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59K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精品多篇】

《牧童》 篇一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悦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雜詠》 篇二

唐·王維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賞析:

已見寒梅發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青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着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願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説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 篇三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賞析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徵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脱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説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徵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相映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無論從什麼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 篇四

出自唐代詩人呂巖的《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悦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 篇五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註釋

1、鶯啼:即鶯啼燕語。

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4、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樑、陳政權。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説:“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裏説四百八十寺,是虛數。

6、樓台:樓閣亭台。此處指寺院建築。

7、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譯文

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麼迷人,多麼令人嚮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台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説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裏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 篇六

《放言》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頂波。

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

賞析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來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閒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過了五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任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此詩為第四首。

這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甲第貴宅破敗了,親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海三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變化中發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誇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晚春》 篇七

唐·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裏,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着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説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鍾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説人之惜春,而説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説它們有知,或“鬥”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讚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讚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閲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登鸛雀樓》 篇八

作者: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羣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賞析: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説“詩忌説理”,應當説,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説理,而不是説詩歌不能宣揚哲理。在這首詩裏,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説理,而是理在其中。全詩四句二聯,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為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經典唐詩賞析解讀 篇九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裏,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着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説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鍾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説人之惜春,而説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説它們有知,或“鬥”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讚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讚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閲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