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名人熱愛讀書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古代名人熱愛讀書故事(精品多篇)

古代名人熱愛讀書故事 篇一

1、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裏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裏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製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裏。這麼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着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晉朝一代名臣車胤,小時候家裏的條件並不好,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但他為了讀書學習,並不氣餒,用裝了幾十只螢火蟲的“燈”勤奮讀書,最後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古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尚且好學不厭,現在黨和政府為我們提供一個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説,就更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要浪費了求知求學的好時光。

2、呂蒙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裏,如飢似渴地閲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不論什麼時候,學習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説:“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學習之後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經歷困苦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經歷了困苦還不知道學習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當前,青少年正在經歷困苦,在這種環境下,如果還不抓緊時間學習,可能就真的會成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為今後的就業謀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3、孫康映雪讀書

晉朝人孫康自幼聰敏好學,但是家中很貧窮,根本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於是,他開始利用夜晚時間讀書,可是夜間讀書時,必須點油燈,往往讀一個晚上的書,就要用去一燈油,以孫康當時的家庭條件根本負擔不起,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是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便躺在牀上默誦。

有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三天兩頭下一場大雪。冬夜,孫康蓋着薄被正蜷縮在牀上,面對着北風呼嘯的窗口又在背書。揹着揹着,突然發現窗口越來越亮,他甚至懷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陽的時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孫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麼一定也可以用積雪照着讀書吧。想到這裏,他便捧起書跑到門外,一個人蹲在雪地裏,藉着積雪映出的微弱亮光來讀。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腳。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最終擺脱貧困家境,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孫康映雪讀書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只有通過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別是遇到困難時,不應該放棄,要動腦筋想辦法,戰勝困難。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説就要利用一切時間去學習,不要放棄,不要畏懼,要在困境中磨礪自己。

4、唐汝洵苦讀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為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為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唐汝洵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更沒有生活在別人同情的懷抱裏,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堅強的鬥志去激勵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殘缺的身軀顯得高大、偉岸。一個健康的人要獲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個歷經坎坷的殘疾人都能如此面對生活,我們正常人不更應該熱愛生活嗎?

5、邴源泣學

邴源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這使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艱難。邴源是個求知慾很強的孩子,可是家裏連温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不用説拿錢供他讀書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聽到從裏面傳來的讀書聲。一天,他從私塾門口路過,想起讀書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來。私塾先生聽到他的哭聲,走過來問他怎麼了,邴源抽噎着説:“我真羨慕那些能讀書的孩子,我的`家裏很窮,沒有能力供我讀書,因此我的心裏很難過,就哭了起來。”私塾先生聽後,覺得象邴源這樣渴望讀書的孩子很難得,就對他説:“孩子,你要是真想讀書,就到我這裏來吧,我不收你學費。”邴源一聽,激動得不知道説什麼才好,連連向老先生表示感謝。

邴源天資聰穎,再加上讀書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其他孩子幾年才能學會的東西。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汲取知識。長大後的邴源依然很愛讀書,經常到各地去拜師求學,後來他的學問日益增多,向他求學的人也多了起來。

生活在貧困家庭的邴源,從小就對讀書有關濃厚的興趣,他對知識的渴求感動了善良的私塾先生。最終憑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學習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於青少年來説,大家一定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加勤奮、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親人。

6、賈逵隔籬偷學

賈逵是東漢時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穎過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由於家貧而上不起學。有一天,姐姐正帶着賈逵玩耍,對面學堂傳來了老先生給學生們講課的聲音。姐姐靈機一動,帶着賈逵悄悄來到了學堂旁邊,想讓弟弟在學堂外面偷聽。學堂外邊有道籬笆牆,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來,站在籬笆外聽講。回家後,小賈逵就用借來的筆墨把學到的內容記在自己製作的木片上,反覆温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記在木片上,主動請教別人。就這樣,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聞鄉里的小先生了。

賈逵的家庭貧困,但他能用借來的筆墨把偷學的內容記錄下來,反覆温習,不明白的地方主動請教別人。經過努力,最終學有所成。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要珍惜時間,要效仿賈逵的學習精神,克服一切實際困難,真正做到把刑期當學期,不懈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就會對今後的人生大有裨益。

7、王充博覽羣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裏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裏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一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裏的書後,又跑到另一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裏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鉅著《論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一例外是付出了艱辛勞動的。王充閲讀了大量的書籍,為他後來完成鉅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充的成才,説明學習只能靠日積月累,持之以恆。

8、顧炎武勤於攻讀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後,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着沉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遊歷中,顧炎武還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發現那裏的地理、風俗等情況與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會打開相關的書本進行核對、校正。顧炎武就這樣手不釋卷,刻苦攻讀,終於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顧炎武憑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眾多學術領域成就非凡,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

青少年學習要像顧炎武一樣具有求真務實、刻苦鑽研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在獄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在未來的社會中施展身手。

9、趙光義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一位聰明而又幹練的帝王。少年時代,他曾任職於宋太祖所指揮的宿衞軍。由於經歷頻繁戰事,瞭解民間疾苦,繼位後他澄清吏治,整頓朝綱,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平,被後人稱為一代賢君。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有“賢君”之稱的趙光義的登基卻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案。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宋太祖趙匡胤應當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他卻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實在出乎意料。

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説了一些什麼,接着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鐵斧戳地的聲音,聽見趙匡胤高聲説:“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忙叫人來,説趙匡胤已經逝世。

天亮後,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件事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説,但是無法證實。

儘管世人對趙光義取得政權的方式心存疑慮,卻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光義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編纂了《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的重大貢獻。

《太平御覽》原名《太平編覽》,書編成後,獻給宋太宗審閲。宋太宗極為重視,認真閲讀。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時政務繁忙,沒完成計劃,那麼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當時,有的大臣認為皇帝日理萬機,還要這麼刻苦讀書,未免過於辛苦,就勸皇帝放慢計劃,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卻笑着説:“只要打開書就會有收穫,我不覺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約一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全書。因為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閲讀的書,所以這部書又叫《太平御覽》。

讀書可以使人聰明。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還是西方先哲的“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都反映了書籍作為知識載體的巨大作用,表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讀書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多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的修養,增加我們的才能和智慧。因此,開卷有益應當成為每個人的格言。

10、路温舒編席抄書

路温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裏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志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裏借書來看。可借閲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麼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於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後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俗話説:“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從小立志,並克服一切困難,努力朝着目標奮鬥,相信總有一天會成功的。西漢路温舒幼年貧困,但他善於想辦法,堅持不懈地學習,最終成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於現代化文明管理的監獄中,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要珍惜一切學習時間,用知識充實自己,用技能武裝自己,為出監後就業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代名人熱愛讀書故事 篇二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一:歐陽修苦讀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二:匡衡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着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着書本,在洞前映着光來讀書。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四:宋濂苦學

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五:孫敬 懸樑刺股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樑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古代熱愛讀書的名人故事六:車胤 囊螢夜讀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着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藉着螢光苦苦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