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3W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篇一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説説,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裏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説:“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説:“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通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為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温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着向學生提出問:“你通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裏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裏,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裏。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説、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裏,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説一説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裏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通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説出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説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説一説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裏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過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 篇三

現代教學論認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勇於探索的精神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在兒童的心靈深處有一種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滿足這種需要,那就要求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一套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優化自主學習效果,並逐步使自主成為學生的一種品質,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採取了以下幾點策略:

1、營造自由與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樂學。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否提出較好質量的問題是反映學生參與程度的重要方面。但大多數學生往往不敢、不會、不善和不願發問,此時老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鼓勵和師生之間的親密情感在發動學生積極參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會用心靈感覺到教師的情緒,和諧的氣憤會讓學生無顧慮、無壓力,態度表現得積極了,教師的信任與鼓勵更使學生的 思維活躍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四不”也慢慢向好的方面轉化了,學生有收穫,充滿希望,樂於學習。

2、誘思導學,使學生會學。

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無從下手,教師也是不願意留太多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索,擔心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或出現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時,把握不甚精到的情況。起初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鋪墊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解決某個問題不要立足於表面,注意培養學生深化問題的能力,懂得解完某個問題並不是目的,揭示問題的實質或事物間的內在聯繫才能獲得更有益的啟迪。還可以讓學生藉助集體的智慧,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優等生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鍛鍊,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努力使“教學”變成“助學或幫學”, 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

3、評價分析,使學生要學。

課堂教學,也是一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大舞台。因此要注意加強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有層次地加以表述,教師也要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讚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愉,學生就會多花一些時間去思考,去嘗試,抓住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各方 面的能力和技能都得到發展,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總之,培養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讓學生自主地學會體驗,學會感受,學會發現,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讓每個學生都真正的學有所獲。

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篇四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 篇五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國小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國小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國小生興趣

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國小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國小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國小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為國小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國小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國小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國小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國小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國小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呈現在國小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國小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國小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敍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國小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國小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國小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國小生主動建構了。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為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了教材,瞭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國小生也理解了、瞭解和有了。國小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為行為。國小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國小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國小生學習來説,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為: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國小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啟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啟發國小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課本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國小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國小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為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瞭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機地滲透給國小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 篇六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中心學校 王章蓮

[習題]:

1、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包裝盒,從裏面量長是28釐米,寬20釐米,體積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裝長25釐米,寬16釐米,高18釐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裝得下?

[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與體積有關的問題只要算出它們的體積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根據體積的關係來考慮。

師:你們認為怎麼判斷是否可以裝得下?

生:應該比它們的體積。

生:只要包裝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就能裝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體積: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裝盒的體積進行比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裝盒的體積大於玻璃器皿的體積能裝得下。

[分析]:

教材上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體積的關係來進行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依靠這種關係進行判斷卻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呢?針對學生思維出現的障礙,我又出示了以下題目

[習題]:

2、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7釐米、5釐米、4釐米,它能否裝得下一個稜長是5釐米的玻璃器皿?

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馬上想到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並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裝得下的結論。真得能裝得下嗎?我又將問題拋給了學生。

生:能裝得下,因為紙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

生:裝不下,紙盒的高好像不夠長。

生:裝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釐米,而紙盒的高只有4釐米。

師:紙盒的體積不是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嗎?

生:體積大不一定就能裝得下。

生:只比體積還不行,還要看它們的長、寬、高。

生:只要紙盒的長、寬、高比玻璃器皿的長就裝得下。

生:一樣長也行。

生: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比一比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就知道裝不下了。

師:看來,判斷一個紙盒能否裝得下,不能只看體積喲!那第一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生:比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生:先算出紙盒的高,再進行比較。

生:先用紙盒的體積除以它們的底面積,算出高是21釐米,紙盒的長寬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高要大,所以裝得下。

[分析]:

經過一正一反兩道題的判斷,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衝擊,原有的認識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到不能完全根據兩個物體的體積進行判斷,還要根據它們長、寬、高的關係進行判斷。但學生現在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入的把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呢?我又拋出了另一道題:

[習題]:

3、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4釐米、5釐米,如果將稜長是2釐米的小禮盒將裝進去,最多能裝多少個?

生: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正好可以裝15個。

生:應該裝不下這麼多,高不夠長。

生:不能只看體積,還要看高的長度。

生:高的長度只能裝兩個,所以高只能看成4釐米。這樣就是6*4*4=96,只能裝12個。

生:還可以這樣看,長能放3個,寬能放2個,最下面一層就可以放6個,高只能放2層,最多隻能裝12個。

[分析]:

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不由的想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通常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只能限於長、寬、高都附合條件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矛盾,從而自主發現這並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考慮兩個物體長、寬、高的關係,通過它們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在學生的各種練習中,像這樣比較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但平時都是將它們獨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進行類比,發現本質問題,如果每天在教學前都能提前瀏覽學生的練習的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那麼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停地錯的問題也會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