毀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心

2、老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充當一名組織人員

3、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活動的意義,

四、對策

1、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適當的課堂上開展實驗的環節

3、將學生們進行分組並且讓他們互相之間產生一種競爭

4、教學的內容要避免枯燥

5、適當地佈置上課的環境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在國小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實行中小班化的教學方式的話,能夠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以及感情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並且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老師的教學方式更加科學高效,本文通過對國小數學中小班化教學方式的現狀以及問題和相關策略進行相關的描述以及探討,並且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探討可以有效提高中小班化教學方式在國小數學中的教學效果,並且使我國的教育水平能夠更上一層樓....

篇3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優化國小數學教學過程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1.重視探究學習

新課標強調,探究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適時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為了能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個道理,筆者讓學生動手擺小棒,結果發現:用小棒擺出三角形後,只能餘1根或2根,不可能餘3根。通過動手操作和教師的適當指導,學生很快理解了“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2.重視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有利於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同時還有利於學生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3.檢查反饋,精講點撥

通過檢查反饋,精講點撥,可以幫助學生解惑,同時還能指導學習方法,彌補知識欠缺。這一環節既是“補差”的過程,又是“培尖”的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有所提高,獲得應有的發展。

4.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課堂作業要難易適度,作業量要適中,題型應既有必做題、選做題,又要有思考題。教師要通過巡視,瞭解哪些學生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學生需要課後“開小灶”,使課外輔導更有針對性。

二、及時、適當的評價是打造國小數學高效課堂的必要環節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對同學或自己課堂學習的情況作中肯的評價。教師可以用掌聲、語言、手勢、表情,也可以發放小獎品來鼓勵做得好的學生,使他們日後樂於學習,勤于思考。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會,以及打算如何改進,使他們在比較、反思中發現問題,學會思考,進而有所收穫。

篇3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保守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國小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小同學們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溢着求知慾和表示欲。

下面,我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教學反思,從同學的變化看課改,就我教學經驗談一下課改體會:

教學反思一、從生活動身的教學讓同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學期的教材有“圖形與變化”這一節課,在同學理解了旋轉和平移的前提下,讓同學多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哪裏有旋轉,哪裏有平移,第二天再來回答,同學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啟發,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同學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二、交流讓同學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克和千克的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什麼大約重一千克,我想,假如直接給同學答案有幾種,他們不但不明白為什麼,也想象不出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兩袋鹽,讓他們用手掂一掂,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千克,讓同學們從籠統的概念形成感觀認識,然後拿稱去稱一稱,實現了他們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和認識,大家一起分享發現和勝利的快樂,共享相互的資源。

教學反思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10個一百是一千”的問題,我想假如沒有實踐同學,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於是,我就讓同學帶來小木棒,讓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動手擺一擺,調動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篇3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創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成次進行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瞭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係。這節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

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彙報階段,大家積極發言。“金星組”還彙報了兩種和書上不一樣的辦法:一個是徒弟三人孝順師傅,每人把一塊餅的1/4敬給師傅,那麼唐僧得到3個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餅相同。(可惜,當時時間太緊,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弄明1個3/4與3個1/4是相同的,只是單位1不同,一個是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 一個是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單位1不同,一個單位1為一個餅,一個單位1為3個餅。)另一個是:先把三張餅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這點為以後的約分打下了基礎。

反思這一節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於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和本節課的安排,孩子們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於彙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後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

篇35: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

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減和不退位減,讓學生説説哪幾題算起來很容易,算一算,為什麼另外幾題算起來比較難,得出個位不夠減,是退位減法,不僅揭示了課題,而且複習了不退位減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區別,知道了退位減法的難點,為什麼不容易算,因為個位不夠減.

在30-7=計算過程中學生有下面幾種算法:(1)利用數的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擺出的小棒再寫出算式的方法教學,,並説出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到黑板講解,我在講評加強理解,鞏固算法會更好。3)利用計數器演示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當十,加強理解,(4)豎式計算,對於數位的理解,孩子們可以説都會,整十數減一位數。

有了第一道題的鋪墊我讓學生嘗試25-8這道題,幾分鐘過去,我巡視了全班獨立學習的情況後,回到講台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兩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個算式,在我們同學中為什麼會得出這樣兩個不同的結果?你認為哪個對?請同桌學生討論:看看這兩種計算結果的正誤,對的要説出,錯的要找出錯因。把你的想法説給大家聽聽。如果遇到個位數字不夠減時該怎麼算?孩子們都認為25-8=17是正確,第二種出現了這樣的結果甚至學生當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居然倒過來減,對於減法的意義理解不夠。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後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羣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篇36: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1. 本課應該更放手讓學生直接面對“遊樂場”的具體情境,用“你問我答”兩人合作的形式,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就個體的學習而言,理解圖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完整過程,還是不要把它們分成三個教學階段為好。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牽着扶着學生走。教師教學環節的鋪墊多,可能學起來覺得順利,但把學習任務變得沒有挑戰性,學習也就失去了促進學生髮展的價值。教師不要過細地鋪墊,但不能沒有示範在上述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提出與乘法或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並要描述完整,同時也對“你問我答”活動如何操作做了具體的示範。

2.練習第1題,用學生搶答的方式是否合適?有一部分思維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學生,會不會沒練到什麼,走過場?基本練習應確保人人都練到位,練習量也要足。練習第4題是結合“投鏢”遊戲提出的數學問題,本意不是做遊戲,而是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需要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從計算的結果去找對應的算式,才能解決問題。

篇37: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創新是促進社會以及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問題的提出使得教育改革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將創新問題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注重學生創新意識本事的提升。數學課堂是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場所,我們應進取加強數學教學,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一、樹立創新的教學理念

要促進國小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將國小數學教學真正轉移到學習交流和探索中來,轉變僵化的教學方法,營造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揮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自我的努力下實現發展與提高,要為學生營造一種簡便、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於參與教學,也願意參與教學,並在此過程中萌發出創新的思維與意識。要強化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尊重和保護每一位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其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需要讓學生先對數學學習資料感興趣,這樣,他們才能夠進取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如問題情境、設置懸念等,讓學生根據自我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大膽質疑、獨立思考,進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如在學習《比例尺》一節資料時,教師能夠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畫出來,學生們畫得五花八門,主要是學生們不明白怎樣確定方向,不瞭解實際的距離在紙上應畫多大。比較,教師應讓學生思考:你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樣畫就準確了?之後學生經過小組思考和探究,最終得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①。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產生了學習的需求,然後,學生大膽思考和分析,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提升創新意識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對生活起着進取的促進作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經過對自我熟悉的知識大膽質疑與猜測進而強化創新意識。如在學習《按比分配》一節資料時,教師能夠利用體育課上教師分球的場景展開教學:體育教師想給隔壁班的學生分球,教師一共有14個球,想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覺得應當怎樣分?經過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學生説平均分,男女各7個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學不一樣意這種方法,因為他們班的男生人數比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樣數量的球,他們認為體育教師偏心。學生繼續進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學生説要根據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人數多的多分,人數少的少分。教師問: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麼有沒有必須的依據呢?之後,學生自我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②經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學生能夠進取參與到問題探究中,敢於提出自我不一樣的觀點。

四、佈置開放式的作業

國小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僅要體此刻課堂教學中,還應體此刻課堂外的作業佈置上,教師能夠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能讓學生充分的想象與創新,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式的創新作業是創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本事。如在學習完關於長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積計算後,教師就能夠為學生布置開放式的作業:下週我們要給教室中的兩從扇窗户做窗簾,每扇窗户高2米,寬2米,我們至少需要買多少米布?在進行作業交流時,有的學生認為一共4平方米,即2×1×2=4(平方米)可是有學生提出質疑:這樣布的數量太少,會遮不住陽光的。還有些學生覺得應當把窗簾做成兩幅,並且兩幅之間要有必須距離的重疊。還有些學生認為需要按照窗框的長、寬計算購買布的數量③。在談論中,學生能夠進取發表自我的見解和想法,開放式作業有助於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五、結語

數學是國小基礎教育階段十分重要的學科,要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我們就應完善國小數學教學的創新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創新教學的樂趣,進而進取參與到國小數學教學中,不僅僅促進數學成績的提升,也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從而更好地發現和解決問題。

篇38: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每位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作為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同時要備好學生,儘可能多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景,以便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注重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供給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本事,教師給學生供給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我校此刻進行課改,幾位教師開始嘗試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教學,我是其中一位,反思授課情景,我想生本教育的思想,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經過合作、交流、探究獲取新知的本事,及教師對學生學情的駕馭本事,這就需要教師在今後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學習,改善教學方式。

這次教學我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學生課前準備不太充足。二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異常是農村的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如果課前沒有做好深入研究,課堂上就很難對知識點進行準確理解,更不用説拓展延伸了。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組的分工不能很明確。這是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就不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搶事做,人人把事做好。僅有每個人都有

必須的職責,每個人的進取性才能發揮出來。

討論過程中有些學生參與意識不強。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主角,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的,學習的討論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在討論中,如果仔細去觀察,我們就不難發現,多數學生都顯得十分活躍和進取,而少數學生似乎是一個旁觀者、聽眾,他們極少發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表任何意見。

交流時不發表自我獨到的見解。生本教育理念認為學生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們的學生有的可能是不夠自信吧,討論時教師明明明白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時就是不發言,或聽從別人的錯誤意見。

在生本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調整自我的教學策略。我想今後的教學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認真備課,設計好課前小研究。課前認真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設計好問題。每個小問題向學生提出的要求十分簡單明確,只要是結合生活實際有所發現、有所收穫,並能説出原因,都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認為這些事情自我還是能做到的,他們便願意去做。

及時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學習交流中,關注不發表自我獨到見解學生的參與度,如果哪個小組中的這些學生髮言了,無論對與錯,都讓全班同學用熱情的、鼓勵的掌聲激勵。使他們體會到被關注的歡樂。關注所有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在學生

學習小組討論的時候,經常關心不愛發言學生,多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勇敢發言。

生本教育在教學方法中提到要“以學定教”,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景,靈活安排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景,適時調整自我的計劃,安排多些時間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堅持每個學生學習的進取性與主動性

經過了解生本教育,嘗試將生本教育融入課堂,重在學生學習。當教師所有的思路都沿着學生“學”的方向走,學生就能夠簡便歡樂的學習並掌握學習知識的本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育就是成功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課堂深入開展下去,引導學生自我探索新知,讓他們自主學習,歡樂成長。

篇39: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本事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當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能夠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終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經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本事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能夠幫忙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能夠經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能夠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經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能夠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能夠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能夠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説,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必須是20元了。經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研究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我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經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篇40: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當前,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國小數學教材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節教學資料都能夠用一個小故事來描述,教師應把教學資料和生活實際有機聯繫在一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外,還要兼顧到學生創造性和獨立性等方面的培養。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到達教學目標呢?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是使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國小生愛玩、好動,即使他們在玩,也能從玩中理解新知識,觀察新鮮的事物。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玩中真正地學到知識呢?實踐證明,教學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就能自覺地探究新知,他們的進取性十分高。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的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的應用本事,讓他們自主發現自我周圍的事物竟然和數學知識有着密切聯繫。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自主去編題目,自我列式計算,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中去。針對每一節課的資料不一樣,教師還能夠設計與之相適應的遊戲和故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習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本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改變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已經理解過學前教育,簡單的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説並不陌生,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具,讓學生自主觀察,讓他們尋找教室內的有關數學知識,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還能夠帶領他們到學校內進行觀察,看看學校內還有哪些數學知識,看哪個學生説得又多又好,讓學生自主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的本事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隨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數學問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創新,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在教學初,當教師告訴學生某個問題有很多答案的時候,學生會感到很驚訝。這時候學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隨着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學生進取思考,有的學生能回答準確,有的學生卻偏離了方向,可是學生的進取性都很高,他們都在努力思考。這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尤其要關注差生,這樣學生的進取性會更高。學生能提出不一樣的見解,當然,只要學生敢説,教師就要給予鼓勵。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使學生髮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本事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本事,我們常説實踐出真知,學生僅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的學生考試成績十分好,可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膽怯,動手本事比較差,很多任務都不能自我完成。學到的知識不能應用到實際中去,數學學習不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齊,學習它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實踐本事十分重要。每次上課,教師都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買東西,讓學生明白自我花了多少錢,給了售貨員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還剩多少錢等這些問題。這樣,在具體情境中鍛鍊學生的實踐本事,把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真正融合在一齊。

五、利用作業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恰當、合理的作業評語不但能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並且還能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對一些做得認真、正確率高的作業,教師能夠在作業下方寫上“你的想法真獨特”“你是小天才,計算高手!”“你真聰明,教師為你感到驕傲!”對於作業出現錯誤的學生,能夠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你肯定還有高招,加油!”對於差生,教師要努力找他們的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比如,“有提高,繼續努力!”“你很努力,教師真為你高興,付出肯定會有收穫。”“你努力,你成功。”“你準行,教師相信你!”“只要堅持不懈,你會給教師和同學們帶來驚喜的。”如果教師堅持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語,不放棄一個學生,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期望,增強自信,逐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數學和生活密不可分,僅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數學,他們才能明白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學到數學知識,熱愛數學學習。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忽視了學生實踐本事的培養,只搞題海戰術,或者教學資料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更不利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所以,在教

學中,教師必須要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實踐,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篇4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生活實際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選取恰當的生活情境與教材資料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並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本事。

一、發現生活素材,凸顯現實性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資料的四個領域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級“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感知――表象――思維,把豐富的現實原型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來,豐富學生對空間及圖形的認識,發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及空間觀念。教學時,我聯繫生活實際,用學生的眼光攝取生活中趣味的“空間與圖形”素材,充分利用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補充、重組教材資料,組織學習,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趣味,進而引發學習慾望。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我收集了許多漂亮圖片:小動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築物造型、數字卡片、幾何圖形、京劇臉譜等,在觀察這些圖形特點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之後經過“對摺”的動手實驗,學生簡便地明白了什麼是對稱、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在欣賞中感受圖形的對稱美,並且還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圖案等。再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請學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之後出示學校、教室、學生活動等情境圖,引導學生髮現角,感知角就在我們身邊。之後我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的物品,讓學生髮現角,並讓他們舉例説一説日常生活見過的角,進一步加深所學知

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教學時我把課本知識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我身邊。

二、靈活處理教材,增強趣味性

教材是範本,僅有靈活地運用教材,才能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讓“靜”的知識“動”起來,經過體驗活動、多媒體演示,創設動態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進取思維、大膽想象,進而優化教學效果。在教學《平移、旋轉、對稱》時,我先讓學生經過自身體驗感知旋轉、平移,再經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他們進一步理解簡單圖形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位置。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時,我先用動畫演示“小螞蟻爬樹葉一圈”手摸長、正方形活動學具一週,使學生明白了什麼是封閉圖形,明確了周長概念,再讓學生觀察長、正方形物體,根據其特徵,概括優化出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再如,在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我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一是節儉課堂有限教學時間,二是直觀引導學生學會計算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使“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既增強了數學課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恰當運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既能夠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也能夠給他們供給自主探索問題的平台,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在教學二年級《觀察物體》這一節時,我從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入手,從站在不一樣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引申到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物體,經過學生的合作拼搭、觀察、換位觀察、交流反饋,使他們理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的物體站在不一樣位置觀察時,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如我在教學《擺正方形、長方形》時給每個學習小組供給許多小棒,要求學生合作選取適宜的小棒拼出長、正方形,學生在交流、探討、操作過程中發現:僅有長度相同的小棒能擺正方形,而長方形是相對的邊用的小棒長度相同,加深了對長、正方形特徵的理解。再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小組配合,共同想辦法找到物體的圖形,並把它“變”在紙上,每個學生都進取思考,想出了多個辦法並且他們在每一次的表達和傾聽中,逐步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

四、觀察比較發現,引導概括性

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是幫忙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時,要求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擺立體圖形展示總結時,學生從自我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能夠拼擺一個長方體、四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能夠拼擺一個大正方體。再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用三角板確定直角》時,學生確定後,又發現了鋭角和鈍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學習長、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係》時,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再合作交流各個圖形的關係。採用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助於學生直觀體會,能激發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歡樂,領悟數學的思考方法,感受數學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級教學中採用貼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法進行引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運用,他們在學習中發展空間想象本事、逐步構成數學思維本事。五、進取動手動腦,突出實用性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他們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後,可創設情境活動:學校此刻想用48米長的欄杆在教學樓前設計花圃,請你幫忙,畫出設計草圖,並求出它的面積。幫忙學校設計方案,學生都願意,並且學校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濃。有的設計成長方形,有的設計成正方形,有的設計成“日”字形……學生都很投入地畫圖、演算,調動創造性思維和已有知識經驗去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然後教師請學生説出自我的設計理由,再安排小組互相評價,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學會了知識,同時會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總之,生活是數學發展的源泉,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要善於去發現、捕捉、運用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篇4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素質教育推行到今日,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可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體此刻下頭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所要講授新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也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師卻做不到這些。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自我的教學目標很明確,自我想要講什麼,想要教會學生什麼,都會明確記錄下來,並且認真按照執行,以為這樣就行了。殊不知,教師的教學資料可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為什麼學、怎樣學等;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體來講,教師只是教給了學生關於教材的資料,在課堂上不停地説教,幾乎佔據了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完全沒有發揮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為了教而教,為了板書而板書,為了上課而上課,就是沒有為了學生。一堂課下來,讓我們感覺不是教師在幫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是學生在幫忙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可見,沒有研究到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不準確的,沒有根據學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不正確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載體,時時處處想到學生,將培養學生素質和本事為最終目標。

二、教學方法不正確

教師的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把知識傳達給學生。表此刻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要研究教的問題,而不是研究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設定必須的教學情境,這是一種學生吸收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可是此刻的很多教師只是強調課堂教學的外化作用,忽視了學生的理解本事。學生的思維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有時是不一樣步的,他們心裏想到了卻不見得能夠説出來;明明自我會做但不必須能夠講解得出來,而教師偏偏要花大把的時間在給學生講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本事,把學會的知識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上,可很多教師還是要把時間放在幾道抽象的應用題上,讓學生算來算去,結果卻所以打消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影響了學生對數學資料的學習。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教師對教學資料做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使其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問題,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設置教學環節,無須學生太多的研究。但實際上,很多教師沒有充分研究到學生的感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向處於被動狀態,成為了教師教學的工具。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應用題時,時常會把解決應用題所用到的知識提前給學生準備好,而不是讓學生自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不利於學習和提高。另外,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多媒體等教學軟件不斷引入教學,本應當給教師的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但很多教師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穎”“時尚”,過多地使用教學設備,甚至濫用,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減少了學生的活動時間,不但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反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那麼,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教學的好方法,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呢?我以為,能夠從下頭幾個方面來研究: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真正的教育目標。

觀念決定行為。當今世界是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也不可能全部學完。在這種情景下,必須讓學生學會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節奏,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生存理念。作為國小數學教師,我們要明白自我的任務,明確自我的職責,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進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事和空間意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師就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生氣;就不會為了單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設計課堂效果;就不會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學率而進行“應試教育”。如此,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出現生機和活力,煥發新的青春。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課程改革的成敗。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方面的特點越來越突出。

在實行百分制的時候,量化學生的分數就能夠評價教師的成果。隨着等級制的到來,這種本來能量化的東西也變得模糊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更好的心態、更高的境界來看待自我的工作。比如,開始實行等級制時,教師討論給學生的應用題評分的問題:如果一道應用題的解答正確,只是答語寫錯了,這題是否算過關。按常規這當然應當算,因為這不影響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但有的教師認為如果這樣,那乾脆告訴學生一律不寫答語,反正不影響成績。這一個很小的問題恰恰反映出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新課題,我們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質對待今日的改革,要自覺主動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並不是立即見成效的學生學習習慣、創新本事、學習興趣、思維本事的培養上。

總之,數學教師僅有真正具備了較高的素質,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才能在教學中找到適合自我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穫實效。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篇4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於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本事、確定推理本事、概括本事的發展幫忙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頭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後的收穫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經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本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到達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遊戲都能夠跟數學有關。

2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並且能夠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就設計了教師去旅遊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後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3創設挑戰性情境:根據教學資料,創設新奇的,具有神祕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創設遊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本事較差,教師可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5.創設發現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並不是都讓學生去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現,這種發現本身就是創造。例如,在教學體積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課文《烏鴉喝水》,並動手拿一個瓶子根據課文故事情節,做一個實驗給學生看,讓學生以看到的現象發現規律。

6創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本事。

一個生動趣味、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能夠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慾。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本事。

四、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篇4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能夠歸納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實行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我的舞台,給教師一種新的期望,給學校一個更完美的未來。對自我的數學教學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高效課堂來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創設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必須的教學任務。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必須的時代氣息。

當今的信息社會裏,學生能夠經過多種渠道獲得很多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

二、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

以學生的自習課時間和其他時間內經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前預習,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導學案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我們的數學課堂正是經過:基礎知識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題的學習、課堂同步練習的訓練、幫忙學生預習新課、解決新課中的大部分簡單問題,把以往學生在課堂上的任務放在課下課前提前解決,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課,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的推行,覺得效率還是不錯得。

三、高效課堂來自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設置

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進取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四、課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教師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帶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高效。

1、課前展示應當在上課之前安排某一個同學根據本節課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生進行活力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學生介紹歷史人物、故事等;若學生有本事可説突破難點,可安排學生有梯度的複習需要的知識等。

2、學生課堂活力研討: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案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問題設計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教學目標完成的狀況。上課學生對問題的激烈討論,更能知識能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同學間互相幫忙,增進學生間的感情,與此同時,在講題中,學生更能找到自信。

3、課堂展示,讓學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間,使學生能很好的表現出書寫功底和概括本事。

4、活力點評,最好是脱稿,此環節讓學生有了對題相應的知識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講的過程中做到條理清晰,環節明確,到達對題的方法的總結和對知識點的歸納。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概括本事。增強學生得自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五、高效課堂來自不斷地教學反思。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自我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必須會更好。

總之,對於高校課堂我雖然也抱有過懷疑的態度,也怕學生雖然上課討論的很進取,不明白他們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課堂中,是否真正的討論過導學案中的問題。可是經過實踐,我如釋重負,學生的整體水平不但沒有下降,還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導學案的編寫我自我還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課堂上一些問題解決課、鞏固練習課、迴歸複習課具體操作還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學生學習的進取性還沒有提高上來;怎樣能讓那些愛學習的學生更加喜愛學習並幫忙那些進取性不高的同學等等很多問題。可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開端,我就會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穫。

篇45: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

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説“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説幾句。

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説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篇46: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 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 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 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 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總之,通過培訓對我來説有了很大的收穫,給我帶來了全 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我 對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認識。我要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為農村基礎教育做貢獻!

篇47: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購物》一課時,讓學生利用購物活動,通過操作、討論交流, 使學生 認識人民幣,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反思這節課,我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只是在教室裏把課件作為內容展示的工具,當課件一展示出來時,學生們都很興奮,躍躍欲試,小手都舉得高高的,盼望着我叫他(她)的名字,試一試購物的滋味,可是,由於時間有限,只有一部分同學有機會到老師機上進行操作,沒能進行操作的同學都有一點失望,因為,他們只當了一回旁觀者。當小組討論: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表現積極的也只是剛才有機會進行操作的同學。從這可以看到,如果課件只是作為內容展示的工具,會打擊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阻礙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於是 ,在後面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探索規律的工具, 讓學生利用購物活動,使全班同學都能親歷規律的發現過程。 當小組討論:你買了幾樣東西? 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同學們都表現積極,勇敢地説出自己的發現,還會邊説邊演示付錢的過程,這時, 信息技術又作為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當交流彙報後,反思:你已經學會了哪些付錢方法?還有哪些不會?時, 學生就不同的意見再次購物,共同發現,深化了對多種付錢方法的理解,信息技術又作為了練習、鞏固、探究的工具。 這一改 ,使我想到:在課堂裏,如果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作為數學實驗的工具來探究數學規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經過兩次購物教學,收穫不同。使我深深體會了利用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好處,也深刻理解了布魯納提出的: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地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通過發現這種方式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探索、體驗科學家發明、發現、創造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態度和創造的能力。同時,也使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 ,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篇48: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優點是:

1、我結合加法交換律為同學們創設情景。通過複習讓學生加深對交換律的認識,一開始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礎。2、讓學生讓學生分小組通過自已親身操作、親自計算、親自思考發現規律,得出結論。3、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有應用乘法交換律填空;應用乘法交換律判斷。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一點點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一些小錯誤,這給認清、理解乘法交換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筆。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換律。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給學生表達的空間還不夠。整堂課雖然注意了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但還是感覺我講得多,給學生説話的空間少。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用小問題激起學生疑問,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説出錯誤原因,而不是教師牽引着尋找錯誤原因。

篇49: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並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豔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組織了第六屆同組共研一課活動,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級教研組《循環小數》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穫?多,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十一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為期一週第六屆 教學節,七位教師分別代表各組講了課,三節評為優質課,這次公開教學,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六年紀《圓的周長》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四年紀 《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計算,學生髮現了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然後觀察數字特徵,變序、加括號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説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篇50: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昨天去實驗國小聽課,課題是《分式的乘除》的第一課時,剛開始秦老師利用類比的數學思想,通過複習分數的乘除的運算法則推出分式的乘除法則。緊接着秦老師要求組長批改組員的預習作業,隨後由小組組長彙報檢查的情況,並把計算題出現那些錯誤一一類舉出來。我看看手錶已經過了15分鐘,隨後秦老師以學生錯題為例題,講解了兩題分子、分母都是單項式的乘除運算。當時我在疑惑,一節課最重要的是前20分鐘,為什麼還沒有講解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乘除的計算題呢?我覺得計算是學生的弱項,應該教師先做好解題的示範,然後學習加強練習,只有學生自己動手計算才會發現不足。課進行到25分鐘左右,秦老師開始講解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乘除。秦老師不是自己單獨講解,而是和學生互動,一步一步的寫出解題過程,並要求學生説出依據。最後秦老師請了四位學生在黑板上做練習,可能時間上沒有分配好,留有餘尾。

隨後我們進行了評課,聽了秦老師的課題簡述,我才發現課堂上自己的評課方向是錯誤的,秦老師的課題就是研究學生預習出會出現的錯誤以及探討預習中錯題的類型,最後我覺得秦老師的課還是很優秀的,值得我們學習。

篇51: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臨近期末,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目標,特制定本複習計劃:

一、複習內容簡析

本冊教材共九個單元,分別是測量、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有餘數的除法、時分秒、多位數乘多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及可能性和數學廣角。

二、複習目標:

1、在數與代數上:通過複習整理,使學生在“萬以內加、減法”、“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認識”等內容上,進一步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其意義,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和驗算,進一步滲透估算的意識,體驗估算的作用。

2、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通過對“四邊形”這一單元的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熟練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量的計量方面:通過對“時、分、秒”、“千米和噸”及“可能性”的複習,加深對一千米、一噸、一小時、一秒等體驗,能正確換算時間、長度、重量等單位。能採用連線、列舉等方法來計算簡單的排列和組合,並理解其意義。

5、統計知識方面,通過複習學生的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6、在各單元的複習中,讓學生體驗到各知識間的聯繫,並進行復習方法的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自我複習的能力。

7、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數量關係的理解和應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複習重點:萬以內加減法、多位數乘一位數、解決問題及四邊形。

四、複習難點: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概念的體驗與換算;四邊形中有關周長的一系列知識;解決問題。

五、複習策略及注意事項:

1、複習課的基本環節可以概括為三大步,即“複習整理→強化訓練→總結評析”。把分類複習與綜合複習相結合,在注意複習的全面性的同時,力求讓學生體驗各知識間的聯繫。

2、在專項訓練時選題一定要精,能夠一題多變,這樣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地得到啟發,提高其解題能力。如四邊形這一單元的求周長及求拼組圖形的周長時,通過一題多變後,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揭示出此類題的解題規律,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3、個別輔導與集中講評相結合。重視對學困生的輔導,這部分學生要分層要求,充分利用學生同伴資源,在班級中開展“一幫一活動”, 同桌之間互相説解題方法,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4、進行習題練習時規範學生的書寫,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檢查的好習慣很重要。一張試卷中學生往往因計算失誤而丟分,所以在複習是我們更的要求學生做到四個認真:認真抄題、認真審題、認真列豎式、認真檢驗。

篇52: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過程、方法、態度、價值觀等,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如我在教學《認識方向》後,我就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時的態度和價值觀仔細回味,在回味中對其本節課的成敗及其原因反覆進行思考和剖析:就本節課的內容講,很貼近生活實際,但是我在教學時就忽略了這一點,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停留在課堂中。如果要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起來,是一件很用的事,但就是由於本人教學方法的不當,使得自己的教學出現了不足。通過反思,我總結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並及時改進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

學生們已經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有了一定“方位”知識,對方位的判斷應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由於我本節課教學的不足,這些知識,在學生那裏只能是書本知識,沒有生活的經驗,如果要求學生隨時隨地能判斷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學生還無從着手。在課堂學到的“方位”知識僅僅停留在書本的層面上。其實這一部分知識比較貼近生活,學生比較感興趣,樂於探究,如果我在教學時,把學生帶到操場上,站在不同的位置,以某一物體作參照物,教給他們判斷方位的方法,並讓學生小組反覆體驗、實踐,學生就會對“方位知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就會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讓數學真正走進生活。

同時,在反思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的傳授,也就是説,課堂反思,不僅僅是老師的事,也應要求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哪些知識自己掌握得好,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學生從不回頭去想這類問題,總是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正是因為沒有回頭思考,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而沒有能夠得到比知識結論更為重要的東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後應該如何改進學習方法,積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養成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是讓學生積累自己知識的經驗,對新知識進行反思,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舉例驗證,把書本知識轉換成生活能力,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是讓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又知道先從什麼地方着手去解答題目和解決問題,從而尋求掌握知識規律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從中掌握和領悟學習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

總之,教師教中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使先前的經驗不斷地得到審視、得到修正、得到強化、得到否定等,這樣才能不斷提煉經驗,改進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學中反思,可以讓自己知識方面的缺陷得到彌補,可以有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斷總結學習經驗,提高自我、發展自我。

篇5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合之前學習的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含義,學生主動地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同樣的,本節課也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

本節課最後設計的習題:()裏可填幾?

()-()=00+()=()()-0=()

這樣的練習答案不是唯一的,都是開放題,這樣給學生很大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自己從中找出了一些數學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

篇54: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國小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繫呢?執教了《口算乘法》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鍛鍊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思維,快樂收穫。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複習之後,去遊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遊樂園玩的環節。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後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説的機會,課堂上,我儘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儘量地説,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鬆的思考環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説,對説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簡單,因此本節課學習了口算之後,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並有效地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複,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於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儘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麼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説用30去乘8等於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於拘泥於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説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説完後問其他學生他怎麼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繫時應繼續提醒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