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實用10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45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數學教學反思案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數學教學反思案例》相關的範文。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實用10篇)

篇1: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本節課是課本中的一個《測量旗杆的高度》課題,首先在設計之初就立足於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完成。所以此課題的學習安排在了學生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並且能夠綜合應用的基礎之上。

2、這節課有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測量旗杆的高度這個課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原因之二是提前給學生分好了小組,佈置了預習內容,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原因之三,對本班的學生狀況熟悉,上課時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節課還可以引導學生測量樹高;影子在牆上,影子在斜坡上,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學生感興趣且覺得有用的內容,他們易於接受。通過身邊的實例,及他們測量旗杆時的剪影,讓他們覺得新穎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動,對於學生來説,有如下收穫:

(1)通過測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數學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認識。

(2)學生在分組合作活動以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二、縱觀本節課,本節課還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節課,課前準備工作較長,如果學期的教學進度允許還可以,如果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還能進行嗎?那麼如何協調好數學課題學習與普通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呢?

(2)交流合作與動手操作的協調不夠。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合作。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對於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階段的個別引導有所欠缺,因此這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而顯得無所事事。

(3)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廣泛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體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情況,及時指導鼓勵學生。

三、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後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篇2: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各種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結構,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得輕鬆愉快,學生在經歷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得瞭解並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並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

篇3: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數學意義的過程。學生需要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與教學材料、教師等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數學知識、技能與能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經歷學習過程,是我執教的《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的首要任務。

“1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對數的認識的。活動中我創設了“數方塊”這一情景,具體做法是:出示畫有100塊方塊的學習計數卡,讓學生去數有多少個?然後追問是怎樣數的?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動口、動手等操作活動來勾起對10個一是10、10個10是100的舊知的回憶,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喚起對新知學習的興趣。

學習動機的正確把握是理解1000這個數的含義的關鍵。我乘勝追擊,同桌合作,將兩人手中所有的方塊計數卡合起來,再次數一數有多少塊方塊。學生的活動是:1個百、2個百、3個百……10個百地活動開了。有的説我手中的是5個百加上你手中的5個百就是10個百,這兒共有1000塊。簡單的計數卡,通過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過一百一百地數,數出10個而得到的。與一年級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樣,只是今天學的數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後,我邀請學生一百一百地數,學生數,老師將一張張平面的有100個小方塊的計數卡貼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發生了變化,成了一個大的正方體,從而再次感受到1000塊方塊就有這麼多。課件出示:從1個小方格變成10個小方塊,再10個10個地變成100個,再100個100個地成為了1000個。此時的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對1千這個數是怎麼得到的進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點的落實到位,滲透了十進制數之間的進率。

對1000這個概念的構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數”方塊貫穿於整個概念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掌握了學習數的數學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數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讓學生經歷了1000數概念建立的過程,並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

將1000數的概念的建立、數數及數的組成、讀寫法有機整合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讀法與寫法為一節課,而我將兩課時進行整合。改造、重組後的學習材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認識計數單位“千”的同時,借用計數器,隨機介紹了數位、數位順序,便於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計數單位、數位、數位順序表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學生的認知不再是孤立的無序的,認識數位順序的提前為下面的認讀做好了鋪墊,其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本課中,從概念的發生到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也是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體現,但課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間有零的數時沒有更深的挖掘教材。

篇4: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對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將萬以內數的認識分成兩部分,其目的何在。課前我甚至想過仍然將這兩部分合起來上。但是,我想那些專家這樣編排的用意何在。發展學生的數感,是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可能原因就在於此。

怎樣選擇合適的生活情境,讓數數與現實的生活情境聯繫起來。雖然説學生對1000以內的大數有所接觸,但是很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於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説一説、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企鵝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禮物的故事情境,力圖引領孩子們走進一個充滿童趣的童話世界,讓他們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篇5: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筆算的方法與前面的相同,所以本節課我採取的是正向遷移的方法進行教學的。

首先我複習了幾題加法口算和一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題,請學生説説它的計算過程,旨在幫助學生回憶起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讓學生髮現並找出問題,引出今天所教學的內容。

出示教學內容後,我並沒有直接講解,而是讓學生獨立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算出結果,再指名演板,結果多數學生的計算是正確的。為了鞏固計算方法,我還重點請學生講解計算過程,交流在計算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由於這是一節計算課,所以整節課感覺很簡單,課堂氣氛還可以。但是作業做下來,卻不盡人意,錯誤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數學生沒有加到進位1。

計算教學看似簡單,教師在平時還是多多要加強訓練,以切實達到提高全體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

篇6: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一、在活動中建立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各種數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數感,課標上每一個學段都有這樣的要求。認識比較小的數,容易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比方説:100以內的數,畢竟這些數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較大的數,如1000以內數的認識,數感的建立就比較困難,基於這一點認識,我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存在,並能相應的感受到一些大數的相對數量。

初數1000以內的數,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不同數量的種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組的具體數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動碰到了不少障礙,引起學生的數數_,怎麼數呢?有一個一個數地,也有十個十個數地,最多的就是十個十個數地,因為數量比較多,如何處理這些數出來的種子,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難題,處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難點。可真理畢竟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但比較後,學生還是比較願意接受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數1000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是想突破重、難點,但由於有了基礎,學生認識10個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時,這裏還滲透着一種數學思想。

三數1000以內的數,數數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十個一百是一千,還要讓學生數出一些具體的數來,特別是一些轉折點,尤其重要,處理不好,數數這一關可能學生就過不了,如何引出這一內容,如果隨意讓學生從多少數到多少,學生的數數興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數數接力,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整節課,學生的活動時間最起碼是在25分鐘以上,且參與面非常廣,就拿數數活動來説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種子的數數任務,沒有小組成員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同樣,在各種猜一猜活動中,學生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真可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是問:學生不想參與,會這樣嗎?課堂氣氛的熱烈,一方面説明教師所設計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這節課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

地處農村的國小,教學條件簡陋,學校無法為教師提供教具,更不要説學生了,從哪兒尋找資源呢?我們自己身邊,同時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種子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特別是與現在的時令特別吻合:正值清明時節,農村裏有句俗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於是在課中我將種子搬到了課堂,另外,這裏也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穫。課中,不少教師為我的創意所感動,課後,紛紛尋問:哪來那麼多種,農村的家庭怎麼會沒有種子,一個人幾十粒,很容易就湊齊了我所要的數目。教師驚訝於我的創意,更何況孩子們呢?

四、思考的一些問題。

1、數感的建立需要過程,需要不斷培養教學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動:第一次是在數數之前,第二次是想一個一個地數出1000,第三次是在鞏固階段。但多數學生都沒猜中,為什麼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數,學生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們腦海中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即數感。如何培養,關靠一節課是不行的,需要立足於平時。

2、以百作單位的突破教學中,這一內容花了不少時間,但始終有學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為一個計數單位計數,他們總認為10個一堆已經夠簡單的,如何突破,課後我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如果把“初數一千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拆分成兩部分,先放手讓學生數出具體的數量,然後討論怎麼擺最容易看出來,最後重新處理數出來的具體數量,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篇7: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和整數都是按照十進位制位值原則書寫的,所以小數乘法的豎式形式,乘的順序、積的對位都可仿照整數乘法的相應規則進行,只要解決好小數點的處理問題就行了。

成功之處

1、建構主問題導學教學流程,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百分之八十終生用不上,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在學校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我們實際上一直在學習一種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本節課上初步構建主問題導學——交流釋疑——歸納總結——當堂檢測教學流程。

2、找準知識銜接點,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小數乘整數的.知識起點就是整數乘法,讓學生聯繫前面的知識,一方面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另一方面讓學生依託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本節課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小組交流,很輕鬆地解決了知識架構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的智慧共享、思維碰撞,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臉上也露出合作學習,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處

1、教學流程的時間把握上,再進行適度調整。

2、個別學生在列豎式計算時沒有按照整數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與整數乘法豎式的聯繫,出現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設計

1、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學的重難點,還要考慮學困生易犯的知識錯誤,全面細緻設計每一步的教學環節,增強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益。

2、教學流程改為:主問題導學(5分鐘)——交流釋疑(10分鐘)——歸納總結(5分鐘)——當堂檢測(25分鐘)。

篇8: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以及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課的開始,我讓學生進行兩道計算練習:561+325=37+25=通過學生的計算與交流,鞏固了豎式計算中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的方法,同時也複習了以前所學習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這樣的複習既鞏固了舊知又為新知作鋪墊。

在新課教學中,我還是利用前面的圖書館借書的情況統計表這個題材,根據各個年級的借書情況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列出進位加的算式後,我讓學生嘗試先獨立計算,因為在筆算兩位數加法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個位上數相加滿10要想十位進1的方法,因才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嘗試着自己做題,在交流算法時,提出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十位上的8+4=12,該怎麼辦?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在教學試一試時,雖然在計算中連續進位的難度對學生來説比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運算方法,我還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計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時,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十位上哪幾個數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樣處理的?每道題目加的順序時怎樣的?為什麼從個位加起?通過這些提問,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完成對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學生計算出結果後提出“計算的對不對呢”這個問題引出學生驗算的需要,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進一步提高計算正確率。然後及時引導學生比較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的異同,從而更好的鞏固了用豎式計算的注意點,同時強調“哪一位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在習題的練習時,我安排了豎式計算、改錯,還有解決問題。豎式計算中學生計算速度比較慢,改錯題中學生通過觀察、計算很快發現錯誤原因,再進行改正。在練習的最後安排了填方框裏的數,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沒來得及完成。

本節課通過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使學生較輕鬆的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

本節課雖然是計算課,但是練習設計應更兒童化一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9: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一、“解題反思”在國中數學教學中的作

(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模式

將“解題反思”應用到國中數學教學當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學生在進行解題時,不會受到解題思路的約束,將問題中的數學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思想聯繫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問題,不斷地更新學生自身對知識結構的認識,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對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將“解題反思”應用到國中數學教學當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現實的科學課堂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講,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以為講得多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學效率,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當中,學生就可以得高分了,但結果恰恰相反,在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在學習時也學的很吃力。 “解題反思”的應用,是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時,可以將總結出同類體的解題思路,進而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起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有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

將“解題反思”應用到國中數學教學當中,有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通過“解題反思”作用的充分發揮,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對數學知識進行擴展研究,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在“解題反思”的過程中加強自身對問題的聯繫能力以及對知識點的拓展能力,從而形成了系統的認知結構。

二、在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反思”能力

(一)對解題過程和結論進行反思

對問題進行錯誤解答的原因就是學生對問題解讀的不夠深刻,對知識概念模糊,加上考慮問題不是很全面等。此外,國中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對於處理問題來説很難做到一次性處理得當的效果,因此,想要保障解題的準確性,就要在解題之後對解題過程進行詳細的反思,對解題過程反覆的進行思考,針對錯誤的地方進行修改,最終得出結論,將錯誤降到最低,教師在學生解題過程中要強調這一點,有效的培養學生養成“解題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

數學本身的邏輯性比較強,往往每一知識體系本身的知識點都是環環相扣的,這就需要學生在解題時必須進行仔細的思考,但是在實際的數學問題中很多都是一題多解的,解題方法很多,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通過聯繫這種類型的題可以訓練學生認真觀察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且熟練靈活地運用到解題過程當中去,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對待問題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是對很多個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是在多個問題當中尋找解決辦法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從舉一反三的效果中可以充分的體現出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深刻的反映出學生對解題過程深思熟慮的反思過程。

(三)鼓勵學生進行錯題反思

做錯題就是學生體現自己學習知識不紮實和知識薄弱的重要表現形式。從錯題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身對哪些知識點理解的還不夠透徹,通過對知識點的重新理解以及對錯題的反思中尋找自身的不足,深刻的分析錯題原因,重視錯題的出現,並及時的加以糾正和鞏固,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成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例如:有理數的運算一課中,

這道題目主要是考學生有理數的運算法則,以及運算能力。題目中的—22學生很容易把答案算成4,因為負數的偶次方是正數,但是題目中的—2並沒有被括號括起來,所以—22的結果應為—4。因此,正確的答案為:有理數分為正數、負數和0,學生在接觸負數之後,很難適應負數的出現,因此在解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將題解錯。這道題主要的'就是考學生對有理數運算法則的熟練程度,區分好在運算過程中正數與負數的區別,更好的理解知識點並靈活熟練的運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解題反思”在國中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形成,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不斷地更新學生自身對知識結構的認識,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可以總結出同類題的解題思路,進而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提高了學生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探索,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流,從解決數學難題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將被動化為主動,提高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成果。

篇10: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發展學生能力,實現教育面向未來的需要。先人有“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經驗之談。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也説:“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法,學生必然採取相應的學法。教師應當研究學法,改進教法。 學前班數學活動中的遊戲一般是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

數學遊戲能為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

設計遊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 中學,“趣” 中練,“樂” 中長才幹“。”賽“ 中增勇氣”。所以,設計數學遊戲,安排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遊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如富於思考啟發性的“猜謎” 、富有情趣的“小貓釣魚” 、“摘蘋果” 、“幫白兔收蘿蔔” 等遊戲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並自覺地遵守遊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遊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直觀形象的數學遊戲可以在學生“具體形象的思維” 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 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 、“數的分解” 、“數字歌” 、“找鄰居” 、“找朋友” 、“送信” 、“爭當優秀售貨員” 等遊戲都是藉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兒歌“2 字像小鵝,圓圓小腦瓜,斜着長脖子,直着小尾巴。” 形象地描述了數字“2” 的字形和書寫要領。如“找兄弟” ,學生拿着數字卡片“6” 説:“我今年7 歲,弟弟比我小兩歲,弟弟在哪裏?” 學生們想出答案舉起數字卡片“5” 説:“我今年5 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裏。在這個遊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為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 因此學前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把遊戲結合到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