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書法家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古代書法家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一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歎氣説:“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十分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書法家的故事 篇二

鄭板橋為清代知名的書畫家,詩詞潛力更佳,常有絕妙辭令人歎服。一位鹽商為了巴結京裏來的大官,心想:“若能請知名的鄭板橋才子寫副六尺大對聯,必定光彩異常:”因此就當面向鄭板橋提及此事,鄭板橋開價一千兩。鹽商為了要節省開銷,要鄭板橋打五折。

鄭板橋二話不説,當場提筆就寫,寫出了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就給了鹽商。

商人看了作品氣勢不凡,句子又好,十分高興,連忙就問下聯?鄭板橋不慌不忙的説:“跟你説好是一千兩,你錢只給一半,所以字也寫給你()一半就好!”鹽商求墨寶心切,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兩。鄭板橋於是繼續寫了下聯“麒麟閣上活神仙”。最後兩方都高興地譜下這段佳話。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三

鍾繇是這天流行的楷書的創始者,書法界有一種説法,説“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衞夫人,而衞夫人學自鍾繇。這樣算起來羲之還是鍾繇的徒孫,可見鍾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看到一本名為《混跡三國》的閒書,上面也談到鍾繇,説他是個文武全才,文的方面,他精通史學、易學、書法;武的方面主要是學習兵法和劍法,他的指力能夠洞穿棉被。

我不由嚇了一跳,在我印象裏的一向是文弱書生的鐘繇,幾時修成了這一指禪功?莫不是現代的海燈法師也要認鍾繇為祖師爺吧!

想馬超的堂弟馬岱與鍾繇那一戰,被後人評為三國戰史上實力最為懸殊的一戰:“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鍾繇出馬答話。岱使寶刀一口,與繇交戰。不一合,繇大敗奔走。”

後人評:“對付鍾繇這號只會白紙上寫黑字的還用寶刀,太誇張了吧!”

如果鍾繇的指力能夠洞穿棉被,雖然不能洞穿馬岱的寶刀,那至少在武藝上並非等閒之輩,不至於與馬岱只鬥得一個回合吧。

其實,真實的情形是,史上記載鍾繇指力洞穿棉被,是他學書三十餘年,每一天夜晚在被子上不間斷練字的結果。

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祕籍,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他説,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練習書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時間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齊一邊聊天,一邊就蹲在地上寫字。晚上睡覺,就用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給劃了個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繫起來,有時去上廁所,竟忘記了出來。

鍾繇在學習書法入迷忘我,堪稱骨灰級書法愛好者,還有一事更能證明。

青年時期,鍾繇就與之後的領導――曹操因為共同的書法愛好走到了一齊,那時經常出席書法學術討論會的還有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書法迷。

有一天,鍾繇發現韋誕座位上有蔡邕的練筆祕訣,就向韋誕借閲。不料這位擅長制墨的先生(韋誕製作的墨被稱為“韋誕墨”,被讚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大概很怕鍾繇借了不還他,也有可能是怕鍾繇的書法超過他,總之,任鍾繇死磨硬纏都堅決不借。

鍾繇很生氣,他把胸脯擂得咚咚響,一向擂了三天,擂得胸前青一塊紫一塊,還嘔了一大灘血,不明白內情的人,還以為他在練大力神功,準備去跑江湖賣狗皮膏藥,這韋誕也夠狠心,全不為鍾繇的“苦肉計”所動,硬是沒給他看。鍾繇卻因為“表演”太投入,把自己擂得奄奄一息,虧得曹操派人送五靈丹(三國時期療傷聖藥)給他,才活過來。鍾繇算是得了心病,發下誓言,説不惜等韋誕死了之後去盜墓,也要看到蔡邕的祕訣。

這差不多為韋誕做了一個廣告,誰都明白韋誕手中有一本練書法的祕籍,以致於之後韋誕的墓真的被盜了。

但韋誕比鍾繇晚死了二十年,鍾繇是不可能親自去盜的,但是由於他發下的那個誓言,後人還是一口咬定盜墓的事情是鍾繇指使的,這可真是冤枉了鍾繇。

書法家的故事 篇四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但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説:“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説:“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樣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最後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書法家的故事 篇五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遊,見眾多農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於我。”婦人一笑,説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説:“胸藏鬥牛,當然能對!”婦人於是脱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回到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態,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台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但心有餘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婦,再不能等閒視之,而作此狂態。遂脱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書法家的故事 篇六

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着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説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説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閲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瞭解用筆的奧妙。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七

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書法家的故事 篇八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裏記載着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立刻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裏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説,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徵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那裏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回到。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説:“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脱,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後人稱道。

書法家的故事 篇九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樑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的主角——劉墉,他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讚賞。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於創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能夠“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於突破傳統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着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為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説:“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這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説:“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説:“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新。之後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説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採用傳統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後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脱手飛落到地上。可惜,這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著名書法小故事 篇十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秦代書法家。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志氣很高,博覽羣書而又善於獨立思考。他十多歲時,學識已達到成熟的階段。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結構修長,筆畫之間空距非常勻均的秦篆。這種字體既繁複又難寫,不必説民間使用,單是官府書吏就為公文山積、批覆緩慢而歎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種鐘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蒐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後互相比較,反覆琢磨,度過了數百個不眠之夜,終於創制出一套筆帶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書。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後,認為簡便,趕急疾之用,十分贊同。便徵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書寫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他對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難保,便乘獄吏不備,投河自盡。可是王次仲所創造的八分書,卻蔚為風行,造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