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草原》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草原》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草原》教學反思 篇一

成功之處: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藉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裏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後,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慾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並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後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於製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後進生。

《草原》教學反思 篇二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們的夢想,遺憾的是久未成行;這堂《草原》,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融洽配合,終於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旅行。 首先培養學生在識字寫字中滲透語文味結合課標中提出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這一目標求在教學生字環節,我重點抓了“貌”字的字源進行呈現和講解,通過漢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學習渲染和勾勒,除了認讀準確,更要理解詞語的含義。我通過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用與之前學過的《魚游到了紙上》中出現的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同時又引出之後要學到的“白描”“細描”寫作手法,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教學本節課時要教育學生在閲讀中挖掘語文味首先,課堂的開始用兒童詩導入,既輕鬆自然,又充滿詩情畫意,給學生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草原的視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讀時,側重了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瀏覽課文,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景和人的特點;突出了閲讀批註能力的訓練,比如,讓學生畫出感覺優美的句子,並想一想為什麼覺得美;側重了文本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設計的就是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從比喻、擬人、反覆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中體會細描手法的精妙,通過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這樣白描語句的朗讀和體會,發現另外一種文字的魅力,體會不同寫作目標可以選擇不同寫作手法的道理。同時,將第一自然段轉換成小詩的形式,師生共同朗讀演繹,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欣賞文字的美。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夠成熟之處,一是教師自身的教態不夠熱情大方,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有待加強;二是課堂後半部分處理有些倉促,白描手法的引導和挖掘不夠深入,學生掌握起來還有一定難度;最後,學生在小組合作 學習中仍存在參與不夠積極,部分學生不主動的問題,這些都應該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三

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12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課文裏,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並從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採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美句子的方式,並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一、整體感受,把握敍述順序。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瞭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裏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文分段,並加上小標題。在全體學生自由朗讀、學習了課文之後,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複習加小標題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再讓學生分學習小組,把本課的小標題按順序列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輕鬆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二、品詞品句,體會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後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麼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瞭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同樣地,作者還通過描寫小丘、羊羣、駿馬和大牛等景物,勾畫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這裏,我讓學生去找表現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通過讀來感悟到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歎”“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裏,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裏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間。

同學們在追求美的嚮往中陶醉了。此時,我把事先準備的《草原戀》這首歌曲播放出來,讓學生在悦耳抒情的音樂聲中輕鬆下來,閉上眼睛,放飛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樂聲中向同學們一一深情敍説。這樣一來,學生都積極舉手,個個都希望在同學面前講講自己美好的願望和感受。有的同學還準備了自己旅遊時的照片,告訴大家在旅遊中的所見所聞……在同學們都沉浸在草原的美麗之中時,我把課後作業展示出來。為了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激發他們的做作業的興趣,我佈置了三種作業,讓學生任選一道題做,使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我更加認識到了教學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積極去探索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方式,這才是我們今後要走的正確的道路。

《草原》教學反思 篇四

《草原》這篇課文,是老舍優秀的名篇。文章語言優美,描會了引人入勝的草原風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緩的筆調描寫了第一次訪問草原時的所見所聞,用洗練的文字將寫出了草原美麗動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全文散發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讓人讀來回味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激起興趣,描述草原概貌

對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讀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很重要的環節。我利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分組讀,男女生齊讀,賽讀等方式進行展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對老舍筆下“草原”這一美麗的景色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朗讀結束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訴大家,你覺得草原是怎樣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在於鼓勵學生自我思索,不僅對口頭表達能力起到鍛鍊作用,也培養了想象能力。

二.精讀課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順課文中心思路。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閲讀方式,然後提出問題,你從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時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受到的?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對文章的自主感悟。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對草原的美麗有了進一步體會。交流感受結束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哪些文字能讓人感受到草原美麗?從而深入到重點的句段或字詞去品味草原的美。重點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當,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閲讀中,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優美景色。同時,也要藉助多媒體技術對草原美景進行展現,使學生能直觀感受草原美景。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想象變為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訓練字詞句段時,需要採取尋找經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談論閲讀體會等方式得以實現,因此,作為教學的一種工具,其輔助教學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二)佳句重點學習,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句子,並且進行背誦。對第一自然段的敍述方式和順序進行講解,並且督促和指導學生進行背誦。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讓學生對草原“綠”和“廣闊”的特點有一定的瞭解。教學逐層伸入,接着重點賞析這樣幾個句子:

1.“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夠了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3.“在這種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三個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過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草原“綠”和美的特點。在品析這段文字時,主要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翠色慾流”和“渲染”等詞進行體悟。在教學中,我將讀和悟結合了起來。

景美體悟結束,該去乘着語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們的好客的熱情和人情美了。在體悟人情美的時候,要抓住關鍵的詞句如:“歡呼着,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説你的,我説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描寫能看出蒙古族的熱情好客。在教學時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體悟草原人民語漢族的深厚情感。同時要想象這兩句話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動手寫一寫。

(三)本課總結和一點思考

在本課的學習中,首先要關注的是人文主義情懷應該充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無華麗的辭藻和跌宕的懸念,初看略顯簡單,但是,當整體閲讀後,讀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來理解其中內涵。從而欣賞文章的美麗和情懷,品味其中藴含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導入——閲讀體會——多媒體展示——學生探究——欣賞品鑑這幾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喚起了學生的興趣。

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語文教學中要以探究學習的模式來引導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體現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步的進行相應的學習,在促進學習深入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生硬追求“講”,而是要以引導為主要方式。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縱,散而凝神”。通過自由的思維,學生可以真正發現和品味到文章中藴含的感情,從而學習相關知識。

新課標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深刻領悟文章的內容有着重要意義。同時,在教學中,也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索。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之一。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主自悟,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體會。

《草原》教學反思 篇五

教學《草原》這一課後,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動,我被課文中所表現的蒙漢情深所感動,更為課堂上學生的那份熱情而感動。我覺得本節課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課前,我讓學生欣賞歌曲《天堂》,在悠揚的樂趣中,學生的腦海中展現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草原迷人的風景畫,學生爭先恐後地交流自己積累的優美詞句。這一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提問的情境,促使學生自主讀文,邊讀邊想,主動發現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出的問題含金量很高,並掌握了基本的提問方法,學生在自主提問、互助解答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後,我用動情的導語拋出牽引全文的問題:“……你們體會到了蒙汗民族間那濃濃的深情了嗎?把你們動情之處讀一讀、劃一劃、議一議。”在自學交流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我還以“情”為主線,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想一想、説一説、議一議、演一演、唱一唱等學生喜歡的方式,充分地進行富有個性的語言實踐與體驗。再通過小組讀、表演讀、推薦讀、比賽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內容,體味到了動情之處,並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漢人民之間的濃濃深情,特別是情到深處時,學生吹奏長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這時學生配唱,有的學生還不自主地與我共舞,更加深了學生的體驗。

通過這課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學情,善於處理學生“突發”的問題,知識面要寬,還要全心的愛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全面地認識、教育、發展三大任務,課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六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時,處處流露出感歎讚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羣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羣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緻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三是寫實清新質樸,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為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文章中心以及瞭解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特制定和設計了以上教學目標和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從實際教學來看,我認為以下環節較好地體現了真實有效、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觀。

一、課時銜接真實自然

在第一教時中,通過對課文第一部分品讀詞句、展開聯想、聲色朗讀背誦,學生對陌生的草原風光有了理性的認識,並感歎於老舍先生的語言優美、精巧。本課伊始,我以滿足學生想進一步欣賞到草原風光的慾望,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和圖象的優勢,直觀感性地把學生帶入神奇秀美的內蒙草原,同時也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複習課文第一小節的質量。

二、重心下移主動建構

本課新授部分(2—5小節)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並在時間上得到基本保證,為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自學要求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在讀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化閲讀並大膽質疑,整個過程紮實有效。

三、生成資源有效利用

學生參與全班交流環節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主導角色意義。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和表達。當學生被草原特色風俗所吸引時,我積極引導學生品位文字,啟發感悟平實之中顯真情的語言特色,師生對話互動和諧發展。

當然,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從教者來説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評價權”還不能大膽還給學生,質疑環節只給學生提供了兩次機會,有走過場的嫌疑。真誠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