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教學隨筆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4W

數學教學隨筆精品多篇

教師教學隨筆 篇一

一、課堂上老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丟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其實,新教材的內容更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難點,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探究,尤其是我們農村國中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師更要講得精,更要善於引導,放手之前要先看學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現在我教的有兩個班的學生,其中一個班的同學很活躍,設置問題就不能太放手否則課堂就會成為菜市場,毫無章法;而另一個班的學生比較安靜,我們得讓他們有話講,適當地設置幽默環節否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比較理想的教法是老師一定要擔好引導者的“職責”,引導思維活躍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而對於沉悶的課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經常採用各種提問方式去激發學生表現慾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成為一名教師,光有愛心還遠遠不夠,愛心只是是作好稱職老師教好書的前提。所謂“身正為範,學高為師”,要作一個好老師,不僅要能得學生心,還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識上都應該讓學生佩服,這樣學生才會對你產生信任感,才會甘心聽從你的教導,才會喜歡上你的課。老師對學生的承諾一定要做到,比如學生那裏收繳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諾的時間內歸還,否則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對老師沒有信任感後,無論你實施的什麼制度和提出的建議,學生會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管理和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

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思維,我經常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着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裏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裏,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四、學生的作業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業紙作業以外,對於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科代表來檢查。

數學教學隨筆 篇二

“粗心、粗心,又是粗心?你看,連9+3都算錯,難道不是粗心嗎?看來口算沒有過關。”這是粗心嗎?口算訓練對數學教學重要嗎?

口算就算在高科技的今天,在社會生活仍廣泛應用,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不過關,筆算、估算的效果也不會讓人滿意。那麼,現在的學生口算普遍存在什麼問題呢?怎樣引導學生過好口算關呢?

一、口算存在的問題

通過近一段時間的觀察、瞭解之後發現:平日裏,班裏有的孩子數學作業錯誤多,做作業的速度特別慢,每天的數學家庭作業花費時間較長,有部分學生認為口算易學、好學,以為一聽就會,不肯動腦,不肯下功夫,表現態度不端正、馬虎審題,敷衍了事,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就做答,計算馬虎,似是而非,張冠李戴,計算不細心,簡單計算也頻頻出錯,驗算檢查不耐煩,算完題目要求就完事,計算結果陰差陽錯,經多次檢查,口算錯誤率讓人吃驚。頭號原因,大家的回答幾乎都是同一結論“粗心”。也有些家長們先總認為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做作業不細心,或許孩子大點了自然就能好一些。

錯誤的原因單純是粗心嗎?孩子大點了就能自然的好嗎?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錯誤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有客觀、有外在也有內在。口算是一種能力,能力是要通過科學的訓練才能提高的。

1、主觀原因,口算要通過觀察或聽覺、感知、注意、記憶、反饋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才形成。國小低年級學生口算的通病往往是:

(1)觀察比較籠統,把“+”當成“×”,把“—”當成“+”等。

(2)感知事物不精確,把相似的數寫成另一個數,如3當8,6寫成9,325寫成235等。

(3)注意力分散,人在計算,心卻玩耍。(4)記憶失敗,如進退位加減中忘了進位上的數或退位等現象。

(5)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學什麼就做什麼,不顧練習要求。

2、客觀原因,某些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把學習當成是家長或社會的任務,對學習、作業有厭惡感,缺乏刻苦鑽研精神,不愛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口算能力就會越來越差。

3、外在原因,部分學生認為口算不用學也懂,或者只要掌握方法就行了,平時懶練習,嫌麻煩,覺得枯燥無味,沒啥意思,平時算錯點兒沒關係,抱着僥倖心理自己安慰自己只要“我”考試時細心就行了。

4、內在原因,學習習慣差,有些學生口算時不加思索,急於搶答,信口亂説,作業分散精神,書寫馬虎,算後懶得檢查驗算。

5、教學原因,

(1)對20以內加減口算是否抓得過關;

(2)學生對乘法口訣是否熟練;

(3)是否掌握了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4)教者是否對學生的錯誤加以分析,對症下藥;

(5)教法是否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引導是否得力。

(6)教師是否經常和學生、家長溝通,是否真正地關心到了每個學生的心身健康成長。

二、改進口算訓練方法的建議

良好的口算是正確計算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學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改進口算訓練,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在深入理解學生心理特點和口算技能的基礎上要做到以下幾點:

1、多做多練,熟能生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基本功,我們應作出長計劃,短安排,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和訓練,體現出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和按新的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堅持3—5分鐘的口算訓練,可以選擇《口算練習冊》一年級下冊(蘇教版)每天堅持練習1條口算題。開始是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學生形成習慣,自覺、自願的完成。另外在學校里老師也會經常進行一些口算訓練,在加強學生口算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書寫習慣和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會得到加強。

2、保質、保量的訓練。每次練習要記錄完成1頁所用的時間,做完後馬上訂正對錯並分析錯誤原因。每做一次訓練,都與上一次的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家長應當適當地讚揚一下小孩,説“真棒,有進步!”孩子這時需要及時鼓勵,正如在球場上拼搏的球員需要自己的隊友當啦啦隊一樣,也可將他們優秀的練習張貼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作為激勵,有時也可以給他們一個小小的獎品。家長切不可一見自己的小孩的速度稍慢就急不可耐,説“真笨,怎麼搞的!”如果當家長這樣會對孩子有不利的影響,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愛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對有退步的孩子則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然後再輕輕地摸着他們的頭提出在以後口算中應該怎樣去做,如果下次成績提高了就及時表揚,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樹立自信。

3、弄懂方法,掌握算理,優化思維過程,形成技巧。口算要讓學生理解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算法,不能靠機械記憶或死記硬背。在弄懂方法,掌握算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口算方法的多樣性。口算方法的多樣化的本質要在練習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某個口算問題要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自己提出不同的思路。事實上,不同的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會出現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口算教學中口算方法是否是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結果是很關鍵見的,在練習時讓孩子儘可能把自己的方法講出來,並引導孩子學會對算法進行優化。

4、訓練形式多樣化。多做多練是前提,但學生習慣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尤其喜歡在遊戲中學習從中增長知識,如果長期單獨某種練習,學生是容易感到厭倦情緒的。由此,口算練習要活潑、生動、多樣化,在練習中可以採用的補充方式有:玩撲克牌(24點),聽算,開火車,對口令,奪紅旗,送信,找朋友,爭擂台大王,定期檢測等等。(要注意講究實效、簡便易行)同時通過一些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口算能力的培養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買菜,逛超市等)。

5、要抓重點和難點,薄弱環節,對症下藥。口算訓練先要抓好重點,如20以內加減法、表內乘除法、混合運算中的運算順序和我們後面即將要學習的簡便計算,還有結果是整百,整千也作為重點練習。

6、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謙虛謹慎、嚴格認真、刻苦鑽研”是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獨立思考、克服困難”是學生口算學習的恆心。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經過長期嚴格訓練才能形成,另外,兒童可塑性很大,家長的示範作用等也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對孩子起潛移默化作用,另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口算練習一次不宜過多,不能機械重複,這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有利於培養口算興趣、提高正確率。

數學老師課堂隨筆 篇三

今天看《國小數學教師》這本雜誌,裏面有一篇文章引發了我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教學案例,現分享如下:

一個教師參加比賽,課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24時計時法”。剛上課教師問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喜歡”。接着教師説道:一個老奶奶坐9時的火車去北京,可是她到火車站的時候,火車已經開走了,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問題一出,便有很多學生回答。有的説:“奶奶去晚了,火車開走了”“奶奶年紀大了,記錯時間了”“火車臨時改時間了”等等,回答問題的很多,但沒有一個是老師想要的答案,於是老師便急了,直接説“因為奶奶的票是上午九點,可她是晚上九點去的,所以沒趕上”。孩子聽了,還是一頭霧水。

專家給出的建議是:為什麼非要使用情境,完全直接導入就可以。給出一個鐘錶,指針指向12,問問孩子們這個時間大家在幹什麼,為什麼説的事情會完全不同呢?從而引出“24時計時法”。後來,專家又針對現在數學教學的情境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説現在數學教學有一個誤區:無情境不教學。這其實是錯的,沒有必要的情境看似花哨,其實對課堂教學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孩子覺得一節熱鬧的課,而不是一節有營養的課。我們在一節課結束後,不是讓孩子只記住幾個片段,而是真正收穫知識。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有時候為了讓課堂精彩設計了一些自己都覺得難以繼續的情境,可是不加人情境又怕別人覺得淡而無味,所以我也是比較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