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姓有哪些傳説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大姓有哪些傳説故事多篇

姜姓的傳説故事 篇一

在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縣西邊,有一條稱作姜水的小河,這小河西出岐山,東過武功,向南流入渭河。在非常古老的時候,曾經孕育了一姓姜的氏族。更多姓氏文化資料:家譜-百姓通譜

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辯別到底是先有以姜為名的河水,還是先有以姜為姓的人羣。在那個時候,水源和母親具有相近的意義:它們都意味着生命的來源。不過,“姜”這個字顯然是一個富有人文涵義的的字眼,它的上半是個“羊”字,下半是個“女”字,可以解釋為“羊母親”,也可以解釋為“頭戴羊角的女人”。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説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説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説:“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民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在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縣西邊,有一條稱作姜水的小河,這小河西出岐山,東過武功,向南流入渭河。在非常古老的時候,曾經孕育了一姓姜的氏族。更多姓氏文化資料:家譜-百姓通譜

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辯別到底是先有以姜為名的河水,還是先有以姜為姓的人羣。在那個時候,水源和母親具有相近的意義:它們都意味着生命的來源。不過,“姜”這個字顯然是一個富有人文涵義的的字眼,它的上半是個“羊”字,下半是個“女”字,可以解釋為“羊母親”,也可以解釋為“頭戴羊角的女人”。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説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説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説:“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民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百家姓的由來 篇二

古時候,有老兩口兒,住在一個山腳下,門前是一條大河,老頭兒在沙灘上開闢了一塊瓜園,日子倒也過得快活。可老兩口兒有個心病,愁着沒有人繼承香火。

一天,老兩口兒正在吃飯,門裏進來一個白鬍子老人,對種瓜的老漢説:“看你的瓜種的好,我把這倭瓜籽給你去種,記住,這瓜熟了不要去摘,它自己會落下來。”説畢,就丟下一粒白粉粉的倭瓜籽,不見影子了。

老兩口兒選了塊最肥的地方,把那倭瓜籽種下了。幾天以後,冒出一個胖乎乎的幼芽。老漢不斷地澆水、施肥,眼看着長蔓、開花,結開果了。秋後,滿園的瓜都摘光了,只有那粒籽結出的瓜還靜靜地亮在地裏,那瓜長得有磨盤大,皮都泛黃了。

一天天快黑的時候,老兩口兒只聽“叭”的一聲脆響,趕緊跑到瓜地去看,只見那個大倭瓜正骨碌碌地向他們滾過來,在老兩口兒的腳下停住了,“叭”的一下裂成兩半,從裏面跳出一對少男少女,“撲通”一下跪在

老兩口兒眼前,口喚爹孃,不住地磕頭。

老兩口兒好一陣才明白過來,知道這是天上神仙賜給他們的,連忙跪在地上拜過蒼天,之後,才起身扶起兒女,領着進了房。

光陰似箭,轉眼十年過去了,這瓜兄妹長成了人。這年秋天,雨下着不住點,門前頭的河水漲着一天比一天高,淹沒了瓜地,眼看着就要淹到院子裏了,一家人急得沒辦法。這時候水把當年的那半塊倭瓜皮漂了起來,在院子裏打轉轉,老兩口兒靈機一動,把兒女推上倭瓜皮,那倭瓜皮就像一條小船在水上漂,這時一個浪頭打來,把載着兄妹二人的半塊倭瓜皮捲走了,老兩口淹死在水裏了。

兄妹倆乘着倭瓜皮不停地漂啊、漂啊,雨還下着,一直過了七七四十九天,雨才停住,水也退開了。他們就在一個荒島上搭起了一個草棚住了下來。這次雨也太大了,世上的人只剩下這兄妹倆,他們傷心地哭着,開了荒地,種上糧食,在島上紮下了根。

時間一長,兄妹倆的年齡也不小了,哥哥該娶媳婦了,妹子也該嫁人了。可這天底下除了他兩個以外,再沒有別的人,咋辦哩?想來想去,沒有啥辦法,哥哥就對妹妹説:“妹妹,我看咱倆就成一對吧。”妹子一聽,不住地搖頭:“哪裏有兄妹成為一對哩,不成不成!”“那再有啥辦法哩,總不能叫人絕了呀。”妹妹仔細一想,這也是真的,再沒有別的辦法了,就跟哥哥成一對吧。但她總覺得不合適,就給哥哥説:“我兩個你拿線,我拿針,立在兩個山頂上,一齊把針線扔下去,線要能鑽在針眼裏,我兩個就成一對,鑽不進去,就算了。”哥哥答應了。

兄妹兩個各拿着針和線,走上山頂去了,一齊把針線扔下來,跑到跟前看時,只看見線準準地穿到針眼裏去了。哥哥説:“妹子,這回成了吧?”妹子説:“再試一回。我倆各抱一扇手磨子,爬到對面的兩個山頂上,一齊滾下來,要是合到一搭去,我倆就成一對。”哥哥答應了。

兄妹倆各抱着一扇磨子上山了,到山頂一齊滾脱,下來一看,兩扇磨子穩穩地套在一搭。這一回,妹子再沒啥説了,兄妹倆就結了婚。

一年以後,妹子生下一個又大又難看的肉疙瘩。兄妹倆一看氣壞了,妹子説:“把它剁成一百塊,掛在樹林裏去喂野物算了!”

哥哥沒言沒語,提刀子把那個肉疙瘩剁成了一百塊,掛在樹林裏去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晚上,那一百塊肉疙瘩變成了一百個人,男男女女都有,兄妹倆沒想到一下子有這麼多的兒女,就按掛他們的樹各自起了名,比如掛在楊樹上的姓楊,掛在柳樹上的姓柳,這樣整整一百個,各自生兒育女傳下來,就成了百家姓。

張姓的傳説故事 篇三

傳説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裏,但她走到哪裏哪裏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温暖着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裏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裏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李姓的傳説故事 篇四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着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説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説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説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説:“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説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説,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着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説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姓氏由來傳説 篇五

遠古時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個大臣,名芝,以柏木為圖騰,人稱柏芝。他協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諸多功勞,但並不因此而自滿,深得伏羲的信任,後當上東方部落的首領,所以史家又稱他為柏皇氏。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現了一隻怪獸,龍首而蛇身,遍身長滿龍鱗,高八尺五寸,形狀象魚又象駝,左右各生一個肉翅,在波濤中游來游去。伏羲聞訊後,趕到孟津河邊。那怪獸看見伏羲後,更是精神抖擻,背上的龍鱗閃閃發起光來,似乎組成一種圖案。伏羲似有所動,知是神靈指點,忙命排香案頂禮膜拜。當時柏皇隨伏羲一起,見此靈機一動,趕快撿起一塊燒過的木炭,迅速把怪獸身上的圖案畫在一塊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畢,那怪獸即沉入水中不見,伏羲這才想起怪獸身上的圖案沒有記下來,十分遺憾。這時,柏皇已把圖案抄在木板上獻給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後日夜鑽研,終於畫成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天下第一圖:太極八卦圖。 由於柏皇氏聰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後代都為帝王師,如顓頊帝的老師為柏夷亮父,嚳的老師為柏招。另外,黃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則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貴族。後來,柏姓大多轉化為其它姓氏,所以現在反倒不多了。

Tags:大姓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