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詩憶江南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唐詩憶江南賞析通用多篇

賞析 篇一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裏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賞析 篇二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僅次於李白、杜甫的偉大詩人,詩歌成就很高,對詞的發展也有貢獻。

這首《憶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陽寫的,詞中充滿了他對江南生活的親切回憶。

江南,指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憶江南》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個字。首尾是詠歎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兩句描寫錢塘江的景色,色彩絢麗,令人嚮往。“風景舊曾諳”,“諳[ān]”,熟悉。這句的意思是説,那裏的風景作者過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過杭州、蘇州的地方長官。他關心當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裏的山水草木。拿杭州來説,那裏繞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樹、畫圖似的西湖、奇特的。錢塘江大潮、碧線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寫入他的詩篇。這一切是那麼美好,使他難以忘懷。他記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邊,看着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春花沾滿了露水,本來就很可愛,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紅豔得勝過了火焰。江花,即江邊的花朵。“春來江水綠如藍”,“藍”是一種蓼[liǎo]科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制深藍色的染料藍靛[diàn]。春天的水色綠得象藍靛,這是一個很貼切很生動的比喻。它寫出了春水的色澤和深度,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寫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憶江南”是用設問的語氣來作肯定的結論。讀到這裏,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人們,彷彿聽到了作者讚美的聲音,感覺到了他的激動,很自然地也會產生一種共鳴。

《憶江南》註釋 篇三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憶江南》譯文 篇四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白居易古詩解釋及賞析 篇五

【原文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註釋]

1、諳:熟悉。

2、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3、藍:藍草,一種植物,它的葉子可以用來製作青色的顏料。

【詩意】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

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

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簡析]

白居易先後做過杭州、蘇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以後,他寫了不少懷念舊遊的詩作。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三首《憶江南》,抒發了他對江南的讚美、憶念之情,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開門見山,實話實説。一個“好”字,飽含着詩人深情的讚歎。次句“風景舊曾諳”,撫今追昔,説明江南風景之美是當年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這一句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句,具體描寫“舊曾諳”的江南春色:紅日東昇,陽光燦爛,在朝陽的映照下,江畔奼紫嫣紅的鮮花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顯得比藍草還要綠。詩人抓住了“江花”“江水”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風和日麗、花紅水碧、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最妙的是“紅勝火”“綠如藍”六個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水綠,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顯得更加絢麗可愛。

結尾“能不憶江南”一句用反問語氣,流露出強烈的讚歎和眷戀之情。

《憶江南》 篇六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憶江南 唐朝 篇七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 最憶是杭州》全詩翻譯賞析 篇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譯文] 東風吹拂,楊柳飄落,春天又過去了,多麼感謝懷念那洛城的人兒啊!

[出自] 劉禹錫 《憶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

叢蘭露浥似沾巾。獨坐亦含顰。

註釋:

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陽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濕。

顰(pín):皺眉。

譯文1: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臨行的時候謝別洛陽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隨風飛舞象是揮手舉袂,一叢叢的蘭花沾滿白露正如浸濕的頭巾,遮住芳顏獨自歡笑又像是含嗔帶顰。

譯文2:

春天即將離去!它深情致謝留戀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隨風輕搖,好似揮手舉袖與春天告別;叢蘭上香露晶瑩,好像灑淚羅巾。一位女子悽然獨坐愁鎖眉心。

賞析:

這首詞原有作者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歎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彷彿揮袖傷別;蘭草沾着露水,彷彿灑淚辭春。最後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

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麼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

這是劉禹錫在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所作之詞。詞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人情物態糅為一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從而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傷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來。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讓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來“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個“獨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歎之詞。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來説也有無限依戀之情。她彷彿看到,春天在歸去的當兒,還向她殷勤致意,戀戀不捨的道別。“去也”一詞,感情色彩極濃,詞人用擬人手法將春天人格化,寫出它不忍離去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兩句,詞人仍用擬人手法,描繪出了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揮手舉袖與春天作別;碧綠的蘭草沾滿露珠,晶瑩閃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舉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辭,正因為她惋惜春歸,因此才覺得周圍的客觀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樣扼惋歎惜。總之,詞人不寫人惜春,卻寫春戀人,這樣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寫得婉轉有致,耐人尋味。

“獨坐亦含嚬”,由此詞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惜別之人——洛城少女。這時,洛城少女正獨自端坐在花盡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額。由詞中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無論是獨吟、獨賦,還是獨思、獨坐都無法排遣內心滿腹的愁緒。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帶給她無限的歡樂或者説曾激勵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闌花謝,歡樂已成為過眼煙雲,理想也最終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對物傷懷,黯然傷神罷了。總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加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

縱觀全詞,詞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從而寄託了自己盛年難再,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喟歎之情,由此使得全詞情調哀婉,充溢着一種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於綺靡。

譯詩、詩意: 篇九

其一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遊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其三

江南的回憶,接下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麼時候能再次相逢?

賞析: 篇十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裏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