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反思案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59K

教學反思案例【多篇】

教學反思案例 篇一

《黃山奇鬆》教學反思《黃山奇鬆》寫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鬆,姿態獨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提示我們,學生閲讀《黃山奇鬆》這篇文章,不僅需要感悟作者對黃山奇鬆的熱愛、讚歎之情,而且需要體會出作者是怎樣將這個中心表達出來的`。課文中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總分總構段方式——描繪黃山奇鬆時,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們的“瀟灑、挺秀的身影”,然後具體刻畫出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最後總結全文,揭示中心。第二個是點面結合——黃山奇鬆數不勝數,但作者僅僅重點描繪了三大名鬆,使讀者既感受到黃山奇鬆的千姿百態,又對三大名鬆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第三個是比喻擬人——寫三大名鬆時,將他們當做人來寫,讓它們具有人的情態,顯得形象生動。通過“根據課文中心,引導體會表達方法”,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夠引領學生揣摩、借鑑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教學反思案例 篇二

本課創設了“買鮮花”的問題情境,教學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通過“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並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學生已經會用乘加、乘減的方法解決除法問題,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底藴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教學中我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理解,結合教學反思如下:

1、本課在小組活動時,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只當聽眾,要求每個人先自已動腦,在思考出方法後,再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這樣既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又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

2、教師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並特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寫出來。我們知道,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交流會更加深入。而記錄自己的方法有利於學生理順自己的思維,也有利於學生冷靜地思考,這一做法也能幫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方法。

3、鼓勵學生對其他人的方法提出問題,並讓被提問者自己解釋。

我本想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對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學生的主觀性得以發揮,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是,也許是我太操之過急,,沒有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並不是很理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努力,完善課堂教學,已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反思案例 篇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國小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包括教科書和學生用學具卡片等,從20xx年秋季起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教學實驗。這冊教材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注意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平衡,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努力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

下面就這冊教材中幾個主要問題作一簡要説明,以供教師參考。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

如前所述,這冊實驗教材是以《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教材的編者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同時還繼承了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認數和計算結合,加法和減法穿插編排,突出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等較好的做法。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1.根據《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

這冊實驗教材的內容安排,以《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擴展知識的範圍,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體現鮮明的時代感。與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冊相比較,其主要變化是:

(1)調整原“準備課”的內容,增加了“比一比”、“分類”兩個單元。

對現行教材“準備課”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保留“開學圖”和“數數”的內容,組成第一單元“數一數”。在第二單元“比一比”中,充實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內容,增加“比長短”、“比高矮”等內容。在第五單元“分類”中,充實了分類的教學內容,增加以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的內容。比較和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實際活動讓學生初步建立比較和分類思想,掌握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做了很好的準備。

(2)充實“認識圖形”的內容。在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安排了直觀認識一些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從觀察、操作認識立體圖形入手,引出平面圖形,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為學生認識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關係積累經驗,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增加了“認識鐘錶”,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和實際操作,讓學生認識鐘面、直觀認識整時和半時,初步體驗時間的含義。

(4)在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中注意滲透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的內容。通過例題、練習題、實踐活動等內容,滲透簡單的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和數據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發展用數學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的設計注意下面幾點: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分類概念的數學從學生熟悉的商店貨物的擺放形式引入,讓學生運用自己經驗理解、體會分類的含義和作用。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例如,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安排了兩個開放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由自在的實際活動,感受、體驗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分類教學也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以及學生間的互相交流,體會、理解對同樣的物品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數”等聯繫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6頁的“生活中的數”,展示了兒童生活中經常碰到有關數的表述,這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由於溶入了數學的含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而且也使學生獲得了用數學的體驗。

(4)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因此,要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教材注意為學生提供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設計的情境、插圖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圖畫的風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第6~7頁、第14~15頁、第96~97頁、第114~116頁等用蝴蝶頁展示了:小豬幫小兔蓋房、野生動物園、學校運動會、我們的校園等等,這些都是兒童喜歡、熟悉的情境,而在這些有趣、美麗的圖畫中包含有許多奇妙的知識,需要學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這就容易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慾望。教材還新編了具有親切感的“編者的話”,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努力使學生感到教材是為他們編寫的,讓孩子們喜歡教科書。

(5)聯繫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教材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重視了這一點,為教師結合教學進行愛祖國、愛科學、愛鑽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質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符合兒童特點的素材。精心設計了:美麗的校園、金色的秋天、美麗的小湖、和平廣場、做值日、過馬路等情境,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和平、保護環境、尊老愛幼、珍惜時間、遵守交通規則等的教育。例如“美麗的校園”展示的是我國富裕的鄉鎮中心國小,在學校裏學生們努力學習、熱愛科學、尊重師長、互相幫助。教材整體體現了豐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學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態度。

3.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數和計算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緊密聯繫着的。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説,採取逐步擴大數的範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利於鞏固所學的計算。實驗教材仍然按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的原則編排,把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退位減法。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採用把10以內的數與加減法分為兩段進行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本站 …認識和加、減法。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先整體認識1~5各數,再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並通過加、減法加深理解1~5各數的關係;然後認識0出現有關0的加、減法。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分為6、7的認識和加減法,8、9的認識和加減法,以及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三段教學。這樣的安排便於兒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內的數與加減計算。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把減法和加法適當聯繫起來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加、減法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比較熟練地掌握加、減的計算方法,也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實驗教材的10以內的加、減法,仍是把加、減法結合起來教學。從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開始,把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把有關的加、減法算式對照排列,便於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逐步體會到加、減法之間的關係,並逐步會利用聯想算出加、減法式題的得數。教材最初出現根據一幅圖寫出一個算式,逐步過渡到根據一幅圖寫出兩個算式(兩個加法的或兩個減法的),再過渡到根據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兩個加法的和兩個減法的)。

教育教學反思案例 篇四

轉眼間一個月的時間就過去了,在這一個月裏不斷的忙碌,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有過很多的困惑,但也收穫了許多感動和幸福。

在本月的最後的一週時間裏,學校進行了第三次網絡聯考,聯考成績是令人滿意的,我知道,這離不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付出。就像新課標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知道語文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平台,語文課堂也不只是傳播知識的場所,更應成為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的沃土,所以教學活動其實是一個雙向的活動,需要學生與老師之間共同努力、配合,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其他的目標。

通過對近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分析,還是在某些方面發現了自己不足,所以我想將此次考試作為近期工作的一個節點,認真梳理一下近期的教學活動及對自己教育的反思,希望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中不斷前行、進步。

1、比起線下教學,網課其實對於學生反饋學習成果來説,不是很方便,但是能克服。就像以前提到的古詩詞背誦,線下檢查的效率一定會高於線上檢查,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抽出五分鐘就可以檢查學生默寫整首詩,但是網課不一樣,沒有老師實地的督促和檢查,自制力不好的同學,學習效果就達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因此在現實因素制約下,如何完善線上檢查機制就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既然有問題出現,就會有問題解決的方法,讓學生髮送面對牆壁默背的視頻,我認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每次判完學生的限時練,我都會要求學生整理錯題,不及格同學還要發給我背誦古詩詞的視頻,目的是使學生在回顧和反思中進步。

2、如何與家長溝通,實習教師還需要多學習、多試煉。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從網課開始到前一段時間,每天的限時練成績都在倒數不及格,他母親也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所以有天晚上在釘釘上,他母親和我就孩子的成績,進行了將近15分鐘的語音通話。其實我是第一次接到學生家長的電話,一些溝通和表達在我看來也並非成熟,就像我如果同家長分析學生的成績,而有些家長是聽不懂的。當時情況下,我能做的就是在答應家長的要求後,通過行動讓學生進步,使家長滿意。通過每天檢查學生筆記,時不時與學生溝通,經過一小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學生的成績在我看來是有了一個不小的飛躍,目前每次限時練都會拿70多分,我是非常為他高興的,也希望他能更加進步。

其實這次通話暴露出了我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想也可能是大部分實習教師都要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與家長進行溝通,我認為我們可以跟一對一的老師多取取經,或者在網絡、書本中多學習,在情境中多試煉,我相信通過努力我們的溝通藝術會取得很大的進步。

3、通過第三次網絡聯考,我再一次更新了對教師職業的看法。首先是監考,在以前我從未想過監考原來也是如此費神,因為要在鏡頭下保持端坐90分鐘,還要在150位同學監考的界面來回轉換,學生們考完,老師也會累癱,這是真的。其次是判卷子,在判的過程中是可以發現學生知識的薄弱地帶的,學生哪一題型分數低,那麼哪裏就是我今後需要加強教學、督促的地方。最後是成績,學生成績我是很滿意的,學生考的好,老師感受到的幸福感其實不亞於學生自己。教師的幸福感來源於哪裏呢?用非常書面的話來説,對於教師這一職業而言,教師的幸福感就是教師在從事教師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一種通過與學生交往使教師不斷享受教育帶來的源源幸福的一種心理感受。我認為教師這一職業,能夠給我帶來源源不斷的幸福感。以上就是一些近期工作的總結,可能不全面、不到位,但是希望通過每一個小階段的反思,不斷暴露問題、解決問題,以求得在反思中進步、成熟,努力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教育教學反思案例 篇五

完成了本週的教學活動,下面就來反思一下這周自己的教學能力。首先是發現的閃光點,第一點就是認識到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教學活動上的調整和改造;第二點就是活動的連貫程度上,一開始講課的時候發現自己所準備的活動跳躍性太大,學生很難跟上課堂的節奏;到現在可以根據上課期間學生的反應和回答問題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第三點就是教學活動的生動性,我發現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的老師教學過程整個班級的氛圍都很和諧,並且活動都很生動、接近實際、並且可以成功的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在自己的課堂上,課堂氛圍就很沉悶,幾乎沒有學生主動的回答問題,在最近的課件設計以及課堂的安排中,我也嘗試加入了一些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主動發言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這一點也有了進步,當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嘗試與改進。

其次是不足之處,第一點對於課堂上時間的把握程度,在認識學生水平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會有一些進步,但是在講解習題以及語法點的時候,由於學生的水平不同,時間就控制的不好,有時候還會導致拖堂。第二點就是分層次教學,這個問題是短時間內很需要提高的一個能力,學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對於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大不相同,如果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所有同學都教一樣的知識,可能會導致好的學生學的知識太簡單,基礎知識薄弱的同學理解不了的情況,所以我要加緊對自己這一方面的訓練,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分層次的進行教學。最後就是獨立自主性,由於有指導老師的原因,再做完課件後,會有老師進行檢查,有的地方就做的馬馬虎虎,經常發現一些小錯誤。雖然這周有很大的進步,在下面的時間我要爭取自己完成課件,可以直接用於教學活動。

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每一天都有一定的收穫,相信在結束的那一天,我也可以看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教學反思案例 篇六

昨天學習了《掌聲》一課,我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同學們來寫一首詩。這原本是受趙燕的《詩心飛揚》一文的影響,我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給學生這樣一段提示: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掌聲。

掌聲是温暖的陽光,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柔和的微風,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遼闊的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鬆軟的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清澈的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浩瀚的海洋,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掌聲,包含着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掌聲,能帶給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兩句是課文中的原話。)

當我發下小紙條,其中有兩句學生幾乎能脱口而出,那就是:我的掌聲,包含着我的支持、信任、鼓勵、真誠,你的掌聲,能帶給我信心和勇氣。因為,這是課堂上我們反覆體驗到的。我問他們:“知道該怎麼寫詩嗎?”學生們都趕緊搖頭。我説:“你們先聽老師來説,慢慢的,你們就會找到感覺的。”於是,我隨口説了兩句:“掌聲是温暖的陽光,照亮了人的心房。掌聲是柔和的微風,輕輕撫摸我的臉龐。”學生的臉上綻開了笑容,有的同學立刻就找到了感覺:“掌聲是温暖的陽光,温暖了人的心田。”“掌聲是柔和的微風,給人帶來絲絲清涼”……在簡單的指導之後,我佈置學生自己試着寫一寫,寫完了,可以有聲有色的把自己寫的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今天,當我讀着學生們的大作,喜憂磣半。喜的是,有的學生真的很有靈氣,憂的是,有的學生真的是不着邊際。不管怎樣,我先要分享學生們的成功。

瞧,這是蔣聰的詩: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掌聲。

掌聲是温暖的陽光,照亮着人們的心房。

掌聲是柔和的微風,吹在我們的身旁。

掌聲是遼闊的天空,讓小鳥自由飛翔。

掌聲是鬆軟的土壤,讓心靈的種子成長。

掌聲是清澈的泉水,讓口渴的人得到清涼。

掌聲是浩瀚的海洋,呼喚着人們的心靈。

(後來我幫他改了一下,改成:掌聲是浩瀚的海洋,讓船兒乘風遠航。)

掌聲是潔白的橡皮,能擦去人們的悲傷。

我的掌聲,包含着我的支持和鼓勵,

你的掌聲,能帶給我勇氣和信心。

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

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我忍不住為他而喝彩!他真正找到了詩的感覺,雖然他還不懂得什麼叫做押韻,但,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做到了!特別是那一句:“掌聲是潔白的橡皮,能擦去人們的悲傷。”這是多麼好的創意啊!顯然,他的父親也感到非常高興,他在這張小紙條上寫了一句話:“文采飛揚,再接再厲。”

再看,這是徐晨的作品: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掌聲。

掌聲是温暖的陽光,温暖着每個人的心靈。

掌聲是柔和的微風,吹走了憂鬱。

掌聲是遼闊的天空,放飛你的心情。

掌聲是鬆軟的土壤,生長人們的勇氣。

掌聲是清澈的泉水,滋潤着你的心田。

掌聲是浩瀚的海洋,讓你不怕一切挑戰。

掌聲是愛,飛進你我心中。

我的掌聲,包含着我的鼓勵信任和真誠,

你的掌聲,能帶給我信心勇氣和温暖。

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

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徐晨,向來是一個思維獨特的男孩,平時總是笑嘻嘻的,可是常常會有獨特的見解。但是,他寫出這樣一首詩來,真的讓我太意外了,對“掌聲”的內涵,他把握得多麼好啊!很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能理解的'這麼深刻呢!

當然,除了蔣聰和徐晨的是最突出的,其他同學也有一些好的句子,比如:

趙宇立:掌聲是神奇的魔術,給小朋友帶來奇特的變化。

卞錦濤:掌聲是一雙翅膀,讓我們飛翔在湛藍的天空。

薛至君:掌聲是碧綠的大樹,能讓鳥兒快樂歌唱。

陳佳敏:掌聲是快樂的天使,揮動着精緻的魔棒。

鄔澤豐:掌聲是圓圓的月亮,在夜晚帶給我明亮。

趙志栩:掌聲是美麗的鮮花,為我們的人生增添色彩。

何燁:掌聲是寬大的牀,讓人們睡在上面做美夢。

總覺得,孩子的心靈是奇特的,那裏,彷彿有無窮的源泉。真的,讀着孩子們的詩,我很激動,很感動。唯有寫出兩句我的“掌聲”,表達我的心情:

掌聲是守候在孩子成長道路的一盞燈,照亮無盡的遠方;

掌聲是撥動在孩子情感深處的一根弦,奏響生命的樂章;

掌聲是打開在孩子稚嫩心房的一扇窗,灑入燦爛的陽光;

掌聲是飄揚在孩子人生旅程的一片帆,迎向浩瀚的風浪;

掌聲,是孩子終於遇到了一位好的老師,併為他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光芒!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但願,我們能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所閃現的光芒。)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掌聲》教後反思,掌聲,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學反思案例 篇七

學完這節課,我深感缺失較多。反思教學,感觸湧上心頭,有三點: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為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生動活潑,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台。本次課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還是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

二是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朗讀是閲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它對領悟情感陶冶情操培養情趣很有好處。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強調的就是讀。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閲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閲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我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的進取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評價猶如催生劑,給學生以力量,給學生以風貌,給學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有一點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在練字方面以前寫得很差的學生今天表現很好,寫得字超過以往的任何字,可見課堂上教師的寫字指導是十分重要的。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矯正自我,改進教學,使教學日臻完善。

教學反思案例 篇八

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放小鳥》教學案例反思

平遙實驗國小 左彩霞

緣起: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僅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就國小語文教學而言,培養並充分發揮國小生的想象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對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的體驗與陶冶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應通過各種途徑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融會起來,從而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二冊第十五課《放小鳥》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美散文,不但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而且準確妥帖,耐人尋味。課文通過描寫“我”關養小鳥與放歸小鳥的經過,告訴人們鳥是人類的朋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護小鳥、讓鳥自由飛翔的童心。在教學中,我通過課文插圖,再現課文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陶醉於故事情節中,再設身處地地為小鳥着想,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

案例:

(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到小鳥的可愛和小鳥不吃不喝時“我”的着急心情。)

師:就在“我”很着急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什麼?

生:這時,“我”看到了窗外飛來一隻鳥。

師:請小朋友們看着圖,做個翻譯家,告訴我們:籠子裏的小鳥在説什麼?

生:籠子裏的小鳥可能在説:“媽媽,媽媽,你快來救救我呀!”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説:“媽媽,媽媽,我好想你啊。我還以為永遠見不到你了。”

生:籠子裏的小鳥在説:“媽媽,媽媽,你快來救救我呀!我再也不想在這兒呆了,快救我出去吧!”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説:“媽媽,你快跑!這個小孩要來抓你了!”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説:“媽媽,快救我,我一分鐘也不想在這兒呆了,我想回家。”

……

師:那麼,窗外的那隻鳥又會説些什麼呢?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説:“孩子,媽媽可找到你了。”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説:“孩子,你怎麼會在這兒呢?”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説:“孩子,媽媽找了你好久了。別怕,我這就來救你。”

生:窗外的那隻鳥還會説:“孩子,媽媽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來,你被人抓住了。媽媽不是告訴你不要亂跑嗎?你就是不聽話!”

……

師:這一自然段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呢?

生:這一自然段應該用焦急的語氣來讀,要讀出這兩隻鳥焦急的心情。

(學生練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體會與反思: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喜歡想象,富於幻想是兒童的天性。上述案例中,執教者着力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當翻譯家,充分引導學生看圖後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去想、去説,給予他們思維與説話的機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名動物語言的翻譯家,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流暢,而學生在這不斷參與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思維也與語言得到了同步發展,想到什麼説什麼,並且能把所想的內容清楚地説出來。

教學反思案例 篇九

一、教材簡説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得極為動人。看到兒子開出的賬單,媽媽什麼話也沒有説,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要的報酬如數放在他的餐盤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為零,卻滿載着母愛的賬單。母親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幫媽媽做事需要得到報酬,媽媽會滿足你;同時,媽媽提醒你,媽媽一直全心愛着你,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向你索取報酬。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學習課文,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配合綜合性學習,懂得主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學習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 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懂得主動幫父母做事。

3?培養獨立的閲讀能力。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閲讀方法自讀自悟,讀懂課文。

三、教學建議

1、連接語首先從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可貴的沉默》過渡到本文。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簡單回顧《可貴的沉默》的主要內容,相機提問激趣。《可貴的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回報父母的愛,這篇課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麼呢?再結合連接語的提示讓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默讀前,可靈活提出默讀應注意的問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默讀習慣。

2、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連接語中提出的問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除連接語中提出的問題外,還可以讓學生就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交流,如,你怎樣看小彼得的媽媽把60芬尼放在餐盤旁的做法?如果媽媽的賬單上不寫“0芬尼”,你認為該寫多少?這些問題既可以聯繫課文來談,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談,有助於學生領會課文內容,懂得做人的道理。母親看了兒子的賬單,什麼也不説,而是如小彼得所願,把60芬尼放在餐盤旁,她期待小彼得能夠自己醒悟,而且她相信小彼得看了她的賬單,會像她期待的那樣,明白事理,改正自己的不當行為。第二個問題事實上是無法給出答案的,但是這種假設可以讓學生們明白,媽媽的愛是無價的,也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結合連接語中“媽媽為什麼寫的都是‘0芬尼’”這一問題來進行:媽媽的愛不但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媽媽只是全身心地愛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從不計報酬。此外,配合綜合性學習,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如果小彼得收下了那60芬尼,我們該怎樣評價他?課文中的小彼得是個懂事的孩子,看到媽媽的賬單,他很快領悟到,媽媽一直在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着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報酬,跟媽媽的付出相比,自己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馬上修正了自己的做法。與此相對照,應當引導學生明白,如果小彼得收下了那60芬尼,他就是不懂事的孩子。這一話題可與《可貴的沉默》中的相關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討論中明白,我們不僅要懂得回報父母的愛,還要明白,回報父母的愛,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情理之中的。

3、學文過程中應注意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把話題打開,向生活實際延伸。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幫父母做過什麼事,當時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你怎樣評價當時的做法。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議一議。如有可能,可以將口語交際的教學與課文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可靈活掌握。

四、參考資料

賬單記載貨幣、貨物出入事項的單子。

芬尼 德國的貨幣單位。100芬尼合1馬克。目前流通的貨幣有紙幣和硬幣兩種。紙幣的面值有1 000馬克,500馬克,100馬克,50馬克,20馬克,10馬克和5馬克,硬幣有5馬克,2馬克和1馬克以及50芬尼,10芬尼,5芬尼,2芬尼和1芬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