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傳統禮儀有哪些【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中華傳統禮儀有哪些【多篇】

.眾歡同樂,切忌私語 篇一

大多數餐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儘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面不同,所以話題儘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而忽略了眾人。

特別是儘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祕感。

中華傳統禮儀 篇二

1、拜賀慶弔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2、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3、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禮儀 篇三

九賓之禮

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裏,“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着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

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勸酒適度,切莫強求 篇四

在餐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

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中華傳統宴飲禮儀 篇五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長輩沒有上桌吃飯坐下時,我們不能提前坐下,要等長輩坐下時,我們才可坐,坐的位置也有講究,有上位置、下位置還有兩側位置之分,上位置是長輩坐的位置,我們儘量做兩側位置。

吃飯時,不能翹起二郎腿。更不能端起碗到處走動吃,要坐着在桌子上吃,左手扶着碗,右上拿筷子,如果是左撇子就反之,嘴巴靠緊碗吃,不準把飯掉在地下或桌上。

夾菜時,儘量夾離自己近的那道菜,而且要夾離自己近的一邊,不準翻來翻來覆去,東挑西揀,少量夾防止菜掉在桌上。

吃飯時,不準大聲説話,不準嘻嘻哈哈,儘量少説話。吃完飯後,不準用力把筷子和碗往桌子上一扔,要輕輕的把筷子碗整齊的放在桌上,臉帶微笑地對大家説,你們慢吃,我吃完了。

中國人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曆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中華傳統禮儀知識 篇六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範,着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裏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説:“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 禮儀,對於形成温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説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説教上,也並不僅 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 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説,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説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 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説:“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又説:“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閲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 ,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 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儘量考慮到為 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説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

中國傳統日常禮儀 篇七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 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座次 篇八

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於右側。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

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後在靠門位置等待,併為來賓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麼就應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來説,如果你的老闆出席的話,你應該將老闆引至主座,請客户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篇九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

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説:"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葱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説,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葱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着賓客;冬天魚肚向着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

《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就是説,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啃骨頭,也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把肉骨頭扔給狗。

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説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説是備辦的食物不夠。

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篇十

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2,以和為貴的思想;

3,天人合一的思想。

從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光宗耀祖的這種思想意識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因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人長大以後,報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另外一個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是説在中華大地上,它有一種天然的導向,光宗耀祖就等同於為國盡職。

第一點,國與家的內涵,古代中國幾千年來是家國同構,家與國合二為一,如果由現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看,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解讀,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但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來看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這個特殊的現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沒有的。長期以來,我們把國就稱為國家,在這裏邊已經摺射出了中華民族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

第二點,孝道。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儒家中在人際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當年的孟子提出了五倫的人際關係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正是在此基礎上,到了漢代又形成了三綱五常的概念,三綱五常概念的核心是兩個字,一個是“忠”,一個“孝”。忠和孝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個季康子諮詢自己的老師孔夫子治國之道,一個國家要治理好應該怎麼辦?孔子回答他:“孝慈則忠。”用現代的話來表達,只要這個人做到了孝道,那對於國家就一定是忠誠的,由此可見忠和孝的聯繫非常地緊密。所以在中國文化歷史當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為大行其道。

Tags:多篇 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