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梳理(人教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三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梳理(人教版【新版多篇】

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國小學好數學很重要,學好它有什麼辦法呢,下面帶來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相關文章,僅供參考。下面是小編辛苦為大家帶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梳理(人教版【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並分享出去。

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篇一

1、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習慣。

只有熟練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隨地表現……一輩子受用不盡。

葉老的話闡明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基礎,又是他們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的集中體現。

因此,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的培養途徑有:

(1)課前預習。

預習的方法:明天要學習什麼內容,是否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它;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裏有困難……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把上面的預習方法經常交代給學生。

學生預習後就可帶着問題投入新課的學習,上課時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這樣做對於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預習數學內容會顯得較枯燥,所以,教師要經常表揚自覺預習的學生,以激勵全體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2)課後整理。

要養成先複習當天學習的知識,再做作業,最後,把學習內容加以整理的習慣。

(3)在課內,要求學生:一要仔細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言;三要積極思考、聯想;四要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問,敢於質疑。

(4)要養成檢查驗算的習慣。

檢查驗算的過程既是一種培養學生負責態度的途徑,又是學生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再認識過程。

2、嘗試活動。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同化作用,這是學生能進行嘗試活動的心理支撐點。

因此,學生具有了某一認知結構後,接着學習相應的後面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

例如,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之後,可請他們去嘗試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然後,教師稍作點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學生就可同化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都是: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的。

當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應用題”,又理解了比與分數之間的關係以後,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3、操作活動。

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心理就有求助於外圍行為的傾向。

這時,教師就請學生去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進而刺激其心理,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學到新知識。

當學生無知識基礎可作學習新知識的支撐點時,教師可直接請學生進行多次的操作活動,以不斷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維活動,從而達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

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

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

5、思考活動。

所謂思考是指學習者對學習對象進行比較深刻的、周到的、複雜的思維活動過程。

學生有了思考方向,並進行廣泛的聯繫和想像,他們才有可能捕捉到豐富的材料,進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此長期培養學生,有利於他們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維的質量。

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活動的基本途徑有:(1)對思考對象進行分析、概括或抽象。

(2)對思考對象展開聯想,將其歸納到已有的經驗中去。

(3)對思考對象進行分析,弄清題意;接着對條件和問題展開聯想;然後,藉助已掌握的概念進行思維活動(如判斷、推理、變通等),把條件與問題“接通”—建立模型。

6、自學活動。

中高年級學生隨着識字量增多,數學知識的長進,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基礎,這裏主要是指學生課內的獨立性自學活動。

(1)學生要掌握認真閲讀課本的方法。

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詞逐句逐段地閲讀,反覆地閲讀,直至讀懂、讀明白意思為止;要把文字與插圖結合起來看,這樣有助於理解圖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點地閲讀某些教學內容,如重點閲讀“想”的過程,方框內的結論,把重點的詞、勾畫出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閲讀教材的關鍵、本質。

(2)學生可做一二道題目試試,看會不會做,如果感到還有困難,那麼再次進行閲讀,再次嘗試做題目。

(3)教師要求學生做類似例題的練習,並讓他們説説是怎樣想的,為什麼這樣做,以檢查他們的自學效果。

(4)教師提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師可做些點撥、歸納,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掌握自學內容,也可使學習困難者得到補償學習。

7、合作學習。

對於一些“問題性”程度較高,個體學習、同化有困難的材料,教師可改變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以促進他們在相互補充、互為啟發中完成心理轉化,學到知識。

8、數形結合。

數學主要是研究數與形的學科,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

因而,數形結合是學生最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學習數學的方法。

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方法,並非只是某一種學習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幾種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為主,多法並重”的學習活動,才更有助於學生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獲得學習成功。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一方面要有較為充裕的學習時間,因此,教師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學習;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間商量議論和合作學習,這樣才容易互為啟發、補充,形成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

人教版三年級知識點梳理 篇二

三年級語文上學期知識點

1、文學常識

(1)老子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

(2)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據説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

(3)神話

①概念

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

②中國傳統神話舉例

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后羿射日、精衞填海、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

(4)春聯

①概念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②概念

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

③名聯舉例

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永開花——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豔——福臨小院四季常安——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喜迎新春

(5)名句

①温故而知新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口語交際

(1)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例如:用自己的話講《盤古開天地》的故事

(2)説説自己家鄉的古建築

3、四字詞語積累

(1)“ABX.X”式(A與B為反義詞)

遠近聞名、黑白相間、輕重倒置

(2)“XAXB”式(A與B為反義詞)

捨近求遠、頭重腳輕、積少成多

(3)“AXBX”式(A與B為反義詞)

異口同聲、左鄰右舍、裏應外合

4、寫作

收集資料,用文字介紹某一件物件,或某一處風景

三年級語文知識點

《剪枝的學問》

1、相關背景

剪枝:為保證果樹正常開花、結果或為了保持樹形,對花木的枝條定期進行修剪。工人叔叔每年都要給果樹修剪樹枝,有的樹一年要修剪兩次。這是因為果樹一年要長很多枝條,如果不去修剪,枝條就會越長越長,越長越密,最後連陽光也透不進去,沒有陽光,果實怎麼能長好呢?剪枝工作一般在秋冬或冬春之交時進行。

2、主要內容

《剪枝的學問》記敍“我”在桃園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對話,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有關剪枝的學問,使“我”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知識的哲理,獲得了必須留心周圍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的啟發。

3、句式

比喻:

1、春天到了,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

2、桃子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彷彿胖娃娃的臉蛋。

擬人: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

3、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1)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

第二段(2、3)寫“我”在果園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瞭解了剪枝的原因。

第三段(4)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

第四段(5)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話。

國小三年級語文考試答題技巧

1、給閲卷老師的第一印象很好

字寫得工整的,一般卷面也整潔些。這樣的卷面總給人一種美感。美,誰會拒絕呢?寫字本來就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語文試卷中有許多題目答案是相對靈活的,這時候評卷老師給分一方面要看問題回答的怎麼樣,另一方面就要看字寫得怎麼樣了。

對於字跡工整的卷子,評卷老師心裏常常會這樣想:這一定是個學習認真、態度端正的好孩子,給分時自然慷慨一些;對於字跡潦草,書寫髒亂的卷子,評卷老師心裏會想:看來這個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扣分時自然也不會心疼。

尤其是作文,更是如此,字跡工整的作文當然更容易得高分。所以兩份答題內容相差不多的語文試卷,因為書寫的原因造成最終成績差上5-8分,甚至更多分數的事,並不是新鮮事。

2、讓我願意全面去看

是否可以打個這樣的比方?一份不好的試卷,即使你有一些亮點,就如同將金子混同在垃圾當中一樣,一般人怎麼會到哪裏去尋找呢?而作文評分中,展示亮點一獲得高分的重要途徑。字寫得不好不讓人認,客觀上不是在拒絕得高分嗎?那些字寫得好的卷子,閲卷老師能全面認讀,兩點得到足夠的呈現,得高分的機會自然多得多。

不能寫美觀,首先寫工整;不能寫工整,首先寫乾淨。只要不斷堅持,沒有人寫不好字的。完全可以説,國小認真練字,是中、大學聯考的生產力。

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篇三

三年級國小數學的學習方法一

第一個,加強國小三年級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

有不少國小數學的教學中,常只重算法,忽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

因而只能機械地應用學過的東西,或簡單地模仿做過的例題,不能在變化了情況下遷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義,而不能全面掌握屬於這一概念的東西。

例如,學生能説出什麼是圓的半徑,但在作圖或解題時又常常只能舉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徑,不能反轉過來去解決逆向問題,沒有納入到一般的範疇或嵌入數概念體系的認知結構中去。

所以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算法和演算過程,尤其要重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強國小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

我們舉一個科學記憶的例子,換算單位的記憶。

三年級數學中,會出現長度單位的認識,什麼千米、毫米、釐米,很多孩子總是無法記清楚,怎麼辦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從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為: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兩指之間的距離大小表示進率的大小。

你們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每相臨的兩指間的距離相等,也就表示毫米、釐米、分米、米每相臨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等,都是10。

而毫米與分米、釐米與米間的進率為100,毫米與米之間的進率為1000,食指與大拇指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1000。

記住單位對應的拇指,這個換算就變得十分簡單而且準確了。

第二個,重視和加強發展國小三年級學生“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

數和形是不可分開的'。

因此,學生掌握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也是國小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不少的數學教學方法,偏重於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造成了人的智力開發的殘缺。

我們很多家長就為如何開發孩子的這三種能力而苦惱。

在這裏,我們有個題外話,就是男孩子為什麼比女孩子的數學好?

很簡單,因為我們的教育習慣,大部分男孩子從小就喜歡看科學、推理、與空間有關的圖書。

潛移默化中,他們的大腦中的這個理性分析的區域得到了必要的訓練。

而部分女孩子呢,因為接觸感性的東西較多,經常容易忽略知識。

怎麼辦呢?適當的為孩子選擇啟發智力的圖書,對幫助學習數學,形成抽象思維很有幫助。

第三,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

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

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例證得到三個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三年級國小數學的學習方法二

1、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習慣。

只有熟練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隨地表現……一輩子受用不盡。

葉老的話闡明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基礎,又是他們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的集中體現。

因此,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的培養途徑有:

(1)課前預習。

預習的方法:明天要學習什麼內容,是否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它;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裏有困難……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把上面的預習方法經常交代給學生。

學生預習後就可帶着問題投入新課的學習,上課時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這樣做對於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預習數學內容會顯得較枯燥,所以,教師要經常表揚自覺預習的學生,以激勵全體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2)課後整理。

要養成先複習當天學習的知識,再做作業,最後,把學習內容加以整理的習慣。

(3)在課內,要求學生:一要仔細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言;三要積極思考、聯想;四要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問,敢於質疑。

(4)要養成檢查驗算的習慣。

檢查驗算的過程既是一種培養學生負責態度的途徑,又是學生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再認識過程。

2、嘗試活動。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同化作用,這是學生能進行嘗試活動的心理支撐點。

因此,學生具有了某一認知結構後,接着學習相應的後面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

例如,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之後,可請他們去嘗試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然後,教師稍作點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學生就可同化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都是: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的。

當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應用題”,又理解了比與分數之間的關係以後,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3、操作活動。

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心理就有求助於外圍行為的傾向。

這時,教師就請學生去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進而刺激其心理,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學到新知識。

當學生無知識基礎可作學習新知識的支撐點時,教師可直接請學生進行多次的操作活動,以不斷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維活動,從而達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

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

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