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白手起家的故事:白手起家 澤厚儒商 篇一

1921年,李達三出生於寧波市鄞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沙家墊村,七歲便跟隨父親離鄉去上海讀書。誰曾料到,當年的小男孩會成為日後聲名顯赫的“香港百人億萬富豪”之一,且會以另一種方式迴歸故里。

誠開金石,信步天下

從上海澄衷中學畢業以後,李達三進入重慶復旦大學會計系,1945年畢業後返滬協助父親打理電器材料批發生意。

1949年,李達三隻身南下香港拓展海外業務。由於攜帶的資金不多,他抵港後先開了一家樂聲(Roxy)貿易公司,經營電器材料批發,伺機發展。1955年,他在九龍區旺角開設門市部經銷家用電器,生意蒸蒸日上,在業內聲譽鵲起,更於兩年後取得了聲寶牌(SHARP)電器產品的香港地區總代理權,此後,又相繼成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聲寶牌電器總代理。

儘管已經在國內取得了很好的業績,但李達三並不滿足。80年代後期,他在海外開闢第二戰場,向酒店業進軍。不到10年時間,他帶領的卡爾頓酒店集團在世界各地新建、收購了7家高水平酒店,他也被冠上了“酒店業鉅子”的名號。

事業上的成就一定是苦樂參半、篳路藍縷的。但李達三誠信、努力、寬厚、創新的原則卻從未變過。

慈善之心,懷土之情

1990年,李達三回到故鄉鄞縣,看到村裏沒有自來水,當即捐款20萬元人民幣,幫助村裏安裝自來水;1993年,當他得知寧波市正準備建造殘疾人康復中心大樓時,又主動捐款50萬元人民幣;2000年,他捐款200萬元港幣給浙江大學建造“李達三能源科學樓”; 同年, 捐款325萬元人民幣, 建造寧波大學“李達三外語樓”。

他常説:“一個國家要富強,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養,教育是根本,振教興邦,匹夫有責。”因此,他也在全國各地發展教育事業,包括上海、江蘇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李達三得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時,為了這造福子孫後代的工程,他主動捐款200萬元人民幣予以支持。

引領甬商,責無旁貸

提及李達三,自然離不開“寧波港旅同鄉會”。1967年,他發起成立了寧波旅港同鄉會。在他的倡導和帶領下,同鄉會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會務活動,把眾多海外寧波籍人士緊緊凝聚在一起,而他此舉也正好印證了自古以來甬城人“團結自治之力,素著聞於寰宇”的説法。

同鄉會是李達三為“在香港的寧波人”安的一個“家”。某次,這位“大家長”為了發起在外的寧波幫二代、三代回到家鄉走走看看,負擔了100多人的往返飛機票。當然,他擔任會長期間,所做的遠不止這些。

李達三時刻未忘幫扶鄉鄰,一心幫助寧波發展。在他的影響下,不管走到天南地北,也不管事業大小、財富多寡,“寧波幫”這個大家庭裏的每一位成員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家鄉的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

李達三之所以能從纖弱的“草根”茂盛成參天的“大樹”,從他浙商的立身之道、經商之道、處世之道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説寧波是一顆東海明珠,那麼李達三就是在將自己所有的光芒都照耀着這顆明珠,使它在浩瀚的宇宙中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輝。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二

現如今90後創業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而真正能夠成功的卻不多,下面我介紹的這位在大學時期就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的小男生,他的經歷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創業從來就少不了艱辛和學習。

打工掙來第一桶金

一年掙了3萬元,這對大一學生而言絕不是小數目,但從巫溪走出來的譚雲就做到了!上週五,這個大男孩在自己的餐館裏講起了如何賺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一進校是貸款交的學費,每個月只有300元生活費。”2008年,譚雲加入學院外聯部,聯繫到在石橋鋪一家商場做電腦銷售,每台電腦有100到 200元的提成。譚雲説,每週末,自己早上7點就要出發往石橋鋪走,到了商場不僅賣電腦,還留心學會了電腦組裝和維修。隨後,譚雲在學校組建了電腦團購服務隊,一個學期賺到了10000元。

到了大一下半期,譚雲又到商場兼職銷售彩電,再加上做家教、幫計算機學校招生的收入,一年內他攢足3萬元,賺到了第一桶金。

創意來自打工經歷

大二開始,譚雲開了一家餐館,不過卻比其他餐館特別一些。“可以點兩個菜坐下來慢慢吃,也可以親自去廚房過一把做菜癮,廚師還可以給你指導。”譚雲説,這個創意來自一次打工經歷,當時自己到一家酒店的廚房做了2個月小工,熟悉了廚房操作流程,還學會了不少家常菜做法。開餐館時,就萌生了這個想法,讓同學自主學做菜。

李姝就是這裏的常客。李姝笑着説,自己以前很少做家務,結果在這裏炒過幾次菜後,加上有廚師的指點,廚藝大大提升。寒假回家還給父母露了一手,做了一桌子的菜,心裏別提有多得意了。

除了炒菜外,譚雲餐館更多還是送餐上門,給同學老師提供方便。

學到管理經驗技巧

“其實,打工只看自己收入,當老闆就要靠管理的功夫。”譚雲説,餐館每一個訂餐都有一個三聯單據,送餐的人要把單據和飯菜一起送到寢室裏,晚上算賬就很清楚,也方便我們查詢和管理。而且,同學只要收集10張單據,就可以免費得到一瓶飲料,收集到20張可以免費得到一個盒飯。這樣一來,同學也願意收集。

現在,譚雲每天早上6點起牀去市場買菜,8點上課,中午到餐館送餐,下午繼續上課,下課繼續送餐。譚雲説創業很辛苦,但餐館生意很紅火,讓自己很安慰。他笑着説,在創業中也學到了許多管理經驗,不僅要有管理技巧,還要協調好員工之間的關係。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三

王寶強出生於河北省南和縣大會塔村,6歲時開始練習武術,8歲—14歲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後來到北京闖天下,在各個劇組當武行做羣眾演 員。命運似乎很眷顧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歲時,王寶強被導演李揚挑中,主演獨立電影《盲井》,這部電影讓他一夜之間從武行變成金馬獎最佳新人。

王寶強憑《盲井》獲得了法國第五屆杜威爾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第四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以及第二屆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在“傻根”、“阿炳”、“許三多”之後,王寶強的成名經歷讓很多向往演藝圈的年輕人羨慕不已。但王寶強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世界上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呢?我8歲就開始準備當演員了。”

為了成名,14歲那年,王寶強決定北漂:“我發現少林寺是個習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於是,他揣着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車便問北影 廠怎麼走。“到了那裏一看,好多人啊!”那時,他個子小,只能在邊上看劇組拍戲。為吸引劇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馬路邊,而是選擇坐在樹上。MSN理財綜合

王寶強在北京住在農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個人。做一天羣眾演員15-20元,不過給7元他也肯做:“幾乎存不下錢,有時候為了見導演,我會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寶強始終沒有放棄成名的念頭,他一直堅信自己能成為明星。終於,他能夠正式露臉了,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個只有幾句台詞的小角色。

從跑龍套到男一號,王寶強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在北京闖蕩初期,為了填飽肚子,他靠着腿腳功夫混進了劇組,幹些特技替身、羣眾演員的零活。

白手起家故事 篇四

創業,也就是創立屬於自己的業務,不要看現在社會上擁有自己公司的人很多,其實創業的路並不是平坦的,而是歷經坎坷的,每失敗一次,就等於走向成功一次。很多人創業都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一個人能隨隨便便地成功。

蘋果公司的總裁喬布斯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他就是因為自己的堅持成功的。他十七歲那年上了大學,可是,沒過多久,喬布斯便決定退學了,因為他上大學幾乎花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在喬布斯退學後,他又去上了裏德學院的美術字班,學怎樣寫出漂亮的美術字。喬布斯學會了寫san serif和serif字體,他説:“我發現,那樣漂亮的美術字實在是妙不可言。”十年之後,第一台Macintosh電腦誕生了。不久,Woz和喬布斯二人在父母的車庫裏開創了蘋果公司。十年之後,這個公司從那兩個車庫中的窮光蛋發展到了超過四千名僱員,價值超過二十億的大公司。可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喬布斯被自己開創的公司炒了魷魚。從此,喬布斯又不得不創立自己新的路,他與David Pack(惠普創始人之一)和Bob Boyce(英特爾創建者之一)攜手共建了NeXT和Pixar公司,後來,Apple分公司收購了NeXT和Pixar,喬布斯最終還是回到了蘋果公司直到今天。

我很敬佩喬布斯,那是因為他的執着與恆心。喬布斯言道:“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我希望我們也能像喬布斯一樣。積極進取,才能獲得最好的成績。要知道,蘋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電腦公司啊!從一個倉庫中的兩個窮光蛋變成一個價值超過二十億的、世界頂級的電腦公司,真是個麻煩事兒!向有些人就不語喬布斯一樣,整天吊兒郎當的,不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士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依我看,想要成功,就必須有足夠的恆心、大膽的勇氣、不怕困難的心,其次才是必須擁有這方面的足夠天分,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創業,有成功,也有失敗。如果你想要成功,那就請你走這條路——堅持、恆心、勇氣、探求……

白手起家的名人故事 篇五

一、巴菲特6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第一次賺錢是倒賣可樂,據巴菲特的母親回憶,當她的兒子第一次對自由企業產生興趣時,還只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孩子。他以每箱25美分的價錢在爺爺的雜貨店購買一箱可樂,然後以每瓶5美分的價錢在附近兜售。因為那時每瓶百事可樂的容量是12盎司,而可口可樂卻只有6盎司,但是,兩種可樂的售價是相同的。大多數孩子都心滿意足地喝着汽水,但他們從來不去多想什麼,只有巴菲特撿起汽水機旁被人們丟棄的瓶蓋,把它們分門別類並數一下各種瓶蓋的個數,看看哪種牌子的汽水賣得快。

二、巴菲特10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當巴菲特還在露絲黑爾學校讀書的時候,就發表了一個名為“馬童選集”的報告,告訴人們在賽馬中如何設置障礙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父母居所的地下室裏完成了這本小冊子的印刷工作,然後以每本25美分的價格出售。他和一個朋友運用數學原理開發出一套賽馬中挑選誰是贏家的系統。但是,由於沒有營業執照,他們的企業被有關當局關閉。10歲的巴菲特就開始閲讀有關股票市場方面的書籍。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對股票市場的痴迷有增無減,他開始繪製股票市場價格的升降的圖表。10歲那年,他開始在他父親的經紀人業務辦公室裏做些像張貼有價證券的價格,及填寫有關股票及債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942年4月,11歲的巴菲特開始小規模地購買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三股受歡迎的城市服務股票,當時,這就是他的資本淨值。小巴菲特還説服他的姐姐多麗絲和他一起投資。他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拋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後,他賺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關注着股票市場的變化,計算維持有利的平均價格而買進或賣出股票以維持高於平均的價格,並且,他已經意識到,他對股票市場的估計要比其他人敏鋭、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們全家搬到了維吉尼亞洲的弗雷德裏克斯堡,不過對巴菲特來説,他一種好像是被連根拔起的感覺,心情非常鬱悶。所以第二個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奧馬哈,和爺爺、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離家出走不一樣的是,他的離家出走是和商業有關。他跑到了賓夕法尼亞州的赫爾希,打算靠在高爾夫球場為球手找球、拾球賺點錢。同時,他還有個主意,那就是幫忙巡視好時巧克力工廠,並免費獲取一塊巧克力。

四、巴菲特15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5歲時候的巴菲特進入愛麗斯•迪爾中學讀書,他每天要走5條線路遞送500份報紙,主要是投送給公寓大樓內的住户。有幾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親不得不代替他去送報紙。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時間從顧客那裏收費,他發明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出售雜誌訂閲的方案。他從被丟棄的雜誌中撕下帶有產品有效期的不乾膠貼紙,把它們歸類,然後在適當的時間請顧客從中選擇要續訂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羅爾説,少年時巴菲特就能把《賺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這本書背下來。他想象自己能從一台機器開始,使他的贏利漸增到幾千美元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納德?丹利,花了25美元買零件組裝了一台彈球機後,開始了他們的彈球生意,他們把彈球機安裝在繁華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髮店裏。開業一天後,這兩個年輕的企業家發現盛滿了五分鎳幣的盤子裏有一張4美元的紙鈔。 1945年,當巴菲特還在高中讀書時,他就從父親手裏買下了一家農場,這是一個未曾耕種過的農場,佔地面積為40英畝,售價是1200美元。然後,把農場租給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947年,17歲的巴菲特高中畢業。在他對股票市場研究還處在“繪製股市行情圖”的階段時,就已經積聚了一筆大約6000美元的財富,這個年輕人賺的錢比他的老師的薪水還多。他的父母負擔起了他上大學的費用,儘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這些。

六、巴菲特19歲時候的經歷

1950年夏天,19歲的巴菲特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然後向哈佛商學院提出申請。他乘火車前往芝加哥,在那兒一個男士接見了他。巴菲特説,當時哈佛代表對他的印象是“19歲,由於身材消瘦,看起來像只有16歲的樣子,相當於一個12歲少年的體重。” 當兩個人的會面結束後,他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了。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對他來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很快就意識到,教授商業課的權威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向哥倫比亞商學院提出申請,並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學的通知。他於1951年6月畢業於該校。

七、26歲的巴菲特就已經立志成為百萬富翁

1956年,年少氣盛的巴菲特決心一試身手。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裏突然語驚四座,宣佈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不久,一幫親朋湊了10.5萬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創業之初巴菲特非常謹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已擁有了五家合夥人公司。當了老闆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每天只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生。這些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巴菲特兑現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成為億萬富翁後的巴菲特不愛拋頭露面,不喜歡張揚,生活保持低調。他把他的生活準則描述為:“簡單、傳統和節儉。”

1999年,為了向一家慈善機構奧馬哈孤兒院捐款,他拍賣了他的褲帶錢包,在此前的20年裏,他一直使用這個破舊的錢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釋的那樣:“這個錢包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巴菲特勵志創業故事啟示】沃倫·巴菲特創造了財富神話!很多人認為:因為沒有資金,所以不能創業。持這種觀點的人,只看到問題(沒有創業資金),卻看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看到困難, 卻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只知道哀歎,卻不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人永 遠也富不起來。在巴菲特面前,沒有解 決不了的問題;巴菲特沒有時間怨恨,沒有時間等待,只有急不可待的 行動。這才是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的本色!

關於白手起家的故事:白手起家説竇義 篇六

唐朝有一位非常善於經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竇義。

竇義15歲時便顯現出驚人的商業天賦和才華。

當時,他的舅舅張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職任滿返鄉,帶來了十多雙聞名遐邇的安州絲鞋。大夥一見絲鞋便爭相挑選,只有竇義不以為然。等到眾人挑選完畢,剩下最後一雙,竇義才一再拜謝並收下。同輩的族人都在取笑他的愚蠢和遲鈍,長輩們也似乎對竇義的慵懶表現出些許擔憂。可是沒有人知道,竇義並不是為了用這雙鞋子來裝扮自己的腳到處炫耀,而是把它拿到集市上變賣,換得五百銅錢。

1500多年前的長安城,大街之上隨處可見枝繁葉茂的榆樹。一到春天,榆樹便開花結果,結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榆莢。大風吹過,銅錢大小的榆莢如雨點般紛紛從半空中撒落,有的落到屋頂上,有的撒在草叢裏,有的就直接散在大街中央。韓愈有詩云:“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闊氣的帝都居民根本看不上這些俚俗之物,可是年輕的竇義卻對這些不起眼的東西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將地面的榆莢悉心收集起來,又用上次得到的銅錢打造了兩把小鐵鏟,然後徵得擔任工部尚書的伯父的同意,來到褒義寺開墾空地,種起了榆樹苗。

夏天的長安城雨水充沛,加上竇義的精心培育,七月份的時候榆莢都開始抽芽。到了秋天,榆苗已經有一尺多高,數量總計在一萬株以上。第二年,榆樹已經長到三尺多高。竇義把其中長得較密集的榆株砍去,曬乾,捆成束,在當年的秋雨季節拿到集市上販賣,每束居然賣到一千多錢。他又挑選枝幹挺直的榆株,加以特別照料。到了第三年秋天,榆樹的樹圍已經有拳頭般大小,竇義又將枝幹稠密挺直的榆枝砍下來,捆成二百多束,賣得比以前多好幾倍的價錢。

五年後,榆樹長成了參天大樹。竇義挑選其中十幾棵最粗最大的榆樹用作屋樑建材出售,又賣得三四萬錢。其他可以用作各種用途的木材不計其數,悉數被買家一掃而光。

靠着木材生意白手起家後,竇義又將目光轉向一種叫“法燭”的燃料。法燭的製作材料包括槐子、麻布和瓦片。為了收集這些東西,竇義召來長安街上的小孩,每人每天發給三塊餅和十五文錢,讓他們四處撿拾槐子。不到一個月,槐子已有滿滿兩車。然後,竇義又買進數百雙新麻鞋,讓小孩子們揀拾破麻鞋,每三雙破鞋換新麻鞋一隻。消息傳開,遠近居民紛紛拿破鞋來換,一天之內便換得一千多雙破麻鞋。最後,竇義又在城外購買他人丟棄廢置的碎瓦片。一切準備完畢,竇義開始僱人清洗破麻鞋和碎瓦片,然後命人將破麻鞋搗爛,把碎瓦片磨成粉狀,加入槐子和油靛,放進大鍋裏日夜不停地攪動,製成了法燭。

據史書記載,建中某年六月京城大雨,竇義乘機大賣法燭,每條賣百文錢。用法燭燃火煮飯,效果不比木柴差,竇義又獲利不少。

此後,家財萬貫的竇義又把目光瞄準了店鋪經營。

最初,長安西市南邊有十多畝窪地,人們都稱那裏為“小海地”,是城中無賴漢常聚集的地方。竇義賤價將這塊地買下之後,沿着窪地四周設立六七個鋪子,做起煎餅和飯糰買賣,同時又在窪地中央設立標範旗幡,召集附近孩童到窪地中央扔擲瓦塊,凡是擊中旗標,都可免費吃煎餅或飯糰。街上的孩童趨之若鶩,不到一個月,所擲的瓦片幾乎將整個窪地都填滿。

於是,竇義在那個地方開設了二十家店鋪。這些店鋪因為位置適宜,出行方便,每天可以獲利數千。一直到明代,竇義修建的這些店鋪還依然存在,人們把它們稱之為“竇家店”。

雖然出身於官宦世家,但竇義卻沒有紈絝弟子的習性。從種植榆樹到製作和售賣法燭,再到經營店鋪,竇義用他的商業智慧為後人樹立起一個白手起家的傑出企業家形象,為大唐的盛世氣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白手起家故事 篇七

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發佈,重慶龍湖地產創辦人吳亞軍,以390.6億元的財富再次衞冕中國大陸“女首富”。如果從1994年“下海”算起,吳亞軍在17年裏的財富積累速度相當驚人。然而,這個讓許多男人自歎不如的地產“大姐大”,一直刻意保持低調,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並非偶然,財富背後的“財富”更耐人尋味。

據公開資料顯示,吳亞軍小時候生活的環境同多數同時代的人相似,住在縣城一個大院中,10多户家庭共用一個廚房,生活並不富裕,也沒有顯赫的背景。她的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母親則是一位裁縫,經常在店裏幹活到很晚。

中學時,吳亞軍就讀於一所重點中學。據她的高中班主任回憶,與很多女孩子不同,吳亞軍很聽話,很懂事,性格有點像男孩,而她當時的人生夢想是當居里夫人。她的文科成績一直很優異,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她覺得女孩子缺少邏輯思維,於是放棄了文科,選擇理工。

1980年吳亞軍考入於西北工業大學,學的是導航工程專業,對魚雷控制系統頗有研究。而她的丈夫蔡奎,當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的是通信專業,熟悉導彈制導,以致公司內部有開他們夫妻的玩笑説“一個指得準,一個炸得狠 ”

20歲大學畢業後,吳亞軍被分到重慶前衞儀表廠做技術人員,一干便是4年。直到1988年,市場經濟在漸行之中,人們開始有更多選擇,吳亞軍去了《中國市容報》做記者和編輯。該報主辦單位是建設部城建司及重慶市建委。

也許是在媒體歷練過的原因,吳亞軍口才甚佳。在龍湖沒有向全國擴張時,龍湖公司手冊及牆壁上的“警言名句”,幾乎皆出自她手。更為關鍵的是,基於報紙的行業特徵,她逐漸熟悉房地產領域,並廣泛積攢人脈,為進軍地產奠定基礎。直到1994年,她藉助報社平台,成立了重慶佳辰經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式“下海”經商,做建材生意。第二年公司的註冊資本由200萬增至1000萬元,其中吳亞軍和丈夫蔡奎再出資750萬元,報社的股權相對稀釋,幾年後退出。短短一年時間,吳亞軍和蔡奎就能再拿出750萬元的真金百銀,這部分資金從何而來,未見公開説明。有知情人回憶,蔡奎當時一直在深圳開電腦公司,拼裝電腦後倒賣,從中獲利頗豐。等吳亞軍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兩人才一起幹。

白手起家故事 篇八

整個中國都被快遞化了。從北京到上海到深圳,其實,物流大軍就像毛細血管,他們的流動和尊嚴是國家經濟體是否健康發展的晴雨表。如果沒有王衞,不會有今天的順豐。這樣一家公司,連同它的創始人,外界卻知之甚少。當我們談論起順豐和王衞的時候,像是在談論一個看不見摸不着,卻繚繞瀰漫在空氣中的幽靈。“即使王衞18年絕緣媒體,也並不妨礙順豐成為中國快遞業的孤獨求敗。”一位同行調侃道。

他是一個謙遜、謹慎乃至有些悲觀主義,且摻雜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主義的人。王衞的“謙遜”,相關主管部門的官員應深有體會。行業主管部門通知開會探討行業問題,沒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充當“佈道者”,但王衞常常以自己不善言辭為由派副手出席。2011年,王衞破天荒接受了《人民日報》專訪,但談及最多的仍舊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沒有絲毫的沾沾自喜。堅持從來不“賣身”

王衞的“謹慎”,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物流業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在2009年遭遇歷史性低谷,加之在華跨國公司的價格戰打壓,很多公司虧損、倒閉。“也許最後只有順豐等少數幾家公司可以活下來。”彼時,一位現在已遠離快遞業的資深人士憂心忡忡地説。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中國快遞業還有幸存者,順豐一定身在其中,只要順豐還活着,中國民營快遞業就不會全軍覆沒——唯獨王衞不這樣認為。在2008年底的一次內部名為《用生命捍衞價值觀》的講話中,王衞顯得頗為悲壯。他説:

“3年後,順豐是不是能成為中華民族快速業的驕傲,我們能不能打贏這場與國外對手的保衞戰,也許都不重要了。因為,我們要讓大家看到的是:在中國的速遞行業中,曾經有這樣一批人……曾經有一家叫順豐的民營企業,能從心底讓對手感到可怕更可敬!人可以輸,但不能輸掉尊嚴!死隨時都可以,但要死得有價值!——戰死,好過做俘虜。”

一位業內人士證實説,中國民營快遞企業裏,不乏嘴上喊堅持民族品牌,一看到國外巨頭的收購支票就心軟的主兒,“唯一一個堅持從來不賣身,對任何收購企圖一向嚴詞拒絕的,只有順豐”。他指出,如果順豐肯賣,過去行業內所有的併購案,甚至都不會發生,因為無論UPS還是FedEx抑或海航都明白,沒有哪個企業比順豐更有收購價值。也正因此,王衞的悲壯有其道理,別人做不下去尚可被收購,但順豐不行

白手起家故事 篇九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經濟處於突飛猛進的時期。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彈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實的東方之珠。特殊的社會環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樣,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冒險家的樂園。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的香港,一下子變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開始插足地產界,兼營房地產。1960年,李嘉誠在柴灣購地興建了兩座工業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面積共12萬平方米。而在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島和新九龍中心地段地價猛升。洞察先機的李嘉誠,統率長江先人一步跨入地產界,併成為其中最積極的一支勁旅。

他將自己的經濟發展方針訂為: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儘管是小心翼翼,不勁易冒險,但他還是技高一籌地將經營塑膠花工廠所賺取的利潤,以及第一幢工業大廈源源不斷的鉅額收入,全部投資到房地產經營上。幾年以後,由於香港局勢的動盪不安,香港的房地產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顯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這個人心浮動、百業蕭條的大動盪中,李嘉誠再一次顯示出他獨具慧眼、遠見卓識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緊穩固大後方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繼續使之在塑膠工業中獨佔鰲頭;一方面不緊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現金、用最低價格收購那些急於將牧業膠手,棄船而去的有識之士的地皮和樓宇。

李嘉誠充分掌握地產發展的大趨勢,被人們讚譽為商業奇才,他總是能夠因勢利導地變逆境為順境,既大展拳腳,又穩中求進,為他以後的蓬勃發展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經營房地產業務的軌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把握香港股市處於牛市巔峯的機會,將長江地產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於同年10月向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准掛牌,法定股本為2億港元,實收醬是8400萬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即以每股三元的價格開始公開上市發行。在香港股市處於巔峯期時正式掛牌的長江實業,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寵愛。

白手起家故事 篇十

做菜要融匯貫通,每個名字的菜餚至少得有兩種做法。意思是當遇到比較苛刻的客人來吃飯,而夏天剛好沒有刀魚了怎麼辦?回絕客人是飯店之大忌,當然得拿出同名字的菜餚來謝鼓客人了。但替代品色香味必須超過正品。生意做多了十麼樣的客人都可能遇到的。

對於廚師中途離開這問題,除了特殊情況一般都不會遇到的,在我酒店乾的廚師除了能拿到錢以外還能學到更上乘的料理,我一般都不會虧待他們我會安排他們家人一起搬過來安排工作。還別説一個真正的廚師如果覺得金錢比學到的廚藝更重要的話,那至少可以説明他不是個好廚師。在我這的廚師每時每刻都會有西還種想法;就是我還有東西沒拿到我不走。要想留住廚師還得自己仔細琢磨啊。

我的菜單沒標價錢是我這獨一無二的,這也是近幾年才琢磨透的一種手段。當然我沒標價是應為我菜館生意好沒人會問這問題。但要知道原因我就透露點把。首先不同的客人是有不同的標準來衡量的有錢人我會收3倍價,一般來的我都是談生意的我不會手軟。

有的家人請客吃飯來我這我是收1倍價,年輕人好虛榮來我這吃飯我收0.5倍價甚至賠本。原因是各種人來吃飯需要的東西不同,老闆要面子我不好意思便宜,這樣又覺得老闆闊氣,酒店也高檔。家人請客是喜歡我這才選擇我不能虧待他們。同樣的價錢我們提供不同的服務,不同的享受。年輕人半價是因為他們還不夠有錢,但又虛榮心強的特點,讓他們記住我這可多是老闆請客的地方有面子,大方。反正顧客要給的我都給了。他們吃完飯後都會有種物有所值的感覺,還能感覺我給了他們十麼一樣。